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法汇


  赠捷堂胜上人

擒却魔王得胜回。普天齐树纳降旗。千门万户欢声溢。正是将军报捷时。

  题牛头山庵

峥嵘头角入青云。尾激东南大海浑。背上无人吹牧笛。老僧聊借作蒲茵。

  九日登高自述

胸中一点云俱尽。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直去。不知何意又登高。

  兴浦庵示禅者兼寄张太史阳和

雪山大士轮王子。麻麦支身乐有余。何事钵盂三度湿。更教学士解金鱼。

  寄钱孝廉正峰

知君觅句为陶情。别有仙方药更灵。谁信鼻端纤点白。妙过江上数峰青。

  偶成十首

孤峰千仞立江心。八面洪涛愁杀人。奈是根深自坚固。几回经古又逢今。

    其二

素履难欺自反寻。死生祸福等浮尘。了知心与天心合。笑听干戈逼耳根。

    其三

剑戟林中树法幢。大人境界不寻常。翻思南岳颠危日。千载恩深恨未偿。

    其四

烨烨黄金瑞吐花。钳锤炉炭任交加。临机何事浑无怯。体白纯真不杂沙。

    其五

昭代丛林遍幅员。百千龙象正联翩。平原蓦地生波者。却是渠侬眼未宽。

    其六

沮溺当年笑仲尼。仲尼亦恐解幽栖。应怜古德淆讹处。未许傍人取次知。

    其七

落魄平生倦倚攀。赤条条地任孤寒。休因萝蔓依他活。千尺乔松一例看。

    其八

繇来直道世难行。枉道求容我不能。万里滔滔大江水。从教百折也东倾。

    其九

木石岩居老此身。招提忽就本无心。如何水月空花境。恼得时人眼不禁。

    其十

二十年来破衲衣。终朝相伴不相离。会当乞食王城也。寄与时人更莫疑。

  有感二首(有序)

  山中一鸲鹆。昼则飞行。饮啄自如。夜则归宿。人以其能诵佛名也。笼而致之中使。至则缄口不语。复遣还山。适有载法师某入京师者。感之赋此。

能言好鸟陪雕辇。乐说高僧逐画船。深谷无人问灵哑(寺有哑沙弥。字性灵)。一龛闲卧不知年。

    其二

好鸟知几顿绝言。不才仍得返林泉。凭谁寄语船中客。此事劳君入讲筵。

  王峤海居士广宣解银带为贽以铜炉答之

玉带虽珍体不坚。朱提百炼色弥鲜。头陀未舍云山衲。唯有炉分劫外烟。

  南关罗主政索题憩石园绝句

重华帝子居成侣。五柳先生醉作茵。今日使君无米癖。息机聊尔寄闲身。

  示智音至伏牛山

伏牛此去三千里。终日骑牛却外寻。短笛一声春正好。知音犹恐未知音。

  客有造谤者怜其愚示偈三首

皮毛脱尽肉消磨。体露堂堂白似珂。枯槁已非尘世相。从他称誉与讥呵。

    其二

枯骨群衔莫笑痴。淡中滋味少人知。一回咬彻金刚髓。何必肥甘始疗饥。

    其三

王宫太子雪山僧。尊贵繇来习自成。千二百人随左右。也应都是为虚名。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韵索偈者口占二首

六字真经摄义多。总持一似唱也娑。自从蓦直西方去。闲杀台山指路婆。

    其二

苦行无能学杜多。衲衣终岁尚娑娑。明朝又是新年也。借得婆衫却拜婆。

  雪中掩关示乞戒者

六花装就玉乾坤。室有维摩示疾身。一夜毗尼谈未了。独怜孤负老婆心。

  挽心灯广传比丘

六十余年照世来。炷残膏尽梦初回。谁言入灭光沉没。灼地辉天正不埋。

  兄三洲公佃舍无门洞黄龙庵不受还归常住小诗见意

莲花随水便为池。不染黄龙洞口泥。郁郁香林真种在。依然旧果发新枝(常住师号香林。名真果)。

  附(此下系大师未出家时作。在家弟子陈如玉笔记)

  西湖晚渡

买棹入平隍。翩翩万柳傍。乱烟迷野色。残照映湖光。骇鹿呼群切。寒鸦择树忙。诗成天欲瞑。新月下前塘。

  次高瑞南韵二首

肉身本传舍。迷人自难晓。障缘苦萦牵。烦恼何时了。知君起大慧。心似木已槁。跳出醉梦关。西方孰云杳。借问何能然。灯花发枯草。

    其二

人生似春宵。繁华奈将晓。君从闹里逃。一笑大事了。炼形且多奇。朱颜讵能槁。我欲传禁方。天机恐深杳。聊将愿学心。殷勤付诗草。

  和高瑞南咏时事(时嘉靖乙卯)

