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山礼佛发愿文略释


  [○庚]二。人道除灾。

  疾疫世而现为药草。救疗沉痾。饥馑时而化作稻粱。济诸贫馁。但有利益。无不兴崇。

  先。别列二。初。疾疫灾。内伤外感曰疾。天行时气曰疫。金。石。草。木。能疗病者皆名药草。极力拯拔曰救。用心调治曰疗。病久不起名为沉痾。谓遇疾疫之时。现身而为药草。如药王药上菩萨等。亲尝其味。济诸众生。不惟身病得愈。而且心病皆除。故云救疗沉痾。法华云。乃知此药。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是也。二。饥馑灾。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籼粳曰稻。黍粟曰粱。周给曰济。穷困曰贫。饥饿曰馁。谓遇饥馑之时化作籼粳黍粟。如八地菩萨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鱼米肉山等。普济贫穷。皆得饱满。故云济诸贫馁。行愿品云。种种饮食。种种供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于病苦者。为作良医。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者是也。但。凡也。拔苦与乐曰利益。举作尊行曰兴崇。谓凡有利生益物之处。靡不举作而尊行也。瑜伽论云。坏人不坏劫。名为小三灾。一。饥馑灾。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人若生时。寿减一岁。如是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天不降雨。由大旱故。草菜不生。思欲见水。尚不可得。何况饮食。以是因缘世间人民。饥馑死者。其数无量。七年七月七日方止是名饥馑灾。二。疾疫灾。谓人寿减至二十岁时。有大疾疫。种种诸病。一切皆起。以是因缘。世间人民。疾疫死者。其数无量。七月七日方止。是名疾疫灾。三。刀兵灾。谓人寿减至一十岁时。诸人各起斗诤。手执草木。即成刀仗。由此器仗。互相残害。以是因缘世间人民。刀兵死者。其数无量。七日七夜方止。是名刀兵灾。此中缺后一难。故总结云。但有利益无不兴崇也。如净名经云。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或时作地水。或时作火风。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是也。又普门品云。设入大火。火不能烧。大水所漂。即得浅处。又曰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谓诸佛菩萨行愿如是我愿亦如是也。

  [○己]三。冤亲普度。

  次期累世冤亲现存眷属。出四生之汩没舍万劫之爱缠。等与含生齐成佛道。

  先。别脱苦轮。对前普愿为之次誓愿约到。谓之期。累世者。谓过去多生也。枉屈仇恨曰冤恩爱切近曰亲。亲有六种。谓父。母。兄。弟。妻。子也现存者。谓现在一生也。内外姻亲曰眷。姊。妹。姑。姨等。宗族连续曰属。伯。叔。侄。女等以人天拘恩爱之情。故先己而后人。菩萨运同体之悲故先人而后己也。又对初所愿。谓之次。盖前详列四弘。皆唯为己。故别一誓也。此后亲疏总愿是与冤亲及非冤亲等故共一誓也。超脱曰出胎。卵。湿。化。名为四生。卵唯想生。鱼。鸟。龟。蛇等。胎因情有人畜龙仙等。湿以合感。含蠢蠕动等。化以离应转蜕飞行等。混乱曰汩。沉溺曰没。捐弃曰舍。贪欲曰爱。结缚曰缠。楞严云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生死爱为根本。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欲脱生死。先断爱根。故云舍万劫之爱缠也。次。总成佛果。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定当作佛菩萨。处胎经云。一弹指顷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佛之威神。入微识中。皆令得度故含生。含识生灵也。佛道涅槃妙果也。均平曰等。普共曰齐。谓是冤。是亲含情含识愿了生死。而共证涅槃。或眷。或属。生物。生灵。愿转烦恼。而皆成妙果。故云等与含生齐成佛道也。

