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注

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
  生曰。观理伏心必恶生死。以为化方便造之而得耳。
是名有方便慧解。
  肇曰。七住以上二行俱备。游历生死而不疲厌。所以为解。
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
  什曰。七住以还又优劣不同也。此明新学不修正观不制烦恼。故言无慧也。而能修德回向仰求大果。故言有方便也。若能修四念处除四颠倒。是名离烦恼慧也。又善能回向心不退转。是能求方便也。六住以还虽通在缚境。若能具此二法则是缚中之解也。上说无相慧及涉有不着方便。是二门出世间法也。此说有相慧及能求方便。是二门世间法也。肇曰。不修空慧以除烦恼。是为慧也。而劝积众德有方便也。
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生曰。虽以无结免缚于生。容可资以成小。故须言回向也。
是名有慧方便解。
  肇曰。上有方便慧解。今有慧方便解。致解虽同而行有前后。始行者自有先以方便积德然后修空慧者。亦有先修空慧而后积德者。各随所宜其解不殊也。离烦恼即三空自调之所能。积德向菩提即严土化人之流也。前后异说互尽其美矣。
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
  肇曰。非真以下无缚之观也。
又复观身无常苦空无我是名为慧。
  什曰。上四句杂说世间出世间慧方便。今此四句偏明出世间慧方便。亦云。上统慧方便。此旨明处疾中用慧方便故能不灭身取证也。若以身为有病至则恼。若知身非实则处疾不乱。出世间慧亦有深浅。无常则空言初相。故先说无常。无常是出世间浅慧也。
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
  什曰。生死可厌而能不厌。善处崄难故名方便也。肇曰。大乘四非常观即平等真观故名为慧。以平等心而处世不倦故名方便。慰谕之说即其事也。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
  什曰。离身则无病故不相离。又云。身病一相故不相离也。
是病是身非新非故。
  什曰。此明身病实相无有新故。说出世间深慧也。
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
  生曰。虽云方便有慧。而方便中不复更有慧也。以方便造慧者。慧中又有方便也。是以明之而因广义焉。
是名方便。
  什曰。不取可灭之相故能不灭。是方便力也。涉有应取相而不取相。不取相则理与有绝。而能涉有巧于难事。故名方便也。肇曰。新故之名出于先后。然离身无病。离病无身。众缘所成。谁后谁先。既无先后则无新故。新故既无即入实相。故名慧也。既有此慧而与彼同疾不取涅槃。谓之方便。自调初说即其事也。慰谕自调略为权智。权智此经之关要。故会言有之矣。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
  生曰。观察得失亦调伏矣。
不住其中。
  生曰。若欲除不调伏。必以调伏为怀。
亦复不住不调伏心。
  肇曰。大乘之行无言无相。而调伏之言以形前文。今将明言外之旨。故二俱不住。二俱不住即寄言之本意寄言之本意。即调伏之至也。生曰。不以调伏为怀耳。非不调伏也。
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肇曰。不调之称出自愚人。调伏之名出自声闻。大乘行者本无名相。欲言不调则同愚人。欲言调伏则同声闻。二者俱离乃应菩萨处中之行。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
  肇曰。欲言在生死。生死不能污。欲言住涅槃。而复不灭度。是以处中道而行者非在生死非住涅槃。
非凡夫行。
  什曰。凡夫行者有三种。善不善无动行。无动行色无色界行也。上二界寿命劫数长久。外道以为有常。不动义也。佛亦因世所名而名之也。
非贤圣行。
  什曰。谓行三脱而不证也。
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
  肇曰。不可得而名者也。
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
  肇曰。不可得而有。不可得而无者。其唯大乘行乎。何则欲言其有无相无名。欲言其无万德斯行。万德斯行故虽无而有。无相无名故。虽有而无。然则言有不乖无。言无不乖有。是以此章或说有行或说无行。有无虽殊其致不异也。魔行四魔行也。久已超度而现降魔者示有所过耳。
虽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
  什曰。功行未足而求至足之果名非时求也。肇曰。一切智未成而中道求证名非时求也。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
  什曰。观无生是取证法。不入正位明不证也。肇曰。正位取证之位也。三乘同观无生。慧力弱者不能自出。慧力强者超而不证也。
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
  肇曰。观缘起断邪见之道也。而能反同邪见者。岂二乘之所能乎。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
  什曰。四摄法也。四摄是爱念众生法。今明爱而不着也。肇曰。四摄摄彼慈惠之极。视彼犹己而能无著也。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
  什曰。心识灭尽名为远离。远离即空义也。不依者明于空不取相也。肇曰。小离离愦闹。大离身心尽。菩萨虽乐大离而不依恃也。
虽行三界。
  什曰。现生三界。
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
  什曰。处而不惑也。肇曰。三界即法性。处之何所坏焉。
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
  肇曰。行空欲以除有。而方殖有德也。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
  肇曰。行无相欲除取众生相。而方度众生也。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
  肇曰。行无作欲不造生死。而方现受身也。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肇曰。行无起欲灭诸起心。而方起诸善行。
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
  什曰。六度是自行法。自行既足然后化人。化人乃知众生心。今虽自行而已能知彼。复次第六度观法无相。不以无相为碍。亦能知众生心也。肇曰。六度无相行也。无相则无知而方遍知众生心行也。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
  肇曰。虽具六通而不为漏尽之行也。何者菩萨观漏即是无漏。故能永处生死与之同漏。岂以漏尽而自异于漏乎。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
  什曰。四无量行则应生四禅地。今偏言梵者。以众生宗事梵天举其宗也。亦四禅地通名梵耳。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
  什曰。禅四禅也。定四空也。解脱八解脱也。三昧空无相无作也。
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肇曰。取其因而不取其果。可谓自在行乎。
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
  什曰。虽观此四法。而不永灭而取证也。肇曰。小乘观身受心法离而取证。菩萨虽观此四不永离而取证也。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
  什曰。精进即四正勤也。不取故言离也。肇曰。小乘法行四正勤功就则舍入无为。菩萨虽同其行而不同其舍也。
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
