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法汇


  再嘱

  本山与城内上方长寿孝义庵一切事体俱详载预嘱。今乙卯岁七月初三日。宏老病濒危。再面嘱现前宰官居士徐裕湖等十二位。日后傥有内外魔眷紊乱僧约侵损常住者。惟望诸护法永念三宝。合力护持。在大众只宜安分守己。老实念佛。毋得自玷清规谆切再嘱。袾宏伏枕力疾和南。

  菩萨戒弟子刘慧闻率子性泽施资敬刊

  光绪二十五年夏五月金陵刻经处识
嘉兴大藏经 云栖法汇(选录)(第卷-第卷)


  云栖纪事目录一山图二御临三碑记四古迹五条约六录贤(附宗派)七题咏(附对联)附

     孝义无碍庵录目录一碑记二遗嘱三嘱余四规约五纪贤六塔铭

  

  圣驾幸寺恭纪

  云栖寺址山径深幽。僧众恪守 师诫虔修净业。何幸兹月
銮驾降香。垂询本末。不敢不记。本年二月十五日。
圣驾自禹陵回銮幸寺。礼
佛竟。至北堂僧寮晏坐。展阅内典。见衣桁皆破衲。几皿皆粗旧。
上曰。观此。便知僧皆苦修。非世法图名闻利养者。因
询僧曰。此寺建自何年。僧跪奏云。寺系宋初乾德五年。伏虎禅师开山。逮明季弘治七年。霖雨发洪。殿宇经像。随水漂没。废圮几及。百载。至隆庆五年。有师祖莲池。法讳上祩下宏。结茅三楹。善信皈心。渐就开创。今已一百一十九年矣。
上曰。自开创以来。守何宗派。僧再奏云。师训专修净土。昼夜六时。持名念佛。惟以守戒放生为事。
上即传侍卫。引僧登山。观玩竹林。撷兰数本。
天颜喜悦。随问林木名色。僧一一谨对。
上谕前往放生所。
垂睐飞走。
圣怀悯恻。又
询僧众几何。僧奏云。合寺僧行约三百余。从不募缘。亦不种植自给。懔遵丛席规约。大众粒米同餐。幸赖
天恩。亦无匮乏。
上即传谕侍卫。赉白金五缄。众僧叩头谢
恩。伏道送
驾。随诹十七日谨奉
上赐银两。备供
三宝。恭祝
圣寿。普斋僧行。远近沾
恩。伏念经教盛于三藏。祇闻
帝陛赐衣。瑞兆现于圭峰。惟是
皇宫说法。未有
九重临御。
翠华贲止。
霁颜咨询。
奖赉僧徒。如今日者。恭纪始末。勒垂不朽。聿传盛事。永戴
皇图。谨记。

  康熙贰拾捌年贰月吉旦寺僧(成杰等圆)恭纪
恩御云栖起居总录。

  钦惟
圣慈普洽。帱庇山林
恩赐优覃。仰蒙
高厚。念僧徒之微末。荷
天眷之隆施。
帝德难名。载书恭纪。

  乾隆十六年。岁次辛未。
今皇帝举省方之典。特奉
慈帏。临幸东南。三月抵浙。观风之暇。历览林泉。是月初五日。蒙
驾幸云栖寺。寺僧三百余众。跪迎道左。
上次山门。垂问当家是方丈(寺僧)。具奏。向遵开山祖遗约。岁易正副当家。不立方丈。
上更问宗派规模。念佛讲经。一切事宜。一一跪奏讫。
驾进前殿禅堂。及莲祖像前。皆上香致敬。内有禅堂僧四十八员。跪诵无量寿经。恭祝
圣祚。
上亲临问。戒令勿辍。乃入内山修篁深处进小膳。时山兰盛开。幽香盈谷。
上有感于寮舍清闲。庭芳舒秀。遂
御笔写兰一幅以
赐。冠以诗。

本色西来意。云栖静且安。林泉徐待写。先写数丛兰。

  坐云栖修篁深处。幽兰送芬。欣然有会。因命笔写生。

  时辛未暮春上浣也 乾隆并识

  更
赐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匾额。白金二百两。僧进山产数件。
上亲捡视。
谕收笋干一匣。久之。
驾旋西湖。寺僧遂诣行宫恭请
宝玺。越七日。
圣驾重幸。仍三处上香礼
佛。及观董华亭碑额。乃
询真迹有无。寺僧遂捡云栖碑记一册。金刚经一卷。以
进。
上大书香光法宝。永镇云栖。于经之面页。复识以诗。