海上妖氛万里浮。年来闾巷尽戈矛。干城武士浑无策。投笔书生竞觅侯。乐土嗟今民力惫。战场何日泪痕收。穷檐固有匡时手。姓字凭谁达帝州。

  题灵隐寺前老松

北海苍龙旧有愆。谪来尘世不知年。万重云裹遗踪在。千仞溪边舞爪悬。豪气自能蟠宇宙。灵胎岂得老林泉。他朝吸取清流去。散作甘霖遍九天。

  田节妇歌

旧时窗下青鸾剖。母为红颜儿襁褓。高堂今日罗绮筵。母为白头儿壮年。铁石心。四十载。虚空有尽情无改。抚遗婴。现头角。为报幽冥已如约。吁嗟乎。一生身世真辛苦。换得芳名照千古。眼中似母能几人。荻笔熊丸传里寻。

  丝桐余响

道人鼓琴不会按。平淡平淡复平淡。平平淡淡信手弹。自觉心头脱羁绊。曲终展卷写新诗。带得余音笔端散。谩说丝桐解绕梁。却笑今朝在书案。

  题三教图

胡须秀才书一卷。白头老子丹一片。碧眼胡僧袒一肩。相看相聚还相恋。不知说甚的。万古常不厌。想是同根生。血脉原无间。后代儿孙情渐离。各分门户生仇怨。但请高明玩此图。寻取当年宗祖面。

  蓝田

蔼蔼平畦瑞起烟。山翁怀玉正高眠。春深莫讶犁锄静。不是人间稻黍田。

  此予为父执蓝田陈先生作也。先生子名如玉者。乃于万历辛亥午日持此诗恳予重书。追忆之盖四十八年于兹矣。夫先生以熟仁之田。种比德之玉。诗之作也。田尚腴。玉始立。今玉已从心。而顽石之寿复逾其七。田安在哉。时移物迁。惘然如梦中过耳。漫漫长夜梦觉何期。因有感而识焉。

  一字至七字与长兄三洲分咏风花雪月

花。千枝。万葩。红灿锦。彩铺霞。陪罗绮席。恋王孙家。晓露新妆湿。春风舞袖斜。青帝俄归幻化。玉容已付尘沙。洛阳园上无颜色。西土池中有物华。

月。时圆。时缺。玉钩悬。银镜彻。然昏衢灯。生虚室白。斜穿鹤鹳巢。直透蛟龙穴。无端云雾盘旋。顿把本来磨灭。扫开万里黑朦胧。依旧一天光皎洁。

  出家别室人汤

君不见。东家妇。健如虎。腹孕常将年月数。昨宵犹自倚门闾。今朝命已归黄土。又不见。西家子。猛如龙。黄昏饱饭睡正浓。游魂一去不复返。五更命已属阎翁。目前人。尚如此。远地他方那可指。闲将亲友细推寻。年去月来多少死。方信得。紫阳诗。语的言真不可欺。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朝棺里已眠尸。伶俐人。休瞌睡。别人与我同一类。狐兔相看不较多。见前放着傍州例。钻马腹。入牛胎。地狱心酸实可哀。若还要得人身复。东海捞针慢打挨。我作歌。真苦切。眼中滴滴流鲜血。一世交情数句言。从与不从君自决。

  山房杂录

  菩萨戒弟子刘慧闻率子性泽施资敬刊

  光绪二十五年春三月金陵刻经处识
嘉兴大藏经 云栖法汇(选录)(第卷-第卷)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目录书一(附来书)答 荆王答 樊山王答龙池一心禅师(二首)答潞安交光法师(二首)答苏州曹鲁川邑令(二首)答四川黄慎轩太史(三首)答黄慎轩王墨池诸居士(附黄太史回书)答桐城吴观我太史广瀹(五首)答方伯本如吴公答嘉兴包心弦孝廉答湖广汪静峰中丞答绍兴王墨池京兆答江西郭青螺司马答湖广曾金简仪部答嘉兴郡伯槐庭蔡公答昆山王孟夙居士广钺答太仓王弱生驾部广峣(三首)

