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嘉兴藏
- 云栖法汇
云栖法汇
书经史海篇直音后
显考明斋府君。生于弘治辛亥七月十四日。卒于嘉靖辛酉六月二十一日。此书京师携回。今七十年矣。恩天未报。口泽犹存。乃葺其破敝。入于云栖常住以便初学。愿先灵入四十二种无相之智门。一如善知众艺童子。证四十九年不谈之妙旨。亲见毗卢舍那如来。早离七趣娑婆。高步九莲安养。四恩普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万历二十七年己亥七月盂兰盆日。比丘孝男袾宏谨识。
答新安汪南明司马书
山野忆昔听华严于无门庵。惟居士以大名称遥为作大法筵功德主。于时知居士不惟以文章名海内。而外护缁门。不忘佛嘱。殆乘悲愿而现身仕路者也。居常以未睹光仪为恨。而素性狷僻。又不欲无故而干公卿之门。兹辱枉招。敢以琐怀一白于左右。盖山野窃叹迩来若僧若俗以言谈道者不无其人。而务亲证者实寡禅宗一脉如线欲绝。如风灯欲尽非过量大人曷繇起古格先风于已坠之日。山野独私心痛之。而解行浅昧。且不能仿佛宋元尊宿之万一。惟居士则何忝于张子韶杨大年赵孟俯诸君子。今虽乏缘松萝之会。傥有见谕。幸以手劄罄所欲言。庶千里面谈。而苟可以振禅宗于末运。则共报佛恩。功不唐捐矣。
御魔说
太虚之乡。客号无机者。泛舶入海。将拟迹菩萨。求如意珠王而行大施也。乘风顺举。泊一洲下。有少女迎而前。以窈窕之态。柔软之音。敛衽而白曰。客来何从。妾候君久矣。客计野旷人稀必妖也。将扼之。女凄然曰。妾早失怙。得人乃字。闻君行菩萨道。窃私心慕之。今相逅。天也。得侍箕帚。即死无恨。言已悲感泣下。客素长者。信之不疑。又哀其穷也。因与共载。女则昼操馈爨。夜事缝纴。捍劳忍苦。曾无厌倦。客大喜过望。自谓得贤妇也。一夕女正鼾睡觇之。则朱发靛颊。鳞其肤。牙森森出吻外。客大骇。高声觉之。女知事露不可掩。忿然曰。吾罗刹也。力能覆若舟。啖若血肉。若宁无惧耶。客徐应曰。革囊之赘我久矣。尔馁与。当施一饱。夫形骸者。四大之假合。死生者。一报之虚缘。尔饮吾血。饭吾肉。吾无恙也。焉足惧。遂安坐如故。罗刹巧尽技穷。赴海水而逝。立崖上。犹切齿詈客。客若罔闻者。飘然扬帆至宝所。得珠而归。如客者。本以至诚之心入海。其待罗刹也。始以诚临之。终以诚临之。泯然无机。卒不为魔困。是故无机则同太虚。虚则魔不能挠。乃至水不能没。火不能烬。风不能摧。一切所不能坏。佛言我何有心于御象哉。请告夫御魔者。
放生图说
结社放生。信是美事。然或身忙者难于定期。财歉者苦于随众。而罔利者。或反为预捕多捕以求售。今更立简易一法佐使并行。不拘时日。见即买放。于某月下书某日放生若干。巨生以个数计。细生以觔数计。岁终总算。存以自考。为之颂曰。
人既重其生。物亦爱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令。放生冤结解。放生罪垢净。放生免三灾。放生离九横。放生寿命长。放生官禄盛。放生嗣胤昌。放生家门庆。放生无忧恼。放生少疾病。放生观音慈。放生普贤行。放生悟无生。放生生死竟。放生与杀生。果报明如镜。
(巨生。如鸦雀龟鳖及大鱼等。细生如虾螺蛙蛤及小鱼等。积功累德。当知果报不可思议)。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闰月 △一年共放(巨生若干细生若干)
示阅藏要语
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然阅藏者二种过失。一者执文字而迷理致。二者识理致而不会心。徒废光阴。祇成缘种耳。若能体达戒定慧熏修。则一大藏经教。所谓念念常住。即念百千万亿卷经者此也。亦复识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何也。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为义。若一心念佛。心不异缘即定也。慧乃明照为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光阴迅速。命不坚久。愿诸人以净业而为急务。甚勿以予言为非而弗听也。
示众
众等入此深山。本为生死大事。如何忘失初心。渐成世谛。今后应当痛加改革。颛以办道为第一要务。
又
