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譬喻经

  爱喜生忧  爱喜生畏  无所爱喜
  何忧何畏  好乐生忧  好乐生畏
  无所好乐  何忧何畏  贪欲生忧
  贪欲生畏  解无贪欲  何忧何畏
  贪法戒成  至诚知惭  行身近道
  为众所爱  欲态不出  思正乃语
  心无贪爱  必截流度
  佛告四比丘昔有国王名曰普安。与邻国四王共为亲友。请此四王宴会一月。饮食娱乐极欢无比。临别之日普安王问四王曰。人居世间以何为乐。一王言。游戏为乐。一王言。宗亲吉会音乐为乐。一王言。多积财宝所欲如意为乐。一王言。爱欲恣情此最为乐。普安王言。卿等所论是苦恼之本忧畏之原前乐后苦忧悲万端。皆由此兴。不如寂静无求无欲淡泊守一得道为乐。四王闻之叹喜信解。佛告四比丘。尔时普安王者。我身是也。四王者。汝四人是也。前已说之今故不解。生死莚蔓何由休息。时四比丘重闻此义。惭愧悔过心意开悟。灭意断欲得罗汉道。
忿怒品第二十五
  昔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时调达与阿阇贳王共议毁佛及诸弟子。王敕国人不得奉佛。众僧分卫不得施与。时舍利弗目连迦叶须菩提等。及波和提比丘尼等。各将弟子去到他国。唯佛与五百罗汉住崛山中。调达往至阿阇贳所与王议言。佛诸弟子今已迸散。尚有五百弟子在佛左右。愿王明日请佛入城。吾当饮五百大象令醉。佛来入城驱使醉象令踏杀之尽断其种。吾当作佛教化世间阿阇贳王闻之欢喜。即到佛所稽首作礼。白佛言。明日设薄施。愿屈世尊及诸弟子于宫内食。佛知其谋。答言大善。明旦当往。王退而去。还语调达佛已受请。当念前计。饮象令醉伺候待之。明日食时佛与五百罗汉共入城门。五百醉象鸣鼻而前。唐突墙壁树木摧折。行人惊怖一城战栗。五百罗汉飞在空中。独有阿难在佛边住。醉象齐头径前趣佛。佛因举手五指应时化为五百师子王。同声俱吼震动天地。于是醉象屈膝伏地不敢举头。酒醉寻解垂泪悔过。王及臣民莫不惊肃。世尊徐前至王殿上。与诸罗汉食讫咒愿。王白佛言禀性不明信彼谗言。兴造逆恶图为不轨。愿垂大慈恕我迷愚。于是世尊告阿阇贳及诸大众。世有八事兴长诽谤皆由名誉。又贪利养以致大罪累劫不息。何等为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自古至今鲜不为惑。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人相谤毁  自古至今  既毁多言
  又毁讷忍  亦毁中和  世无不毁
  欲意非圣  不能折中  一毁一誉
  但为名利  明智所誉  唯称正贤
  慧人守戒  无所讥谤  如罗汉净
  莫而诬谤  诸天咨嗟  梵释所敬
  佛说偈已重告王曰。昔有国王。喜食雁肉。常遣猎师张网捕雁。日送一雁以供王食。时有雁王。将五百雁飞下求食。雁王堕网为猎师所得。余雁惊飞徘徊不去。时有一雁连翻追随不避弓矢。悲鸣吐血昼夜不息。猎师见之感怜其义。即放雁王令相随去。群雁得王欢喜回绕。尔时猎师具以闻王。王感其义断不捕雁。佛告阿阇贳王。尔时雁王者。我身是也。一雁者。阿难是也。五百群雁。今五百罗汉是也。食雁国王者。今大王是也。时猎师者。今调达是也。前世已来恒欲害我。我以大慈之力因而得济。不念怨恶自致得佛。佛说是时王及群臣莫不开解。
