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缁门警训
缁门警训
解行无实反轻戒律
资持云。十诵中律制比丘。五夏已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办比丘事。然后乃可学习经论。今越次而学行既失序。入道无由。大圣呵责终非徒尔。又彼律云。佛见诸比丘不学毗尼。遂赞叹毗尼面前赞叹。波离持律第一。后诸上座长老比丘从波离学律也。今持才沾戒品。便乃听教参禅。为僧行仪一无所晓。况复轻陵戒检毁呰毗尼。贬学律为小乘。忽持戒为执相。于是荒迷尘俗肆恣凶顽嗜杯脔。自谓通方。行淫怒言称达道。未穷圣旨错解真乘。且戒必可轻。汝何登坛而受。律必可毁汝何削发染衣。是则轻戒全是自轻。毁律还成自毁。妄情易习至道难闻。拔俗超群万中无一。请详圣训能无从乎。
归敬三宝兴意
归敬仪云。然则熏习日久取会无由。事须立敬设仪。开其信首之法。附情约相显于成化之功。然后肝胆涂地。形骸摧折。知宇宙之极尊。则敬逾天属(天属即父母也)晓教义之远大。则道越常迷(即七略经史等)乃至云。小乘论云。敬者。以惭为体也。由我德薄前境尊高故。行敬也。今反无惭不耻深可笑也。大乘论云。由信及智故。敬于彼信故。非邪智故。兴敬故。引诚教信智及惭敬之本矣。又引论云。归依者回转之语。由昔背正从邪流荡生趣今佛出世兴言极尊。遂即回彼邪心。转从正道故也。于是乃立归法有五等之差。始于背俗之初。终于入道之极。皆归三宝以为心师之迹也。所师极矣。所为大矣。故增一阿含经云。无恭敬心于佛者。当生龙蛇中。以过去从中来。今犹无敬。多睡痴等斯为良证。大悲经云。佛过去时行菩萨道。见三宝舍利塔像。师僧父母耆年善友。外道诸仙沙门婆罗门。无不倾侧谦下敬让。由是报故。成佛已来山林人畜无不倾侧以敬于佛。又俗礼云。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是也。
求归三宝功益
敬仪云。是知初心后进必须凭师善友。今依止三宝常乐亲近故。大智论云。若菩萨未入法位。远离诸佛坏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是故不应远离诸佛。譬如婴儿不离其母。行道不离粮食。热时不离凉风。寒时不欲离火。度水不离好船。病苦不离良医。是故菩萨常不离佛。何以故。父母亲友人天王等。不能益我度诸苦海。唯佛世尊令我出苦。是故常念不离诸佛。又如善生经云。若人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又校量功德经云。四有洲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三宝胜故。
列示三宝名相
归敬仪云。然三宝为敬谒之尊。是以明其相状行者云。归命常住法身。所谓如来成就十力四无所畏。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念处等。一切种智无上调御。功德智慧微妙清净。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安慰世间普覆一切。无障无碍无所分别。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而能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常举右手安接众生。放大光明除无明暗。百福庄严万德圆满。雨甘露雨转正法轮。济益众生出生死海。是故号佛众圣中尊无上法王。
十二部经(梵语一修多罗二祇夜三和伽那四伽陀五优陀那六尼陀那七阿波陀那八伊帝目多伽九阇陀伽十毗佛略十一阿浮达摩十二优波提舍唐言一契经二重颂三授记四孤起五无问六因缘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未曾有十二论议)上中下善义味清净。自然具足开现梵行。最上第一。度于彼岸甚深实相。平等大慧自性清净。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而此正法境界无碍。为众生说不违实义。由是无上出世良药。彼灭众生无始烦恼。
三乘净僧所有三慧(闻思修也)是菩萨道。披弘誓铠策精进马。执忍辱弓放智慧箭。杀烦恼贼。直心深心。决定正趣无上。第一平等正道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受行诸佛一切言教。常以六度度诸众生。常以四摄摄诸含识。为尊为导。为依为救。安置众生佛菩提道。是故号僧法朋善友。常以方便利益世间。是良福田。真供养者。
三宝住持全由戒法
