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竹庵衍禅师语录


  春日咏梅

一枝清瘦碧溪头。浪得闲名满十洲。寻到不知香国异。青山叠叠水悠悠。

玉葩灿烂蕴奇香。铁骨崚嶒岂泛常。纵使丹青描不尽。从教蜂蝶去来忙。

高寒历尽意悠悠。一夜琪花香满楼。石壁苍苔无异色。不能描尽转风流。

南枝早绽自天真。一片冰心更有神。不逐群芳幽韵好。枯禅别有劫前春。

照水横斜香霭浮。朝曦遥映藕花楼。天然不藉闲枝叶。啖影池鱼空自游。

鹭鸶飞起千寻雪。扑落池边点绿茵。忽见不萌枝上日。清光流出此花神。

  咏牡丹图

名花绰约态逾娇。灵鸟翩跹上下撩。万蕊千花争艳目。此中一朵最难描。

  题竹

生来骨劲逼人寒。月白风清几个看。埽尽语言文字脚。春雷头角出林峦。

  示灵监院

杖藜回首日轮红。莫视帆飞度远峰。笑指烟霞迷古寺。断桥流出一声钟。

  洞庭秋月

频卷寒涛泻碧空。秋光如洗出云笼。天然活句谁能会。愁杀诗人与画工。

  己酉初夏答胡銮老文学过访原韵

水涨篱门没菜塍。草堂木榻话间僧。高怀更有天边约。池畔荷香气若蒸。

  秋日胡文学再过荒庐用前韵以酬之

秋高云净扣孤僧。问道龙门快已登。会得本来成现事。选官选佛异何曾。

  小春即事

疏雨楼前积翠新。溪烟澹荡少林春。檐声点滴添秋兴。乔木棱棱倍转神。

  雪中漫兴

东风鼓起冻云飞。压尽群峰草木低。昨夜梅花开笑口。扁舟满载一蓑衣。

  秋夜感怀

金华岩畔玉芙蓉。笑指溪头落叶红。试看藕花池上月。全身飞入画楼中。

  自题

不近人情。乌藤卓兀。无法与人。无私与直。尽道云栖会里儿孙。元来临济正宗。金明嫡骨。汝看阿谁。藕庵老贼。咄。

  和曾兰坡文学放鲤诗原韵十首

天生灵胤必然奇。头角峥嵘正此时。忽听迅雷消息至。锦标高着莫嫌迟。

金鳞桃浪岂庸徒。直上禹门显大儒。霹雳光中为雨去。碧潭睡稳石鲸枯。

密受灵符善护生。记功童子早芳名。潜行妙用人难委。吞却蟾蜍快已轻。

日照湖光万点金。逍遥纵壑跃迷浔。俊哉雹发惊人句。最喜炎蒸布雨霖。

透网冲霄攫雾欢。天涯如粟有多宽。明珠闪烁光前后。眨眼轰雷过几滩。

床头古砚足津梁。吾道声光岂泛常。珍重高宾双眼正。溪山日月古今长。

须臾胶涸若为钩。流水恩波鼓腹游。蓦地顿超天子贵。满街璎珞宝花酬。

莫轻异类焰炉游。彼此天真未入流。险处解囊能续命。水晶帘子控银钩。

谁个亲瞻天眼舒。百千楼角总佳如。鱼龙悉悟飞升去。无限平人逐物且。

底事从来不妄传。金鹏秉戒已经年。高怀倾出连城璧。愧我囊空无半钱。

  和王异公文学原韵四首

学海声光盖代传。风流才子德耆年。人中至宝谁能及。流出胸襟无尽编。

金津一滴倍甘棠。清昼高眠鹤梦长。最喜匡阜飞瀑布。宛然泼洒学苏黄。

忘法忘机气已平。此中端不负虚名。春花秋月如阳焰。分付渠侬守禁城。

道重涵虚慈且雄。南星北斗羡唯公。文峰点处开人眼。不夜心珠照海东。

  和友人原韵十首

学道甘贫看世途。须眉安肯倩人诬。伟哉定信奇男子。纵目莲芳菡萏殊。

乌藤 跳搅龙涛。帝释心惊亦告劳。东海鲤鱼才一棒。盆倾烟雨泼天高。

雨过云收电卷频。双丸互照不欺贫。山川草木皆含笑。历尽炎凉证此身。

阂膺未释好称奇。邪逆生非有日危。堪笑雷同呈伎俩。像龙致雨岂能为。

海岳掀翻得旨归。饭余图翰月轮肥。试看万籁非常韵。物物头头发祖机。

千寻老树长新花。果熟飘香难购嗟。不揣己躬才力短。反嫌尝到味无差。

觅心无处是安心。五采牛兮身若金。耕遍故乡田地熟。通身皮骨任渠侵。

且寄阎浮世上生。掀髯一啸顿圆明。劈开华岳连天秀。屈曲从教一掌平。

个事蒙头者也之。不堪赏处乐为知。忽然摸着娘生鼻。额上栽眉不较迟。

同道登山努力先。主宾妙叶岂徒然。拈花一脉家常事。豆爆黄金万古传。

  山居四偈

山居春。鹧鸪啼处百花新。叆叇香风弥宇宙。松涛震起梦中人。

