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新疏

  无有知也。谓之非有。无无知也谓之非无。所以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怕然永寂靡(无)执靡拘。孰(谁)能动之令有。静之使无邪 初四句可知。所以下二句。承前释成权实双现。次一句双亡。后一句离着。能所两亡无执也。有无双非不拘也。孰能下结责。谓动静二智非异。有知无知何殊。
  故经云。真般若者非有非无无起无灭。不可说示于人 证成前义。
  何则(征)言其非有者。言其非是有。非谓是非有。言其非无者。言其非是无。非谓是非无。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 且征经中非有非无而释之。初句牒经。据起信论释皆遮过之义。因执般若是有故。言非有。反执云。是非有下复破云。非谓是非有无亦例然。后二句重遮。由闻前说不住有无。却住于非有非无。故今遣云。非非有拂却非有。非非无拂却非无。虽曰不有不无。岂住于不有不无哉。
  是以须菩提终日说般若。而云无所说。此绝言之道。知何以传。庶(希望也)参玄君子有以会之耳 放光无住品略云。须菩提语诸天子言。我所说者常不见一字。教亦无听者等。此绝下本离言说。亦无相想。以知求智何以传。通遣言象也。君子者。指遗民依斯通释有可领会。以前云当有深证等。故此结之。
  又云。宜先定圣心。所以应会之道。为当唯照无相耶。为当咸睹其变耶 据前难。先难睹变之知。谓有所取。然后云宜先定圣心。此难通有二意。一难有取。二难心异。今答中先答心异。蹑此后答不取。文义相顺故也。
  谈者似谓无相与变其旨不一。睹变则异乎无相。照无相则失于抚会 就叙遗民求心有异。
  然则即真之义或有滞也 即真等者。即俗而真之义。或似滞而未通。
  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大品第二也。彼云。非色异空。等有执色处非空空处非色。故经云。色不异空等有。执析色方空空不在色。故经云。色即是空等。宝性论说。初心菩萨于空未了。有三种疑(云云)。今以色空相即二谛相融。先辨境通。后示心一。
  若如来旨(意)观色空时。应一心见色一心见空 设尔何失。
  若一心见色则唯色非空。若一心见空则唯空非色。然则空色两(殊)陈。莫定其本也 前四句各一句纵前。各一句夺而出过。若唯色非空。何故经云。色不异空色即是空。唯空例同然则下正明其违。本谓经也。亦本旨也。若空色殊观。岂不违经空色相即之旨。二而不二文乎。
  是以经云非色者。诚以非(破斥之辞)色于色。不非色于非色(空) 牒经以释色即是空。故牒非色。初出正理。谓凡夫执青黄等相。皆谓实有者。不了从缘性空之理。故经破着。即于青黄色中。求色无实如幻如梦。故云非色于色。
  若非色于非色。太虚则非色。非色何所明 此释前不非色于非色也。本就所执。色中非斥如幻。以显真空。故云非色。若非色于太虚。太虚本非色何用更非。则非色名义自不成立。
  若以非色于色。即非色不异色。非色不异色。色即为非色 前二句色空不异。后二句显空色相即。成前经意。
  故知变即无相无相即变。群情不同故教迹有异耳。考之玄籍本之圣意。岂复真伪殊心。空有异照耶 承上经意。以所照空有二而不二。答能照之心二智一体。群情下亦会违。何故亦有说云真俗迢然二智各照也。释云。由群情(云云)玄籍者。指前所引之经。真伪是心空有是境。伪目权智。
  是以照无相不失抚会之功(初句)睹变动不乖无相之旨(二句)造有不异无造无不异有(三句)未尝不有未尝不无(四句) 依心照境。四句料简皆显非异。初句无相即相智照之时。实而恒权二句。变动即静故权而恒实。三句有不异无非有也。无不异有非无也。以境非有无心造之时理量双绝。四句中亦承前起。虽非有非无。不妨亦有亦无。若心若境遮表四具。遮亦非异表亦无殊。此中照及抚会睹造等言属心。无相变动及三中有无系境。四中有无通心。文理昭然。不敢狂简。
  故曰。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 即真成俗也以此而推寂用何妨。如之何谓睹变之知异无相之照乎 初二句承前以明心一。如之何下责异。
  恐谈者脱谓空有两心静躁殊用。故言睹变之知不可谓之不有耳 承前无异以答不取。故复标谈者。此但先出问意。然后答之。差谓以权实不一之心。观空有两殊之境。谓言静智无知动智睹变。岂无知取乎。脱亦忽也。
