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维摩诘所说经注
维摩诘所说经注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
什曰。若起悲而不为救物者。乖于悲也。当为救物而起悲心。肇曰。大悲之兴救彼而起。所以悲生于我而天下同益也。生曰。悲本所念在苦欲拔之也。若以实救为悲。悲之大者也。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
什曰。凡夫及小乘则见众生乐故起喜心。今欲令持正法故起喜心。心于法中生喜也。肇曰。欲令彼我俱持正法。喜以之生也。生曰。喜本欣彼得离非法。是意存法也。若以持正法为喜。喜之实者也。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
什曰。凡夫及小乘为舍怨亲故行舍心。今欲令其为平等智慧一切舍离以行舍心。复次舍心中唯见众生无分别想。同于无明。欲令其舍心中行智慧也。肇曰。小舍舍于怨亲。大舍舍于万有舍万有者正智之性也。故行舍心以摄智慧。生曰。舍以舍憎爱为怀也。摄智慧慧无不摄也。若以无不摄慧为舍者。舍亦无不舍也。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以化犯戒起尸波罗蜜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
肇曰。忿生于我。无我无竞。别本云。以无我法起忍。什曰。初行忍时则为我求福。习行既深则忘我而忍。复次若能即我无我则无受苦者。无受苦者故能无事不忍。若以无我行忍则其福无尽。譬如水中生火无能灭尽者也。
以离身心相。
什曰。远离有二种。身栖事表名身远离。心无累想名心远离。于身心不着亦名为远离也。
起毗梨耶波罗蜜。
肇曰。精进之相起于身心。而云离身心相者。其唯无相精进乎。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
什曰。令其为佛道故以起禅。不为乐及受福。复次梵本中。菩提相亦名寂灭相。当为此相起禅也。肇曰。菩提之相无定无乱。以此起禅。禅亦同相。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
什曰。欲令其标心大觉不为名利也。肇曰。在佛名一切智。在菩萨名般若。因果果名也。然一切智以无相为相。以此起般若。般若亦无相。因果虽异名其相不殊也。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什曰。是弃众生法也。当为化众生而起空也。肇曰。存众生则乖空义。存空义则舍众生。善通法相。虚空其怀。终日化众生终日不乖空也。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
什曰。无相则绝为。故诲令不舍也。肇曰。即有而无。故能起无相。即无而有。故能不舍。不舍故万法兼备。起无故美恶齐旨也。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
什曰。无作不作受生行也。无作则绝于受生。故诲令为示现而起无作也。肇曰。作谓造作生死也。为彼受生者非作生而受生也。是以大士受生常起无作。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
什曰。无方便慧则取相。取相则坏正法。有方便慧则无取相。无取相则是持正法。
以度众生起四摄法。
肇曰。非方便无以护正法。非四摄无以济群生。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于身命财起三坚法于六念中起思念法。
肇曰。念佛法僧施戒天六念也。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
什曰。欲令众和要由六法。一以慈心起身业。二以慈心起口业。三以慈心起意业。四若得食时减钵中饭供养上座一人下座二人。五持戒清净。六漏尽智慧。若行此六法则众常和顺无有乖诤。昔有二众共行诤。佛因是说六和敬也。肇曰。以慈心起身口意业为三也。四若得重养与人共之。五持戒清净。六修漏尽慧。非直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群众不和非敬顺之道也。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
肇曰。凡所行善不以邪心为命。
心净欢喜起近贤圣不憎恶人起调伏心。
肇曰。近圣生净喜。见恶无憎心。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
什曰。出家则能深入佛法具行净戒。肇曰。出家之法非浅心所能弘也。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
肇曰。闻不能行非多闻也。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
什曰。与物无逆又不乖法是名无诤。当为此而起闲居也。肇曰。忿竞生乎众聚。无诤出乎空闲也。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肇曰。佛慧深远。非定不趣。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
