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嘉兴藏
- 大藏一览
大藏一览
华严圆教云。毗卢遮那如来相海。举及九十七种。乃至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一一身分。众宝妙相。以为庄严。(文繁不录。出育字函第八卷)。
○佛佛庄严诸相好 ○头头皆对夙因招
宝女经。问。如来。所得三十二相。何业成就。佛答。如来持净戒故得足下平满相。修施业故得千辐轮相。不欺诸众生故得足跟佣相。护正法故得指纤长相。不坏他众故得网缦相。妙服奉施故得手足软相。净饮食施故得七处满相。喜闻佛法故得鹿王腨相。覆藏他过故得阴藏相。修善法故得上身。如师子王相。善法化众生故得缺骨平满相。救护怖畏故得臂肘佣相。见他事业乐佐助故得手摩膝相。常修十善故得清净身相。常施病药故所食之物至喉悉现相常发庄严。修善法故得师子颊相。于诸众生心平等故得四十齿相。和合诤讼故得齿密相。珍宝施故得齿齐相。身口意净故得二牙白相。护口四过故得广长舌相。成就无量功德故得味中上味相。于众生中常软语故得梵音相。修习慈心故得绀色目相。至心求菩提故得牛王睫相。赞他功德故得白毫相。恭敬父母师长和尚故得肉髻相。乐说深法故得身柔软相。施敷具故得金光相。远离聚说世间事故得一一孔一毛生相。爱受善友师长教敕故得身毛上靡相。不以恶事加众生故得发色金精相。常观众生修三昧故得身圆满。如尼拘陀相。生生之处作佛像故得那罗延力相。(位字函第六卷)。
○足轮履处虫皆化 ○身影遮时鸽离惊
要集云。佛金刚身若行之时。其足离地四寸。千辐轮相。纹迹现于地面。足下诸虫七日安隐。命终生天。(怅字函第三卷)。
婆沙论云。佛与舍利子经行。时有一鸟为鹰所逐。惊怖便趣舍利子影。怖犹不止。举身战栗。复趣佛影。身心坦然。时舍利子白佛。如何鸟至我影犹有恐惧。才入佛影身心无怖。世尊告曰。汝六十劫。修不害意。我于三大无数劫中。修不害意。汝有害习。我已永断。(退字函第三卷)。
○妙音妙相诚难遇 ○才睹才闻益不轻
华严经云。如来一切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嗅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有得尝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若有得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若于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诸烦恼。得贤圣乐。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黎字函第二卷)。
真机如实谈无相。俗谛权宜举色身。
○金刚偈云。
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智度论。问曰。诸佛皆无相相。今何以故说三十二相。答曰。佛法二谛。一者世谛。故说三十二相。二者第一义谛。故说无相。又二种道。一者令众生修福道。故说三十二相。二者慧道。故说无相。为生身。故说三十二相。为法身故说无相。佛身以三十二相庄严。法身以十力。四无畏。四无碍。十八不共。诸功德庄严。又有二种众生。一者知诸法假名众生。为说三十二相。二者著名字众生。为说无相。(建字函第九卷)。
○吾佛元从心上证 ○时人切忌相边求
宗镜云。昔释迦在于僧中。演无上道。与僧不异。维摩在俗。说解脱果。与俗不殊。胜鬘女人说大乘法。女相不改。善星比丘。行阐提行。僧相不移。此乃正据其心内解与不解。以为差隔。何关色身男女相貌。衣服好丑。若言形随证改。貌逐悟迁。是圣者。则瞿昙形改。方成释迦。维摩相迁。乃为金粟。即知证是心证。非是形迁。悟是智变。非关相异。如世间有官之人。官虽改迁。貌岂有别。故知万事无不由心。但证自心。言下成圣。若不识道。具相奚为。故金刚经云。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古人云。若不达此理。纵然步步脚踏莲花。亦同魔作。(侈字函第五卷)。
神足品
○神力无碍十般通 ○妙用纵横十八变
华严经云。十种神力无碍用。何等为十。所谓以不可说世界。置一尘中无碍用。于一尘中现等法界。一切佛刹。无碍用。以一切大海水。置一毛孔。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而于众生无所触娆无碍用。以不可说世界内自身中。示现一切神通所作无碍用。以一毛系不可数金刚围山。持以游行一切世界。不令众生生恐怖心无碍用。以不可说劫作一劫。一劫作不可说劫。于中示现成坏差别。不令众生心有恐怖无碍用。一切世界。现水火风灾。种种变坏。而不恼众生无碍用。一切世界三灾坏时。悉能护持一切众生。资生之具。不令损缺无碍用。以一手持不思议世界。掷不可说世界之外。不令众生有惊怖想无碍用。说一切刹同于虚空。令诸众生。悉得悟解无碍用。(黎字函第六卷)。
