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嘉兴藏
- 大藏一览
大藏一览
宗镜举思益经云。诸佛出世。不为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但是度生死涅槃之二见。(富字函第六卷)。
善财能发菩提心 弥勒称扬佛种子
华严经云。弥勒菩萨指善财童子。告大众言。此长者子曩于福城受文殊教。展转经由诸善知识已。然后来至我所。发心救护一切众生。为四流漂汩者。造大法船。为被见泥没溺者。立大法桥。为被痴暗昏迷者。然大智灯。为行生死旷野者。开示圣道。为婴烦恼重病者。调和法药。为遭生老死苦者。饮以甘露。为入贪恚痴火者。沃以定水。近恶友者。示其善友。乐凡法者。诲以圣法。着生死者。令趣智城。此长者子。恒以此行救护众生。发菩提心未尝休息。善男子。余诸菩萨经无量劫。乃能满足。菩萨愿行。乃能亲近诸佛菩提。此长者子。于一生内。具足成就。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菩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犹如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菩提心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世间法故。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给诸贫乏故。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菩提心者。如那罗延。能摧一切我见敌故。菩提心者。如勇将幢。能伏一切诸魔军故。菩提心者。犹如涌泉。生智慧水无穷尽故。菩提心者。则为所归。不拒一切来者故。菩提心者。则为义利。能除一切衰恼事故。菩提心者。则为妙宝。能令一切心欢喜故。菩提心者。如大施会。充满一切众生心故。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间应供养故。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善男子。如人学射。先安其足。后习其法。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先当安住菩提之心。然后修行一切佛法。善男子。如人护身。先护命根。菩萨摩诃萨。护持佛法。亦当先护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有人命根若断不能利益父母宗亲。菩萨摩诃萨舍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善男子。譬如王子。虽于臣佐之中。未得自在。已具王相。不与一切诸臣佐等。以生处尊胜故。菩萨摩诃萨。虽于一切业烦恼中。未得自在。然已具足菩提之相。不与一切二乘齐等。以种性第一故。善男子。譬如金刚。虽破不全。一切众宝。犹不能及。菩提心金刚。虽复志劣。少有亏损。犹胜一切二乘功德。善男子。譬如金刚。非凡人之所得。菩提心金刚。非劣意众生之所能得。善男子。譬如金刚。不识宝人。不知其能。不得其用。菩提心金刚。不知法人。不了其能。不得其用。善男子。譬如金刚。余不能持。唯金刚之所能持。菩提之心。声闻缘觉皆不能持。唯趣萨婆若者。善男子。若有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获如是胜功德法(臣字函第八卷)。
又善财参弥伽大士。白言。我已先发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弥伽遽即下座。于善财前散花作礼。赞言善哉。能发菩提心者。则为不断一切佛种。则为成熟一切众生。乃至则为一切天龙礼敬。如是赞已。还升本座。为善财说法(首字函第三卷)。
法界观通大千卷 六相义圆无量门
法界观云。华严大教浩博难明。杜顺和尚文殊应身。以自智见华严一真法界。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其中诸佛众生。若国土若庄严。义境无量。于无量境集其义类。总举色空理事为例。束为三重观门。一曰。真空法界。二曰。理事无碍。三曰。周遍含容。若达此三门。则法界重重。纵横达矣。第一真空观(理法界也。原其实体但是本心。今简非虚妄念虑故云真也。简非形碍色相故云空也)。复开四句。
○一会色归空(以色等本是真如一心与生灭和会。名阿赖耶识等。变起根身器界。今推之都无其体。归于真心之空。非断灭空)。二明空即色(凡是真空必不异色。真空既不异色。亦不易一切法。以上二观复开八门。毕竟不出此理。冗不尽录。详见本文)。三空色无碍(谓色举体全是尽色之空。则色尽而空现。空举体不异全尽空之色。则空即色而空不隐也。若色是实色即碍于空。空是断空即碍于色。今既色是幻色故不碍空。空是真空故不碍色)。四泯绝无寄(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迥绝无寄。非言所及)。