尘垢品第二十六
  昔有一人无有兄弟。为小儿时父母怜爱。赤心慺慺欲令成就。将诣师友劝之书学。其儿憍蹇永不用心。朝受暮弃初不诵习。如是积年无所知识。父母呼归令治家业。其儿憍诞不念勤力。家道遂穷众事妨废。其儿放纵无所顾录。粜卖家物快心恣意。乱头徒跣衣服不净。悭贪唐突不避耻辱。愚痴自用人所恶贱国人咸憎谓之凶恶。出入行步无与语者。不自知恶反咎众人。上怨父母次责师友。先祖神灵不肯祐助。使我赖带轗轲如此。不如事佛可得其福。即到佛所为佛作礼。前白佛言。佛道宽弘无所不容。愿为弟子乞蒙听许。佛告此人。夫欲求道当行清净行。汝赍俗垢入我道中。唐自去就何所长益。不如归家孝事父母。诵习师教没命不忘。勤修居业富乐无忧。以礼自将不犯非宜。沐浴衣服慎于言行。执心守一所作事办。敏行精修人所叹慕。如此之行乃可为道耳。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不诵为言垢  不勤为家垢
  不严为色垢  放逸为事垢
  悭为惠施垢  不善为行垢
  今世亦后世  恶法为常垢
  垢中之垢  莫甚于痴  学当舍此
  比丘无垢
  其人闻偈自知憍痴。即承佛教欢喜还归。思惟偈义改悔自新。孝事父母尊敬师长。诵习经道勤修居业。奉戒自摄非道不行。宗族称孝乡党称悌。善名遐布国内称贤。三年之后还至佛所。五体作礼恳恻自陈。尊敬至真得全形骸。弃恶为善上下蒙庆。愿垂大慈接度为道。佛言善哉。须发寻落即成沙门。内思止观四谛正道。精进日登得罗汉道。
奉持品第二十七
  昔有长老婆罗门。名萨遮尼犍。才明多智国中第一。有五百弟子。贡高自大不顾天下。以铁鍱鍱腹。人问其故答曰恐智溢出故也。闻佛出世道化明达。心怀妒嫉寤寐不安。语诸弟子。吾闻瞿昙沙门自称为佛。今当往问深妙之事。令其心悸不知所陈。即与弟子往到祇洹列住门外。遥见世尊威光赫奕如日初出。五情腾踊喜惧交错。于是径前为佛作礼。佛命就座坐讫尼犍问佛言。何谓为道。何谓为智。何谓为长老。何谓为端正。何谓为沙门。何谓为比丘。何谓为仁明。何谓为有道何谓为奉戒。若能解答愿为弟子。于是世尊观其所应以偈答言。
  常愍好学正心以行
  唯怀宝慧是谓为道
  所谓智者不必辩言
  无恐无惧守善为智
  所谓老者不以年耆
  形熟发白蠢愚而已
  谓怀谛法顺调慈仁
  明达清洁是为长老
  所谓端正非色如华
  贪嫉虚饰言行有违
  谓能舍恶根原已断
  慧而无恚是谓端正
  所谓沙门不必除发
  妄语贪取有欲如凡
  谓能止恶恢廓弘道
  息心灭意是谓沙门
  所谓比丘非持乞食
  邪行望彼求名而已
  谓舍罪业净修梵行
  慧能破恶是为比丘
  所谓仁明非口所言
  用心不精外顺而已
  谓心无为内行清虚
  此彼寂灭是为仁明
  所谓有道非救一物
  普济天下无害无道
  奉持法者不以多言
  虽素少闻身依法行
  守道不忘是为奉法
  萨遮尼犍及五百弟子。闻佛此偈欢喜开解。弃捐贡高皆作沙门。尼干一人发菩萨心。五百弟子皆得阿罗汉道。
道行品第二十八