众等初心出家时。初入山求住时。岂无一点好心。而今日久。都迷失了本。不过饮食衣服经忏上逐日哄哄。全不觉忘了生死大事。我若不说。罪有所归。说而不从。非吾咎也。
答或问
或问子言多矣。好名乎。曰。孟氏有言。我非。好辩。不得已也。予独喜多言哉。顾兹正法衰废。僧习浇漓。思可伤心。谈足流涕。薄德寡行。不以身率之。而徒以言救之。亦知其无益。而自不能已也。况知我罪我实双存焉知则成名。罪则成谤。子以为好名。吾以为不避谤耳。嗟夫。
老病谢客帖
衰病日深。渐成风痹。颓龄有限。剧事无涯。恳此陈情。万惟慈谅。一。尊客枉顾趋陪应对不能尽礼。二。安期起会等来相呼召者。皆不能赴。三。序跋诗颂一切文词皆不能作。四。一切事相托者皆不能处。五。诸赐翰札。或时不便。不能答书。六。病体事事不能简点。诸凡获罪。幸望教示使得忏谢。
万历丁酉季春朔日袾宏谨白
又
顷以老疾相仍。飒然废朽。头眩足痹。目倦耳聋。兼之无力语言。终日枕席。傥辱大人先生舆从下临。或蒙知识道友瓶锡来访。既不能迎送尽礼。又不能应对适宜。乃弗获已。闭门偷安。极知狂悖惰慢。罪何可言。唯冀慈悲怜悯。宽之宥之。宏无任悚栗感激之至。闭户病僧袾宏和南。
又
袾宏老衰风痹。寝疾穷庐。足不能行。耳不能听。口不能语。百事俱废。惟待天年之尽而已。傥蒙大人先达下临。不得接见。万望恕罪。又诸方师德来者。道友亲属来者。尼僧内人来者。皆不得接见。乃至送物者。皆不敢受。统祈谅恕。幸感幸感。老病袾宏谨白。
(有欲枉顾者。知客僧即以此帖奉禀。免致及门而不相见。得傲慢罪)。
答一切书问帖
老病沉困。不能委细作书。幸望慈悲原宥。至感至感袾宏谨白。
八十辞贺礼帖
唐文皇万乘之主。生日不为乐。况出家为僧者乎。既名曰僧。应与俗别。乃散生日亦行贺礼。尤为不宜。兹议即逢撞十之年。亦勿致贺为是。今宏老病伶仃。朝暮难保。虽知径山不诺明日斋期。而万一苟延。事须预禀。伏幸察我愚哀。俯从所启。瓣香支烛。寸面片糕。以及一鞋一帕。折礼一分一文。皆悉停罢。仰见至爱。万感万感。如不相谅。所赐礼物。决不敢受。决不敢受。决不敢受。老病僧袾宏和南(又有不行礼物。而潜作经忏道场者。尤为不可。)。
(宏叩头百拜。万恳止之。伏乞体谅。幸甚幸甚)。
刘广磐请代日祝贞母项偈
惟愿承三宝力。哀愍加被母氏。克臻上寿。己身长侍慈帏。母子相依。修持净业。报满之日。同愿往生。
答广鐈书
孙君至。得书。并礼谢谢。所谓心随境转。此无始宿习使然。非一刻可了。今莫管妄起不起。只一味看话头。提撕不休。久当自灭。非可袭取也。令郎法名曰大升。劝其持不杀戒。增延寿命。并覆覆启。
又(广鐈为母堕胎求忏)
古云。宁可九莲居下品。不来人世受胞胎。厌患胞胎但勤念佛。一心念佛。莲华化生。
跋嘉禾项长公石刻金刚经
贞玄居士妙书法。不书世书。而书金刚般若经勒之石。其言曰。吾书是经。以庄严圆满为宗。乞一言以跋予老病。久谢铅椠。乃口语来使。幸为我白居士。般若无形若为庄严。般若无在。何处圆满。而显其无形彰其无在者。则石上之点画勾剔也。不离点画勾剔而得性空。是真般若。幸为我白居士。
学大乘不轻二乘论
空高子问于云栖曰。大乘当学欤。曰。然。二乘不当学欤。曰。然。然则二乘可轻欤。曰。不可。曰。何谓也。曰。斯有二义。一则大乘无轻人之心。一则二乘无可轻之理。曰。某未达。愿闻其详。曰。常不轻菩萨。非所谓大轻者欤。而遍礼四众。言四众。则下劣凡夫皆举之矣。况二乘圣人乎。其言曰。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此大乘菩萨之用心也。不轻细流。所以沧海成其深不轻土壤。所以泰华成其高。不轻凡庶。圣人所以成其德。轻世傲物。世之贤者不为。而况号为菩萨者耶。且二乘何如人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三明六通。十八神变。是可得而轻否耶。彼轻之者。不知尽几漏。断几烦恼。开几明。彻几通。得几神变耶。以蚊蚋而侮鸾凤。多见其不知量也。将无曰小圣不及大凡。我菩萨之俦乎。夫大乘菩萨之发心也。非为一身谋也。为法界众生求无上道。乃至经恒沙劫修六度万行。心无退怯。以无量无边功德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而声闻缘觉都无是事。此其所以日劫相倍。霄壤顿殊也。今之自附于菩萨而轻二乘者。不知为几众生发心。修几度。行几行。经于几劫。具几功德而净土利生耶。譬之里闬负舂。身无一命之寄。