  云栖大师遗稿卷一

  书一

  答 荆王

  予系樊笼。不能览名山之胜。具香敬命香火僧可性朝礼云栖。请领法名。以种来因云。

  计请法名

  荆王 荆妃李 次妃周 荆世子 第四子长阳 第五子宝阳 第六子复阳 三侍长理珍

  法名如命奉上。处尊荣之地。不昧宿因。投诚内教。更精修净土。求愿往生。即樊笼成大解脱境界矣。

  答 樊山王

  窃伏江汉。稔闻夙德。欲屡通心。恐石头故事。无益悬驰。脱有浮湛。为人增业耳。大师以一人兼三藏之正权。出兹手眼。利尽人天。一切有情。次第归正。上佐皇朝沕穆之风。内合佛祖泥洹之旨。现机密行。弟子固早悉之矣。盖繇世缘未了。至道待时。迹混小王。暂栖弘应。以图不负佛祖。苟有借手禅门。旋颜乐国。则此夺胎五浊。更起三生。实弟子之方便。亦隐俗之微指也。大师成就法界巨细功德。久具佛眼。玄识默会。必知傅大士之不诬。陈智者之有据。则弟子以所著似上。傥得目击而道存乎。偶庐山禅者定虚入浙。一念附呈。至于定虚之与弟子。夙有金针投钵之缘。弟子家居所作所为。及平素驰仰慈德者。定虚自能谭。兹不赘语。伏惟鉴念。季秋五日弟子鉹手书。

  远荷德音。兼以佳刻。捧读初赞。盖古今一息。生佛等观。虽未卒业。而卓然之见已概得之矣。又于定虚师处得闻高范懿行。千里如面。曷胜庆快。岂非乘夙愿力。示迹王家。而弘度末法者耶。定虚行甚促。不及致详。聊奉山刻数种备一览。

  答龙池一心禅师

  弟寓京师普照。计俟瞑目矣。自戊申春。被诸徒捉归还龙池。方冬底。已是气衰力弱。务要强我再据胡床。胡说乱说。谓之上堂小参等。随说随记。至庚戌冬。因病顾之。已累帙。分而为二。曰闲谈。曰晚话。缘小故。匍匐入城。遇吴之矩诸公索语。出示。见故勉刻与诸方共之。然弟惭无福。兹言也。诸方信否未可必。念当斯世。所难遇者。具金刚正眼。兼罕得亡性命底汉子出头为我印正。作倡导语。与诸方增信。是歉。忝吾兄乃同参。故走徒祈一言为引。庶曹源涸而仍流。觉。树枯而再茂云。幸弗吝教之。极荷极荷。

  忆与吾兄参笑岩和尚于京师柳巷。三十年于兹矣。而兄佩单传之印。倡导东南。废朽卧疾深林。如在井底遥闻雷霆之声而已。惭愧惭愧。向辱手书。兼以诸刻。忻畅夙怀。缘乏便人。久疏音问。偶以贵邑人至。聊寄寸楮。以代问安。谅之谅之。

    又

  老病残躯。终日床席。忽承谈话远遗。强力略展一二。爽豁鄙怀。惜困甚。未能卒业。久禁笔砚。序引不能奉命。但佛灯久晦。几欲熄灭。而吾兄以振起先宗为己任。弟何敢辞。今实病剧。姑迟迟云尔。

  答潞安交光法师

  久闻吾师以鸿儒望族。科第世家。而能顿裂樊笼。高蹈方外。必卓然有见于竭生死尽性能者惟佛堪依。是以披剃居山。清修化世。兼闻一方缁素缙绅靡不宗仰。然犹未详见谛何似。每欲发心参访。辄为缘业所羁。恒以祜薄障深为恨。五载前。忽于蒲之山阴殿下边得师弥陀疏钞读之。见其一文一字。彻上彻下。尽其表里精粗。视昔人或偏于事或偏于理者皆当北面矣。且其文固随经简约而义则汪然浩然莫可涯涘。其于佛之法。藏总持殆尽。然则我师祖关得髓教海穷源者乎。抑或法身大士应现指迷者乎。何尽其意味如此哉。于是率山阴南向稽首再拜。即日命工重刻广施。第鉴之楞严疏刻。已刻成矣。为潞人所督。匆匆北行。不及叙其颠末。无何。蒲中弥陀疏板亦成。寄百部于潞。以献之沈千岁。千岁披阅。极其尊称。随以散施缁素知音者。而王公大人缙绅善信莫不喜奉。亦潞所未有之胜事也。缘是鉴于我师益深倾渴神驰莫可为喻。仰间忽值无外师受托朝海之便。闻千岁亦有师问讯礼数。因附寸楮代参座前。兼奉僭刻楞严着疏。计十二册。百叩乞师海印照临。是非莫隐。更祈不吝回音。遥为示教。则百城不举足。而万里如面侍矣。幸甚幸甚。临楮不胜驰仰之至。统希愍鉴。诸不尽。