资持云。三宝四种一体理体就理而论。化相一种局据佛世。住持一位通被三时。功由戒力运载不绝故。如舟焉何以然耶。由佛法二宝并假。僧弘僧宝所存。非戒不立。如标宗中顺则三宝住持。违则覆灭正法。又如华严云。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能令三宝不断等。
明理三宝功高归之益大
归敬仪云。由此三宝常住于世。不为世法之所凌慢。故称宝也。如世珍宝为世所重。今此三宝为诸群生三乘七众之所归仰。故云正归。若无专信杂事邪神。虽受归戒不得圣法。故经云。归依于佛者真名清信士。终不妄归依其余诸天神。斯何故耶。以真三宝性相常住。堪为物依。自余天帝身心苦恼。有为有漏无力无能。自救无暇。何能救物。唯出世宝有力能持。言归依者。如凭王力得无侵害。今凭正宝威福无涯故。使神龙免金翅之诛。信士超夜叉之难。五种三归皆归此宝。或即名之同相三宝。由理通三世义尽十方。常住三宝此为至极。经云。若人得闻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堕恶趣。斯何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一时闻解熏本识心。业种既成净信无失。况能立愿归依奉为师范。固当累劫清胜义无陷没。如经有人受三归依。弥勒初会解脱生死。此乃出苦海之律梁。入佛法之阶位。
住持三宝
住持三宝者。人能弘道万载之所流慈。道假人弘三法于斯开位。遂使代代兴树处处传弘。匪假僧扬佛法潜没。至如汉武崇盛初闻佛名。既绝僧传。开绪斯竭及显宗开法远访身毒。致有迦竺来仪演布声教。开物成务发信归心。实假敷说之劳。诚资相状之力。名僧宝也。所说名句表理为先。理非文言无由取悟。故得名教。说听之缘。名法宝也。此理幽奥非圣莫知。圣虽云亡影像斯立。名佛宝也。但以群生福浅不及化源。薄有余资犹逢遗法。此之三宝体是有为。具足漏染不足陈敬。然是理宝之所依持。有能遵重相从出有。如俗王使巡历方隅。不以形征故敬齐一。经云。如世有银金为上宝。无银有鋀亦称无价。故末三宝敬亦齐真。今不加敬更无尊重之方。投心何所起归何寄。故当形敬灵仪心存真理。导缘设化义极于斯。经云。造像如麦获福无量。以是法身之器也。论云。金木土石体是非情。以造像故。敬毁之人自获罪福。莫不表显法身。致令功用无极故。使有心行者。对此灵仪莫不涕泣横流。不觉加敬。但以真形已谢。唯见遗踪如临清庙自然悲肃。举目摧感如在不疑。今我亦尔。慈尊久谢唯留影像。导我幔幢是须倾屈接足而行礼敬如对真仪。而为说法。今不见闻。心由无信。何以知耶。但用心所拟三界尚成。岂此一堂顽痴不动。大论云。诸佛常放光说法众生罪故。对面不见。是须一像既尔。余像例然。树石山林随相标立。导我心路无越圣仪。
化相三宝
化相三宝者。谓释迦如来为佛宝也。所说灭谛为法宝也。先智苦尽为僧宝也。此化相三宝。或名别相体。是无常四相所迁灭。过千载但可追远。用增翘敬。以贤劫中三佛已往。无我第四群生何依。长沦苦海解脱无路。是以能仁膺期出世。三祇修炼万行功圆。纤瑕去而法性凝清。片善具而报化微妙。尔后上生兜率下降王宫。三十岁居道树成佛。四十九年住世教化。说法三百五十度。宣演八万四千门。王臣外护于四海九州。师僧内传于人间天上。利益广大传法难思故有偈云。
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坐遍三千。若不传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
传法有五
一受持 二看读 三讽诵 四解说 五书写。
外护内护流传。即佛法僧宝不断也。
仁宗皇帝赞三宝文
赞佛。
天上天下金仙世尊。一心十号四智三身。度脱五阴超踰六尘。生灵归敬所谓能仁。
赞法。
万法唯心心须至静。由彼一心能生万行。背觉为妄悟真则圣。稽首法门昭然佛性。
赞僧。
六度无懈四恩匪常为人眼目助佛津梁。体润一雨心熏众香。道无不在此土他方。
大慧禅师看经回向文
某甲业力障魔神志错乱。所历根钝自然想来。脱略混淆颠倒重叠。临文徇意字误句差。乖清浊之正音。泥解会之邪见。或事夺其志心不在经。问对起居断绝隔越。久诵懈怠因事愤嗔。严洁或涉于垢尘。肃敬或成于渎慢。身口服用之不净。衣冠礼貌之弗恭。供不如仪处非其他。卷舒揉乱坠落污伤。种种不专不诚。大惭大惧。恭愿诸佛菩萨。法界虚空界一切圣众。护法善神天龙等。慈悲怜悯忏涤罪愆。悉令诵经功德周圆毕遂。某甲回向心愿尚虑译润。或误注解。或非传授差殊音释舛错。校对仍改之失。书写刊刻之讹。其师其人悉为忏悔。仗佛神力使罪消除。常转法轮起济含识。
懒庵枢和尚语