而自谓为公侯。傲然陵其郡邑之守令而弗顾。其不遭挫辱而取败亡者几希矣。曰。教中叹大褒圆。弹偏斥小。至谓声闻之人勿与同学勿与问讯者又何如。曰。甚哉。子之固也。泥于言而失意。几于负圣经矣。彼经所云。佛之大慈。劝进后学。欲墙堑二乘之径。而使普游于大乘之坦途也。非谓二乘之可轻也。犹曰业儒者直学孔子毋学夷惠云尔。非谓夷惠之可轻也。不然。皈依三宝。佛之明训也。二乘非三宝之列乎哉。尤可叹者。今见孤隐独行之辈。即指而曰此声闻人也。见营事聚众之流。即指而曰此菩萨人也。噫。涉俗者遽称菩萨。而避喧者便作声闻。抑何待圣贤之浅也。由是生大我慢。起大邪解。自以为是。而鄙薄一切。遇持戒者则非其执相。遇精进者则笑其劳形。遇实行者则谤其愚痴。遇节俭者则讥其朴陋。遇禅寂者则毁其枯槁。遇慎讷者则诮其无知。遂致心日狂而弗收。言弥诞而莫检。身放逸于规矩准绳之外而无所忌惮。人或诘之。则曰吾学大乘者也。解圆者不屑乎偏门。悟大者无拘于小节。嗟夫。窃一时之虚名。而甘万劫之实祸。可胜叹哉。然则为今之计宜何如。曰。学佛之士。当学菩萨。不可一念而发二乘之心。亦不可一念而生轻视二乘之心。
杂问一章
问。永嘉集引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解者谓学人用心之际。又要无心。师言此处未说工夫。且显心体。义犹未明。望为详论。
答。凡看经教。不可先看注脚。宜先熟玩正文十句二十句乃至百句。务令首尾贯通。然后以注和会。今见学者读正文毕。即便看注。致令理不圆彻。皆由于此。所问二句。今详论之。夫修行人所以不成圣道流入偏见者。都缘不识心之本体故耳。执心是有者落常见。执心是无者落断见。离此二路。虽知有无兼带。然又以为有而后无。无而后有。此亦未达心之玄妙者也。岂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恰恰。俗言恰好也。不差前后。不隔丝毫。恰恰正好之谓也。恰好正用心时。恰好无心可用。盖正当念虑起处。你试反观。谁为念虑。谁是念虑者。犹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不是用心已毕。少时却乃无心。即时用心。即时无心。不差前后。不隔丝毫。即有而无。乃见心之妙处。若是有智慧人。不执死句。便可再叠二句云。恰恰无心时。恰恰有心用。古人语中自具此意。今不言者。省文耳。故曰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也。故又曰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也。惟其心体本来如是。是以下面方说惺寂工夫两不可废。偏于寂寂。是不知无心恰恰用之理也。偏于惺惺。是不知常用恰恰无之理也。故首四句直出心体。立下文止观之张本。以见止观之法全是本地风光。不是于心体之外别立一法。不过用止观以复其寂照之本体耳。此恰恰二字下得极妙。分明画出心体。非有千钧笔力不能及此。若不精思默会。只么随文逐句草草看过。千载而下。辜负古人之苦心矣。以后听教切须细心。虽在讲筵。无忘禅观。庶使心光内灼。而临文之辨益精。圣教外熏。而资神之力弥固。学悟兼济。定慧交通。入理妙门无越于此矣。
大师自责篇
不肖追惟少年未出家时。不知三宝。不信因果。从身口意造诸恶业不待论矣。出家以后。身业之大。虽谨护持。而微细处亦或检点未尽。至于口业。抑又甚焉。或世谛杂谈而忘失正念。或无知臆说而违谬圣经。或纵心极论而触忤时贤。或恣意呵责而恼辱卑幼。如是种种口所造恶何可胜数。至于意业。倍复甚焉。贪欲瞋嫉愚痴等念。或乍灭而倏生。或似无而实有。或任运而忘禁。或力制而弥强。如是种种意所造恶何可胜数。以此自知现是具缚凡夫。去道辽远。上之何以续先佛之慧命。下之何以。启后学之迷津。迩之何以酬罔极之恩天。远之何以竭群生之苦海。所以终日竟夜。惭愧忧惶。行住坐卧。如在荆棘。又安敢虚消信施。晏然空过而已乎。愿大众悯我真诚。匡我不逮。相劝相规以共成道业。扶末运于将坠。此不肖耿耿于怀而不能已者。若曰见道已彻。无所藉于师友则吾岂敢。
大师宗教弘通。人天皈仰。其不敢满假。谦冲自讼如此。真圣贤之用心也。今人少负一知半解。辄尔妄尊自大。试一检点。政恐颟顸不少。欺人乎。自欺乎。请各清夜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