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别传


  圆觉经

  总说。

  大圆觉何以称也太空无形而森罗万象太音无声而柷敔洋洋太素无色而青黄黼黻若然者则隐处即圆而显处即觉也以圆方觉则觉无不圆以觉归圆则圆无不觉故我薄伽老子于此藏金藏珠万物一府死生 状以是而正受以是而三昧若十二大士者则以是而当机以是而咨询相与犯垩挥斤真可谓个中同一鼻孔安得不以是而称之哉安得不以是而诠之哉。

  文殊章。

  中郎先生谓圆觉吃紧处在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且道清净觉相怎么样依若依则宛然能所不依则与佛旨相违此处好疑予曰只须做个无依倚的便了疑个甚么从来这个东西本是无可依者谓不依空亦不依不空不依定亦不依不定不依生亦不依不生不依有亦不依不有乃至不依世法佛法不依生死涅槃此这一切无可依处是名依处也所以谓之圆照清净觉相古德云老僧生身父母一时丧却只是无你依倚处如或不会汝等诸人也是铁打心肝。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中郎先生尝以此二句问人曰此知字是有心知耶是无心知耶有心则同情识安能免轮回无心则同土木何以能知学人透得此知字一▆思过半矣予曰正当知时何曾见个有有无无之心此知正如水到成渠池成月现非知也乃所以知也但诸人常以生灭去来有无凡圣为实境界故于中必生必死必去必来必有必无必凡必圣也殊不知生灭去来有无凡圣皆如空中所幻之华本无实性从空而有从空而灭耳即妙明性体本无生灭去来有无凡圣等相然亦不妨生灭去来有无凡圣于中往来故即轮转而无轮转也其知亦若是。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或问注云知处即离处离处即觉处未识果如其说否若实有幻可知则知亦为幻幻不离知若实有幻可离则离亦是幻幻因离生若实有幻可觉则全觉是幻幻从觉起如之何其可耶答曰圆觉自性非性性有随诸性起试观青青翠竹郁郁黄花此果真乎果幻乎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此亦果真乎果幻乎盖缘法身无相假翠竹以现形般若无情对黄花而显相又安知鱼跃鸢飞即天机之变动也与夫如是则等幻知于一源齐觉离于化府方便可也非方便亦可也渐次可也非渐次亦可也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你看他又是甚么面孔。

  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

  菩萨以大悲方便现种种形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何今世皆不能见盖菩萨心本平等随众生现众生之心如镜镜若无垢形影随现众生心净菩萨即现所为不现则心镜不明故也。

  随顺觉性。

  此章专论随顺觉性之法盖随顺即体认也然虽有凡夫菩萨如来之别揆其得力处只在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之句一切即指前障碍究竟得失解脱乃至有性无性齐成佛道者是也所以如来具足圆觉住持圆觉则于此境随往无碍此即古德所谓朝往西天暮回东土是名禁足百花林里过淫房酒肆行是名禁足虽然如是不曾动我这一步在以此观之若动一步即成妄也要知此法不在除境而在忘心不在忘心而在见性既见此性在在处处即从心不逾之妙无入不自得之理无可无不可之道也咦且莫造次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二十五轮。

  若云渐法用观可也若云顿法何必用观要知顿法之观非观想之观乃恒存之观也谓此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法恒存乎自性而不变非暂有暂无也何以见之试观吾人之天性中有动自有静有动静自有非动非静然至静之中有至动之机至动之中有至静之体至静至动之中又有非静非动之妙存焉若是则至静之奢摩他也至动之三摩钵提也非静非动之禅那也即郡子所谓一动一静天地之至妙者欤一动一静之间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欤故予不曰观想之观而曰恒存之观也。

  修于禅那先取数门。

  此先取数门之句或有解为数念之数似觉远旨余看此节正与大方等大集经内佛为比丘所说之义同彼经令诸比丘观出入息见息出时即作是念如是风者从何处来去至何处如是观时远离身相生于空相不见内空是名内空不见我所及外色相是名外空观内外空已后作是念我今修习入息相已作大利益能坏一切内外诸色我坏如是内外色相皆是入息观因缘也以是因缘令我不见内外诸色即是空力我今定知一切诸法无有去处无有来处作是观已所有觉观一切永断此谓先取数门者即观出入息之数门也心中了知生住等数即我今定知一切诸法无有去处无有来处是也故此以调息之法作数门之解也然此特顺经义解耳若是明眼衲子浑微尘世界于一身纳成住坏空于一息看你诸人又作么生观想去。

