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一览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见五祖)参问初无解悟。及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率数十人追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卢。即掷衣钵于磐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乞开示。卢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礼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旨否。卢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师曰。某甲蒙指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祖即我师。卢曰。吾与汝同师黄梅也。

  嵩岳慧安国师(见五祖)有坦然怀让二人。参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何不问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师曰。当观密作用。曰。如何密作用。师以目开合示之。然言下知归。

  嵩岳破灶堕和尚(见五祖下安国师)嵩岳有庙甚灵。殿中唯安一灶。远近祭祀。师见以杖敲灶三下云。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灶乃破堕。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设拜。曰。我本此灶神。久受业报。蒙师说无生法。脱此生天。特来致谢。师曰。汝是本有之性。非吾强言。神再拜而没。

  嵩岳元圭禅师(见安国师)一日有异人峨冠而至。从者极多。称谒大师。师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彼曰。师宁识我耶。师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耶。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死于人。师安得一目我哉。师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苟能坏空及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神稽首曰。我亦聪明。正直于余神。讵知师有广大之智辨乎。愿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师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闻茫昧。只求师戒。师于是为授五戒也。(五戒之详本经可见)。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见五祖下无相禅师)一日鸦鸣。公相杜鸿渐问师。闻否。曰。闻。鸦去。又问师。闻否。曰。闻。公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师曰。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又问。云何不生。云何不灭。如何得解脱。师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不生名无念。无念即无灭。无念即无缚。无念即无脱。举要而言。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离识心见性外。更有法门证无上菩提者。无有是处。公曰。何名识心见性。师曰。学道人随念流浪。盖为不识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沉不浮。无为无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体毕竟不可得。无可知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公礼而退(以上振字函第四卷)。

  匾檐山晓了禅师(见六祖)塔铭盛行于世。云。师得无心之心。了无相之相。无相者森罗眩目。无心者分别炽然。绝一言一响。响莫可传。传之行矣。言莫可穷。穷之非矣。师自得无无之无。不无于无也。吾今以有有之有。不有于有也。不有之有。去来非增。不无之无。涅槃非境。呜呼。师住世。兮曹溪明。师寂灭兮法舟倾。师谭无说兮寰宇盈。师示迷徒兮了义乘。匾檐山色垂兹色。空谷犹留晓了名(忽雷澄撰)。

  洪州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后见六祖)。祖向道。汝但执念谓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也。师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祖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汝。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久不明己。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而况经文。明向汝道。无二亦无三。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有所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师蒙启发。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祖曰。汝今后方名为念经僧也。

  寿州智通禅师(见六祖)看楞伽经。不会三身四智。祖谓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师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若离三身。别谭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师礼谢。以偈赞曰。

三身无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信州智常禅师(见六祖)问云。蒙大通和尚。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愿垂摄受。祖曰。彼有何言句。师举。大通问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诲示。祖曰。彼说犹存见知。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似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师闻偈已。豁然答偈。

无端起知解。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广州志道禅师(见六祖)问曰。涅槃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且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是苦空。若法身寂灭。即同木石。谁当受乐。如是则一切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祖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见。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者。斯乃执吝生死。耽着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之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

  温州永嘉玄。觉禅师(见六祖)初谒振锡携瓶。绕祖三匝。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然。师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善哉(云云)。有永嘉集十篇行于世。

  ○慕道志仪第一。戒憍奢意第二。净修三业第三。奢摩他颂第四。毗婆舍那颂第五。优毕叉颂第六。三乘渐次第七。理事不二第八。劝友人书第九。发愿文第十(教行始末备在本集。文广不录。姑以第三净业一篇具载于兹。用资后学推检己过。令不生故)。

  ○净修三业第三。贪瞋邪见。意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口业。杀盗淫。身业。夫欲志求大道者。先须净修三业。然后于四威仪中渐次入道。乃至六根所对。随缘了达。境智难寂。冥乎妙旨。