什曰。谓修禅定道品法也。当为兼解众缚起修行地。不应自为而修行也。肇曰。己行不修安能解彼矣。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
什曰。一切善法分为二业。谓福德慧明业也。六度中前三度属福德。后三度属慧明。二业具足必至佛道。譬如两轮能有所至。福德业则致相好净土诸果报也。慧明业得一切智业者也。
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
肇曰。大乘万行分为二业。以智为行标故别立智业。诸行随从故总立德业。凡所修立非一业所成。而众经修相净土系以德业。知念说法系以智业。此盖取其功用之所多耳。未始相无也。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
肇曰。决定审理谓之智造心分别谓之慧。上决众生念定诸法相然后说法。故系之以智。今造心分别法相令入一门。故系之以慧也。别本云。智业慧业。什曰。二业中慧明胜。故有二种分别。内自见法名为慧。外为众生知其心相决定不疑而为说法名为智也。
断一切烦恼。
什曰。即慧明业也。
一切障阂。
什曰。还总福德慧明二业。二业具则罪阂悉除。下二句亦总二业也。
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
肇曰。无善不修故无恶不断也。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
什曰。佛法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出世者名为助佛道法也。肇曰一切智慧即智业也。一切善法即德业也。助佛道法大乘诸无漏法也。智德二业非有漏之所成。成之者必由助佛道法也。生曰。若尽以一切智慧一切善法为助佛道之法者。法施会必办矣。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
肇曰。若能备上诸法。则冥润无涯。其为会也不止一方。其为施也不止形骸。不止形骸故妙存济神。不止一方故其会弥纶。斯可谓大施。可谓大会矣。
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
生曰。无不与大之极。
亦为一切世间福田。
什曰。若行财施但名施主不名福田。若行法施亦名施主又名福田。肇曰。福田。谓人种福于我。我无秽行之稊稗。人获无量之果报。福田也。生曰。施主易。受施难也。要当德必能福然后是耳。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
什曰。既用其礼法。亦以其有福德智慧故以为坐之宗主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时心得清净。
肇曰。心累悉除得清净信也。
叹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直百千以上之。
生曰。七日施而此物在者。最所重也。而以上维摩诘者。现崇法施情也。
不肯取。
什曰。本来意为说法故。亦为讥财施故。怀此二心。所以不受者也。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
肇曰。上直进以法施。未等致施之心。故施极上穷下。明施心平等。以成善德为施之意也。
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
什曰。以彼佛威德殊胜国土清净。将欲发起众会令生胜求。故先奉施后使其见也。
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
什曰。为善德现将来果报如此之妙也。
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生曰。分作二分者欲以明等也。现神力验法施也。
变成四柱宝台。岂财施能为之乎。是法施会然也。故能无不周耳。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
什曰。施佛以地胜故心浓。施贫以地苦故悲深。是以福田同相致报一也。
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肇曰。若能齐尊卑一行报以平等悲而为施者。乃具足法施耳。生曰。用心如此非财之施也。乃所以具足法施会也。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肇曰。三万二千菩萨皆说不任之缘。文不备载之耳。
维摩诘所说经卷第五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
肇曰。文殊师利秦言妙德。经曰。已曾成佛名曰龙种尊也。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什曰。言乃超出我上。岂直诸贤。此盖深往之情耳。岂其实哉。肇曰。三万二千何必不任。文殊师利何必独最。意谓至人变谋无方隐显殊迹。故迭为修短应物之情耳。孰敢定其优劣辩其得失乎。文殊将适群心而奉使命。故先叹净名之德以生众会难遭之想也。其人道尊难为酬对。为当承佛圣旨行问疾耳。
深达实相。
肇曰。实相难测。而能深达。
善说法要。
什曰。此文不便。依经本应言以要言说法。谓能简要之言折繁理也。肇曰。善以约言而举多义。美其善得说法之要趣也。
辩才无滞智慧无阂。
肇曰。辞辩圆应而无滞。智慧周通而无阂。
一切菩萨法式悉知。
什曰。谓神通变化诸威仪也。
诸佛秘藏无不得入。