第二理事无碍(所观)观(能观)。○(前虽说色。是简情计以成真空。空色无碍泯绝无寄。唯是真空观门方为真如之理。至此理事无碍观门始显真如之用)。一理遍于事门(谓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一一事中理皆全遍)。二事遍于理门(谓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无分限。此有分之事于无分之理全同。非分同。如全一大海。在一波中。而海非小。如一小波。匝于大海而波非大。同时全遍于诸波而海非异。俱时各匝于大海而波非一)。三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别体。要因真理而得成立。如波要因于水能成立故)。四事能显理门(由事揽理。则事虚而理实。以事虚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现如波相虚水体露现)。五以理夺事门(事既揽理遂令事相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现。如水夺波。波无不尽)。六事能隐理门(真理随缘成诸事法。遂令事显理不显也。如水成波。动显静隐)。七真理即事门(谓此真理举体皆事。如水即波。静而非动)。八事法即理门(缘起事法必无自性。无自性故举体即真。如波即水。动而非静)。九真理非事门(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异故。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动湿异故)。十事法非理门(全理之事。事恒非理。相性异故。如全水之波非水。以动义非湿故)。
第三周遍含容观(事如理融。遍摄无碍。交参自在)。一理如事门(事法既虚。相无不尽。理性真实。体无不现)。二事如理门(谓诸事法与理非异。如一微尘溥遍法界。此一微尘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三事含理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其相不大而能含摄无边法界)。四通局无碍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令此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由非异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即远即近。即遍即往。无障无碍)。五广陕无碍门(谓事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六遍容无碍门(谓此一尘望于一切。由溥遍义即是广容。以镜灯喻。如四方四维上下各安一镜。中安一灯。即十镜互交。如一镜遍九镜。时即容九在一内也)。七摄入无碍门(谓彼一切望于一法以入他故。即是摄他一切全入一中之时。即令彼一还复在自一切之内。同时无碍。如九镜入彼一镜中时。即摄彼一镜还在能入九镜之内。同时交互故云无碍)。八交涉无碍门(谓一法望一切。有摄有入。通有四句)。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如东镜为能摄。一切如九镜为所摄)。一切摄一。一切入一(文势一一反上释之)。一摄一。一入一(如东镜摄彼西镜。入我东镜中来。即我东镜便入彼西镜中去)。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但以言不顿彰故假前三句。用此句圆满也)。九相在无碍门(谓一切望一亦有入有摄。此与前句不同。前但此彼同时摄入。今则欲入彼时必别摄余法带之将入彼中。发起重重无尽之势也。亦有四句)。摄一入一(如东镜能摄南镜。带之将入西镜之中。即东镜为能摄能入。南镜为所摄。西镜为所入。此即释迦摄文殊入普贤中也)。摄一切入一(如东镜摄余八镜。带之将入西镜中时。即东镜为能摄能入。八镜为所摄。西镜为所入也。则一佛摄一切佛。一切众生带之同入一众生中)。摄一入一切(如东镜摄南镜。将入八镜中也)。摄一切入一切(此明诸法互相摄入。一时圆满重重无尽也。但入一灯当中之时。即镜镜中一时各有多多之灯。无先后也。即诸佛菩萨六道众生不有即已有。则一刹那中便彻过现未来十方一切凡圣中也)。十溥融无碍门(谓一切及一溥皆同时更互相望。一一具前两重四句。圆明显现称行境界无障无碍。深思之)。
长者合论。欢喜地中六相义。
此一字中有六相。一切字。一切法。皆有此六相。若善见者得智无碍总持门。于诸法不滞。有无断常等障。可以离情。照之可见。此六字义。阙一即理智不圆。是初欢喜地中观通世间一切法门。故此六字有三对法。一总别一对。二同异一对。三成坏一对。总不相离。不可废一留一。亦不可双立双舍。总是断常生灭。今以人类之。余。可准知。
