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嘉兴藏
- 大藏一览
大藏一览
○无欲分上恚瞋风 ○清冷云中霹雳火
遗教经云。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而霹雳起火。非所应也。(堂字函)。
○持戒辛菜尤成厌 ○在道邪偷岂可为
(附不拾遗等)。
楞严经云。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五辛(谓葱韭蒜薤)熟食发淫。生啖增恚。是食辛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福德日销。魔为眷属。
○复告阿难。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禅智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此是先佛第一决定明诲。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终不能得。复次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禅智。必落神道。上品为大力鬼。中品飞行夜叉。下品地行罗刹。是佛第二决定明诲。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复次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禅智。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是佛第三决定明诲。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终无平复。阿难。如是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言我已得声闻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沉三苦海。我灭度后。敕菩萨等。应身末世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唯除命终。阴有遗付。是佛第四决定明诲。若不断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染字函第六卷)。
如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如楞严经云。比丘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如正法念处经云。若见道边。遗落之物。唱是谁者。若有人言。此是我物。问其相实乃还。若无人认。七日持行唱之。又无主认。悬高显处。令人见之。若言他物。问何处失。相应者与。终无识者。停至三月。若塔园中得。即作塔用。僧园中得四方僧用(楹字函第十四卷)。
如戒品经云。菩萨当净法与人。况起人淫(后四则对治前之妄杀盗淫也)。
○眠狂入定遭行染 ○初中后乐罪何逃
摩诃僧祗律云。若比丘尼共三种淫。人与非人畜生复有三种。若觉。若眠。若死。皆波罗夷罪。比丘尼若眠若心狂。若入定。有人就上行淫。比丘尼觉。若初中后受乐者。波罗夷罪。若眠狂定被淫觉已。初不受乐。中后乐者。若初中不乐。于后乐者。皆波罗夷。若初中后俱不受乐。无罪。云何受乐。不受乐者。譬如人饥得种种美食。彼以食为乐。受欲乐者。亦复如是。不受乐者。譬如好净之人。以种种尸系其颈上。不受乐者。亦复如是。(摄字函第六卷)。
狂病行欲那为犯 散乱无心亦复然
五分律云。有一比丘。狂病行淫。狂差生疑。问佛。佛言。狂者不犯。若散乱心。病坏心。亦如是(和字函第八卷)。
常住护持犹眼目 衷私辄取失人身
要集。问云。何故盗用僧物。罪偏重耶。答曰。施主本舍一毫一粒。拟供十方。鼓钟一响。遐迩同闻。圣凡受用俱成道业。冥资施主。得益无边。招善既多。获罪宁少。今见愚痴众生。苟贪福物。将用资身。或食啖僧食。或受用花果。或以僧畜乘骑。或将僧奴随逐。或私借贷僧物不还。或以官势伺求僧过。如是等损具列难尽。静思此咎。岂不痛心。今护不与者。非是悭惜不惠。盖愍白衣虑受来苦。若将与者。非直损俗。亦及知事。未来生处。同受其殃。
又举宝印经云。佛法二物。不得互用。由无与佛法物作主。复无可咨。白。不同僧物。常住招提。互有所咨。若用僧物。修治佛塔者。依法取僧和合得用。不和合者。劝俗人修。若佛塔有物。乃至一钱已上。以施主重心故舍。诸天及人于此物中。应生佛想塔想。乃至风吹烂坏。不得贸宝供养。以如来塔物。无人作价也。
罪福决疑经云。或施主本拟作释迦。改作弥陀。本作大品。改充涅槃。本作僧房。改供僧食。本施二众。改入一众。本拟十方。回入现前。皆违反施主。计钱多少。满五成重。减五得兰。故四分律云。许此处。乃与彼处。皆犯罪也。准此文检校。佛像有余彩色。不得作菩萨圣僧等形。以师徒位别故不得互用。乃可作余庄严具。还将供养佛。不犯。若施主情通。一铺佛像。任意庄严。通作无罪。
