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法汇


  答会稽陶石篑太史

  既看万法公案。归何处。念是谁。更无二意。一透则双透。幸专心焉。本寺碑文。虚左以待名笔久矣。傥允。则山门无尽光明也。何幸如之。面悉不一。

    又

  闻新春放生于戈山。诸上善人。云集。胜西湖之会远矣。前王云来南都之役。其心盖为佛法。本无他意。偶尔构难。而越地物论交作。王甚病之。居士人望。或能一言为解。则其谤渐平矣。庶云来不退转融光修造功德也。故为此恳。乞留心焉。幸甚幸甚。

    又

  心本不在内外中间。今聊借身中摄念则可。然不须定守脐下也。又参一句死话头甚善。非死不活。恐时人未信耳。又念及法门。引古相慰。愧无能当。然在居士。则护法至切至恳之情为何如也。

    又

  令弟归。已托道意。俄得专人再覆。必不劳见顾也。不肖亦无能为世谛之饯矣。山刻数种奉上。惟检置是幸。禅关策进。皆古人实剥剥地把稳做工夫。与后贤作样子。今愿守定本参。以期正悟。中峰国师云。一个死话头。悟来方庆快。至哉言也。幸留意焉。

    又

  正着一僧来候。想途中蹉过矣。荒坞无物可充一赆之敬。反蒙多种佳贶。何可当也。天道多寒。千万保重。先佛王臣之托政在居士耳。适匆匆封山刻。失竹窗随笔一书。今补上二帙。此书虽一时漫作。无高论玄语。然皆切于身心性命之实。时一披阅以备药笼中物。新刻才较。未能多致也。使回附谢。不尽欲言。

    又

  葛水鉴寄手书。知贵体入都康平。喜慰喜慰。参话头是古人已试成法。傥一时未得发明。幸坚持宁耐。毋以欲速之心乘之。

  答苏州管东溟佥宪

  浙僧归自天池讲席。道居士激发四众。情恳语到。大率以真实修证为事。既而易讲以禅。从者十一。去而不顾者十九。盖山野常时窃叹正法荒芜。祖灯欲烬。不度德。不量力。辄以蚊负山。颠蹶不振。左右顾视。复寥寥然鲜外护者。安得承宿愿。锐然起而维之。不负灵山之嘱。如居士者乎。所欲言者。反正于积弊之后。必违俗而易生怨。愿高明优容。徐而理之。则法门幸甚。

    又

  二曾生至。持尊翰并蠡测正附见示。略展卷一二纸。知问答必有穷玄极微之论。而疾适作。未及卒业。友人见者惊诧希有。持去未归。二生还吴期促。且致谢恳。尚容再报不尽。

  答江西王性海大行广揄

  王墨池寄来书。中间备陈时事不佳。宜可内秘。知爱我之至。亦复知我之深。盖此意彼此同之也。久别。时切想念。而山中众友无不依依瞻恋。何时得一至为慰。朱茂正近为魔娆。而所云魔者。非负贩辈。乃衣冠中人。可叹可叹。独幸一二当道怜而济之。是世间善人未尽无也。则又为一快。

    又

  别久更无音问。僧来者或云迁官京邸。或云仍使四方。未见的实不敢致书。意念之深则笔劄不能尽也。兹以明宗应南刘公之请。想盘桓未归。或得相遇。因一达积悃。区区真实不欺之心。必照谅无疑也。外山刻三册侑缄不尽。

  答江西谢青莲孝廉广珍

  提话头是宗门发悟最紧切工夫。修净土人即以一声佛号做个话头。此妙法也。但心粗气浮则未能相应。须是沉潜反照。至于力极势穷。乃有 地一声消息。

    又

  来谕从前知解一切放舍。惟嘿嘿体究话头。甚善甚善。但恐话头未彻。知解复生。须防之耳。

  答福建王峤海司理广宣

  闻大作佛事。化家为庵。真不愧菩萨行门。有出家所不能及者。而歉云劝化世俗。于宗门毫无所得。今亦不须另求宗门。请依天如或问所言。但将一句阿弥陀佛做个话头。若能专志不分。禅宗净土一举两得矣。

  答杭严道宇所何公

  蒙委较正思益经已竟。又蒙谕天竺事。谨陈白如左。唯我公祖乘宿愿力。现宰官身。以大慈悲心悯念末法僧徒少持戒行。捕其尤者而置之法。俾有罪者自新。无罪者加勉。是所以安僧。非所以病僧也。今兹发奸摘伏。万口称快。威行域中矣。而继承尊谕。将申明佛制。以开导而渐摩之。是则雪霜之后。煦以阳和。杀伐既张。绥以文德。义之尽。仁之至。护法之功莫斯为甚矣。但宏衰病伶仃。偷生岩穴。兼之跛躄。步履须人。其何能励精效劳。以副委任责成之至意乎。况今处士以横议被逮。时僧以傲世取尤。以势揆之。亦所当避。因别思所以称台旨者。忆昔唐文皇以遗教经普施天下州郡。今此经本山重梓。加以鄙见补注。愚意不若流通此经。概南北两山城内外寺院庵堂。大者与十册。中者与五册。小者与一册。人各受持。不得违犯。或能有裨于万一也。