瑜伽云。十八变。一者震动。谓能普动一切世界。二者炽然。谓从身上发焰。身下注水。三者流布。谓流光遍照。四者示现。谓随所欲。示彼佛土恶趣。五者转变。谓于其地起水胜解。即令成水。火风胜解。亦复如是。六者往来。谓随所乐。于山石中往来无碍。七者卷。八者舒。谓能舒卷雪山王等。九者众像入身。谓能以现前大众。一切大地。内己身中。十者同类往趣。谓能往彼同其色类。十一者隐。十二者显。十三所作自在。谓能往来去住。皆无所碍。十四制他神通。谓他现通。悉能制伏。十五能施辩才。谓能与诸有情辩才。十六能施忆念。谓诸有情于法失念。能与忆念。十七能施安乐。谓说法时。令彼听者身心安乐。十八放光。谓身放光明。作诸佛事。(因字函第七卷)。
○威棱但化下中机 ○实相应投向上者
宗镜。问。若不具神变。将何摄化。答。若纯取事相神通。有违真趣。如辅行记云。修三昧者。忽发神通。须急弃之。有漏之法。虚妄故也。故止观云。能障般若。何者。种智般若自具诸法。能泯诸相。未具以来。但安于理。何须事通。若专于通。是则障理。又不唯障理。反受其殃。如郁头胜意之徒。即斯类矣。夫真神变者。无非演一乘门。谈无生理。一言契道。当生死而证涅槃。目击明宗。即尘劳而成正觉。刹那而革凡为圣。须臾而变有归空。以此作用。岂非神变耶。维摩经云。以神通慧。化愚痴众生。若上上根人。只令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如彭城王问诸大德。与我左腋出水。右腋出火。飞腾虚空。放光动地。我即礼汝为师。牛头融大师答云。今若责我如此证果者。恐与道乖。审如是成佛者。幻师亦得作佛。不唯幻师作佛。天魔外道。妖狐精魅。鬼神龙蜃。皆成佛道。(侈字函第五卷)。
○只知变化谓神通 ○那识作为皆妙用
又问。博地凡夫。位齐诸佛者。云何不具诸佛神通作用。答。非是不具。但众生不知。故华严宗云。佛证众生之体。用众生之用。所以志公歌云。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居世。运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抛弃。又学人问大安和尚。如何是诸佛神通。师云。汝从何处来。对曰。江西来。师云。莫是谩语不。对云。终不谬言。学人再问。如何是神通。师云。果然妄语。斯皆可验。并是现前日用不知。岂可更论具不具耶。庞居士偈云。
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心通法亦通。十八断行踪。但自心无碍。何愁神不通。
如是解者。自然成办一切佛事。(同上卷)。
○十号品
○仰惟独尊十号足 ○何异一金千器分
菩萨善戒经云。如来具足十种名号。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无虚妄。故为如来。良福田。故名为应供。知法界。故名正遍知。具三明。故名明行足。不来还故名为善逝。知二世间故(一者国土世间。二者众生世间)。是名世间解。能调伏众生身心恶。故名调御丈夫。能为众生作眼目。故为天人师。知善法聚。不善法聚。非善非不善法聚。是名为佛。一土之中无二佛。故名为世尊。(贤字函第三卷)。○(涅槃经亦说)。
宗镜云。因心立法。随法得名。处圣称真。居凡号俗。似金作器。随器得名。在指曰镮。饰臂名钏。则一心不动。执别号而万法成差。真金匪移。认异名而千器不等。若知法法全心作器。器尽金成。名相不能干。是非焉能惑。(侈字函第二卷)。
○佛本无形安可号 ○兔宁有角可当名
永嘉云。体非名而不辨。名非体而不施。言体必假其名。语名必藉其体。今之体外施名者。此但名。其无体耳。岂有体当其名耶。譬兔无角而施名。此则名。其无角耳。岂有角当其名耶。(侈字函第二卷)。
大藏一览卷第八(终)
嘉兴大藏经 大藏一览
大藏一览卷第九
宁德优婆塞陈 实 谨编
秀水居士姚舜渔校正重刊
第八门
四十九年苦口 末后一笑收功
教相品
世尊七日作思惟 大梵三勤而请说
释迦谱云。如来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于七日中思惟。我所得法甚深微妙。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一切众生愚痴邪见无有智慧。云何能解我所得法。我今若为转法轮者。彼必迷惑不能信受。而生诽谤当堕恶道。我宁默然入般涅槃。尔时大梵天主。礼足围绕白言。世尊。久住生死。舍于国城妻子头目髓脑。为求法故。今日法海已满。法幢已立。开导正时。云何涅槃。三请说法。(彩字函)。
