费隐禅师语录


汝在吾边亦有年。而今欲了住山缘。描吾影像悬堂上。一任人天共仰瞻。老汉生平别无好。单拈白棒打荒草。蛇龙变化看飞腾。当阳端的谁知道。既为监院自应知。对人举似不可蹉。咄。咄。

  自赞(剑门西堂请)

咄哉阿师。心直口快。胸无藏蓄半秋毫。谈吐不惧人招怪。展演佛祖机纵横。更无碍。大似利剑挂眉间。凛凛威光多风彩。咄。咄。

  自赞(百峰西堂请)

机动如林鸟。心间似水鱼。腾腾如是也。任运乐如如。问着当头棒。大用孰能拘。百峰西堂当看破。莫道老僧是瞎驴。

  天童密先老和尚像赞(离言首座请题)

太白峰高千万仞。天童大刹海天宽。二事若比先师德。相似北兮又缺南。分明千古大人相。凛凛风光镇宇寰。缁素那个不追仰。德化无边思议难。古佛降生在今世。瞻之仰之如泰山。法孙离言趋座下。描画虚空与众看。终日焚香并礼拜。可许此心见一斑。咦。

  自赞(离言首座请)

顶天立地在人间。担荷单传不等闲。接引群机非别事。只欲当人契本颜。首座离公在会久。风前路透动机关。而今欲报无私德。太虚没缝若何攀。不如打杀与狗吃。堪报吾恩似可欢。呵呵。

  自赞(绛雪西堂请)

年近从心逸老人。住持十处现全身。逆儿受嘱无余事。要契当机道脉新。缝雪莹公曾中毒。翻身独步入嶙峋。且垦田。井卖薪。随缘应运乐天真。不计久长如此过。龙天侧眼看光春。老僧鼻孔如何也。任从举似莫因循。咄。咄。

  费隐禅师语录卷第十三终
嘉兴大藏经 费隐禅师语录


  费隐禅师语录卷第十四

  嗣法门人隆琦等编

  杂着

  题血书华严经(楚文禅人乞)

  法界无边量。分明在一身。毛孔无穷尽。心思不可论。彼此多交摄。自他共一真。滴血收华藏。全经是血林。一字一法门。一笔一佛身。染净同时显。圣凡不二因。遮那纯妙体。秪在刹那成。虽然如是。父母未生已前此身未具。者一部微尘经卷毕竟在甚么处。不妨向者里寻个分晓去。

  跋天衣上座华严经

  华严智境。重重无尽。无尽重重。不可说香水海。毛头许华藏界。佛身广大。菩萨无边。神通莫测。智慧难穷。尽被天衣上座笔尖头上放出墨光。一时收摄。罄无不尽。从前至后。自始至终。从内至外。一一笔遍历华藏界。一一墨点出佛功德。义星朗耀于长空。文海浩瀚于意地。虚窗净几。不异于寂灭之场。斗室匡床。岂隔于妙善法堂。含毫吮墨。正是广长舌相。展纸舒轴。莫非放光震地。风动云行。正明其六相大义。鸟啼花落。尤显于十玄妙门。理法界。事法界。乃至事事法界。舍此又向何处归宗。理无碍。事无碍。至于事事无碍。离他更说什么端的。直是大中现小。小中现大。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时时与遮那相见。念念被普贤把臂。可谓当人自己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只要信得及。透得彻。便作佛之长子。亦为世之津梁。虽然如是。纵到恁么田地。犹是法界量边。若要出法界量边。须向祖师门下别觅棒吃始可。

  题雪浪法师墨迹

  雪浪法师。千古杰雄。谈经义。胜前人。澜翻贝叶新新旨。唾吐注文旧旧尘。天下声腾雷灌耳。京师僧拥火传薪。况能书法超群辈。金画银钩妙入神。活动宛如源水泻。端方堪比玉华新。光辉映目多琳聚。晋代流芳有▆真。