  答苏州赵念莪邑令广掖

  读来书。见为民为道两尽厥心。即此一念是菩萨愿行。忻慰忻慰。世出世间理本无分。而事必微碍。若大悟之后。方乃打成一片。今但随缘顺世不忘觉照而已。临民听讼。已知大慈深渥。不必更问。祭享大典。种种宰割。力不能救。持咒念佛以为津济。经所开许。无不可者。 圣谕注释颇多。独此演义至为精详。真可近利一方。远传百世矣。

  答陈敬亭方伯

  长者以二十二日发书。龙田公来柬亦云即日。而二十六日薄暮始至荒山。盖持书人怠缓如此。山野顷有此心。而度不易举。辄中止。昨闻命。终夕皇皇。不能成寐。复虑饥民数多。而舍粥处所不广。及无给散方略。则推排蹴蹋。甚为不便。四五处犹少。须按十门作十处。十人主之。山野止可认一处。有道行无私心僧更得八九人共成之方好。乞尊裁。雨稍止即当入城。再请教示。草覆不宣。

  答金省吾中丞

  昨谕鷃巢图。此古圣师禅定中不思议境界。与如来鹊巢顶上正相似。机忘识尽。心如木石者。然后臻此。岂不肖凡夫僧所能测哉。未达其境。不敢妄谈也。

  答宋化卿居士

  医录中多用补中十全六味八味四方。今所服者十全大补加减也。丹溪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而创为补阴丸。今率依之以治虚损。误人性命多矣。故曰医录见识胜丹溪也。

    又

  昨晚复得书。知原差及云居僧俱受责。此事但得辨明是误。俾隶惧而官悔足矣。世间错误恒有。即阴府亦有误追者。勿加反责可也。劳烦护法则至深且切矣。纬真事正在疑信。今闻已的。不胜伤感。连年说要受菩萨戒。而卒为空言。因循之害如此。可叹可叹。

  答福建许元真都阃广靖

  闻在白云洞如法净住。甚喜甚慰。无论道成。即此已是人间极乐国矣。愿一志清修。更勿起丝毫宦情也。光阴有限。即封侯万里。不如坐进此道耳。张明初剃发。信是解脱高风。但先须处分家事。乃仓卒行事。以致干谒公门。虽于大理无妨。而世论则不惬矣。此事且置。为今之计。已剃发者贵慎终如始。不剃发者贵即俗而真。各各一志精进。务在破惑证智。明悟自心。以了此大事而已。发之有无不必论也。

  答湖州董浔阳宗伯

  心本不生。缘合而生。心本不死。缘散而死。似有生死。原无去来。于斯会得。生顺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便当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假使诸缘未尽。寿命未终。倍应念佛。有大利益。古云念佛法门此是金仙氏之长生也。

  答苏州郑白生诸居士

  诸篇甚佳。但人各执所见。未易以口舌争也。争之弥切。执之逾坚。于事何益。不若付之不问。将此心力做自己分上实落工夫为妙。

  答安庆吴始光兵部

  辱远惠感感。贱足以正月十日汤厄。今虽全愈。而步履无力。止可于室中行耳。新刻竹窗禅关二书各奉二册。竹窗非今时话谈之类。中皆身心性命切要语。其禅关。则古人真实做工夫证验因缘。谆谆然无非教人参究话头以期正悟。幸详览焉。外又禅海山房放生文各一册。墨刻经像七幅。以备施诸相识。又五台木箸一双。愿举手见文殊于清凉云尔。病中草草。不尽。

  答余姚孙居士大珩(今出家号死心)

  若净土起信。则看教宜专本经疏钞而他经次之。其看疏钞。莫作一气读毕。宜少看。而以多日毕之。盖细细玩味。然后深信净土为修行至要之门。古人谓生死海中。念佛第一。非虚言也。

    又

  既高声嘿念金刚持皆无益而反损。今当于妄想纷飞时。只轻轻举佛一声即住了。看他是谁念佛。久之念起。又如是举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着。其举业文字等俱歇下。歇下亦于举业无妨。

  答松江徐警庵郡守广沩

  诸证既三十余。愚意自今不宜服药太多。不宜服药太杂。宜稍稍服平和美剂。而节饮食慎起居之外。当空其心。万缘放下。勿思虑。勿忧愁。勿瞋恼。安静以养之可也。

  答浒墅关张主政

  来谕愧不敢当。但一一以真诚见示。又何敢辞也。所需名曰广原。戒则五戒中全持半持少分持随力所及。曰广原者。良以病从身生。身从业生。业从心生。心从何生。愿酬应之暇。案牍之余。时一回光内照。探其原本。探之不已。久久必有所得。