  若能舍己心于封内。寻玄机于事外齐万有于一虚。晓至虚之非无者。当言至人终日应会与物推移乘运(时)抚化。未始为有也 玄机者。真智也。初句令舍情执封滞无怀前识以标玄存所存之必当。事外者。令无即言定旨寻大方而征隅。齐万下谓观缘万殊性空齐。一非有也。至虚只在缘中非无也。当言下承前以明不取。夫能如是忘情了境。始可与言心也。已推移者。瑶师云。进退也。权多方推移何定。以万有故抚化。由一虚故无为。
  圣心若此。何有可取。而曰未释不取之理耶 为即不为。何有知取之情。
  又云。无是乃所以为真是。无当乃所以为至当。亦可如来言耳。
  若能无心于为是。而是于无是。无心于为当。而当于无当者。则终日是不乖于无是。终日当不乖于无当 此但遣情不遮是当。于是于当苟能忘心。则终日是当不乖于无是无当也。我令于是于当忘心离着。谁斥非是非当。
  但恐有是于无是。有当于无当。所以为患耳 心有住于是当。亦惑取之患。
  何者(征)若真是可是。至当可当 有所著也。下彰其过患云。
  则名相已形(起)美恶是生。生生奔竞。孰与止之 名相一起好恶从生。烦恼纷然诸业随造。奔走四生竞驰五趣。从生至生谁能止息。
  是以圣人空洞其怀。无识无知。然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处有名之内。而宅(居)绝言之乡。寂寥虚旷莫可以形名。得若斯而已矣 初二句总显圣心。非有了别故云无识。亦非知觉故云无知。次二句相即无相。次二句名即无名。非名曰寂非相曰寥。虚旷下成前空洞耳。
  乃曰真是可是至当可当。未喻(晓)雅旨也。恐是当之生物谓之然。彼自不然。何足以然耳 是当之心但于名相之物。如是而转。彼般若之体真至双绝。何足以真是至当为般若耶。
  夫言迹(象)之兴异途之所由生也。而言有所不言。迹有所不迹。是以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 此有二义。一遗民依言求理。二论主依言答难。今皆遣之。一令妄言会旨。二显言即无言。初二句双明过患所由由于言象。异途谓异执宗途也。而言下二句有二义。一言象本空故。二圣心本绝故。是以下承前正示。文甚隐奥。具云善言言者。当言言所不能言之言。谓理非言到。故云言所不能言。寄言显理故云当言。如经云无说无示。岂不说耶。又云。文字性离。岂取言耶。以遣言之言谈离言之理。方为言所不能言之言尔。迹可例说。
  至理虚玄拟心已差。况乃有言。恐所示转远。庶通心君子。有以相期于文外耳 拟心下谓一念起时已落分别。况依分别而兴言象。岂非转远余文可解。然遗民师承社主。遍友群贤。岂实执异。但嘉雅论精巧深无不至。假问请谈发扬其妙。不可执迹以轻君子。
肇论新疏卷第七
  涅槃无名论第四 涅槃唐译圆寂。谓四德已备曰圆。三障已亡曰寂。即第一义真该通空有佛性是也。故下文中亦叙第一义。意在于此。亦名尽谛。如宗中说。约位则凡夫具而未证。三乘证而未极。佛果道圆证无不尽。克体则因果同源依正平等。在阐提不减。登极喜非增。下论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然约出处。说有四种。一自性。二有余。三无余。四无住处。体用混成四而非四。详下可了。无名者。二意。一约对待谓随流名生死。返流名涅槃。相待而生。因云涅槃。生死若寂涅槃绝待对。谁名涅槃耶。故经云。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二就本体。谓名因相起相随名现。涅槃非相名自何生。下论云。不可以形名得。如本经亦说。涅槃名为强立。所以净名杜口遍友亡言。只为无名故不说示。虽秦王首唱论主发挥。共禀教源述而不作。
  僧肇言。肇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 表端不称臣而称名。方外之高也。后世弗能亦有臣称。天得下语出老氏。一谓自然之道。三者得一。然后能清宁等。
  伏惟。陛下睿(圣)哲(智)钦(敬)明道与神会。妙契环中理无不统(贯)游刃万机弘道终日。威被苍生垂文作则(法)所以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尚书睿哲舜德。钦明尧德。以二帝之德美秦王也。道谓至道属涅槃也。神谓兴之神智证会此也。环中者。出庄子。彼齐物篇云。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彼喻世之是非互指。彼此相反如环而无穷。环中之虚则无是非之可寄。以况道也。理无不统。谓众理悉贯也。威被下叹武以御难文以经世。谓垂布文教与世为法。四大者。老氏云。天大地大道大。而王亦大等。
