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一览


 须知淫境大慌迷  能丧众生一切智

  智度论云。若受五欲。障生梵天。何况阿耨菩提。世间中五欲第一。无不爱乐。于五欲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堕在深泥。难以拯济。若受余欲犹不失智慧。淫欲会时。身心慌迷。深着自没。(名字函第五卷)。

 可怜少女所爱缠  直缚诸天之恶道

  诸经要集。优填王经偈云。

女人最为恶。难与为因缘。恩爱一缚着。牵人入罪门。

  正法念处经偈云。

天中大系缚。无过于女色。女人缚诸天。将至三恶道。

  智度论偈云。

含笑作姿。以惑于人。淫罗弥网。人皆投身。坐卧行立。回面巧媚。薄智愚人。为之心醉。执剑向敌。是犹可胜。女贼害人。是不可禁。毒蛇含毒。犹可手捉。女情惑人。是不可触。

  (楹字函第十四卷)。

  智度论。问曰。人守人瞋。法守破法。应名邪淫。人自有妻。何以为邪。答曰。既听受一日戒。堕于道中。本虽是妇。今不自在。过受戒时。则非法守。有身妇人。以其身重。强以非理。故名邪淫。复次若彼侵我妻。我则忿毒。若我侵彼。彼亦何异。恕己自制。故应不作。如佛说。邪淫之人。后堕剑树地狱。得出为人。家道不穆。常值淫妇。(德字函第三卷)。

 群仙因之神足失  独角忘于骑颈羞

  毗婆沙论云。昔优阤延王。将诸宫人。诣郁毒波阤山林。除却男子。纯与女人。五乐自娱。或有裸形而起舞者。尔时五百仙人。以神足力。飞腾虚空。经过彼处。时诸仙人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便失神足。犹无翼鸟。堕彼林中。时王见之。问言。汝得非非想处定耶。答言。不得。乃至问言。汝得初禅耶。答言。曾得。而今已失。时王瞋恚。有欲之人。见我宫人。非其所以。便拔利剑断五百仙人手足。彼诸仙人。或有住眼识退者。或有住耳识退者。或有住鼻识退者。(规字函第七卷)。

  诸经要集云。昔波罗柰国。有一仙人。小便堕精。麈鹿饮之。有身生子。如人头有一角。其足似鹿。仙人收养。教其学问。通十八种大经。又学坐禅。四无量心。得五神通。偶因大雨。泥滑躄地。便生瞋恚咒十二年不雨。仙人福德诸龙鬼神。皆为不雨。五谷不生。人民饥馁。大臣集议奏王上事。出敕招募。其有能令此仙失五神通者。当分国半治。时有淫女。名曰扇佗。来应王募。我能坏之。当骑彼项而来。淫女即求五百乘车。载五百美女。五百鹿车。载欢喜圆。草药和之。画如杂果。及具美酒。色味如水。近仙人处。作草庵住。仙人游行。诸女皆出迎。送好华。妙音供养。仙人大喜。诸女引入房中。与酒以为净水。与欢喜圆。以为果蓏。次第亲近。遂成淫事。即失神通。大雨七日。酒食俱罄。继以山水木果。其味不美。仙人更索前者。女答。已尽。去此不远。有可得处。仙人随往。相将入城。女便卧路。言不能行。仙人即令骑于颈上。女先遣信奏王。严驾出观问言。何由得尔。女陈上事。佛告诸比丘。其一角仙。即我是也。其淫女者。今耶输是。尔时我未断结。为之所惑。故知欲法能动仙人。况愚夫也。(对字函第十二卷)。

 两女虽夸端正好  六根不善又何堪

  杂譬喻经云。昔婆罗门两女端正。乃悬金团。期十日内募索。有能诃女丑者。便输与金。竟无应募者。将至佛所。佛便诃言。此女皆丑。无有一好。阿难白佛。此女有何不好。佛言。人眼不视色。是为好眼。耳鼻及口亦尔。身不着细滑。是为好身。手不盗他财。是为好手。身喜细滑。手喜盗财。如此等者。皆不好也。(启字函第一卷)。

  七女经云。长者有其七女。端正无比。国人无敢说其不好。将至佛所。佛云。不好。所言好者。不贪世间色声香味为好。此女何好也。迦叶佛时。国王七女。不着欢娱。入尸阤林。观见死尸。各各说其所以。帝释赞言。诸女若有所愿。我当与之。女曰。一要无根树子一株。二要无阴阳地一片。三要无音响山一座。帝释曰。诸物皆有。若此三愿。我即无之。迦叶佛以天眼观见。摄来会中。为天帝言。诸大声闻尚不晓此。佛言。国王女如此。汝女何者好也。(词字函)。

