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天然禅师语录


  茶话

  除夕。茶话。今夕除夕。天下人尽于此夕着忙。惟有我衲僧家不然。且道衲僧家具个甚么道理。只是贫亦了得。富亦了得。乃至有无长短。一切了得。甚而是非。好恶。声色无有不了之处。不是无。只是了。德山云。一切万法。皆由心生。心若无生。法无能住。若达心地法门。一切无碍。遇非其人。宜慎辞哉。大众。作么生说个无碍底道理。天下无嫌底法。总是你不了。便成系缚。不是随事随物而了。了而后随。故随而不随。大慧云。汝但八识一刀。此一刀断则千刀万刀应时而断。所以古人云。行脚高士大须向声色里坐卧。声色里困眠始得。你若不了。在者里便生出许多趋避。许多取舍。且作么生坐卧困眠。平日胸次间未免疑滞。何况腊月三十。你若了便时时了。念念了。岂待腊月三十触事遇物。总有个打发处。而又不是离他。人生世间。一切是非善恶。种种生灭。你作么生离。而今尽有掉得个不生灭底道理。便拟向生灭边淘汰。以为践履。不知生灭又是个甚么。你才拟淘汰。蚤是生灭。如此见解。正眼观来。总成外道。你若了。岂有恁么事。就是山僧恁么说。已是老婆心切。故有落草之谈。既恁么说。犹是落草之谈。过此已往。又作么生开口。无事归堂。

  茶话。如今末世佛法凋零。师家与学人俱顺颠倒而不顺正理。山僧平时东廊下。西廊上。禅堂里。方丈里。与你诸人说长说短。说是说非。商古量今。时情目下。都不曾见你诸人着个眼孔。而今见山僧出来食茶。便个个拈起纸笔。记山僧说话。难道今日才是么。岂不是顺颠倒。就如赵州当日僧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州云。食粥了也未。僧云。食粥了也。州云。洗钵盂去。其僧便悟。寻常恁么语句。悟得几个。多少人作佛法会。只是见者僧云。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便将赵州恁么语句向日用处会。向开口处会。向举起处会。此岂不是顺颠倒。又如高亭简参德山。山隔江招手。简横趋而去。寻常举手动足。一切人总见他。为甚么无一个半个在者里得个消息。才闻高亭简与么悟。便向招手处会。不可总教人作野狐精去也。又如会通侍者辞鸟窠。往诸方学佛法。窠云。若论佛法。我者里亦有少许。通云。如何是和尚者里佛法。窠拈起布毛一吹。通便悟。不可又道吹布毛便是鸟窠佛法。若不是。为甚么侍者悟去。时有僧出问云。从苗辨地。因语识人。高亭简与德山相见。为是神通妙用。为是法尔如然。师拈果子云。会么。进云。当初只为茅长短。烧了原来地不平。师云。还见德山么。进云。没有两个。师约住云。过来过来。僧近前。师云。一个两个。相去多少。进云。正是学人疑处。师复以果子击案一下。进云。毕竟有个亲切处。师云。何不放下。僧礼拜。师复云。此事大难。须实实在那里了得才好。你看世尊当日拈花。后头便生出许多葛藤。你若总作佛法会。有甚么了期。须是触着便知下落。方才晓得世尊为人处正在那里。破绽处亦正在那里。你更在那里替他钵盂安柄。说甚么一个两个。三四五个。了得了不得。说甚么法身边。说甚么向上。说甚么三玄三要。五位君臣。法眼根境。云门三句。既说不得。你又作么会他。似山僧恁么说话。难道没有伶俐衲子一句句穿过。为甚么却了不得。且道病在甚么处。良久云。无事归堂。除夕。茶话。今夕除夕。天下人俱向家里度岁。惟我衲僧随寓而安。将谓无家可归。殊不知我衲僧以山河大地为家。以四生六道为家。以喜怒哀乐为家。以是非得失为家。以甘苦平险为家。虽论劫在途中而不离家舍。云门大师云。会则途中受用。既在途中。作么生受用。故知在在处处俱有到家消息。世人有父母妻子之家而非安乐长久之计。时节若到。聚散无常。悲欢相倚。虽暂时在家而恒居途路。虽然以道俗相较。固有如是便宜。若我衲僧到得在处为家。脚跟安稳亦知。还更有长处么。良久云。明朝又是新年月。今夜且看人送穷。

  茶话。此事现前不过。汝若钩索。将来便见玄远。祇如即今大众在者里会茶。某果子好食。某果子不好食。者一杯冷。那一杯暖。何等天真灵妙。及乎问着如何是佛。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便有许多承当。许多指示。且道过在什么处。古人道。佛法在日用处。迎宾送客处。痾矢撒溺处。才恁么却又不是也。虽然如是。须要开者个眼始得。汝若未开者个眼。虽全体是佛。却全体是众生境界。汝若开者个眼。虽日在众生中。总是佛之妙用。所以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然又道。知之一字。众祸之门。汝作么生折合。今晚华首监寺为新首座普茶。特请山僧茶话。适来几句子。且道是要诸人知。是要诸人不知。良久。竖拂子云。大众。多少人在者里作知不知会。大众。佛法不是者个道理。既不是者个道理。毕竟合作么生。以拂子左右拂云。珍重。