  乾隆辛未暮春中浣。重过云栖。索观香光真迹。因识岁月。

山寺虽多此寺幽。特教清跸重来游。洗心亭别仙凡界。万骑纷阗合著留。

绿玉参天迳几回。石门烟月锁莓苔。莲池塔院自千古。奚事花幢坐墨胎。

修篁深处小延俄。又觉檐阴几许过。山鸟啅林还太古。野花绘壁自春和。

净土香光慧业薰。弆藏法宝玩颜筋。兰亭昨过相衡较。真迹犹赢王右军。

  是日即景杂咏。得四绝句。并书帙后。留施永传。

  又蒙
御书经签。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董其昌真迹。
御鉴题签。 并
赐香门净土匾额。

山深独辟清净界 竹翠常飞妙鬘云

  对语一联。

  御题五言排律。

一碧万竿翠。双流百折澄。竹泉行尽处。门径得来登。磬礼悲心佛。畴咨苦行僧。钟鱼守本色。拳拂谢多能。矮屋常妨帽。明珠不断灯。莲池家法在。六字括三乘。

  云栖六韵辛未春 御笔

  又蒙
赐大内三希堂法帖一部。计三十二册。
御书心经塔碑文一轴。 深山萧寺。荷蒙
清跸遥临。天文叠彩。诚异数也。 次日。于大关送
驾回銮。

  乾隆二十二年。太岁在戊。
皇上复奉
圣母巡狩浙江。三月初二日。载幸云栖寺。合寺僧行清尘待
驾。
上至。问正副当家名讳年籍。并禅堂规式。遂一一启奏讫。随
驾至正殿。禅堂。及莲祖静室。上香敬礼。如十六年式。即
赐荷包四个。瓷瓶一对。仍诣修篁深处小憩。
御书对语一联。

  指挥如意天花落 坐卧闲房春草深。

  是时山花盛放。岚影垂青。
上凭栏四眺。
天颜甚霁。即于山亭进小膳。次日
差内大人赍白金二百两
赐合寺僧众。复令住持僧至行宫领东菀香二包。荷包四个。各色文绮十六端。内有五爪团龙紫缎二端。先是二月。迎
赐御书金刚经宝塔碑文一轴。今
翠华重幸。又蒙
宠眷频颁。真千古未有之希遇矣。越三日。
圣驾再过云栖。是日自辰及巳。大雨如注。扈从大臣。恐道路泥泞。
皇上登山未果。俱于理安开化二寺候
旨。
上至江皋。竟鸣鞭入寺。僧众匐伏道傍。
上亲谕地湿起来者。玉音至再。进殿。上香礼
佛如前。其禅堂拜祝
圣忏僧侣。即于本堂跪接。蒙
问首僧。是何经典。暨礼忏事宜。
上喜缁侣整肃。梵音高朗。徘徊观听者久之。乃入修篁深处。适大雨初晴。日华红郁。树影岚光。清碧如洗。
上顾喜甚。因仿倪云林法写竹二枝。并记以
赐。

  昔倪云林写竹。而人问为何树。此幅颇师其意。丁丑三月五日。再访云栖。率笔以施寺僧。

  又
谕侍臣。
赐礼忏僧银锞一百六十二定。是日俯仰松阴。徘徊纵眺。其
眷注之深。几不知日之移也。
上于路次。又书七言一律
赐寺。

路入琳琅个个青。祛人尘是洗心亭。七年幻梦谁参破。六字真言此重听。蝶舞花香自诠注。瀑飞石矗孰流停。修篁深处忘机坐。适可依然悦性灵。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三月初九日

  圣驾三次南巡。更
幸云栖。寺僧焚香迎
驾。进大殿禅堂上香礼
佛毕。
垂问当家监院规式。并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四句偈言奏以光阴箭过。日月不停。
上颔之。次入莲祖像前上香致敬。进修篁深处小憩。
谕进香光金刚真迹。因纸促。乃携入
行宫。续以藏纸
御题。

迳入筼筜心洗尘。春山过雨霁光新。浙中僧院斯为最。不事庄严事朴淳。

静室三间对碧崚。花香鸟语处心征。雨旸时喜宜菜麦。笑我斯之静未能。

一心念六字真言。衣钵何曾传子孙。监院岁除依例换。莲池家法喜犹存。

金刚真迹弆香光。索看重题逸兴偿。四句本来无一字。更何须辨幻和常。

  壬午暮春。云栖静室四绝句。仍书册尾。

  三月十一日。
圣驾再幸云栖。上香礼
佛毕。进修篁深处。
御书南无阿弥陀佛匾额。

  乾隆壬午暮春。 御笔敬书
西方极乐世界安养道场匾额。

  乾隆壬午暮春。重至云栖寺。拟苏东坡法 御笔。
赐安南香二包 文绮六端 白金二百两 荷包四个 更于先日迎
赐御鉴石刻唐僧义道与其妹陈燕子丁共写小字法华经一部。
回銮途次。又
赐律诗二章。

