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经

  昔有人发意  欲见佛世尊
  其尊何等类  说法义云何
  阿难问何人  佛言未曾有
  尊身忽不现  怪之何所凑
  便自解了慧  佛身无所游
  空体慧住道  示现无不周
  道法如向应  等心无怨仇
  解义若斯者  如空莫不覆
  发意菩萨欲救一切。观四大身因缘合成。若如幻化譬如假物。则非我所有亦非他人。犹如合材机关木人因对动摇。愚者睹之谓为是人。慧明察之合木无人。一切三界皆空如是。色痛想行识十二因本无有往返。若水中影无有形名。如是行者超入法城。于是颂曰。
  初发意菩萨  解四大本空
  视生死泥洹  一切睹皆同
  譬如借他物  常还所取供
  不计吾我人  除去诸曚曚
  不见心意识  道明越海江
  三界如幻化  菩萨受讽诵
  五道犹野马  众恶悉佛种
  劝化诸未解  法身不转动
  或有慧人自然发意。如来之行不因言说而至正觉。如日大光一时普遍。解空义者无道俗观。等如虚寂永不可名。譬如旷野污埿之中无有下种。自然有生青莲芙蓉茎华。菩萨如是。在恩爱中。三界之难忽然慧解。不见生死不住泥洹。教化一切令至大安。于是颂曰。
  于是发意为菩萨  分别空义解本末
  以入道法无所乏  智慧具足神通达
  犹如莲华生污泥  发如来意成菩萨
  开化一切众生类  等住法门为正觉
  华生泥中清净好  四种之色喻四等
  超越次第阿惟颜  勇猛力伏首楞严
  菩萨修道。譬如飞鸟飞行空中无所触碍。以空为地不畏于空。菩萨如是。发意之顷便入道慧。善权方便不以为乏。心等如空无所住止。不离生死不乐泥洹。俱不增减。譬如五种彩色各异皆因草木。草木根生悉因从地。地下有水水下有风。风因空立。如是计本悉无所有。若如浮云忽有气来。况无所至。菩萨如是。解三界空喻之如风无所住止。计有吾我便有三处。不见有我安计有彼。不明无冥无净不净。便入本无亦无出入。譬如昔者有一小虫。心怀金刚住于海边。阎浮大树高四千里。树则震动不能自安。树神问之。卿何以故震动不安。树报之曰。虫住我上所以不安。神又问曰。金翅大鸟立于仁上何故不动。小虫处上而独战栗。树报之曰。此虫虽小腹怀金刚。吾不能胜。是故摇动。其小虫者。谓发意菩萨也。其大树者。谓三界也。树动不安者。谓发意菩萨超至深慧远阿惟颜。三千大千世界为六反震动。其金翅鸟。住上不摇。谓诸弟子四道虽成无所能感也。于是颂曰。
  譬如小鸟住大树  战栗不安五枝散
  菩萨大士亦如是  超行成就动三千
  其心坚固如金刚  度脱一切生死患
  弟子犹如金翅鸟  处在三界无所感
  菩萨解慧入深微妙不从次第。犹如有人卒立为帝。凡夫之士晓了本无。心等如空而无处所。至阿惟颜。昔者虚空忽有药树。枝叶普覆八隅上下。其气照下。诸毒草木恶气悉除。长育天下。诸有好人大小悉安。地高为平卑者则高。天下太平无有溪谷及与山陵。七宝自然雨堕甘露。人民大小莫不以欢。吾本有福以离众患。出入行步无所畏难。无有恶兽盗贼之苦。药树自然蒙者皆安。风雨时节五谷丰熟。面色和悦衣食化至无有众恼。犹如大树忽然生空普照天下。若有凡夫在生死中。卒解深慧至真本无而无挂碍。气照天下者。谓彼菩萨放大光明以成为佛。除一切人淫怒痴垢也。长育令安。谓使四辈奉行道义也。令高下平者。使五道人皆获平等慧。七宝自然者。谓七觉意也。雨甘露者。谓讲菩萨法也。人民安隐五谷丰滋。谓终始断逮五神通。遂至大义阿惟颜住。于是颂曰。
  如人卒立为国王  菩萨大士亦如是
  晓了深慧至无极  得成佛道度十方
  犹如虚空生大树  根株枝叶四分布
  照于八隅上下方  地高下平五谷滋
  人在生死凡夫身  忽解深法惠流布
  令十方人度三涂  等心一切雨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