  重蒙佳刻远颁。乍阅一二。已觉精粹微密。如获异宝。忻感忻感。来师返旆甚促。未及遍观。尚俟虚心卒业以扬法施。不肖年衰。况复山川迢递。虽不能亲炙。而神交万里矣。

    又

  前自无外师北旋。拜领手翰。如面慈颜亲领法语。乃云尚未卒业。故无印证可否。三叹至人珍重。不轻臆断也如此。然日夕南悬。未聆音耗。想无风便故尔也。且于无外转付我师佳刻。开发鄙心蒙昧者极多。不胜缕谢。独于论楞严处有一二可以请益。别载副启。乞师静阅后务示回音。至祝至祝。我师弥陀疏钞。极为时机洪益。当时极力奖山阴。元峰重刻。印百部献沈国主。凡遇学人及知音居士。极口称赞。令熟阅之。以种西升缘种。今秋八月间。一方缙绅宗室及士庶。恳请鉴于今冬立百八期。升座细讲师之疏钞。独惧我师该博精深。旨趣微奥。恐不胜任。勉强领荷。业已成矣。拟于九月半间祝香于师。乞我师遥为加被万万。诸不尽。

  伏读我师刻中论楞严征心处有云。若论妄心。实在身内。愕然惊悚。斯言若是。则鉴注全差矣。重复披玩经意。最初所征者。元是征妄心。非征真心也。其言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等。正说妄心。非说真心。然此义人多易迷。正以真心亦有三不在义。彼则别有其义。所谓宗同而因别也。然妄心以无体为因。真心以体遍为因。试立量云。妄心是有法。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为宗。因云。无体故。又量云。真心是有法。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为宗。因云。体遍故。是则宗虽似同。而因实天渊也。故斯经破妄心则云无处无体。名毕竟破也。他经于真心虽不立处。而实不破体。以体实有。非可毕竟破也。圆觉云诸幻灭尽非幻不灭是也。十家注解差处固多。至于经初所征之心。皆知征破妄心而已。独或问错误。与师见乃同。虽已入藏。不可从也。至于妄心实在于内。惟人天教中独有此执。全是生死深根。小乘有学但存此疑。而无学位中全证我空。彻悟妄心无体而不在内也。若曰实在。则为有体。又曰于内。并其有处。体处俱有。何以谓之妄心。经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夫既谓之惑者。表其元不在内而误执在内也。若实在内。何以谓之惑哉。盖众生所执在内我心。如龟毛兔角毕竟无体。故名我空也。此是小乘证极。大乘初门。故涅槃名此为半字教也。然师心或见教中有去后来先之说。而言八识为一期果报之主。结命于身中。故言实在于内耶。此是法相宗中如来顺世间法相而谈。到般若已即破尽。何况顿圆。故般若谓寿者相即谓此也。当知八识中有一分真一分妄。其真即遍法界真心。其妄即身中性命主宰。既谓之妄。岂是实有耶。盖性命在于身中。如月影在于水中。脱体全似。而毕竟实无。正因诈伪如此。所以人乘仙乘天乘皆沉醉于此。不达全空。虚费许多功力。三界尚不能出。敢望佛道。是诚可怜愍也。又当知众生具足真心。而亦具足无明。如金在矿。故现前无有纯真之心。盖纯真即当失众生名。极而言之。惟除如来一位如出矿之金。等觉以下犹在众生之数。以犹有少分无明未全尽也。故众生其心名如来藏心。即八识别名。盖如来二字即其具足之真。而藏之一字即其具足之妄。故佛终实诸经皆作此说。然但泛言显为深意。而不曾说破众生。现前那个即是。惟楞严分明说破。即是六根中无分别见闻觉知是也。若有分别见闻觉知。即是前六识心。故愚者难分识与根也。又当知法相宗中菩萨虽知有赖耶胜心。却全不知六根中具如来藏心即是黎耶实体。以彼教中将六根目为色法。作所缘唯识。不作最胜唯识也。楞严最初征处。呵非推明无体等文。全破前六识心。次指眼根中见性为心十番显胜。乃至推广四科七大。皆发明如来藏心而已。此楞严以前从来未说之旨。故经云。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是也。然不是未说如来藏心。但是从来未说六根即是藏心。此正楞严独异诸经处也。此旨泄后。非但教中无有秘密。即宗中无复可藏隐处。诸大老所以忌楞严笺注意在此也。故此经文虽十卷之多。而始终惟破识指根四字而已。故始令眼根中悟。一悟一切悟。终令耳根中入。一入一切入也。故五卷云。汝今欲知俱生无明。生死结根。惟汝六根。更非他物。此即因黎耶中有一分妄故也。又云汝复欲证菩提涅槃。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此即因黎耶具足全真故也。以是诸祖多言不离身中。不离当处。乃至面门出入。皆谓六根。非谓色身五脏中也。至于不容拟议。不许卜度。皆拨六识。岂复有异旨哉。此略辩别。详在疏中。不知吾师高见以为何如。鉴尝南仰尊师同佛。非敢我慢逞辩。但念生死关系匪轻。至人难遇。不敢错过。所言是非。望师明断。不留回互。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