  ○云何净修身业。深自思惟。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检摄三愆。令无漏失。慈悲抚育。不伤物命。水陆空行。一切含识。命无大小。等心爱护。蠢动蜎飞。无令毁损。危难之流。殷勤拔济。方便救度。皆令解脱。于他财物。不与不取。乃至鬼神。随有主物。一针一草。终无故犯。贫穷乞丐。随己所有。敬心施与。令彼安隐。不求恩报。作是思惟。过去诸佛。经无量劫。行檀布施。象马七珍。头目髓脑。乃至身命。舍而无吝。我今亦尔。随有施与。欢喜供养。心无吝惜。于诸女色。心无染着。凡夫颠倒。为欲所醉。耽荒迷乱。不知其过。如捉花茎。不悟毒蛇。智人观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热铁。不以为喻。铜柱铁床。焦背烂肠。血肉糜溃。痛彻心髓。作如是观。唯苦无乐。革囊成粪。脓血之聚。外假香涂。内唯臭秽。不净流溢。虫蛆住处。鲍肆厕孔。亦所不及。智者观之。但见毛发爪齿。薄皮厚皮。肉血汗泪。涕唾脓脂。筋脉脑膜。黄痰白痰。肝胆骨髓。肺脾肾胃。心膏膀胱。大肠小肠。生藏熟藏。屎尿臭处。如是等物。一一非人。识风鼓击。妄生语言。诈为亲善。其实怨妒。败德障道。为过至重。应当远离。如避怨贼。是故智人观之。如毒蛇想。宁近毒蛇。不亲女色。何以故。毒蛇杀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缚。百千万劫。种种楚毒。苦痛无穷。谛察深思。难可附近。是以智者。切检三愆。改往修来。背恶从善。不杀不盗。放生布施。不行淫秽。常修梵行。日夜精勤。行道礼拜。归凭三宝。志求解脱。于身命财。修三坚法。知身虚幻。无有自性。色即是空。谁是我者。一切诸法。但有假名。无一定实是我身者。四大五阴。一一非我。和合亦无。内外推求。如水聚沫。浮泡阳焰。芭蕉幻化镜像水月。毕竟无人。无明不了。妄执为我。于非实中。横生贪着。杀生偷盗。淫秽荒迷。竟夜终朝。矻矻造业。虽非真实。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作是观时。不以恶求。而养身命。应自观身。如毒蛇想。为治病故。受于四事。身着衣服。如裹痈疮。口餐滋味。如病服药。节身俭口。不生奢泰。闻说少欲。乐修行故。经云。少欲头陀。善知止足。是人能入。贤圣之道。何以故。恶道众生。经无量劫。缺衣乏食。叫唤号毒。饥寒切楚。皮骨相连。我今暂缺。未足为苦。是故智者。贵法贱身。勤求至道。不顾形命。是名净修身业。

  ○云何净修口业。深自思惟。口之四过。生死根本。增长众恶。倾覆万行。递相是非。是故智者。欲拔其源。断除虚妄。修四实语。正直柔软。和合如实。此之四语。智者所行。何以故。止直语者。能除绮语。柔软语者。能除恶口。和合语者。能除两舌。如实语者。能除妄语。正直语者。有二。一称法说。令诸闻者。信解明了。二称理说。令诸闻者。除疑遣惑。柔软语者亦二。一者安慰语。令诸闻者。欢喜亲近。二者宫商清雅。令诸闻者。爱乐受习。和合语者。亦二。一事和合者。见斗诤人。谏劝令舍。不自称誉。卑逊敬物。二理和合者。见退菩提心人。殷勤劝进。善能分别。菩提烦恼。平等一相。如实语者亦二。一事实者。有则言有。无则言无。是则言是。非则言非。二理实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涅槃。常住不变。是以智者。行四实语。观彼众生。旷劫以来。为彼四过之所颠倒。沉沦生死。难可得出。我今欲拔其源。观彼口业。唇舌牙齿。咽喉脐响。识风鼓击。音出其中。由心因缘。虚实两别。实则利益。虚则损减。实则起善之根。虚为生恶之本。善恶根本。由口言诠。诠善之言。名为四正。诠恶之语。名为四邪。邪则就苦。正则归乐。善是助道之缘。恶是败道之本。是故智者。要心扶正。实语自立。诵经念佛。观语实相。言无所存。语默平等。是名净修口业。

  ○云何净修意业。深自思惟。善恶之源。皆从心起。邪念因缘。能生万恶。正观因缘。能生万善。故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当知心是万法之根本也。云何邪念。无明不了。妄执为我。我见坚固。贪瞋邪见。横计所有。生诸染着。故经云。因有我故。便有我所。因我所故。起于断常。六十二见。见思相续。九十八使。三界生死。轮回不息。当知邪念众恶之本。是故智者。制而不随。云何正观。彼我无差。色心不二。菩提烦恼。本性非殊。生死涅槃。平等一照。故经云。离我我所。观于平等。我及涅槃。此二皆空。当知诸法。但有名字。故经云。乃至涅槃。亦但有名字。又云。文字性离。名字亦空。何以故。法不自名。假名诠法。法既非法。名亦非名。名不当法。法不当名。名法无当。一切空寂。故经云。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是以妙相绝名。真名非字。何以故。无为寂灭。至极微妙。绝相离名。心言路绝。当知正观。还源之要也。是故智者。正观因缘。万惑斯遣。境智双忘。心源净矣。是名净修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