  [○丙]三。总结回向。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总结回向者。初。称性愿无穷。如行愿品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故总结云。虚空有尽。我此称性心愿。终无穷尽也。二。法界性无尽。情即有情。六凡法界。情世间也。无情。即刹土。五大法界器世间也。同圆。共证也。种智。即佛果。四圣法界。觉世间也。华严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楞严云。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圆觉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杜顺和尚曰。情与非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故愿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也。此名向事向理。亦即回自向他。回因向果。举一全收也。言回事向理者元由理具方有事用一切修证。不出理性。众生强执。计是有为。今回此心向于实际也。回自向他者。昔迷理遍凡所修善庄严自身。及己眷属。今顺本性。回向众生也。回因向果者。一毫善种。三业熏修。不趣二乘。宁滞三有。修既顺性。则成缘了二因。因必显真。同归究竟。是名回因向果也。此三种回向。一切菩萨共修。是故行人。依此回向也。其发愿是总。回向是别。回向必以大愿为体。故回向则必兼发愿。然发愿必以回向为用。故发愿则必兼回向也。愿无向不成。向无愿不显。如发心修道若无愿力相助。犹苗而不秀。如发愿利生。若不回向佛果。犹秀而不实。故发愿须兼回向也。大论云。以此福德。回向佛果菩提者。为度众生故。为得无量佛法故。如人以少物上王得报甚多。又如回声入角。其音甚大。故回向者得大利益也。又妙臂菩萨经云。或献香华灯涂赞叹供养。乃至持戒。精进礼诵修行一切善法。皆悉回向佛果菩提若回向人天。未免诸苦。若回向二乘。秪能自度若回向菩萨尚未究竟。唯是佛果菩提。诚为归趣。宝所。譬如众流。皆归于海既入海已。咸同一味。是故总结回向于妙觉果海也。所谓千山势到岳边止。万派声从海上消。则此然禅师愿文。圆里十虚遍周法界。能依教行持者。所获胜益。非浅鲜也。释文已竟。

  礼佛发愿文略释(终)

  跋

  右此怡山愿文。虽则四百八十八字而功高九界德备五乘。权实双彰。事理一贯。其心最大。其愿最广。不可视为泛常。惟是课诵边事。譬如摩尼珠王随众生心。应用无尽。智者得之。则雨众宝普济贫穷。愚人得之。但贸衣食。自利而已。斯文亦然。凡修学者先须体会其意令起殷心。然后如教行持发弘誓愿。而所求必应。所获必胜也。愿我同志幸毋忽焉。

  癸巳夏安居书玉阁笔识

  事义

  实相身

  (谓凡圣情尽。人法双忘。离一切相。故名实相)。

  法门身

  (谓自性清净。名净法身。说法被机。名法门身)。

  性念处

  (谓念自性染污。缘理断结。解空直入。除自性过故)。

  共念处

  (谓念事理正助。兼修无碍。三明八解。十八神变圆满具足故)。

  缘念处

  (谓缘念三藏。及世间经书。无不通达故)。

  择灭无为

  (择。即拣择。灭。即寂灭。无为。即真空。谓用智拣择四圣谛法。远离见思烦恼。证寂灭真空理故)。

  胜义正法

  (谓三乘道果也)。

  世俗正法

  (谓法律教戒也)。

  正因佛性

  (谓。佛性有三。一。在自性。名正因佛性。二。引出性。名缘因佛性。三。至得果。名了因佛性)。

  分段

  (谓界内支形分段故)。

  变易

  (谓界外改粗形为细质。易短寿为长年故)。

  蒂

  (音嘬。蒂芥。小鲠也)。

  遍执

  (谓遍一切诸法。而起执着故)。

  真常

  (谓真如佛性。无生无灭故)。

  随烦恼

  (随者随其根本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由自类俱起。遍染二性。遍诸染心。此之三义皆具。名大随具一。名中随。同无。名小随)。

  声闻缘觉菩提

  (声闻但乐自利以求解脱名声闻菩提缘觉但起心念。观诸缘法。名缘觉菩提)。

  识息暖三

  (唯识云。谓寿暖识三。暖即阿赖耶相分色法。身根所取故。此识种子名寿。以能生识故。现行是识。执持为义故由此三法。更互依持。相续而为命也)。

  道种智

  (谓知十法界诸道种故)。

  正道

  (六度行也)。

  助道

  (三十七品助道法也)。

  临济参大愚

  (临济义玄禅师参大愚。愚问甚处来济云。黄檗来。愚曰。黄檗有何言句。济云。弟子问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有过无过。愚曰老婆心切。为汝彻困。更问有过无过。师于言下大悟)。

  夹山见船子

  (夹山善会禅师上堂因语不契道吾指见船子。子问大德住甚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子曰。不似似个甚么。山曰。不是目前法。子曰。甚处学得来。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子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厥。山无语。子曰。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子曰道道。山拟开口。又打落水。山于此大悟)。

  道慧道种慧

  (谓见道实性中。得闻佛知见。名曰道慧。知十法界诸道种。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见。名道种慧)。

  一切智一切种智

  (谓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即悟佛知见。故名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种种相貌皆知。即入佛知见。故名一切种智)。

  檀满

  (谓如来修檀度时。号曰尸毗。此云与施。帝释天主。欲验其虚实。身变为鹰。天臣变鸽。鹰来逐鸽。鸽入王胸。鹰为索鸽。王曰我割身肉以代。鹰言。肉要与鸽相等。其时秤之。鸽愈重。而肉愈轻。王便举身削尽而与。不恼不没。即时身体平复如故。是为檀满)。