○谓如一切众生。名为总相。愚智区分。名为别相。皆同佛智。名为同相。随报业异。名为异相。作业受报。名为成相。心无所依。名为坏相。
○又如人身具足名为总相。手足眼耳名为别相。一空无体。名为同相。应用有殊。名为异相。共成一身。名为成相。无体无相。名为坏相(五十七卷)。
又宗镜云。譬如一舍是总相。椽等是别相。椽等诸缘和同作舍。故名同相。椽等相望一一不同故名异相。椽等相成。故名成相。椽等自法。本不作故。故名坏相。(驾字函第六卷)。
但了人空与法空 便达此岸为彼岸
金刚经颂。
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能齐证。声闻离一非。所知烦恼尽。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得圣定无疑。
宗镜云。祖佛大意唯说二空。证会一心。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云何一切法。所谓心法。云何二无我。所谓人无我。法无我。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驾字函第五卷)。
阿含经。云何此岸。云何彼岸。谓此岸者身邪是。彼岸者身邪灭是。(斯字函第六卷)。
又云。佛告婆罗门。邪见者非彼岸。正见者是彼岸。(川字函第八卷)。
当知实性非空有 未偶斯文堕断常
宗镜云。真实之性。非一非异。非有非空。此宗镜奥旨自在圆融。谓欲一则一。欲异则异。欲存即存。欲泯便泯。异不碍一。泯不碍存。方为自在。常一常异。常存常泯。名为圆融。又如弄珠铃之者。其珠不住空中。不落地上。不在手里。既不在三处。亦不住一处。然不住空中。即喻不住空观。不落地上。即喻不住假观。不在手里。即喻不住中观。既不住三。亦不成一。则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斯为妙矣。未偶斯旨。所有见闻。皆堕断常(车字函第八卷)。
若是真心无滞碍 宛同水性善炎凉
宗镜云。皆同一性。所谓无性。良以心境同一性故。是以真心不守自性。举体随缘。成诸万法。性即体也。以诸法唯心所现各无自体。虚假相依无决定性。以无性故。能随异缘成立一切。若有定性。犹如金石。各有坚性。不可令易。今此无性犹如于水。遇冷成冰。逢火便暖。故中论偈云。
集若有定性。先来所不断。于今云何断。道若有定性。先来所不修。于今云何修。
故知若有定性。一切诸法皆悉不成。若无定性。一切皆成。若众生各各有性。自体不移。则永作众生。无因成佛(侈字函第四卷)。
性空无而且不无 缘会有而终非有
又云。万法从缘。无自体耳。体而无自。故名性空。性之既空。虽缘会而非有。缘之既会。虽性空而不无。是以缘会之有。有而非有。性空之无。无而不无。何者。会则性空。故言非有。空则缘会。故曰非无。今言不有不无者。非是离有别有一无也。亦非离无别有一有也。如是则明法非有无故。以非有非无名耳。不是非有非无。既非有无。又非非有。非非无也。如是则何独言语道断。亦乃心行处灭也。如是则名体既空。言思自绝。可谓万机泯迹。独朗真心矣。真谛性空之理。空而不空。俗谛幻有之事。有而不有。不有之有。有不碍空。不空之空。空不绝有。彼此无寄。递互相成。若心内定一法是有。即堕常。若心外执一法是无。即沉断。俱成见网。不入圆宗。(侈字函第二卷)。
心灭诸法以皆灭 心生万境以从生
又云。问。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言灭。答。实然。今言灭者。但心相灭。非心体灭。如水因风而有动相。以风灭故。动相即灭。非水体灭。既水体不灭。所以动相相续。释曰。种种心境。皆由无明薰习力起。然依因依缘。因是不觉。缘是妄境者。只谓不觉自心。妄生外境。故知境无自性。从心而生。和合而起。故云。心生即法生。因灭则缘灭矣。以水体不灭。动相相续者。此况真心自体。非动非止。因无明风起。生死动摇。若妄风息时。心之动相即灭。非心体灭。以心体是所依。万法是能依。若无所依。能依非有。故知一心之体。为群有之依。犹如太虚。作万象之体。(车字函第三卷)。
又举。昔东国。元晓义相。二法师。同来唐国寻师。遇夜宿荒。止于冢内。元晓法师因渴思浆。见一泓水。掬饮甚美。及至天明。观是死尸之汁。心恶吐之。豁然大悟。乃曰。我闻。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知美恶在我。实非水乎。(侈字函第一卷)。
凡一切法皆佛法 总万行门一心门
问。如何是一切法皆是佛法。答。一切法唯心。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如学人问忠国师。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杀害还是佛法不。答。一切施为。皆是佛智之用。如人用火香臭不嫌。亦如其水净秽非污。以表佛智也。是知火无分别。兰艾俱焚。水同上德。方圆任器。所以文殊执剑于瞿昙。鸯掘持刀于释氏。岂非佛事乎。若心外见法。而生分别。直饶广作胜妙之事。亦非究竟。(侈字函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