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注

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肇曰。出入自在而不乖寂故常善入。
达诸法相无挂碍。
  肇曰。万法幽深谁识其涘。唯佛无碍故独称达。
稽首如空无所依。
  肇曰。圣心无寄。犹空无依也。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
  肇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诸长者子久已发无上心而未修净土。所以宝积俱诣。如来现盖皆启其萌也。既于盖中见诸佛净土殊好不同。志在崇习。故愿闻佛所得净土殊好之事。
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肇曰。土之所以净岂技饰之所能净之。必由行故请说行也。凡行必在学地。故菩萨。此问乃是如来现盖之微旨。宝积俱诣之本意也。别本云佛国清净之行。什曰梵本云清净之相。下言众生是佛土。则是其相兆于今。故事应于后。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什曰。宝积问净土之相。故以净相答之。净相即净土因缘。净土因缘有三事。一菩萨功德。二众生。三众生功德。三因既净则得净土。今言众生则是者。因中说果。下释义中具三因缘也。肇曰。夫至人空洞无象。应物故形。形无常体。况国土之有恒乎。夫以群生万端业行不同。殊化异被致令报应不一。是以净者应之以宝玉。秽者应之以沙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曰真土。然则土之净秽系于众生。故曰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也。或谓土之净秽系于众生者。则是众生报应之土。非如来土。此盖未喻报应之殊方耳。尝试论之。夫如来所修净土以无方为体。故令杂行众生同视异见。异见故净秽所以生。无方故真土所以形。若夫取其净秽。众生之报也。本其无方。佛土之真也。岂曰殊域异处凡圣二土然后辨其净秽哉。生曰。净土行者行致净土非造之也。造于土者众生类矣。容以滥造。不得不先明造本以表致义然后说行。
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
  什曰。自此以下二章列三因释则是之义。梵本云随化几所众生。似是随化人多少故国有大小也。义者云。随以何法化众生。若施若戒等各随彼所行来生其国。亦随三因深浅以成严净之异。若因持戒则其地平正。若因行施则七珍具足。略举二法。余皆类此。肇曰。此下释所以众生则佛土也。佛土者即众生之影响耳。夫形修则影长。形短则影促。岂日月使之然乎。形自然耳。故随所化众生之多少而取佛土之广狭也。是以佛土或以四天下。或以三千。或以恒沙为一国者也。生曰。夫国土者是众生封疆之域。其中无秽谓之为净。无秽为无。封疆为有。有生于惑无生于解。其解若成其惑方尽。始解是菩萨本化自应。终就使既成就为统国。有属佛之迹。就本随于所化。义为取彼之国。既云取彼。非自造之谓。若自造则无所统。无有众生何所成就哉。
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
  什曰。梵本云毗尼。毗尼言善治。善治众生令弃恶行善也。随其弃恶多少行善浅深以成其国。调伏旨同而语隐。故存其本也。肇曰。随所调伏众生之深浅而取佛土之好丑。生曰。化虽已兼而名在始。彼不容无调伏。故宜明之。若不调伏则无七珍土矣。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什曰修净国时。逆观众生来世之心。于未来世中应见何国而得解脱。先于来劫位国优劣。然后与众生共摄三因以成其国。使彼来生。言摄摄先所期者也。此言佛慧。下云菩萨根。明将来受化有浅深也。肇曰。众生自有见净好慕而进修者。亦有见秽恶厌而进修者。所好殊方。略言之耳。所因虽异然其入佛慧一也。故随其所应而取佛土焉。生曰。随化虽已从解。容滥其疆。故复宜明。如或有滥则同彼惑必不能统成之矣。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肇曰。上为入佛慧。佛慧七住所得无生慧也。今为菩萨根。菩萨根六住已下菩提心也。生曰。入佛智慧亦已兼矣。而名在始涉。容无深大。故复宜明。若无深大则无一乘土矣。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
  什曰。释所以先立国土优劣然后造行也。若为我取国者。应任行之所成。今为饶益众生。故从物所宜而制国也。肇曰。法身无定。何国之有美恶。斯外何净可取。取净国者皆为彼耳。故随其所应而取焉。生曰。所以上四句也。若自无造国又不在彼疆。然后能成就众生耳。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