诸峰遥看簇莲青。路转丛篁得野亭。知是洗心契儒玩。饶他念佛着僧听。从新春景粉图展。依旧山斋翠跸停。真迹香光聊遣暇。底论前后顗和灵。

  壬午暮春月 御题叠旧作韵。

我有乐山意。云栖山最幽。绿筼饶静趣。白足事清修。梵籁檐前落。香泉阶下流。少停便应去。课诵可妨不。

  再至云栖题句 壬午暮春月中浣 御笔

  乾隆三十年乙酉。春闰二月。
皇帝狩于浙江。初五日至海宁
观塘十一日
驾幸云栖寺。由大殿至禅堂皆上香礼
佛。遂
问正副监院籍贯年讳并礼忏事(寺僧)。一一具奏。
上即命礼忏。阅视良久。乃至莲祖静室。亦上香礼敬。次入内山修篁深处。书对语一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谕进董氏华亭金刚真迹。带回
行宫。续四绝句。

云栖本是旧栖真。无俗尘缘有净因。江岸西行才北转。引人入胜见苍筠。

石桥涧水几萦回。知是洗心亭下来。却我到亭忘所洗。本来无物惹尘埃。

塔院。莲池曲径东。阇黎今尚守宗风。掌家正副轮年易。两字出家同不同。

经堂左转陟崇椒。精舍闲凭意自超。山卉当春都寂寂。修篁不雨亦潇潇。

  乙酉春闰游云栖。复得四绝句。仍书册后。

  是日
命普大人传正副监院诣
行宫领赏。
恩赐白金二百两 锦缎八端 安南香四斤藏香八束
御制石刻黄龙祖师真像一幅。

  十六日。
圣驾复幸云栖。仍三处上香致礼竟。入后山小憩。
命侍臣取兰花墨迹。对核石刻。

  十九日。送
驾回銮。复于途次
颁律诗二章。

万绿琼竿参汉青。十寻枝见下亭亭。此中寻路一时到。教外无言六字听。坐对溪声流不尽。了同山色峙常停。道场开后於菟避。借问山僧是底灵。

  云栖寺再叠旧作韵 乙酉春闰月中浣 御笔

云栖最爱幽而朴。每至西湖必雨来。依旧矮檐环曲堵。底须香阁耸雕台。举头竹密藏峰峻。扑鼻兰馨过雨才。合掌阇黎不饶舌。真言六字已云该。

  再游云栖作 乙酉春闰月中浣 御笔

  宸衷惓惓。虽去而不忘如此。

  盖是云栖古刹。越水名区。山窈而深。常见流霞之照地。径纷而曲。更欣积翠之弥天。迨我祖莲池老人。灵本瞿昙。根原善慧。弃儒学佛。思卓锡于深山。养性栖真。遂结庐于空境。香云缭绕。宛笼贝叶之经。宝树纷披。时拂莲华之座。初燃法炬。禅灯独照于江皋。大发祥轮。觉路同开于鹫岭。幸遇。
国朝金轮御世。 佛日重光。
圣祖仁皇帝五次幸山。 玟着松云之刻。
世宗宪皇帝三乘阐教。金泥锡封号之荣。至我
皇上。礼隆诸佛。泽及栴檀。四临浙水。八度云山。
天藻辉煌。与山河而并寿。
宸章璀璨。同日月以常新。不惜上方之珍物。叠施内府之金钱。翠竹黄花。悉沾甘雨。长松细草。尽被和风。真百代之奇逢。洵
九重之异数(僧)等身游香国。虽参最上之乘。学散天花。愿证菩提之果。感兹
盛典之频颁。窃恐涓埃之莫报。惟合鹿苑之缁流。仰诵
一人之有庆。更竭鱼山之梵呗。上祈
万寿于无疆。

  云栖寺住持僧谨纪

  嘉庆十八年。正月二十六日。奉
上谕。高杞奏杭州云栖寺于上年冬间失火。烧毁殿宇房屋六十余间。致将乾隆年间
钦颁墨笔兰花一幅。及三希堂法帖四套。被焚。现将该僧及扑救不力官员分别惩处至寺屋本系僧人创建。仍令上紧募建等语。云栖寺系浙江名胜古刹。当日虽系僧人创建。并非动项兴造。但屡蒙
圣驾临幸。并节次
钦颁墨宝。敬谨藏庋。今不戒于火。除
墨笔兰花一幅业已被焚。其三希堂法帖。现在内府存贮者尚多。着再颁发一部。交该寺敬谨尊藏。其被毁不全之一部。并着附便解京缴进。至该寺被毁房间。亦应早为修复。着常显于盐务内赏给银五百两。交该僧人承领兴修。其不敷者。令其募化办理可也。将此传谕高杞。并谕常显知之。钦此。