五百问事律云。用佛彩色。作鸟兽形。得罪。除在佛前供养不犯。问曰。今时斋上有佛钱。未审此钱入何等用。答曰。若施主本心造像。只得造像。不得别用。(楹字函十四卷)。
庄椿云。盗常住一文钱。一日一夜长三分七厘利。第二日夜利上又长利(同前三分七厘算之)。来世作牛马偿之(牛日还八文马日还七文)。所以云。作一生之容易。为万劫之艰难。若舍一文钱入常住。一日一夜长福亦尔(第九篇)。
○莫谓僧财欺可取 ○须知阎老不相饶
法苑举十诵律云。官吏工匠恶贼。于僧有损益者。佛开知事。出僧物看待。并得无犯。此非俗人合消。但开知事不看待者。于佛僧有损。(壁字函第二卷)。
僧祗律云。若比丘知僧物。有应与不应与。云何应与。若损者。若益者。云何损者。有贼来寺索种种食。若不与之。则起烧劫。虽不应与。畏作损事。随多少与。云何益者。若治众僧房等。泥木画工。应与前食后食。非时浆等。若势力者。应与饮食。是名益者应与。(优字函第三卷)。○(此二段节略。本经备详)。
○僧离能合生天乐 ○僧合令离陷狱忧
五分律云。调达作是念言。我既不能害佛。唯当破其和合僧耳。佛语调达。若僧已破。能和合者。其人生天。一劫受乐。若僧和合而破之者。堕地狱中。一劫受苦。(卑字函第三卷)。
○护僧不许加刑谴 ○治者从而获罪殃
要集举十轮经云。佛言。若诸比丘依佛法出家。一切天人阿修罗等。皆应供养。若护持戒。不应谪罚闭系。刖其手足。乃至夺命。若有破戒比丘。为诸烦恼结使所坏。犹能开示天龙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是以依我出家。若持戒。若破戒。我悉不听。轮王大臣谪罚系闭。加诸鞭杖乃至断命。况复余轻犯小威仪。破戒比丘虽犯禁戒。其戒势力。犹能利益无量天人。譬如烧香。香体虽坏。熏他令香。破戒比丘。亦复如是。自堕恶道。能令众生。增长善根。以是因缘。一切白衣皆当守护。尊重供养。不应轻蔑谪罚夺命。佛说偈言。
薝卜华虽萎。胜于诸余华。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
又举萨遮尼犍经云。若破塔寺。若取佛物。若有沙门持戒破戒。或系闭打。或令还俗。或断其命。若犯如是根本重罪。决堕地狱。受无间苦。以王国土行此不善。诸仙圣人。出国而去。大力诸神不护其国。大臣诤竞。水旱不调。劫贼纵横。人民饥饿。疫疠疾病。死亡无数。不知自作。而怨诸天。(帐字函第二卷)。
○为僧虽听二亲许 ○作母曾违累世贫
五分律云。净饭王闻佛已度罗睺罗出家。便大懊恼。白佛言。佛昔出家。尚有难阤。不能令我如今懊恼。难陀已复出家。余情所寄唯在此子。今复出家。家国大计。永为断绝。情何可忍。王又推己而白佛言。子孙之爱。彻过骨髓。何诸比丘。诱以为道。愿佛从今敕诸比丘。父母不听。不得出家。佛为王说种种妙法。示教喜利。仍戒比丘。从今父母不听。不得度。(上字函第七卷)。
老女人经云。时有贫穷老女人问佛。生老病死因缘。闻之开解。阿难白佛。是老女人。何以智慧乃尔。佛答。是我前世发意学道时母也。阿难问。是母何贫乃尔。佛言。拘留秦佛时。我欲作沙门。是母慈爱。不听我去。我愁一日不食。由是五百世贫。今者寿尽。当生弥陀佛国。后六十八亿劫。当作佛。号波犍。国名化华。(毁字函)。
○舍后为尼由证果 ○障爷在俗罚为乌
举杂宝藏经云。昔优阤羡王有一夫人。名曰有相。王甚爱敬。国法王者不自弹琴。尔时夫人恃于王宠。遣王弹琴。自起为舞。王素善相。观其夫人。死相已现。不过七日。王即抚琴长叹。夫人求问。王不肯答。殷勤不已。王以实告。夫人忧惧。即白王言。我闻石室比丘尼说。若能信心出家一日。必得生天。愿王听许。王爱情重言。至六日。当听汝去。至六日已。语夫人曰。若得生天。必来见我。我乃听去。作是誓已。便得出家。受八戒斋。其日命终。乘是善缘。得生天上。故来见王。王问。何天。答云。王妇。王命就坐。天答。观王臭秽叵近。但以先誓。故来一见。王即叹言。彼本我妇。出家一日。便得生天。神志高远。而见鄙贱。我今何故。而不出家。我曾闻说。天一爪甲直阎浮地。我此一国何足可贪。舍位与子。出家修道。得罗汉果(帐字函第四卷)。
付法藏经云。阇夜多尊者。将诸弟子诣德叉尸罗城。惨然不悦。次见一乌。欣然微笑。弟子问之。尊者答之曰。我初至城。见一鬼子。称母入城。为我求食。经五百岁尚自未出。饥虚不济。若见我母。愿语早来。果见彼母。直说子意。母言。入城七反成坏。未尝得人一唾。今遇少唾。欲得出城。共子分食。城门多有大力鬼神。畏不敢出。我即将他同出。见子先食。我闻鬼言。受苦长远。是以惨然。时彼乌者。过去劫中。我欲出家父母不听。强为娉妻。得子已年六岁。我复欲去。父母教儿抱住我脚。啼哭而言。父若舍我。依谁养活。先当杀儿然后可去。由彼儿故。不得出家。从是九十一劫流转五道。未曾得见。今以道眼观见。彼乌。乃是前子。愍其愚痴。久处生死。是以微笑。若复障人出家。罪报恶道。后生人中。生盲无目。是故智者见人出家。方便成就。勿作留难。(帐字函第四卷)。