  金刚经跋

  此经无住为宗。真空为体。破疑为用。熟酥为教相。然无住者不住有无。对待之法如旋火轮。如水长逝。无暂停息。以见此般若之性。亘古恒存。炽然不息。无容人涉途路。受波吒。落窠臼。若涉途路。受波吒。落窠臼。则非契此般若之性也。真空者十法界中四圣六凡。千差万别。不出依正二报。根尘识三六三十八当体全空。无有一法可当情。以见此般若之性彻底真空。无容人别作解会也。破疑者如须菩提在会当机。频频发问。种种生疑计二十七。而世尊悉皆按下。都与决破。如金刚宝剑不容人拟议触犯。所谓对有有坏。遇空空败。总教人直下信入。到真空无住之法为究竟也。熟酥者盖世尊自出世来。住世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从阿含小教。方等并谈。至此般若会上。诸大弟子根机淘汰。才得纯熟。堪归实相无上甚深妙法。然则此经具有此四重大义。故自古至今。传布人间。流通四海。若缁若素。若男若女。咸肯书写读诵。受持解义。乃至刊刻印行。皆是宿种善根而来。以能信受此法。如乳之变酥。酥之变熟。更无疑惑者矣。且此经古德常称为句句铁橛子。令人豁落见闻。悟旨发机。所以六祖大师一闻应无所住便悟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有古德忽闻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亦皆开悟。溯上若在家。若出家。受持读诵。信解悟入者亦不胜屈指。可见此经是传佛祖之慧命。是众生入道之增上缘。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故能普令十二类生悉皆悟入无余涅槃。盖以般若无住故。般若实相故。般若破疑故。如是则重谷陆居士具有宿根。荷负此法。刊刻流通。印行布施。亦是要人悟入此无住之真宗。传佛祖之慧命。乃作自利利他。于尘劳网中做个金刚汉子。虽然如是。更须分晓佛未开口。祖未西来。者一着子透脱得洒洒落落。不依佛。不依法。不依贤圣僧。才有自由自在分。不然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请向于此着一只眼。可也。试决之。陆居士以为何如。

  一化上座募装大悲菩萨像并供器等乞偈为引

  千手千眼大悲佛。接引众生无穷极。众生摄在一光中。感应道交难思忆。不知此光起何处。推穷无虚亦无实。如环无端密且圆。六根互用犹如一。一根返源六解脱。圆通普应无差慝。如斯神用不思议。永为众生作利益。所以继公发大心。募众檀那装像立。像既装严供亦然。供具庄严非等匹。道场成就赫赫然。最胜因缘人追绎。正念摄心入圣林。从闻思修莫放逸。世间多少奇男子。遭此良因财勿惜。

  小佛事

  为亡僧举火。云。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如是了然。超佛越祖。信步迢迢脱体行。大千界内无生路。

  祗园请为比丘尼慈庵起龛。以拄杖击云。衲僧家要住即住。要行即行。腾腾任运。任运腾腾。随缘脱洒。八面风生。又击一击云。好随我来。遂以拄杖引之而出。举火云。会得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底人则入水不湿。入火不烧。天上人间。自在逍遥。秪如烟消火灭一句作么生道。透脱眼光非壳漏。不妨随处示全真。

  为觉心禅人举火。云。皮袋一灵。一灵皮袋。荐取当机。处处无碍。更问觉心何处是。火光洞彻大千界。

  为继贤举火。云。衲僧家正要向火焰里横身。三世诸佛近不得。历代祖师傍不得。即近傍不得处。要且透体清凉。所谓般若如大火聚四门。皆不可入。又云。般若如清凉池。四面皆可入。且道端的在甚么处。火里莲花开劫外。阴阳不涉笑春风。

  挂板。师举椎云。丛林耳目。人天号令。衲子参差。一椎打正。且道以何为验。遂击板一下云。急急如律令。

  挂板。钟板既然挂起。法幢早已建立。衲子纵有千差。据令自然条直。点即便到一句又作么生。遂击板云。大家在者里。

  挂板。云。云从龙。风从虎。衲子依栖。有本可据。一声玉板震山林。铁额铜头谙落处。试点出看。遂击板一下。为亡僧解如举火。云。解如解如。受用不虚(此僧久病。临逝乃索饭吃。至一饱坐脱)。生来死去。无欠无余。助汝殷勤一把火。任从随处倒骑驴。

  师为耆旧映虚老师举火。云。老师平素护惜丛林。如惜眼珠。深信因果。天清月朗。德行甚可赞扬。威仪尤见孔昭。曾扣诸方作家来。临终故能多分晓。早晨沐浴更衣礼佛。夜间趺坐脱然自了。耆旧之中第一人。禅海之众亦希少。我今举火特表扬。天上人间作师表。遂烧。

  澄若。心如二禅座请为优婆夷胡氏。法名性汝入塔。师以拄杖击香几云。不肯人间埋荒草。特来世外觅栖真。旃檀林里香风远。吹动灵苗茂且新。芥纳须弥多自在。千山围绕涅槃城。又以拄杖敲几云。即此便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入不二门。居不动地。虽然如是。更有末后一句。须是自悟始得。良久云。鸟栖无影树。花发不萌枝。

  举火。云。日出天明。日落天暗。明暗两忘。寂光显焕。莫是天明禅德安身立命之处么。其或未然。老僧再为汝点过。遂烧。云。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根身器界融通。便明无上大道灵明廓彻绝周遮。任运腾腾当安乐。乃掷火炬。散。

  孝徒非幻。本明等送令先师莲如上座灵骨入塔。请师举骨。云。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两边俱不住。风光格外新。翠竹苍松长作伴。清风明月许为邻。明眼之人多自得。万年流水不知春。遂送入。