山居夏。池开莲碧香飘化。独坐南斋眼界宽。水天如镜谁看下。

山居秋。万叠芙蓉一目收。宝月穿云射林麓。木叶频敲古佛头。

山居冬。古木翛翛露别峰。高卧茅堂最深处。每怀悲愿烈烘烘。

  为恒贞封龛

  日面月面。言端语端。不涉两途。山深水寒。恒贞上人。童真学佛。禅力齐行。为众竭力。无方不现。咄。果有与么气概。与么英标。若缁若素。无不望风归仰。佛法世法。无欠无余。且喜最后光明。香飘果熟。独步逍遥。自由自在。直得庭柯雾惨。万象攒眉。且道即今封龛一句又作么生。遂以手掩上云。体露金风事。藏身北斗看。

  竹庵衍禅师语录卷下(终)

  先老和尚行状

  师讳真衍。字竹庵。吴郡长洲人。姓许。母陈。长斋奉佛。梦童子手书丹凤啄金桃之句。遂生师。时泰昌辛酉正月十三日寅时也。幼喜静坐。不入群儿队。遇僧辄斋敬之。年十五。忽启两尊人曰。儿志慕宗门。愿披缁学佛也。父母不许。忧而忘食。遂默持准提咒不辍。年十六父母婚之。明年冬即丁母艰。又明年中元父逝。师遂绝茹荤。三年丧毕。奉两尊人柩葬长洲之金鸡堰。归而邀族长亲朋告曰。向愿如矣。亲长阻之。师志决。遂归所有于宗人。归室人于外父。十九岁方脱白。礼云栖下晟公禅师披剃。因常住萧疏。师发心化饭。供众一年。癸未冬受具于万峰。返复侍度师。一日阅圆觉经。至菩萨发问。今者四大各离。妄身当在何处。遂掩卷叹曰。人生不明个事。徒为僧相耳。即辞师谒万峰。苦志参寻。后闻板声。乃有省悟。同处三年辞去。谒苕溪木陈和尚。相印契。因任以职。戒事劳顿。乞假就医。明年愈可。复往祝万峰寿。留之记室。寻以胃疾辞。乃居娄东之双树。继居福城。闭关静修。每日背诵法华经无间。复书写镌板。于是四方檀信咸向慕辐辏。因藉缘力塑像起殿。常住多所兴建云。疾稍愈。乃迁南城藕庵。因以为号。乙巳春参断桥伦祖第十四世孙金明介庵老人。问答酬唱。有水乳之合。遂嘱付。随侍期年。复归藕庵。塑大悲香像。建禅堂筑庵。后官街土人颂之。乃复书华严。楞严。弥陀诸经并全部。因积劳成疾。遂辞藕庵。退隐东关外草庵中。乃索笔示语曰。平生孤孑。杜门守拙。吾道虽凉。仗后昆烈。喝一喝。遂掷笔而寂。时康熙丁巳七月十七日寅时也。距其生年五十有七。僧腊三十有四。师一生持戒甚谨。自受具后即洁大悲坛。随身所在弗逾。虽隆冬盛暑必沐浴。正衣冠礼拜。未尝一日阙。顾以痰疾时作。罕开炉结制。然机锋迅利。一言半句之下能令人悚然有省。性高峻难犯。从学者亦不甚多。嗣法弟子仅四人(如)与焉。戊午岁(如)建塔于吴郡金墅镇莲华寺之右。闰三月十六日未时谨奉灵骨以葬师。诸方参学机缘契合处甚多。悉载师自述行由中。兹不复赘。略述大概。以策励后来学者。亦即以自励云。

  莲华得法弟子机如拜状

  附刻禅灯和尚为先和尚举火法语

  执火炬打圆相云。如来蓦地放毫光。澈见阎浮香海幢。欲识此光所为处。茶毗无上法中王。复召众云。诸仁者。还见此光么。若也见得分明。诸佛于此降生。诸佛于此出家。诸佛于此成道。诸佛于此说法利生。诸佛于此般涅槃者。起无量塔。利益天人。天上天下真奇特。世出世间最殊胜。其或未委。山僧掇转面门相搂打搂去也。恭惟 竹庵大和尚其生也巍巍堂堂。似杲日丽于中天显诸用。其逝也辉辉煌煌。似皓月没于西江藏诸仁。我观其说法也。击法鼓于雷门。施甘露于大地。我观其慧也如大慧再来。机如掣电。着得眼时早错过。辨若悬河。才拟开口落二三。我观其行也如智者后身。书华严八十一卷。才十月而工竣。诵莲经欲至万部。满七千而归西。伟矣俊哉。人天眼目。不愧金明之子。堪作断桥之孙。挽颓纲于末运。扶下衰于秋晚。何期一旦告寂。悠然长往。是以人天失其号令。四众无所归依。僧俗泪决于西江。鸟兽悲鸣于大野。令人可悼而可悲。是事且置。祇如光前裕后一句作么生。复以火炬打圆相云。烈焰光中留不住。风波险处作津梁。掷炬便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