  昔有婆罗门。年少出家学道。至年六十不能得道。婆罗门法六十不得道。然后归家娶妇为居。生得一男端正可爱。至年七岁书学聪了。才辩出口有踰人之操。卒得重病一宿命终。梵志怜惜不能自胜。伏其尸上气绝复苏。亲族谏喻强夺殡殓埋着城外。梵志自念。我今啼哭计无所益。不如往至阎罗王所乞索儿命。于是梵志沐浴斋戒。赍持华香发舍而去。所在问人阎罗王所治处为在何许。展转前行行数千里。至深山中见诸得道梵志。复问如前。诸梵志问曰。卿问阎罗王所治处欲求何等。答言我有一子。辩慧过人。近日卒亡。悲穷懊恼不能自解。欲至阎罗王所乞索儿命还将归家养以备老。诸梵志等愍其愚痴。即告之曰。阎罗王所治处。非是生人可得到也。当视卿方宜。从此西行四百余里有大川其中有城。此是诸天神案行世间停宿之城。阎罗王常以月八日案行必过此城。卿持斋戒往必见之。梵志欢喜奉教而去。到其川中见好城郭。宫殿屋宇如忉利天梵志诣门烧香翘脚咒愿求见阎罗王。王敕门人问之。梵志启言。晚生一男欲以备老。养育七岁近日命终。唯愿大王垂恩布施还我儿命。阎罗王言大善。卿儿今在东园中戏自往将去。梵志即往见儿与诸小儿共戏。即前抱之向之啼泣曰。我昼夜念汝食寐不甘。汝宁念父母辛苦以不。小儿惊唤逆呵之曰。痴騃老翁不达道理。寄住须臾名之为子。勿妄多言不如早去。今我此间自有父母。邂逅之间唐自抱乎。梵志怅然悲泣而去。即自念言。我闻瞿昙沙门知人魂神变化之道。当往问之。于是梵志即还求至佛所。时佛在舍卫祇洹为大众说法。梵志见佛稽首作礼。具以本末向佛陈之。实是我儿不肯见认。反谓我为痴騃。老翁寄住须臾认我为子。永无父子之情何缘乃尔。佛告梵志汝实愚痴。人死神去便更受形。父母妻子因缘会居。譬如寄客起则离散。愚迷缚着计为己有。忧悲苦恼不识根本。沉溺生死未央休息。唯有慧者不贪恩爱。觉苦舍习勤修经戒。灭除识想生死得尽。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人荣妻子不观病法
  死命卒至如水湍骤
  父子不救余亲何望
  命尽怙亲如盲守锭
  慧解是意可修经戒
  仂行度世一切除苦
  远离诸渊如风却云
  已灭思想是为知见
  智为世长憺乐无为
  如受正教生死得尽
  梵志闻偈[火  霍]然意解。知命无常妻子如客。稽首委质愿为沙门。佛言善哉。须发自落法衣在身。即成比丘。思惟偈义灭爱断想。即于座上得阿罗汉道。
广衍品第二十九
  昔佛在舍卫国说法教化。天龙鬼神帝王人民三时往听。彼时国王名波斯匿。为人憍慢放恣情欲。目惑于色。耳乱于声。鼻着馨香。口恣五味。身受细滑。食饮极美初无厌足。食遂进多恒苦饥虚。厨膳不废以食为常。身体肥盛乘舆不胜卧起呼吸但苦短气。气闭息绝经时惊觉。坐卧呻吟恒苦身重。不能转侧以身为患。便敕严驾往到佛所。侍者扶持问讯。却坐叉手。白佛言。世尊。违远侍觐咨受无阶。不知何罪身为自肥。不能自觉何故使尔。每自患之。是以违替不数礼觐。佛告大王。人有五事令人常肥。一者数食。二者喜眠。三者憍乐。四者无愁。五者无事。是为五事喜令人肥。若欲不肥减食粗燥然后乃瘦。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人当有念意  每食知自少
  从是痛用薄  节消而保寿
  王闻此偈欢喜无量。即呼厨士而告之曰。受诵此偈若下食时先为我说然后下食。王辞还宫厨士下食辄便说偈。王闻偈喜日减一匙。食转减少遂以身轻即瘦如前。自见如此欢欣念佛。即起步行往到佛所为佛作礼。佛命令坐而问王曰。车马人从为所在也何缘步行。王喜白佛。前得佛教奉行如法。今者身轻世尊之力。是以步来知为何如。佛告大王。世人如此不知无常。长身情欲不念为福。人死神去留身坟塳。智者养神愚者养身。若能解此奉修圣教。于是世尊重说偈言。
  人之无闻  老如特牛  但长肌肥
  无有智慧  生死无聊  往来艰难