  茶话。言不可以示道。心不可以入玄。所以从上先哲无心体合。不言躬行。老僧自见先师。得此滋味。便拟向深山穷谷力行古道。讵意因缘不偶。后来在者破院住三五年。那破院住三五年。住来住去。便是二三十年。十年前澹监寺深悉老僧此意。曾向三吴替老僧寻个住庐山因缘。三回两次。祇是不成就。如今想起来。始知因缘合在者里。既有监寺一副身心。又得副寺。直岁。庄头暨山园大小职事前后发起。亦同一副身心。所以五年之间俨然丛席。虽则老僧初心。亦是诸人愿力互相凑合。不得不归之夙缘。老僧今日到来。安置职事。与大众会茶。不可无说。遂举盏子云。大众。住山须要得者个着落。复云。有得食。有得呷。便是我和你底活计。食了呷了。拿起锄头。挑起匾担。向那青黯黯处去。不管他高低平突。锄了一畦。又翻一[田令]。正当恁么时。佛也觑你不得。若是具眼底埋头在那里。日三月三。必定到亲证田地。就是初心浅学。总教生按着。不许走作分毫。久久自然触着磕着。大众。此是汝诸人本分上原自具足底。不是强为。祇是暂时岐路。你若肯收拾世间底心。一按按在三宝上。全身放下。一肩挑起。老僧不教你求禅学道。大众。你便是禅。你便是道。更求个什么。学个什么。你若还起一个求禅学道底心。却似出得酱缸。又入齑瓮。从上佛祖虽有言句。却是教你向无言句处。不是叫你在言句上作境致。你若向言句上作境致。与那沾滞粗重境缘有何分别。总是解脱不得。说甚粗细。于今说心说性。说玄说妙。尽是恶口。你又在他恶口上左思右量。岂不东行西向。古人道。学到佛边。犹是杂用心。何况其余。大众。于今世间人祇有两种障。每日下得床来。门外门内。若大若细。一切境缘。悲喜得失。你若透他不过时。随顺了他。便是被他流转。若不随顺。便有许多碍塞处。谓之事障。一回瞥地。转向自己。又在自己正位上住着。不得自在。谓之理障。豁然醒觉。回向日用。在日用上一切时。一切处。头头上明。物物上了。才唤做事理无碍。更须知有牛头出。马面没。指东为西。唤黄作白。到得者田地。若不知转变。古人唤作贴体汗衫。最难脱却。到不如我和你食饱饭。肩上作具。东岭上。西岭下。更自亲切。祇是你不肯承当。大众。天下无难行底事。祇要自肯发心。于今现住着好山水。相聚底都是绝好师友。又有许多菩萨替你起了房屋。赶趁钱粮。种种成就。你还当下错过。拟向什么处去。何不趁色力康健。持一片衣。一口食。与众作息。岁久月深。自然暗自点头。老僧不教你无利益。努力向前。取办一生。岂不庆快。还肯么。久坐。

  茶话。一切诸法。皆唯是心。有情无情。同入法界。不了此宗。功归生灭。所以一切众生界即是法界。一切二乘界即是法界。一切菩萨界即是法界。一切诸佛界即是法界。但一切界现则法界不现。众生界现则法界不现。二乘界现则法界不现。菩萨界现则法界不现。诸佛界现则法界不现。非无法界。祇是不现。若法界现时。观一切界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出头天外。谁是我般若。就一切界冥合法界。如水中盐味。色里胶青。不坏目前。且共来往。心相体信。自有因缘。然虽如是。古人又道。法界一真。犹存见隔。见在即凡。情忘即佛。拈却药忌。慎莫追寻。诸人到者里须防打翻茶碗。
嘉兴大藏经 庐山天然禅师语录


  天然是禅师语录卷第六

  嗣法门人今辩重编

  室中垂示

  六祖大师云。何期自性。只此四字。便见悟彻根源。于今人都是会底。不是悟底。即如闻即心即佛。渠也会得。非心非佛。渠也会得。不是物。渠也会得。假使有人道。才与么便不与么。渠也会得。殊不知蚤相随来也。何不回头捉败。讨个亲切去。讨个省力去。若到者里。方好见人。须知更有相为处。

