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嘉兴藏
- 万峰和尚语录
万峰和尚语录
天目穹隆 大道盘宗 至高至妙 本乎其中
千岩一陨 卓然万峰 梦感母妊 瑞应童蒙
爰自落发 性智圆融 一闻妙义 声入心通
虎跑回首 归隐达蓬 机触百丈 顿悟真空
灵隐逢方 道契伏龙 遍历殊胜 罔克惬衷
相彼平江 山水之邦 蔚山秀拔 群峰颉颃
登临一览 终焉允藏 坎离中正 龙虎超骧
大展厥志 洪肇道场 天人拥护 圣凡赞扬
徒众云集 跻跻跄跄 援溺扶蹶 道念遑遑
寒之裘裳 饥之膏粱 汲引将来 山海梯航
维踵接迹 靡间遐方 世有余春 其道大昌
为人天师 宜寿无量 八旬相将 偈说无常
瘗院西傍 涅槃之阳 位正玄堂 甃塔全藏
维石昂昂 松柏苍苍 石烂松枯 斯塔永光
(弟子普寿普福普坚普隐西序 普持普华普荣普慈等立石)。
圣恩禅庵开山祖师万峰蔚公传
承德郎刑部主事永嘉陈亢宗述并书篆
师讳时蔚。字万峰。出温州乐清金氏。母郑。梦儒释二人入其寝。觉而生二子。师居末。适有光烛室。郑惧欲弗举。其姑保而育之。襁抱中见僧辄微笑。作合掌态。父母度不可留。使礼越之永庆寺升讲主为师。时年十一。尝诵法华经。至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忽有省。遂入杭受具。参止岩禅师于虎跑。示以南泉三不是语。别入达蓬山卓庵佛迹寺古址。昼夜究竟岩语。至忘寝食。一日寺主宗律师举似沩山净瓶公案。触所参。即说偈云。颠颠倒倒老南泉。累我工夫却半年。当下若能亲荐得。如何不进劈胸拳。遂往见岩。诘前语。献偈云。南泉正是恼人心。更要将心去觅心。不是心兮不是物。性天宽廓有何寻。复之华顶访无见。睹公。见问从何处来。师云。从杭州来。曾见何人。师云。止岩和尚。有何指示。师云。南泉三不是。见云。我这里南泉三不是即不问。如何万法归一。师云。从生至死皆无一。又问。如何是一归何处。师近前叉手云。不审。见云。且居山保守。还返达蓬。独处者十稔已而往伏龙山中谒千岩禅师。初入室。问将甚么与老僧相见。师竖拳头云。这里与和尚相见。岩问。死了烧了向何处安身立命。师云。沤生沤灭水还在。风息波平月映潭。岩复云。莫要请益受戒么。师即掩耳而去。明日岩请众斫松。师拈圆石作献珠状。云请和尚酬价。岩云。不直半分钱。师云。瞎。岩云。我也瞎。你也瞎。师云。瞎瞎。即说偈云。龙宫女子将珠献。价直三千与大千。却被傍观人决破。谁知不值半分钱。岩顾昭首座曰。蔚山主颇有衲僧气味。烦请归堂。比佛诞日岩上堂云。今日有三种好事。一者世尊降诞。二者天道晴明。三者有大施主设斋。若向此三种好事上识得。老僧舌头落处。日消万两黄金。师从西过东。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云。天中天。天中天。释迦弥勒谁后先。岩云。大师子吼过了也。还有小师子么。未几复还佛迹岩。遗以衣拂各一。并偈一首。见千岩语录中。既而移居嵩山。阅九载。岩三为手书招之。所以爱重期待者甚厚。比至请与分座。寻返嵩山。岩嘱云。汝缘在浙西。可往化导。大振吾宗。遂以元末己丑年入吴。凡三筑精蓝。卒之袁墓邓蔚山中卓锡半山。斩蒙幂结庵居之。久之四众归向。乃构为大伽蓝。号曰圣恩。自是缁素奔辏。远迩云集。师随机开导俾满意欲。初不为雕琢语。故人益慕而信之。一日忽沐浴更衣。召众诀别。书偈曰。七十九年。一味杜田。悬崖撒手。杲日当天。遂趺坐而逝。时洪武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也。龛留十有三日。颜色如生。倾城聚观膜拜瞻叹。其徒普寿等奉全身合二缶。瘗庵之西岗。遵治命也。师貌古而清髭鬓疏秀。寡缘饰。千岩称其纯粹质朴。有古人气象。深得之矣。师殁垂四十年。吴人无少长咸知。遵慕其行。嘉湖诸郡至有绘像而事之者。其生卒之辰远迩毕集如其生时。而杰阁重楼逾增旧观。焚修之徒。数常满百。归然为一大丛林。虽宿号名山盛刹。或未之能先焉。岩所嘱者。益又验矣。师平生未常读书。惟以深悟自得。其形诸语默者俱能刊落浮华而一践乎实。其徒普寿等辑为万峰语录一帙。锓梓流行。然非师志也。其所度弟子若干人得法弟子若干人。而胜学无念者独号能绍其传云。赞曰。昔中峰普应国师以临济正宗。振耀天目得其心印者弟子千岩也。千岩再传而师实承之。厥后无念学公复亲受师衣法之付。受知
太祖高皇帝。龙章宠锡。云汉昭回。天目渊源。遂为有托。师所付得人矣。呜呼盛哉。
永乐十七年八月二十九日徒弟比丘智璇立石。
万峰语录后跋