  什曰。梵本云。空中造立宫室自在无碍。空不可用为宫室。如是不离众生得净国也。又云。空中得为宫室。不可用空为宫室。要用材木然后得成。如是菩萨虽解于空。不可但以空心得。要以三因成其国也。又意异故经文不同也。生曰。造立宫室譬成就众生也。空地是无妨碍处譬取无秽。秽则碍也。
若于虚空终不能成。
  生曰。于虚空谓无物可用作宫室也。譬如自造国无众生可成。
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
  生曰。无碍处也。
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肇曰。净土必由众生。譬立宫必因地。无地无众生。宫土无以成。二乘澄神虚无不因众生。故无净土也。生曰。非无众生也。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
  肇曰。土之净者必由众生。众生之净必因众行。直举众生以释土净。今备举众行明其所以净也。夫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佛土净。此必然之数不可差也。土无洿曲乃出于心直。故曰直心是菩萨净土也。此则因中说果。犹指金为食。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故建章有之矣。
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不谄直心一行异名也。菩萨心既直化彼同己。自土既成故令同行斯集。此明化缘相及故果报相连。则佛土之义显也。自下二句相对。或前后异名。或前略后广。或前因后果。类因行耳。凡善行有二种。一行善二报善。自此下诸众生所习皆报善也。生曰。致国之义已备于前。今但明众行是净国之本。居然可领故云宝积当知。知如前也。答其所问。故偏据事净表以无秽真实之心也。斯则善行之本故首明之也。不谄众生是净之一事。菩萨皆语其行。众生皆言其报。而对说之者。明众生昔受此化今有此果。菩萨行成应之则属于佛。豫总于国故云来生也。
深心是菩萨净土。
  肇曰。树心众德深固。故难拔深心也。
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深心故德备也。
大乘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乘八万行兼载天下不遗一人大乘心也。上三心是始学之次行也。夫欲弘大道要先直其心。心既真直然后入行能深。入行既深则能广运无涯。此三心之次也。备此三心然后次修六度。别本云。直心深心菩提心。什曰。直心诚实心也。发心之始始于诚实。道识弥明名为深心。深心增广正趣佛慧名菩提心。此皆受化者心也。受化者行致净土。人又来生。以因缘成菩萨国。善有二种。一者行善二者报生善。凡言来生其国具足善者皆报生善也。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外舍国财身命。内舍贪爱悭嫉。名一切能舍也。
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
  什曰。持戒独言满愿者戒是难行亦兼摄众善。故所愿满也。肇曰。十善菩萨戒也。亦有无量戒。略举十耳。戒具则无愿不得故言满也。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忍辱和颜。故系以容相。而岂直形报而已。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得正智慧决定法相。三聚众生中名正定聚也。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此四心周备无际故言无量。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
  肇曰。以四等法摄众生为四摄也。一者惠施。财法二施随彼所须。二者爱语。以爱心故和言随彼所适。三者利语。随彼所利方便利之。四者同事。遇恶同恶而断其恶。遇善同善而进其善。故名同事也。
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什曰。或有见佛而不解脱者。由功慧浅也。能行四摄必慧深而功重。故于佛前得解脱也。亦四摄能令众生得解脱。故行者后致解脱义。肇曰。解脱则四摄所成无为果也。同行故众生皆为此果所摄也。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方便者。巧便慧也。积小德而获大功。功虽就而不证处有不乖寂。居无不失化。无为而无所不为。方便无碍也。
三十七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念处四念处。正勤四正勤。神足四神足。根五根。力五力。觉七觉意。道八正道。合三十七。义在他经。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