佛诫罗睺罗颂云。十方世界诸众生。念念已证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得自轻而退屈。六凡四圣同此一性。彼既如是我何不然。直须内外资熏一生取办。更若悠悠过日。是谁之咎。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天台智者大师云。何不绝语言置文字。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一微尘者。众生妄念也。大千经卷者。众生佛性也。众生佛性为妄念所覆。妄念若破则佛性现前。此老人为固执文字语言者。兴此叹也。此亦是金鎞刮膜之义。他日眼开方知得力。
楞严经云。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若不以戒摄心者。纵饶解齐佛祖。未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况平平之人。清凉国师以十愿律身者。良有以也。戒以慎为义。又曰。洗心曰斋。防患曰戒。
四句偈
经中四句偈者。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不能受持四句偈。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能受持四句偈。山野看来。人人皆能受持。知者万中有一。何故如此。秖为此经被他前尘盖覆。不自觉知也。
示比丘忖己德行受食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者。德行全可以应供。德行缺则不可应供。今之比丘或年三四十岁。或年五六十岁。未尝一日不应供也。德行全耶。德行缺耶。所以云。学道不通理覆身还信施。长者八十一其树不生耳。年齿既高园中蕈不生。教有明文。不可不信。若也一念回光。日消万两黄金。
示比丘慎勿放逸
增一阿含经云。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涅槃以无放逸为食。如今丛林中三八念诵。鸣钟集众。维那白云。众等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此语与增一颇同。往往闻者以为常例。如风过树略不餐采。佛祖之意遂成虚设矣。
菩萨三事无厌
智论云。菩萨唯有三事无厌。一者供养佛无厌。二者闻法无厌。三者供给僧无厌。今之学者虽未至菩萨地位。拨弃因果者或有之。更不究先圣之微言。殊不知即理而事即事而理。事理圆融法尔如是。故永明云。拟欲蛭嫌海量蜜掩日光乎。
戒定慧
戒定慧三学者。众生自性本有之物。不因修证而得。非唯诸佛菩萨具足。一切凡夫悉皆具足。自性无善恶。无持亦无犯。是自性戒。自性无静乱。无取亦无舍。是自性定。自性本无知而无所不知。是自性慧。诸佛菩萨知有故得受用。一切凡夫不知有故不得受用。知有不知有似乎少异。而戒定慧未尝少异也。
诫观檀越四事从苦缘起出生法
终南山宣律师为弟子慈忍作
损害生命名苦业。筋骨斯尽名苦缘。经云。食者从耕种锄刈收治。扬簸窖藏运辇舂磨。炊爨蒸煮。聊设供给奉送。又种菜造墙溉灌田园。营为酱酢。计一钵食出一钵汗。汗在皮肉即是其血。一食功力出于作者一钵之血。况复一生凡受几食。始从耕种乃至入口。伤杀无数杂类小虫。是以佛戒日受一食支持性命。寄过一生。衣服者养蚕杀茧。取柔织络染浣裁缝。众缘调度无量辛苦。计上下衣资凡杀几蚕。出几气力。蚕茧入汤受几痛苦。是故佛教着粪扫衣。障弊陋质。冀得修道。房舍者。从起立墙壁穿坑掘地。伤杀土虫。斫伐材木伤林树虫。造砖瓦时杀泥水虫。放火陶治杀柴草虫。作人苦力施主费财。饮食众缘劳损甚大。始成一房。是故行者依于冢树草蓐自安。念食是苦节身而食。念衣杀命着粪扫衣。念房舍卧具从苦缘生。志乐头陀三月一移。念四事难消少欲知足。经云。受檀越食如饥馑世食子肉想。受施主衣如热铁缠身。入房舍时如入铁镬。受床座时如热铁床。宁破此身犹如微尘。不以破戒之身受人供给。三涂苦报皆为爱衣贪食乐好房舍。若破戒因缘还偿施主。或作奴婢鞭打驱策。或受畜生形披毛带角。生偿筋骨死还皮肉。负重力尽起而复倒。虚受信施乐不足言。及偿施主苦过万倍。是故教汝知惭知愧。慎护后世莫破戒受施。名为净心。
诫观末法中校量心行法
凡夫解义皆因听学。为知法人。身犯四重畜八不净。财食啖俗馔无羞无耻。知而故犯。不畏后世。是故令汝校量心行。先净禁戒后方听经。汝用五诫得名净心。古者大德讲华严经。唯一卷疏。于后法师作三卷疏。今时讲者十地一品。出十卷疏。各逞功能竞显华诵。文字浩博寄心无所。然文者当体即义。何须人语。今时愚人竞求于名。不求于法。法尚不可着。何况著文字。法离文字言语断故大集经云。经文是一。讲者异说。各恃己见坏乱正法。天神嗔故三灾俱起。以是因缘佛法淡薄。如一斛水解一升酪。看似酪色食即无味。谛思讲论人情测佛。佛智境界岂人能测。如是审察名为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