  涅槃之道盖是三乘之所归。方等之渊府。渺漭希夷绝视听之域。幽致(旨)虚玄。殆非群情之所测 根异有三所归元一。三乘出界虽殊。然放舍身命。共以大涅槃为究竟之宅。渺漭者。水大之貌。幽致下如丛筠。身子地满智云智尚非知。况凡浅群情耶。
  肇以人微猥蒙国恩。得闲居学肆。在什公门下。十有余载。虽众经殊致胜趣非一。然涅槃一义常以听习为先 十有下。瑶公云。十九见什。三十一亡。虽众下随经所诠。宗趣无穷。涅槃之义先所听习。
  但才识暗短虽屡(频)蒙诲喻。犹怀疑漠漠。为竭(尽)愚不已(止)。亦如似有解。然未经高胜先唱。不敢自决。不幸什公去世咨参无所。以为永慨 漠者。瑶云。不分明也。然未下论主谦云。虽似有解。未曾经于高胜之人先示。不敢自判以为必然。什弘始十一年终。
  而陛下圣德不孤。独与什公神契。目击道存。快尽其中方寸。故能振(举)彼玄风以启末俗 论语云。德不孤必有邻。由秦建德。感什而来。同声相应妙趣莫逆。故心神符合。目击下庄子略云。温伯雪子适齐。仲尼见之两无一言。子路问之曰。若人者目击而道存焉。谓目相击触已达道意。方寸心也。二人同心。以弘法化开悟末世之俗。风教也。启开也。
  一日遇蒙答安城侯姚嵩书问无为宗极。何者。夫众生所以久流转生死者。皆由着欲故也。若欲止于心。则无复生死。既无生死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其德。是名涅槃矣。既曰涅槃。复何容有名于其间哉 姚嵩者。亦秦之宗枝。依唐弘明集十八。略云。秦王先有诏云。夫道者以无为为宗。姚嵩难云。不审明道之无为为当以何为体。若以妙为宗者。虽在帝先而非极等。秦王答略云。吾意以谓。道止无为未详所以宗也。末又云。夫道以无寄为宗。若求寄所在。恐乃惑之大者也。文多不载无为即涅槃也。因依生死推至涅槃故云流转等。生死果也。必自因招故云着欲故也。若欲下明返生死而复涅槃。无复下蹑前以明潜神者。冥潜心神也。玄默者。准寂。默是漠字俱通。玄妙寂默谓涅槃也。虚空举喻无相略同。故言合德。集中德作体字。既曰下正显意。谓无为宗极返生死有为。证涅槃无为。无相无名何体何宗。恐心有所系。当以无寄为宗耳。
  斯乃穷微言之美。极象外之谈者也。自非道参(合)文殊德侔(各)慈氏。孰能宣扬玄道为法城堑。使夫大教卷而复舒。幽旨沦而更显 初二句美其解深。微言者经论也。得经论之。美趣尽物外之高谈。自非下叹其德远。王者四海之尊三宝之主。叹虽过实势合如斯使夫下谓佛法大教卷而复伸。无名幽旨沈而又彰。皆王之力也。
  寻玩殷勤不能暂舍。欣悟交怀手舞弗暇 谓所得既深欣感亦厚。不期于舞手。自舞之舞之弗止。亦应足之蹈之。
  岂直当时之胜轨。方乃累劫之津梁矣 教既弘阐利及无穷。
  然圣旨渊玄理微言约(少)可以匠(法)彼先进拯拔高士。惧言题(名)之流。或未尽上意。庶拟孔易十翼之作。岂贪丰文。图以弘显幽旨。辄(特)作涅槃无名论。论有九折十演。博采众经托证成譬。以仰述陛下无名之致。岂曰关诣神心穷究远当聊以拟议(法)玄门。班(布)喻学徒耳 可以下谓无名之旨深妙。唯可法于先进拔高士之疑也。惧言题等者。谓守名言之辈但闻无名。未能尽解上意上属王也。司马迁纪事以帝为上。故庶拟下谓比拟十翼。以作十演且被。守言后进之辈。易本伏羲画卦。文王繇辞。周公系爻。孔子作十翼。即上彖下彖等。今九折十演仿佛于斯。岂贪下不在广文而在演旨。辄作下可知。岂曰下虽作演论。不敢自谓关涉造诣神妙之心。极尽玄远允当之理。聊以下但仿法妙理之门。布晓学者尔。
  论末章云。诸家通第一义谛。皆云廓然空寂无有圣人。吾常以为乖殊太甚迳庭不近人情。若无圣人知无者谁 末章者答。姚嵩书末后之章。廓然下时计胜义空寂不容有圣。吾常下正明。乖殊差异也。下二句庄子文。林希逸云疆界相远也。今言太甚。盖远之又远。若无下反核。由证胜义故为圣人。今为无有者证无者非圣而谁。无指空寂。
  实如明诏。实如明诏。夫道恍惚窈冥其中有精。若无圣人谁与道游。顷诸学徒莫不踌躇道门怏怏此旨。怀疑终日莫之能正 初二句正许。夫道下出理。恍惚下文借老氏。彼云。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谓有无难象故云恍惚。深窈叵测故云窈冥。以窈冥目空寂。有精目圣人。踌躇者。将进将退之貌。怏怏谓中心郁滞不通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