 持世拒他将女施  维摩云我在家宜

  (维摩乃无垢称)。

  无垢称经云。持世菩萨。因恶魔怨。将天女等。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至我所。谓真帝释语。将此女以施供侍。持世答言。女乃非法之物。此非我宜。时无垢称知是恶魔而语之曰。可以此女回施于我。是我在家。白衣所宜。恶魔惊怖欲隐而去。遭无垢称神力所持。欲隐不能。空中告曰。汝。恶魔怨应以天女。施此居士。乃可得还。恶魔怖畏。俯仰而与。时无垢称语诸女言。汝已施我。当发正等觉心。有法苑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诸天女言。云何名法苑乐。无垢称曰。于惠施中。离悭贪乐。于净戒中。无慢缓乐。于忍辱中。堪调顺乐。于精进中。习善根乐。于静虑中。知无乱乐。于般若中。离惑明乐。于菩提中。广大妙乐。于众魔怨能摧伏乐。诸大菩萨常住其中。汝等当乐。勿乐欲乐。时恶魔怨告天女曰。今欲与汝俱还天宫。诸女答言。我等今者。乐法苑乐。不乐欲乐。汝恶魔怨。宜可独还。时恶魔怨。白无垢称。唯大居士。可舍此女。心不耽着。而惠施者。是为菩萨摩诃萨也。无垢称言。吾已舍矣。汝可将去。诸女礼无垢称。而问之言。今还魔宫。云何修行。答言。诸姊当知。有妙法门。名无尽灯。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汝等当学。虽住魔宫。当劝无量天子天女。发菩提心。(自字函第二卷)。

 见女态如母如子  在色欲何害何妨

  经律异相云。世尊曰。虽睹女人。长者如母。中者如姊。少者如妹。如子如女。当内观身。念皆恶露。无可爱者。外如画瓶。中满不净。观此四大因缘假合。本无所有。(丙字函第九卷)。

 因念淫女梦从事  乃悟诸缘法本空

  智度论云。如佛在时。三人为伯仲。闻毗耶离国淫女。名庵罗婆利。舍卫国淫女。名须蔓那。王舍城淫女。名优钵罗槃那。各各扬赞。此三女者。端正无比。昼夜专念。心着不舍。便于睡中。梦与从事。觉已心念。彼女不来。我亦不往。而淫事得办。因是而悟一切法空。(圣字函第七卷)。

 饮多过失三十六  命尽波吒亿万年

  善恶所起经云。饮酒三十六过。一资财散失。二现多疾病。三因兴斗诤。四增长杀害。五增长瞋恚。六多不遂意。七智慧渐寡。八福德不增。九福德转减。十显露秘密。十一事业不成。十二多增忧苦。十三诸根闇昧。十四毁辱父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信婆罗门。十七不尊敬佛。十八不敬僧法。十九亲近恶友。二十舍离善友。二十一弃舍饮食。二十二形不隐密。二十三淫欲炽盛。二十四众人不悦。二十五多增语笑。二十六父母不喜。二十七眷属嫌弃。二十八受持非法。二十九远离正法。三十不敬贤善。三十一违犯过非。三十二远离圆寂。三十三颠狂转增。三十四身心散乱。三十五作恶放逸。三十六身谢命终。堕大地狱。受苦无穷。(无字函)。

 ○既醉虾蟆犹没柰  且道恶龙岂可降

  诸经要集云。长老莎伽陀。能降恶龙。偶因施主。持酒与饮。醉倒在地。无所觉知。佛与阿难。行到是处。见之。知而故问。是谁耶。阿难答言。降龙长老莎伽陀。佛言。虾蟆今尚不能降。争柰龙耶。佛叹曰。圣人饮酒。尚有此失。何况凡夫耳。(楹字函第十七卷)。

 初由浅劣通杯脔  殆将成熟绝纤毫

  又云。如未曾有经开饮酒。文殊问经开食肉等。计此乃佛初成道时。量众生机。不可顿断顿制。所以渐开渐制。后知众生根熟。便乃永断永制。纤毫不许。(对字函)。

 祸生于口犹烈火  舌乃凿身之斧斤

  大方便经云。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生。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能烧一世。恶口炽然。烧无数世。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圣七财。口中之舌。凿身之斧。灭身之祸。(器字函第三卷)。

 骂佛不纳反归身  坌佛逆吹翻污己

  四十二章经云。佛道守大仁慈。以恶来。以善往故。来骂佛。默然不答。愍之痴冥狂愚使然。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宝礼如之乎。曰。持归。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归。祸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追形。终无免离。慎为恶也。

  ○又云。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贤者不毁。祸必灭己。(辞字函第七卷)。

  杂阿含经云。健骂婆罗门。遥见世尊。作粗恶语瞋骂诃责。把土坌佛。时有逆风。还吹其土。反自坌身。世尊说偈。

○若人无瞋恨。骂辱以加者。清净无结垢。彼恶还归己。犹如土坌彼。逆风还自污。

  时婆罗门。忏过而去。(不字函第二卷)。

  观音经偈。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圆通解文。毒药交兼相咒诅。恶心仍更祷神祗。彼来于我起侵伤。还着本人招横害。岂是等慈成过失。自然黑业果相随。观音如此不思议。是故我今归命礼(第三卷)。