什曰。如密迹经说身口意是也。肇曰。近知菩萨之仪式。远入诸佛之秘藏。秘藏谓佛身口意秘密之藏。
降伏众魔。
肇曰。众魔四魔。
游戏神通。
什曰。神通变化是为游引物。于我非真故名戏也。复次神通虽大。能者易之。于我无难。犹如戏也。亦云。于神通中善能入住出自在无碍。肇曰。游通化人。以之自娱。
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肇曰。穷智用尽权道故称度也。
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肇曰。其德若此。非所堪对。当承佛圣旨然后行耳。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即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
什曰。余声闻专以离苦为心。不求深法故不同举耳。五百弟子智慧深入乐闻深法。所以俱行也。
百千天人皆欲随从。
肇曰。大士胜集必有妙说故率欲同举也。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毗耶离大城。
肇曰。庵罗园在城外。净名室在城内也。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
什曰。将欲明宗故现空相以发兴也。尽敬致供必称其所安。以文殊乐虚静故应之以空也。生曰。发斯念者因以空室。示有虚纳之怀。有去故空。密在用标宗致也。现神力者念之使也。
及诸侍者。
生曰。为妨已陪侍者须别将。又以明体夫宗致无舍群生之怀。苟不弃之莫非皆侍矣。
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肇曰。现病之兴。事在今也。空室去侍以生言端。事证于后。唯置一床借座之所由也。生曰。众多室小。虽床亦妨。且坐卧行立本随人体所宜须之便设。何必在豫。以此去之。岂曰不延。乃所以有客故尔而实设之待须者。将现神力以表说理之功。功既非测。以验所说是实。
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
生曰。见之者得其旨也。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
什曰。若默然无言。以宾主不谐。赞言善来者欲明宾来得会。主亦虚受也。
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肇曰。将明法身大士举动进止不违实相。实相不来。以之而来。实相无见以之相见。不来而能来。不见而能见。法身若此。何善如之。生曰。既以体理为怀。来则旌其为不来相之来矣。有不来相之来者善之极也。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
生曰。如是者谓前理尔也。若者设使来不能自表于不来。既来不复更来。来为不来相居然显矣。体之无功。我何有善哉。
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
生曰。来本生于不来来者尚无所从而来。况来者可得更来耶。以去对来相明也。
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肇曰。明无来去相成净名之所善也。夫去来相见皆因缘假称耳。未来亦非来。来已不更来。舍来已未来。复于何有来去。见亦然耳。其中曲辩当求之诸论也。生曰。已备前文故不复广之也。
且置是事。
肇曰。虽贪微言而使命未宣。故且止其论而问疾矣。
居士是疾宁可忍不。
什曰。若病重难忍则废其道业也。问疾轻重宁可忍不也。
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
什曰。外道经书唯知有三大病不知地大。佛法中说四大病。病之所生生于四大增损。四大增损必自有因而然。故问其因起也。
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肇曰。使命既宣。故复问疾之所由生也。是病何因而起。起来久近。云何而得灭乎。生曰。作问实疾之迹以求假病之意也。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道融曰。众生受痴故有爱。有爱故受身。受身则病。以彼病故则我病生矣。众生有病而我病生者。明为物故生毗摩为物来久故知不近也。下言彼病灭则我病灭。明其起病不齐限众生也。新学菩萨未能久处生死为一切起病。故明大士旷怀处疾。推其前际以发心为始。寻其后际则与众生俱灭。新学闻之局心自旷。病生灭二句言虽在病意在明悲。故但说病生灭久近。久近既明则大悲自显。是以先答生灭后答大悲起也。此集以明宗为本。而先说大悲者。有二门入佛法。一大悲二智慧。阶浅至深。弘之有渐。故先说大悲后说实相也。什公作空解云。痴无前际。无前则亦无中后。病亦如是无久近也。此中不似有空义。故别记私通如上。肇曰。答久近也。菩萨何疾。悲彼而生疾耳。群生之疾痴爱为本。菩萨之疾大悲为源。夫高由下起。疾因悲生。所以悲疾之兴出于痴爱。而痴爱无绪莫识其源。吾疾久近与之同根。此明悲疾之始。不必就己为言也。生曰。夫现疾之意欲拔众生无始痴爱尽其无穷之源。虽我今生而实无我今生。意存彼昔义。乃是彼昔病。然则病起于有痴爱之时。非适今也。不以一切言之者。今答病久义不在普故也。然泛云痴爱普亦在其中矣。又不以众生言之者。菩萨无复痴爱。居然有属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