  意倚贪身  更苦无端  慧人见苦
  是以弃身  灭意断欲  爱尽无生
  王重闻偈欣然意解。即发无上正真道意。听者无数皆得法眼。
地狱品第三十
  昔舍卫国有婆罗门师。名富兰迦叶。与五百弟子相随。国王人民先共奉事。佛初得道与诸弟子从罗阅只至舍卫国。身相显赫道教弘美。国王中宫率土人民莫不奉敬。于是富兰迦叶起嫉妒意。欲毁世尊独望敬事。即将弟子见波斯匿王而自陈曰。吾等长老先学国之旧师。沙门瞿昙后出求道。实无神圣自称为佛。而王舍我欲专奉之。今欲与佛捔试道德。知谁为胜。胜者王便终身奉之。王言大善。王即严驾往到佛所。礼毕白言。富兰迦叶欲与世尊捔尽道力现神变化。不审世尊为可尔不。佛言大佳。结期七日当捔变化。王于城东平广好地立二高座。高四十丈七宝庄校。施设幢幡整顿座席。二座中间相去二里。二部弟子各坐其下。国王群臣大众云集。欲观二人捔其神化。于时迦叶与诸弟子先到座所登梯而上。有鬼神王名曰般师。见迦叶等虚妄嫉妒。即起大风吹其高座。坐具颠倒幢幡飞扬。雨沙砾石眼不得视。世尊高座淡然不动。佛与大众庠序而来。方向高座忽然已上。众僧一切寂然次坐。王及群臣加敬稽首白佛言。愿垂神化厌伏邪见。并令国人明信正真。于是世尊即于座上[火  霍]然不现。即升虚空奋大光明。东没西现四方亦尔。身出水火上下交易。坐卧空中十二变化。没身不现还在座上。天龙鬼神华香供养。赞善之声震动天地。富兰迦叶自知无道。低头惭愧不敢举目。于是金刚力士举金刚杵。杵头火出以拟迦叶。何以不现卿变化乎。迦叶惶怖投座而走。五百弟子奔波迸散。世尊威颜容无欣戚。还到祇树给孤独园国王群臣欢喜辞退。于是富兰迦叶与诸弟子受辱而去。去至道中逢一老优婆夷。字摩尼。逆骂之曰。卿等群愚不自忖度。而欲与佛比捔道德。狂愚欺诳不知羞耻。亦可不须持此面目行于世间也。富兰迦叶羞诸弟子至江水边。诳诸弟子我今投水必生梵天。若我不还则知彼乐。诸弟子待之不还。自共议言。师必上天我何宜住。一一投水冀当随师。不知罪牵皆堕地狱。后日国王闻其如此。甚惊怪之往到佛所。白佛言。富兰迦叶师徒迷愚何缘乃尔。佛告王曰。富兰迦叶师徒重罪有二。一者三毒炽盛自称得道。二者谤毁如来欲望敬事。以此二罪应堕地狱。殃咎催逼使其投河。身死神去受苦无量。是以智者守摄其心。内不兴恶外罪不至。譬如边城与寇连接。守备牢固无所畏惧。内人安隐外寇不入。智者自护亦复如是。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妄证求赂行已不正
  怨谮良人以枉治世
  罪牵斯人自投于坑
  如备边城中外牢固
  自守其心非法不生
  行缺致忧令堕地狱
  佛说偈已重告王曰。乃往昔时有二猕猴王。各主五百猕猴。一王起嫉妒意欲杀一王。规图独治便往共斗。数数不如羞惭退去。到大海边海曲之中。有水聚沫风吹积聚高数百丈。猕猴王愚痴谓是雪山。语群辈言。久闻海中有雪山其中快乐甘果恣口。今日乃见。吾当先往行视。若审乐者不能复还。若不乐者当来语汝。于是上树尽力跳腾。投聚沫中溺没海底。余者怪之不出。谓必大乐。一一投中断群溺死。佛告王曰。尔时嫉妒猕猴王者。今富兰迦叶是也。群辈者今富兰迦叶弟子五百人是也。彼一猕猴王者。我身是也。富兰迦叶前世坐怀嫉妒。为罪所牵自投聚沫绝群断种。今复诽谤尽投江河。罪对使然累劫无限。王闻信解作礼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