  音释

  噬

  (〡饴▆中有物日〡)。

  嗑

  (〡合卦名)。

  輶

  (〡山轻车也)。

  辐

  (〡福车也)。

  毂

  (〡谷车〡也)。

  跄

  (〡仓动也)。

  飙

  (〡标红风也)。

  柷敔

  (上祝下语栗器也)。

  黼黻

  (上甫下弗黑白文也)。
嘉兴大藏经 一贯别传


  一贯别传卷四

  西蜀忠州聚云寺沙门 广真 着

  楞严经

  总说。

  般若所谓摩诃衍法即此经所谓大佛顶盖大佛顶即佛性也此性天得之而清地得之而宁人得之而灵王侯得之而太平太空得之而冥冥中有精尘尘无不遍刹刹无不周故云大也觉王由之而证圆觉故号密因修证了义也菩萨以之而运如幻三昧故号六度万行也在圣不增处凡不减先天生而不精后天死而不老变化不为用寂然不为体能生能死能短能长能方能圆能柔能刚改头换面应物寻常故云一切事究竟坚固也然曰顶者谓世出世法无有过于此亦无有上于此故云顶也此顶惟无心道人不举步而步步踏着若是多足蜈蚣随踏随远也更有一般有眼不明有耳不聪者卧于顶上自谓身处微贱终日吃饭不知饭是米作终日着衣不知衣是绵成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见物物皆有此顶也又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者正见此顶迷悟不同途也诸仁者绣出鸳鸯着眼看会得金针在谁手。

  见性耳性之见者造而不犯犯而不坠性之不见者虽不造犹犯不犯亦坠也何以见之如琉璃王因杀佛种而堕善星比丘由妄说佛法而堕宝莲香因私行淮而入地狱此有造有犯理之所当坠者也若老人之易孤身静行比丘之易白蟒此不造而有犯不犯而有坠也总其性之未见也至于上古老宿有以棒而欲击投盖迦者有以棍而欲打达磨者有持剑而刺如来者有▆犹者斩蛇者有以鸽饲猫者有食羊肉馒首者有用般若汤击瓶碎而洒结为冰者此谓造而不犯犯而不坠总已见其性也经云贪嗔痴出即是佛出又云▆怒▆即是梵行此正是具眼衲子回得头转得脑提得起放得下处所以云任运即常而知则合本妙违时夫候而觉则合妄尘能如是者谓之无心应物也果能无心于万物则贪而无贪慢而无慢许而非许乃至讼而非讼古人所谓罗欲不为滛昏荒颠倒不为醉滥误混疑不为杀也且道之在眼为见在耳为闻今欲出世者岂绝乎见闻哉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是见也非见也乃所以见也知乎此者则以遍大地为一只眼尽虚空为一个耳森罗万象为一身寒暑往来为一鼻流水潮音为一舌大小邪正有无真假世出遐自卑及高也然七处之中且道此心果不在耶唯见性人则曰无在无不在说在亦得说不在亦得何也▆彼异见王问波罗提曰何者是佛答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答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答曰今见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答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答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入王曰其入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曰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辩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今则世尊于此而提挈阿难者正显佛性也阿难作用而不知正弄精魂也精魂与佛性请君莫错过。

  憍陈那悟客尘章。

  此一章乃憍陈那自述本起因地而世尊借以导醒阿难则知不住之客与摇动之尘皆妄而常住之主与寂然之空实真也阿难于此虽悟见性如空主头手如尘客然犹未识能见之所以正空谷禅师所谓似到者也不可谓之实到者也如僧问尊宿云如何是自身已宿云丙丁童子去讨火僧言下有悟后遇一师诘曰汝曾参得知识来僧云曾参来师曰有何解悟僧云曾问尊宿如何是自身已宿云丙丁童子去讨火某于此有悟师云汝作何领悟僧云丙丁火也而亦求火安得不为自身已也师喝云汝犹未悟在僧急请开示师云汝问来僧仍举前问师曰丙丁童子去讨火僧于此大悟方今阿难只能悟得前面一转语未能悟得后面一转语所以世尊于下八还之后追彼见精不还非汝而谁彼犹拟意在故只可谓之似到而不可谓之实到者也如或悟得则主中有客而客中有主主无非客客无非主空中有尘而尘中有空空无非尘尘无非空自从识得金针后一任风吹满袖香又何拘于主客尘空也耶。