呜呼三百年来天下老和尚之真精神不得见其大全也审矣。何则。自元迄今。义学横出。遮障宗风。每议语录不应出自身前。故多后人窃录。漫附己意。稍于一字一语差池则毫厘千里。于文或妙。于宗则失。故国朝语录宗旨不备。多致湮没。间有好事者。翻刻旧录又以改削宗旨为自任。妄意增损。无从订正。则传灯一脉渐为微弱。良可慨也。兹万峰禅师语录。二百年余几经重锓矣。观其三玄颂。不以临济之三玄而蹈玄沙三玄之名则误矣。至若第三玄则曰。本来无一物。万象尽蠲蠲。若此。正六祖未彻悟时语。通身座主见解也。岂临济第三玄之旨哉。予询其来。则草本传自他家种草。不得不辩。特因姑苏脱尘万居士施赀重付诸梓。而出其疑案于卷尾。为后之明眼者证。所异宗旨载明。玄风永扇。为祖灯之光灿不替云。
时
崇祯三年庚午元旦。邓蔚天寿
圣恩禅寺住山比丘法藏志。
附出三玄原颂
句中玄。孤雁唳长天。泻出无生曲。随方解逐圆。
体中玄。无正亦无偏。容光吞万象。独露水中天。
玄中玄。维摩顿默然。本来无一昒。万象尽蠲蠲。
翰林院侍读学士王公达善复铭师塔寻出补刻
附刻东明寺虚白慧旵禅师塔铭
资德大夫正治上卿礼部前太子宾客兼国子祭酒
毗陵胡濙撰
中顺大夫京府丞前翰林编修东吴朱孔阳书
中宪大夫太常少卿经筵侍书广平程南云篆额
师讳慧旵。字东明。号虚白。姓王氏。其先湖广人也。父为丹阳税课司副使。遂家焉。母黄氏。方娠。一夕梦僧顶包入门。及产师。有异质。警悟不凡。经书过目即能成诵。甫七岁。尝梦坐稠人中挥麈谈论。醒以告母。母曰。此僧家说法象也。他日令汝出家。年十四。即礼邑之妙觉寺僧性某湛然为师。湛然问曰。汝为何事。答曰。作佛。然大奇之。既为落发受戒。晨夕精进。服勤三载。值湛然转江西疏山住持。时闻松隐唱导云间。即往咨叩其心印。至一小庵自誓曰。我今若不彻证。决不复回。遂禅定至六日方出定。举首睹松。豁然有省。自此昼夜无睡。坐如铁幢。故诸方号之为旵铁脊。寻又至苏之玄墓山。见果林和尚。针芥相投。然后指示见宝藏持禅师。师具陈悟因。藏斥之曰。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那里泊在此处。师遂亲炙于座下。藏一日问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汝云何会。师向前问讯叉手而立。藏呵之曰。汝在此许多时。还作遮个见解。师乃发愤忘寝食。至第二夜。蓦然彻法源底。遂呈偈曰。一拳打破太虚空。百亿须弥不露踪。借问个中谁是主。扶桑涌出一轮红。藏笑曰。虽然如是。也须善自护持。时节既至。其理自彰。师受嘱别去。至永乐甲申岁登天目结千日期期满。至昭庆受具。戊子访安溪古道场道通禅师遗踪。师见其峰峦秀拔。遂有终焉之意。山之先住静人恐其侵据。郁悒不乐。夜梦神人告曰。汝不可轻慢此僧。后当大建道场。弘法度人。师于山中入关。一住三十余年。影不出山。道风扬播。缁素信向。四方请益者接踵。虽耆年宿衲亦争趋座下。盖其诲迪奖励。未尝少倦。有疑而决者析以片言。莫不冷然省解。是致檀施填委。学徒云集。恒至数百。因居所狭隘。不能容众。宣德丁未遂拓基营缮。不二年间。殿堂门庑禅室方丈钟楼库宇僧寮庖湢。凡所宜有者。靡不毕备。遂成一大丛林。宣德乙卯钦蒙
赐额为东明禅寺。复为度僧。俾奉香火。至于己未。罄以檀那献施。羡余财帛重建净慈佛殿。辛酉六月廿有七日。命斋僧众。众知师意不久住世。请师留偈。师曰。一大藏教。无人看着。争用得遮几句闲言语。至二十九日辰时间。辞众跏趺而逝。停龛七日。颜貌如生。官贵僧俗。扶送者数千人。依法茶毗获设利无数。明莹如珠。众函遗骨并设利。葬于山之东坞而塔焉。师世寿七十。僧腊五十有五。弟子仅百人。受戒者。请诲益者数万人。盖师平昔训诲学徒无分高下。随机设变。各以其病药之。若遇初机则和颜悦色。软语恬言。使人醉心快意。如坐春风中。及其较勘宿学。务必辩其浅深。究其源委。毫发不容虚伪。苟有果能进道者。解衣推食而勉之。至于屠腊之辈。遇师训诲。无不改恶迁善。唯其道力强固。解行兼全。以身任道。务在阐扬宗旨。志在利他。有扣即应。故能致人信向皈依如是之多。今其上首本寺住持觉明。令僧智宗智鉴赍天竺灵山住持临川妙侃状师行业。征余为铭。余于宗门未尝究竟。罔措颂美之辞。特摘状所实为铭。庶几不失其实。俾末学得以瞻承遗范云尔。铭曰。
大雄宗教 昉于四域 流入中华
四海洋溢 初祖达磨 单传直指
返照回光 佛即在是 惟师克绍
挺然负荷 竖立法幢 作大依怙
四众学徒 川奔云集 化如时雨
罔不沾及 赖慈方便 人咸信向
各领奥要 得意忘象 卓哉东明
大元厥宗 世缘既尽 委顺而终
山之东坞 崇崇窣堵 勒辞 玟
垂休万古
己巳秋七月望日本寺徒弟比丘 觉澄 觉明
觉泉 觉净 觉昙 觉圆 觉海 觉真
智林 智诚 智满 智宗 智庚 智鉴
智茂同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