  破休上座请为令师送灵骨入塔。师提骨云。大众还知么。离山禅德在生亲近天童先师。而今死后到此径山入塔。可谓头正尾正。且道他安身立命在什么处。遂送骨入。云。劫外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频吹无孔笛。曲调别官商。老僧恁么举。一任子孙扬。虽然如是。更有转身一句。须是他出头来亲道始得。又以拄杖击香几三下。

  送开愚耆旧灵骨入塔。提骨云。丛林耆旧。持戒阇黎。为众心切。始终不移。病久知行天正午。了然清净契无为。普同受用如天地。亘古弥今乐自怡。虽然如是。收因结果一句又作么生道。遂入塔。云。突出威音那畔行。

  请为隐安耆旧举火。云。当人个事。无去无来。休心离念。寂灭自谐。火光烁破娘生面。身世两空绝点埃。更有超方向上路。腊月莲花触处开。

  炳文上座请为令师完初禅德入塔。师提骨云。白云为盖。流水作琴。清明耳目。亘古弥今。从上圣贤同住处。清风明月乐禅心。今日老僧亲证据。无缝塔锁万年春。便入。

  忍可上座请为令师祖觉幻老师入塔。师提骨云。觉幻老师在生出入先师之门。为人器骨古劲。先师甚取焉。向在嘉禾劝化一方。归寂以来将二十年。幸得令孙忍可上座送此入塔。可谓生不离大众。死不离大众。无水不朝东。有星皆拱北。同住涅槃城。共受无生法。如何是无生法。满目高山青泼黛。春秋不涉自忘年。便送入。

  请为清印禅德送灵骨入塔。师提骨云。清印老师年高有德。丛林闻望。于真际庵示寂多年。令徒涧月上座特送径山。入此普同。然既到普同底时节。则根尘不偶。六识无依。了无踪迹。迥脱离微。且无住为本一句作么生道。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

  费隐禅师语录卷第十四终

  福严费隐容禅师纪年录卷上

  嗣法门人资福行观山阴王谷同集

  盐官徐昌治 董行证较

  继主法席门人行宗 行古重订刻

  明神宗皇帝万历二十一年癸巳

  师讳通容。号费隐。闽之福清江阴里何氏子。其先瞻阳望族也。父某。母翁氏俱有令德。生于癸巳五月二十四日戌时。少孤。童年即脱白。不复忆览。揆之辰逮黄檗开法。之次年遣徒至故里。为先人营窀穸。询师所生庚甲于亲族。从母具道家庙。龛屏后有伊父手识存焉。稽之洵然。自是及门缁素始庆有。据中多瑞应。师云。宗门不重此。遂不复纪。

  二十二年甲午

  二十三年乙未

  二十四年丙申

  二十五年丁酉

  二十六年戊戌

  师六岁。入乡校。授读至孟子止。自后口中喃喃。俨若偈颂。识者知其为出世之器。尝月夜兄携抱游历邻居。因指月云。何故月亦随我各家来游。我欲究其原。伯仲闻之皆笑。

  二十七年乙亥

  师七岁。丧父。尝同母哭于柩所。

  二十八年庚子

  师八岁。英异绝伦。与群儿戏。拔木之巨者以角胜。见者异之。故师后遇英俊角立者。稍不循法。必力摧之。少时拔木为之兆矣。

  二十九年辛丑

  师九岁。与众童稚聚嬉。问童云。山峰峭拔。何等人斧削的。涧石垒磈。何等人逐来的。又云。天者等高。忽然跌下。作么样处。童皆无对。师默然疑之。

  三十年壬寅

  师十岁。兄行商三载。母孤守。至是年窭甚。盖亲兄六人皆成立。婚娶毕。五晜前后相继殁。只存一兄。出外为治生计。

  三十一年癸卯

  三十二年甲辰

  师十二岁。母死。恸哭仆地。葬毕。依伯叔抚养。

  三十三年乙巳

  师十三岁。寄膳于伯叔。十日为度。周而复始。师每代樵薪之役。

  三十四年丙午

  师十四岁。自二亲逝后。家业渐替。诸父因星家言师命不宜处俗。乃备香仪。择吉送师于三宝寺慧山老师剃度。躬亲众务。无间晷刻。

  三十五年丁未

  师十五岁。习诸经业。晨夕不辍。多礼观音愿文。是冬随慧山师迁居福州华林寺。

  三十六年戊申

  师十六岁。与青林道友共住。朝暮盘桓禅门中事。时同游名胜。登鼓山喝水岩。口占云。岩上草色肥。岩下水流急。策杖上岩颠。山空人独立。时辈称异。

  三十七年己酉

  师十七岁。建宁水灾。浮尸于河。师见之悲痛。因念人命无常。每摄心趺坐。同禅寂云。

  三十八年庚戌

  师十八岁。会青林延浙东湛然和尚。至寺度夏。师参请。湛示狗子无佛性话。先是师见湛谈禅。亦觅顿悟要论私阅。湛适见。笑语人曰。这小后生看此等书。不知他作么生解。师不顾。览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