  八还辩见。

  余观此八还之说若以内而言之则吾人所作善业如日明也恶业如月黑也户牖通处即六根也壅墙即▆大也分别即第六意识也顽虚即无念无作之法也 尘即有为有相之法也清明之霁即八识心王也此八者即镜中像也所以喻如水中月影见精明元乃性之用也如镜之光也所以喻如第二月妙精明心即镜之体也所以喻如真月然无镜则光像何来若无真月则谁为第二月与水中影故知见精明元与缘尘分别之八种亦由妙性而生▆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今谓各还本▆者以内观之还即无也空也诸相既空而我能见诸相之明元当何所空要知空亦还也然明元既为性之用何不还乎性体如第二月既为真月所映何不返乎真明此一段正与大学格物物格之理相符何以见之宋张子韶一日问于妙喜禅师曰师知格物之道乎曰我不知格物但不知子知物格否子韶一时罔措遂请曰▆仁者详说师举明皇幸蜀以剑击阆守画像时阆守▆长安头即段落之事韶于此得悟乃呈偈曰子韶格▆妙喜物格要识一贯两个五自可见画像即物也而▆中影及第二月亦物也即见精明元与缘尘分别之▆里亦物也画像一坏则物亦格于真体诸相既空则▆遂归于本月是知我故格物而物亦格我也虽然如是到来函谷愁中月归去蟠溪梦▆山。

  文殊请问章。

  此节云见与见缘并所▆▆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既云精见与色空诸象并分别识相如空中之华本来无有云何又言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要知▆相见缘并所想相非离妙明而有而此妙明若无见精见缘并所想相则不能显如清净经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故知天地日月万物即道之形道之情道之名也而此妙明即斯道也见精见缘并所想相即天地日月万物也盖斯三者若无斯道则何以有而斯道若无三者则何以彰可谓妄因真有而妄即真色因空成而空即色正如水银落地大处大圆小处小阒敛来还归一体故下文谓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即程子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也。

  识阴。

  此节明识妄即真真空妙性绝诸尘壤本无真妄生灭去来之相及思想烦动之念只因一迷即如海中沤发便有识相存焉故如来以瓶伽瓶为喻者正指识阴之区宇也然识阴一成即与真空相隔则似瓶之空有内外矣两孔者为此识一生即分真妄生灭去来之迹众生之法总不出此两端有此两端于真空中即被两▆塞之也要知彼方此方皆真空也喻瓶擎空之去来而无少空之迹并开孔之出入而无出入之相正喻识阴或过去生而至于现在生或现在生至于未来生不见此真空妙性之有减亦不见此识阴之有出入也若能打破此瓶则真妄生灭去来之相及思想烦动之念宛然真空一体矣即瓶之内空瓶之外空浑然不相隔也何识阴之有故法句经曰精神居形内犹雀藏瓶中瓶破则雀飞去矣山野之说即破瓶法也。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或问目睛瞪发劳相可也乃云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者何也答菩提乃正觉性体眼根之妙如之经中所云翳与华及空中狂相并第二月者俱障睛之物也皆因瞪劳而得如菩提妙性体即太虚只因迷境识动便起舞明内则根身成十八界外则器界成九种相此与眼中之翳亦然故云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又问何不直就眼根尘上推破见性而必每根引前劳目之事者何也答谓六入皆如空华故根尘遍迷悟必从要只得指凡夫易解之妄事开阿难未了之执情也故此六根总谓之不空如来藏。

  富楼那章。

  此一节虽是开富楼那之大机实乃显如来藏之大用重在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之句盖以色空相倾相夺者是▆生灭相起生灭之心欲以此心合如来不生不灭之心无有是处何为生灭如地水火风四者人以为实有是相若以众类所观生灭之心论之地性是实则不可▆易法身菩萨能变大地为金地种顿失则岂真实又如墙如山呼声能度则岂真实水性是实亦不可更易然则天人见之为琉璃饿鬼见之为火鱼则谓之室庐亦岂真实火性是实亦不可更易树提伽生于火中是火为母慈又西国有布以火浣之鲜明谓之火浣布亦岂真实风性是实然则列子御之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舟得其便而驾之亦岂真实彼之诸物悟者观之虽属虚妄而知有如来藏者存迷者见之以为实有而惑为实相故欲合如来藏不生不灭之性而不可得所以如来初非之则见如来藏可以为非相之相也次即之则是如来藏可以为即相之相也终则离不离之则见如来藏可以为是非莫定有无莫测体用齐彰之相也或问曰何谓是余曰天女神通变舍利何谓非穷子见父不知归何谓离不离有时憨有时痴非我徒中怎得知。

  演若达多迷头认影。

  众生背觉合尘而不返如达多背头着影而狂走然此合尘着影处只一迷耳岂有因缘自然耶所以诸佛合尘返影只一悟耳亦岂有因缘自然哉故烦恼菩提无二无别也在二乘人又不然彼则舍妄尘而执无相以为正却妄心而守照心以为真于中恬然自在便谓涅槃殊不知真常流注而妄为恬静此亦与达多之迷头认影无异也在二乘则曰藏镜狂走之人也在众生则曰执镜狂走之人也在如来则打破镜了故有头面无影有照而无相尘亦不去而法亦不着也问何为镜答前不云乎觉明为咎是也问如何打破答拔倒须弥山踏穿香水海突出混沌来几个知好歹庄子云中有一人非阴非阳处乎天地之间此乃打破镜子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