总十二部修多罗 别分三藏经律论
涅槃云。佛说十二部经。谓修多罗。祗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磨。优波提舍。何等名修多罗经。从如是我闻。至欢喜奉行。何等名祗夜经。如佛为众说契经竟。复有众生后至。佛因本经以偈颂曰。何等名受记经。如来说时。为诸天人。受佛记莂。何等名伽陀经。除修多罗。及诸戒律。其余有说四句之偈。谓。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何等名优陀那经。佛从定起。无问自说。何等名尼陀那经。知其本末因缘。而说偈言。何等名阿波陀那经。如戒律中所说譬喻。何等名伊帝目多伽经。如佛所说。名曰戒经。何等名阇陀伽经。说佛因地修诸苦行。何等名毗佛略经。大乘方等其义广大。何等名未曾有经。说佛初生能行七步。至入天庙令像起礼。何等名优波提舍经。分别广说。辩其相貌。(一字函第三卷)。
阿毗昙论。问。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三藏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无有差别。所以者何。皆从一智海说故。复有说者。亦有差别。为分别心。名修多罗。为分别戒。名为毗尼。为分别慧。名阿毗昙。复次为初入法名修多罗。已入法中。为受持戒名曰毗尼。已受戒者。为令正解。名阿毗昙。
○问曰。迦旃延尊者。以何因缘造作此经。答曰。饶益他故。若是受持通利忆念。所有烦恼。及诸恶作不现在前。以此勤修能入法相。譬如有人。欲饶益他。于黑闇中。然大灯明。为有目者。见种种色。尊者亦尔。佛亦如是。为饶益他。说十二部经。所以者何。若是众生。虽有内因。无外缘者。终不能修胜进之行。若遇外缘。则能修行。譬如闇室。有种种物。若无灯照。终不可见。有灯则见。众生亦然。虽有内因。若无外缘。终不能修胜进之行。若遇外缘。则能修习。佛即说偈曰。
譬如闇室中 虽有种种物 若无灯明照
有目不能见 若人虽有智 不从他闻法
是人终不能 分别善恶义
(京字函第一卷)。
○藏师初判作五乘 ○长者复分为十教
合论云。唐藏法师。立五乘教。一小乘教。声闻缘觉之学。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始终二教。并随地位。渐次修成。俱为渐教。四顿教。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从地位渐次而说。五圆教。真俗互融具足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
○长者立十教。
○第一时。说小乘。有教者。为诸凡夫。系着世法。以为实有。随于色尘。作诸不善。以不善故。堕于恶趣。还将有法。辔勒彼心。以戒防护制诸不善。故名有教。
○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教者。既说小乘实有。戒其身口意业。令住善法。方说法空。破彼系着渐向法身。
○第三时。说解深密经。为和会空有教者。令彼空有不滞一边。为不空不有教。以二乘人灭识证寂。住寂无知。为回彼故。寄说阿阤那识。为第九纯净识。如五六七八等识。常依九识以为依止。凡愚不了妄执为我。如水瀑流不离水体。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识常以净识为依。何故安立九识为净识者。为二乘人久在生死业种。六七八识。有怖畏故。恐彼难信。方便于生死种外。别立净识。使令悲智渐渐得生。达识成智。
○第四时。说楞伽经。明假即真教者。直为大乘根堪之者。顿说第八业种之识。名为如来藏识。明与无明其性不二。此教虽说无明业种成智。犹希出俗。未现同廛也。
○第五时。说维摩经。即俗恒真教者。破前四种教中。声闻菩萨染净未融。常忻出俗。即以净名俗士。明即俗常真。使三乘众。净相心亡。出俗入廛。平等无碍。方明实德也。
○第六时。说法华经。引权归实教者。为罗汉随空会寂。缘觉会十二缘。生法。皆无体性。如是二人皆心识灭三界业灭。智慈不生。又有析法明空。以空破惑。乐生净土。及留惑润生。菩萨并不了一切众生。无明诸惑皆从一切如来根本智性之所生。所以见有净土秽土。自佛他佛若忻若厌。不称真理。引此三根。令归本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