  嘉庆十七年。云栖寺不戒于火。龙象灰灭。经大吏题
奏。
赐帑兴修。寺有法汇一书。实缁素圭臬。藏板亦被焚毁。海内惜之。十八年五月。善信丁君双湖。发愿重刊是书。并以原刊不无鱼豕之误。乃订同志数人。取旧印存本悉心校勘。选材付梓。未蒇事。而双湖君病殁。难弟古松君。暨顾君厚余。踵仔其任。阅五寒暑心力之劳。以今年六月告竣。中间寺僧与楷。于理安寺恭录雍正十三年
世宗宪皇帝颁赐御制净妙真修禅师像赞一通。敬谨补刊纪事册首。山门掌故。于是略备(廷庆)。末学肤浅。叨与分校。喜兹刻复。完于煨烬之余。因叹双湖君之创始。古松厚余二君之图成。与夫诸同志之法施财施。始终集事。虽功有钜细。而体禅师与人为善之心。皆在有劳必录之例。爰备着之。以示后之览者。

  时
嘉庆二十三年六月上旬佛弟子朱廷庆谨识

  建云栖禅院碑记

  杭之山自天目来。带苕水。挟圣湖。南尽于江。折而东。是为凤皇诸山。宋之故宫在焉。溯流而西二十里。是为五云山。循山麓而西四五里。是为云栖坞。则今莲池禅师之道场也。坡陀坻平。岩谷堂密。划然野处。而不与湖山为群。境则变喧而幽。土则去秽而净。壹似遗世者。山当江之三折。海门涛头雪涌而霆击者。至此荡为平川。洋洋弥弥。怒气消尽。壹似忍辱者。繇东冈而上。有壁观峰。青龙泉出焉。中峰之旁。复出一泉。名曰圣义泉。西冈之下。复出一泉。名曰金液泉。涓涓甘洌。汲灌不竭。壹似利生者。此非有道者莫能居。而居之者亦于道力有助。自宋伏虎禅师住山。以至
国朝。虽天禧中稍辟为寺。而递兴递废。夷为蓁莽久矣。师以隆庆五年托钵此村。若有冥契曰。吾骨人得骨山。可以老矣。缚茆三楹。经禅宴坐。有终焉之志。环村四十里。数有虎伥。师以慈止杀。虎不为暴。岁旱祷雨。雨泽辄应。魃不为灾。居人异之。争来作室。度材于家山。仍础于故址。民大和会焉。师曰。毗卢宫殿。遍界遍空。草昧经营。无勤檀施。唯法堂奉经律。禅堂以处僧。兹所急也。既落成。而百年废刹遂复旧观矣。此云栖之缘起也。师之侍者以为古德破荒。众檀积力。不可泯没。请余记之。余何知出世事。而窃有感于法道盛衰之际也。在昔唐宋时士。唯薄将相不为者。始去而为大僧。以了百千亿劫之生死。故其戒行之严。宗风之峻。直可感鬼神。驯异类。或为道俗所皈依。或为帝王所礼敬。名蓝净刹于是繁兴矣。盖其盛也。近世以经术收俊士。士所不收者。方自引而食于僧。是以赤县神州。列刹相望。圆顶方袍。聚庐而处者。百十为辈。即而求之。所为禅讲律师。如古尊宿者有几。假令大年削牍。寂音操笔。二百年来。可应传灯僧宝之选者又有几。则虽金碧土木之庄严。崇之至于天。而广之至于十由旬。何益。盖法道之衰相见矣。师庠校名士始欲以禄养为孝。既以弘法报恩为孝。骐骥壮盛。而龙象超忽。最初发念。固已卓然名闻利养之外矣。庞蕴罄百万而掷汉水。僧绍冒三毒以开摄山。岂足专美乎。师自主法席以来。既历三纪。行在梵网。志在观经。标净业则东林。立清规则百丈。析义疏则玉泉。辨宗乘则慧日。摧阴魔则板度空。排戏论则秀铁面。云栖虽幽迥荒率。无诸庄严。有具眼通者。必曰先佛塔庙在矣。有具耳通者。必曰水鸟树林念佛法僧矣。有具宿命通者。必曰某古德再来矣。毗岚偃岳而不波。大浸稽天而不溺。是云栖之兴。法道大有赖也夫。师所著有弥陀经疏钞。缁门崇行录。禅关策进等书数十种。锓行于世。师俗姓沈。名袾宏。字佛慧。仁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