  肇曰。二乘三界各有别行。若情无胜期则随行受报。大士标心佛道。故能回向彼杂行向于一乘。此回向心也。
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肇曰。遇善回向。何德不备。此下三句虽不言众生。言国则在矣。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肇曰。说除八难之法。土无八难也。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肇曰。犯禁恶名出于讥彼而不自守。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
  什曰。回向善向佛道故言回向。回向则己兼举众生。故说具足功德。具足功德则无八难。故复说除八难。除八难为行。故受无难之报。既无八难则无众恶。无众恶则无犯禁。故次说无犯戒。上说戒度今复言戒者。义不在戒也。欲因戒以明不讥彼阙。不讥彼阙故莫知其阙。莫知其阙则无犯禁之名。以此为行故获此为果。获此为果则众恶都息。故以十善次也。肇曰。不杀报也。
大富。
  肇曰。不盗报也。
梵行。
  肇曰。不淫报也。
所言诚谛。
  肇曰。不妄语报。
常以软语。
  肇曰。不恶口报。
眷属不离善和诤讼。
  肇曰。不两舌报。
言必饶益。
  肇曰。不绮语报。
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嫉恚邪见心患之尤者。故别立三善也。生曰。修于十善者会上诸行成身口意净为净土之本也。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
  肇曰。夫心直则信固。信固然后能发迹造行。然则始于万行者其唯直心乎。此章明行之次渐。微着相因足以始于直心终于净土。譬犹植栽丝发其茂百围也。直心树其萌。众行因而成故言随也。生曰。前唯明众行各是净国之因。而未知所以得也。故次序其意以释之焉。如是者谓上诸行如下意也。言任直心之势。自然能发行众行。
随其发行则得深心。
  肇曰。既能发行则得道情弥深。
随其深心则意调伏。
  肇曰。道情既深则意无粗矿也。
随意调伏则如说行。
  肇曰。心既调伏则闻斯能行也。
随如说行则能回向。
  肇曰。闻既能行则能回其所行标心胜境。
随其回向则有方便。
  肇曰。既能回向大乘。则大方便之所由生也。
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
  肇曰。方便之所立期在成众生也。
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
  肇曰。众生既净则土无秽也。
随佛土净则说法净。
  肇曰。既处净土则有净说。
随说法净则智慧净。
  肇曰。既有净说则净智慧生也。
随智慧净则其心净。
  肇曰。净智既生则净心转明也。
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什曰。直心以诚心信佛法也。信心既立则能发行众善。众善既积其心转深。转深则不随众恶。弃恶从善是名调伏。心既调伏则遇善斯行。遇善斯行则难行能行。难行能行故能如所说行。如所说行则万善兼具。万善兼具故能回向佛道。向而弥进是方便力也。方便大要有三。一善于自行而不取相。二不取证。三善化众生。具此三已则能成就众生。成就众生则三因具足。三因具足则得净土。土既清净则众生纯净。众生纯净则不说杂教。故言说清净。受法则具下三净。具下三净则与化主同德。故曰一切净也。上章虽广说净国行。而未明行之阶渐。此章明至极深广不可顿超宜寻之有途履之有序。故说发迹之始始于直心终成之美则一切净也。肇曰。积德不已者欲以净心。心既净则无德不净。生曰。功德者殊妙果也。本其所从故以名之焉。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肇曰。结成净土义也。净土盖是心之影响耳。夫欲响顺必和其声。欲影端必正其形。此报应之定数也。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
别本云承佛圣旨。什曰。圣旨梵本云神力。神力所转能令无疑者而发疑念也。
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肇曰。土之净秽固非二乘所能及也。如来将明佛土常净美恶生彼。故以威神发其疑念以生言端。故言承也。生曰。既闻事净便封在事。还昧无秽谓石沙与行为乖。故示难决之。舍利弗诚无不达而居不足之地。可傍为不悟故设斯念以申众怀应机而作。本从佛慧中来。今示非已。岂虚也哉。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国严净非如来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