  答湖州茅孝若居士广 

  尊君之变。不肖自应竭其愚诚以佛事为吊慰。但衰病之身。兼以汤厄。伶仃艰危。几殆获免。顷作跛脚法师歌。誓禁步履。为杜门计。唯除湖社放生。时间一出耳。孝子至极之怀非不知之。实不得如命矣。然尊君苦无大过。杀生之举亦非出其本意。请自节哀苦。无已。则有一焉。手书金刚经一卷。功德不可思议。不肖不至无害。至亦无益。不肖与孝若相知。贵相知心也。

  答常熟瞿元初居士广阭

  若时迫。不及满千善之数。当至心发愿。愿登科入仕。加倍加倍广行诸善。决不为保护己官而听一不合天理之嘱托。决不为保护己官而行一不义之事。决不为保护己官而殃一无辜之民。决不为保护己官而明知冤枉不为申雪。决不为保护己官而歇了当为之大利益功德。能然者。即此是千善。即此是万善。即此是万万善。

  答德清许廓如居士广钺

  来问摄心用观坐立想像等。此俱随人无定。但常观无间。非尘缘未了者所能为。虽不能常观。亦是工夫。毋用为虑。又尘缘中观法难成。不如直以学业家业得暇之时即便默默执持名号。只贵字字分明。句句亲切。心则自摄。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观。

  答福建袁孝廉

  婴儿曾不欠少圆明寂照之体。但迷而不发耳。何止婴儿。凡人自幼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无不在迷。此圆明寂照之体有而不现。非无也。至于曹溪水。赵州茶。且不必以胸臆强解。只顾本参以求正悟。何谓本参。若于念佛法门信得及。但参是谁念佛。所谓本参也。

  答湖广刘守复居士广曙

  得书。知闭关谢事。息心念道。甚慰甚慰。明春西湖之约。可谓八旬行脚今之赵州矣。虽然。傥贵体倦游。则不须执也。惟在切切用心为要务耳。

    又

  凡夫放心。初学摄心。后乃得心。摄心非止一法。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古云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行于顺水。想起时。不须别作除灭。但举阿弥陀佛四字尽力挨拶。便是摄心工夫。忽然悟去。名曰得心。昔一友人谓予曰。今人见六祖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便将神秀时时勤拂拭之句藐视如一茎草。不知时时拂拭正学者今日事也。予深善其说。昨聆高论。正与此合。因及之。

  答苏州袁心远居士广绶

  畏死者。以未悟本来无生故也。本自无生焉得有死。何畏之有。然无生未易卒悟。今唯当专诚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乱。必得开悟。就令不悟。而一生念力。临终自知死去必生净土。则如流落他乡。得归故里。阿弥陀佛垂手接引往生。欢喜无量。何畏之有。

  答余杭王中泉居士

  读来书。大惊大伤。嗟呀不能已。云何善人而得如是报也。思之。想贵命中止应一子。此二郎君者。必有宿因。其来也。索债负者。非绍箕裘者也。故今生为之长养成人。为之教导成业。为之姻聘成其室家。色色完备。所索已竟。则飘然而去。彼父子之情已枯竭无余矣。此正不必苦苦追忆而悲思也。然理则明知。情犹计执。岂能豁尔顿脱。须时时得良友智人相伴。开慰解释。及时时看内典。说世界空花。人生一梦。眷属暂时相守。俄顷即散。以此破惑。令心放下。慎勿孤居寂寥。展转哀悼。而损自身也。

  答梵邦广竺

  望八之人。夕阳西去。光阴几何。今一切休罢。其像赞等。若在不思议心中流出则可。傥举笔运意而后成。则为累多矣。谅之。生死事大。余不悉。

  答嘉兴朱君升孝廉

  承念深感。老衰时在病中。或时稍安康耳。残阳西去。终光景无多也。世间万事皆属前缘。如梦如幻。惟随缘顺受。勿以动心。即尘中解脱门也。

  答绍兴张居士

  营静室同修净业。此世间最上事也。然室不必全美。足供佛。及行坐礼拜即已。亦不必候家事俱了。日出事生。欲了固无了日也。随即下手。已迟迟矣。生死海中。念佛法门最为第一。宜尽心焉。

  答休宁吴伯阳居士(今出家名广侒)

  楞严分别真妄处。曾不谈及观想西方执持名号等事。何为全没干涉而无风起浪贬他是妄。若言妄者。坐禅亦妄。持戒亦妄。讲经亦妄。乃至得菩提入涅槃亦妄。可自一心念佛。莫生疑也。

  答通州孙居士广谅

  来问出世真谛。夫世即出世。则不须求出。真非妄外。则何用觅真。此意未会。则莫若一心念佛。念极而悟。悟则无论。纵不大悟。而离此娑婆。生彼净土。即是出世。消灭杂念。纯一正念。即是真谛。今亦不管出不出真不真。但工夫做到一心。自然了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