  尸满

  (如来修戒度时。号普明王。时斑足王。欲取千王以祭山岳。唯少一人。王被所获。王告彼言。吾生来不妄。欲建大会普济贫穷。愿延七日。当来应之。斑足云。今如所愿。汝若不来。欲取无难。时王回国。作会已毕。委付国事。即便往彼。斑足语言。世间之人。贪生畏死。汝去复来。真不妄语。我今放汝。并释千王。是为尸满)。

  忍满

  (如来修忍度时。为忍辱仙人。岩间坐禅。时歌利王。游历山中。形乏寝息。时宫妃诸仙问法。王醒不见。巡至仙所。问曰。汝得非非想否。汝得四道果否。皆答言未。王曰。未离欲人。为何视吾宫眷。即便割截身体。王曰。汝嗔恨耶。仙曰。我不嗔恨。即时血变为乳。身体平复。王见此相。即便求悔。是为忍满)。

  进满

  (如来修进度时。名大施太子。求如意珠。甫宝济贫。得珠堕海。抒海取珠。诸天问言。抒海云何。答言。得珠堕海。故抒取之。天云。海水如何得竭。答曰。海水不竭。我终不休。天知心固。共助抒之。水即减半。龙恐海干。送珠与之。是为进满)。

  禅满

  (如来修禅度时。号螺髻仙人。亦名尚阇黎。得第四禅。出入息断鸟谓为木。于髻生卵。定起欲行恐伤其卵。即更入定。鸟飞方起是名禅满)。

  智满

  (如来修智度时。号劬嫔大臣。时有七王。各欲吞取阎浮提界。军民不安。劬嫔大臣。分为七分。城邑山川。不多不少。遂而息诤。是为智满)。

  降兜率

  (谓菩萨利生念切。从兜率天。将降神时。观阎浮提内。迦毗罗国。最为处中。往古诸佛。皆生于此。即便下生。是名降兜率。梵语兜率。此云知足。谓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

  托胎

  (谓菩萨将托胎时。观净饭王。性行仁贤摩耶夫人。前五百世。曾为菩萨母。应往彼托胎。大机之人。见乘旃檀楼阁。小机之人。见乘六牙白象。从右胁入。如处琉璃。身映于外。是名托胎)。

  出胎

  (谓四月八日。日初出时。摩耶夫人。在毗岚园。手攀无忧树枝。菩萨从右胁而出。放大光明。九龙吐水。沐金色身。是名出胎)。

  出家

  (谓太子年至十九时。出游四门。见生老病死之相。厌世无常。心思出家。启白父王。父王不许。二月七日。诸天白言。太子于无量劫来所修行愿。今正是时。太子遂于后夜。乘马入山。至跋伽仙人所。苦行林中。剃除须发。是名出家)。

  降魔

  (谓菩萨将成佛时。放大光明。隐蔽魔宫。时魔波旬。即令三女。乱其净行。菩萨以神力故。变其魔女。皆成老母。魔王大怒。遍敕部从。上震天雷。雨热铁丸。刀轮器仗。交横空中。挽弓放箭。箭停空中。变成莲花。不能加害。群魔惊怖。悉皆归服。是名降魔)。

  成正觉

  (谓菩萨降伏魔已。坐菩提树下。即便入定悉知过去所造善恶。死此生彼之事。于腊月八日。明星出时。豁然大悟。得无上道。是名成正觉)。

  转法轮

  (谓菩萨成正觉已。即便思惟。我所得法。无能信受。不如入于涅槃。尔时梵天白言。今日法海已满。法幢已立。润济开导。正在此时。云何舍于众生。欲入涅槃。尔时如来受梵天请已。先于普光明殿。为利根菩萨。说梵网经。顿制五十八戒。次于鹿野苑中。为憍陈如等转四谛法轮。是名转法轮)。

  入涅槃

  (谓如来度人已毕。将入涅槃。二月十五日。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卧七宝床。其林忽然变白。尔时佛受纯陀供已。与文殊师利等言。诸善男子。但当自修其心。慎莫放逸。遂于中夜。即入涅槃。是名涅槃)。

  十类

  (即十法界身也)。

  七趣

  (六趣加仙)。

  五位

  (资粮。加行。通达。修习。究竟)。

  足轮放光

  (出华严经)。

  十八变化

  (右胁出水。左胁出火。右胁出火。左胁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履水如地。入地如水。空没在地。地没升空。空中行。空中住。空中坐。空中卧。现大身满虚空。大复现小)。

  奢摩他

  (此云止。以寂静为义。乃定之别名也)。

  与元负人

  (谓地狱报是情业。饿鬼报是想业。故鬼业尽。二报俱空。则为畜生。与前造恶因时。与负债元人相值。而酬偿先债也)。

  五大法界

  (地水火风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