  迩来禅有两种大病。一者以日用穿衣食饭。见闻觉知为主人翁。只是不许认着。恐落窠臼。二六时中。但只仍旧。不得动着。圣亦不拘。凡亦不管。无生死可出。无声色可避。人问着话东答西。如云如何是佛。答云。我昨日从开先来。毕竟如何。答云。明日却往圆通去。或云。厨库三门。或云。铁秤锤。或一喝一掌。以为本分呈似。亦谓表遮同时。亦谓独脱一路。一者离一切善恶境念。然亦不同于木石。一段澄湛圆妙推亦不开。就亦不得。久暂寤寐。打成一片。便称彻见本性。已后只须践履将去。如习念一起便不随之。日远年深便登圣位。唤做结果收因。其余或认个不名不物。或空空洞洞。或昭昭灵灵。或洁洁净净。或现成无事。大约大同小异。要不出两种变换。学者根器伶俐。多中头一种病。笃厚之士多中第二种病。噫。去圣时遥。真悟人少。学者无所适从。聊为识之。以便中毒者知所易弦也。

  予素喜白云颂语。明净透脱。凡寓目必玩味不忍释。拈花颂尤喜其类。已因用韵并载焉。颂曰。尽道拈花微笑是。不知将底验宗风。若言心眼同时证。未免朦胧在梦中。和曰。拈花微笑何曾是。带累儿孙立下风。白云虽具超方眼。也只惺惺在梦中。且道既是惺惺。为什么却在梦中。参。

  莲花峰祥庵主二十年尝以拄杖示人曰。古人到者里为什么不肯住。凡答。无有契者。乃自云。为伊涂路不得力。今人尚不曾到者里。说什么肯住不肯住。纵饶到者里也错会他不肯住之旨。何不看他道为伊涂路不得力乎。复云。毕竟如何。以拄杖横担云。楖栗横挑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须是与么始得。若到与么田地。渠且不是与么人。何故。生平用尽心力。祇图识得者些好恶。

  临济大师云。大凡举唱宗乘。须一句中具三玄三要始得。古人立法将以防伪。谁知后世反滋传伪。病在不求者一句端的着落。却去辨别甚么是玄。甚么是要。如此岂不是传伪。又有云。祇如庭前柏树子。麻三斤。乾矢橛。者便是那一句了。如此岂不是传伪。不见德山云。但参活句。莫参死句。若是死句下荐得。千生万劫没你出头分。所以汾阳深明斯旨。乃颂云。三玄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亲。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月菊花新。分明向道。得意忘言道易亲。区区髑髅边觅甚么汁。你若触着便省。不妨转死为活。便无许多药忌。便见古人立言之旨。以此供养三世诸佛。亦何愧欤。

  谈宗家往往开大口。抹杀教乘。殊不知渠实落做处。尚不能及教乘极则。祇如楞严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若空华。又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又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今时人果能与么会得。到得者田地么。直教会得到得。尚未是宗门下事。况犹在依稀间耶。余尝向人道。达磨未渡江。如清凉。宝志公诸圣贤亦曾阐化。一代书册所载。清凉心王铭。宝志公大乘十赞。四料简。十二时歌。未尝不道尽。为何初祖复来。故知他大有长处。所以世尊四十九年说法度生。临末梢头方才拈青莲花。目顾人天云。吾有涅槃妙心。教外别传。付与摩诃迦叶。正是此意。后来祖师亦云。三乘十二分教何曾露者个消息。赵州亦云。我寻常祇是以本分事接人。若要随根上下。自有三乘十二分教在。他时遇明眼人。亦不道老僧辜负伊。于今末法将来。为宗师底痾渌渌地。恨不得学人会去。趁门庭热闹。殊不知尽他说得传得。尚不是教乘极则。更要学人会个甚么。且何故知他不是教乘极则。为他教乘极则亦须有个悟处。既悟得又复行得。所以世尊在世时凡依教修行。各各皆有所证。不徒解了便休。于今宗师痾渌渌地。且不管学人悟不悟。行不行。祇要他会。早晚叫入方丈。低声细语。道甚么是今时。甚么是劫外。如何是得体。如何是得用。者样便是独脱一路。那样便是结果收因。学人不知。以为宗门事祇是如此。一任横说竖说。且莫道把学人悟门一塞塞断。就是恁么说底传底。谓与达磨西来之旨有分毫交涉否。须知此事大是贵悟。若遇没量宗师。自尔规模高深。绝不容你作解作会。直待你打翻时节。方才与个本色钳锤。从古大老门下一个个悟得。便是彻头彻尾。如临济三度问佛法。三度被打。济不会。便辞檗。檗亦不与说破。但指往见大愚。济后在大愚处言下打翻。始回黄檗。檗见便云。者汉来来往往。有甚了期。及济述前因缘。檗复云。大愚不识好恶。待来好痛与一顿。你道善知识钳锤何等妙密。灵源清云。今之学者未脱生死。病在什么处。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为师者之罪也。如汉高绐韩信而杀之。信虽曰。死其心。果死乎。古之学者言下脱生死。效在什么处。在偷心已死。然非学者自能尔。实为师者钳锤妙密也。如梁武帝御大殿见侯景。不动声气而景之心已枯竭无余矣。诸方所说非不美丽。要之如赵昌画花。逼真非真花也。予尝读此。合掌称古佛曰。今时代安得复闻此言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