儿孙反谤吾家法 此辈无惭真阐提
涅槃经云。纯陀问佛。一阐提者。其义云何。佛言。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发粗恶言。诽谤正法。心无惭愧。如是等人。名为趣向一阐提道(迩字函第十卷)。
出家虽胜在家者 在家修胜出家儿
优婆塞戒经云。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发菩提心。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克字函第一卷)。
身披缁服心犹俗 头带乌巾念乃僧
法蕴足论云。一。有一类补特伽罗。正信出家。身参法侣。心犹顾恋所爱诸欲。是名身出家。心不出家。二。有一类补特伽罗。虽畜妻子。受用上妙衣食珍宝。而于诸欲不生耽染。是名身在家。而心出家。三。有一类补特伽罗。正信出家。身参法侣。于诸欲境。心无顾恋。是名身心俱能出家。四。有一类补特伽罗。畜养妻子。上妙受用。深生耽染。是名身心俱不出家。(白字函第六卷)。
白佛出家何得果 今渠断结自成功
杂阿含经云。释摩男白佛。如佛所说。优婆塞义。在家白衣。具丈夫志。归命三宝。自言我是优婆塞者。云何而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耶。佛言。断除身见戒盗。及疑网等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槃。又问。云何而得斯陀含果。佛言。断三结已薄淫怒痴。名斯陀含。又问。云何而得阿那含果。佛言。若断三结。及五下分。成阿那含。时释摩男等五百人。闻斯法已。而白佛言。诸在家者获此胜利。一切咸应作优婆塞。(渊字函第六卷)。
○但发修行正果心 ○便是出家苾刍性
无垢称经云。诸童子言。我闻佛说。父母不听。不得出家。无垢称言。汝等童子。但发无上正等觉心。勤修正行。是即出家。是即受具。成苾刍性(白字函第二卷)。
○菩提苟易红尘证 ○如来应不雪山修
长庆注楞严云。在家菩萨。又不得错会经旨。将谓不劳诸佛戒法。但悟无功用道。也。且看如来为太子时。须往雪山修行。身心寂静。方得悟道。若是在家作得佛者。如来终不雪山去也。所以如来为汝众生起个样子。今人若总似无垢称庞居士。则不劳出家。其或未然。也须转身始得(第四卷)。
○由作二因善不善 ○乃为八部人非人
舍利弗问经云。八部鬼神。以何因缘。生于恶道。而常闻正法。佛言。以二种业。一以恶故生于恶道。二以善故受于快乐。又问。善恶二异。可得同耶。佛言。亦可得耳。
○天神者。先以车舆舍宅饮食。供养三宝父母贤圣之人。犹怀悭嫉故。
○虚空龙神者。修德行檀。不依正念。急性好瞋故。
○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先损害。后加饶益。随功胜负故。在天上空中地下。
○乾闼婆者。好施有瞋。献伎乐故。
○阿修罗神者。志强。喜施。不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伪。作诸邪福故。
○迦娄罗神者。先修大舍。高心凌物故。
○紧那罗神者。昔好劝人。发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诸邪行故。
○摩睺罗伽神者。布施护法。性好瞋恚故。如是皆由依附邪师。以邪乱正。俱谓是道。以自建立。(受函八卷)。
○外道妄立从兹始 ○调达仇酬自尔端
央掘魔罗经云。佛告文殊。世间建立外道因缘。往劫有佛。名拘孙陀跋陀罗。出世。无外道名。唯一大乘法欲灭。时。有一比丘。名曰佛慧。时有善人施无价衣。猎师见之。生劫盗心。夜将比丘至深山中。坏身裸形。悬手系树。有采花婆罗门。见彼比丘。先着袈裟。而今裸形。必知袈裟。非解脱因。自悬苦行。是真学道。彼人即舍衣拔发。作裸形沙门从是而起。尔时比丘自得解缚。即取树皮。赤石涂染。以自鄣蔽。结草作拂。用拂蚊虫。又有婆罗门。见已念言。是比丘。舍先好衣。着如是衣。捉如是拂。当知是解脱道。即学彼法。出家婆罗门从是而起。时彼比丘。暮入水浴。因洗头疮。即取水衣。以覆疮上。取牧牛人所弃弊衣。以覆其身。时有樵者。见已念言。是比丘。先着袈裟。而今悉舍。必知袈裟非解脱因。被发弊衣。日夜三浴。修习苦行。当知是解脱道。即学彼法。苦行婆罗门从是而起。比丘浴已。身体多疮。蝇蜂唼食。即以白灰处。处涂疮。水衣覆身。时有见者。谓言是道。即学彼法。灰涂婆罗门从是而起。时彼比丘。然火炙疮。疮转苦痛不能堪忍。投岩自害。时有见者。作是念言。是比丘先着好衣。今乃如是。当知然火投岩。是解脱道。投崖事火从是而起。如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犹如鹿渴于炎水想。追逐乏死。正法灭时。因彼比丘。非法法想。亦复如是。(量字函第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