 猎人访猎访踪由  见言不见不为犯

  五分律云。比丘见野猪被箭走来。共相语言。当莫道见。猎师寻至。问比丘言。见我所射猪不。答言。无猪。生疑。问佛。佛言。不犯。若有如是因缘。能作余语。破其所问。皆无罪。(和字函第八卷)。

 有语随生便随灭  无主谁骂复谁瞋

  智度云。如有骂声。闻便直过。若不分别。谁当瞋者。凡人心着吾我。分别是非。而生恚恨。若人能知语言随生随灭。前后不俱。则无瞋恚。亦知诸法。内无有主。谁骂谁瞋。(圣字函第五卷)。

  要集云。菩萨观彼众生。虽百千劫骂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称赞。亦不欢喜。了知音声生灭。如梦如响。(对字函第十二卷)。

 何谓漂船罗刹国  正是呼名失色时

  统要云。唐州紫玉山。道通祖师。因于頔丞相问。如何是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师云。于頔这汉。问汝么事作么。于当时失色。师云。秪这个便是漂堕罗刹鬼国也。于闻已信受(第三卷)。

 岂有杀淫无罪过  作斯邪见陷阿鼻

  毗昙论云。何谓邪见。言。无善恶业报。无今世后世。法说非法。非法说法。(面字函第八卷)。

  如楞严经云。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忽于女根。生大猛火。及琉璃王为诛瞿(昙族)姓。善星比丘。妄说一切法空。如是二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染字函第八卷)。

 波离为说增伊病  无垢除疑了性空

  无垢称经云。优波离言。有二比丘犯所受戒。愿解忧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令除忧悔。无垢称言。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如佛所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如是心者。亦不住内。亦不出外。不在两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如罪垢然。诸法亦然。一切法性。生灭不住。如幻如化。如是知者。亦善持律。(白字函第二卷)。

  永嘉云。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消霜雪。

 增上慢人断怒痴  离上慢者何限碍

  宗镜云。佛为增上慢人。说断淫怒痴以为解脱。离增上慢者。说淫怒痴本性解脱。六根六尘而无限碍。(功字函第八卷)。

  如金刚颂云。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

  ○又张拙秀才悟道颂云。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去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众缘无挂碍。涅槃生死是空华。

  ○宗镜问何法不变。何法随缘。答云。心也。不变是性。随缘是相。当知性相。皆是一心上义。良由不识真心。将谓只是八识。不知八识但真心上随缘之义。由不变故。始能随缘。由随缘故。方能不变。若变自体。将何随缘。如无其水岂能成波。故知一心不动。义遍恒沙。虽遍恒沙皆一心之义。(功字函第一卷)。

  大藏一览卷四(毕)     姚启昌校正
嘉兴大藏经 大藏一览


  大藏一览卷第五

  宁德优婆塞陈 实谨编

  秀水居士姚舜渔重缉

    第四善恶门之余

  姚昌远校

  忏悔品

 所犯贪瞋痴业障  惟凭佛法僧忏摩

  宝积经云。佛告舍利弗。因贪犯者。为过微细。难可舍离。因瞋犯者。为过粗重。易可舍离。因痴犯者。为过深重。复难舍离。所以者何。贪结能为诸有种子。生死蔓延连持不绝。以是义故。微细难断。因瞋犯者。堕于恶趣。可速除断。因痴犯者。当堕八种大地狱中。难可解脱。复次舍利弗。若有菩萨犯波罗夷罪。应对清净十比丘前。以质直心殷重忏悔。犯僧残者。对五净僧。殷重忏悔。若为女人染心所触。及因相顾。而生爱着。应对一二清净僧前忏悔。若五无间罪。犯波罗夷。或犯僧残戒。犯塔。犯僧。及犯余罪。应当于三十五佛前。昼夜独处殷重忏悔。应自称云。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金刚不坏佛南无宝光佛南无龙尊王佛南无精进军佛南无精进喜佛南无宝火佛南无宝月光佛南无现无愚佛南无宝月佛南无无垢佛南无离垢佛南无勇施佛南无清净佛南无清净施佛南无娑留那佛南无水天佛南无坚德佛南无旃檀功德佛南无无量掬光佛南无光德佛南无无忧德佛南无那罗延佛南无功德华佛南无莲华光游戏神通佛南无财功德佛南无德念佛南无善名称功德佛南无红焰帝幢王佛南无善游步功德佛南无斗战胜佛南无善游步佛南无周匝庄严功德佛南无宝华游步佛南无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