  什曰。虽现学神足实已神通自在也。肇曰。虽同小乘行如意足。而久得大乘自在神通。如意足神通之因也。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
  肇曰。小乘唯自修己根不善人根。菩萨虽同其自修而善知人根。令彼我俱顺也。
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
  什曰。尽明现行浅法而内已实入深法也。肇曰。虽同声闻根力觉道。其所志求常在佛行也。
虽行止观。
  什曰。初系心在缘名为止。止相应名为观也。
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
  肇曰。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止观助涅槃之要法。菩萨因之而行。不顺之以堕涅槃也。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
  肇曰。修无生灭无相行者本为灭相。而方以相好严身也。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
  肇曰。虽现行小乘威仪。而不舍大乘之法。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
  肇曰。究竟净相理无形貌。而随彼所应现若干象也。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
  肇曰。空本无现而为彼现。
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肇曰。虽现成佛转法轮入涅槃。而不永寂还入生死修菩萨法。如上所列。岂二乘之所能乎。独菩萨行耳。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维摩诘所说经卷第六
不思议品第六
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
  什曰。法身大士身心无倦。声闻结业之形。心虽乐法身有疲厌。故发息止之想。身子于弟子中年耆体劣。故先发念不用现其累迹。又以维摩必悬得其心。故直念而不言也。寻下言诸大人当于何坐。似是推己之疲以察众人之体恐其须故发念之也。
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
  生曰。前除座待须。故舍利弗发须之念也。
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
  什曰。不直讥而问者。欲现其所念乖理进退入负门也。
求床座耶。
  肇曰。独寝床旨现于此。舍利弗默领悬机故扣其兴端。净名将辨无求之道。故因而诘之也。生曰。须座之念迹在有求。有求则乖法。非所以来意者也。
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
  什曰。不取法相理会于法名为求法。若取相生着。心与法乖。非求法也。
不贪躯命何况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
  肇曰。真求乃不求法。况安身之具乎。自此下遍于诸法明无求义也。
非有界入之求。
  肇曰。界十八界。入十二入也。
非有欲色无色之求。
  肇曰。无三界之求也。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无戏论若言我当见苦断集灭证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
  肇曰。有求则戏论。戏论则非求。所以知真求之无求也。
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着非求法也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见闻觉知。
  肇曰。六识略为四名。见闻眼耳识也。觉鼻舌身识也。知意识也。
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肇曰。法相如此。岂可求乎。若欲求者其唯无求乃真求耳。生曰。夫求法者非谓求也。以无复诸求为求耳。
说是语时五百天子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肇曰。大乘法眼净也。
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言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
  什曰。自知而问者。欲令众会取信也。借座彼国其义有二。一者欲现诸佛严净功德致殊特之座。令始行菩萨深其志愿也。二者欲因往反之迹使化流二国也。肇曰。文殊大士游化无疆。必见诸国殊妙之座。净名欲生时会敬信之情。故问而后取。示审其事也。生曰。先问之者。欲明后所致是实也。
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
  肇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
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之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
  肇曰。净名虽以神力往取。彼佛不遣亦无由致。
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苞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无所妨阂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尔时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就师子座与诸菩萨上人俱坐当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萨即自变形为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诸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皆不能升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就师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广吾不能升。
  什曰。维摩神力所制。欲令众知大小乘优劣若此之悬也。亦云。诸佛功德之座非无德所升。理自冥纯。非所制也。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于是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即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便得坐师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毗耶离城无所妨阂又于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肇曰。夫有不思议之迹显于外。必有不思议之德着于内。覆寻其本权智而已乎。何则智无幽而不烛。权无德而不修。无幽不烛故理无不极。无德不修故功无不就。功就在于不就故一以成之。理极存于不极故虚以通之。所以智周万物而无照。权积众德而无功。冥寞无为而无所不为。此不思议之极也。巨细相容殊形并应。此盖耳目之粗迹。遽足以言乎。然将因末以示本托粗以表微。故因借座略显其事耳。此经自始于净土终于法供养。其中所载大乘之道无非不思议法者也。故嘱累云。此经名不思议解脱法门。当奉持之。此品因现外迹故别受名耳。解脱者自在心法也。得此解脱则凡所作为内行外应自在无阂。此非二乘所能议也。七住法身已上乃得此解脱也。别本云。神足三昧解脱。什曰。同体异名也。夫欲为而不能则为缚也。应念即成解脱无不能名为解脱。能然而莫知所以然。故曰不思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