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维摩诘所说经注
维摩诘所说经注
超越假名。
什曰。缘会无实。但假空名耳。若得其真相即于假不迷。故名超越也。肇曰。万事万名虚假以生。道在真悟故超越假名。
出淤泥。
什曰。在家没欲泥。出家没见泥。今明真出家故总言出也。
无系着。
什曰。若有所系亦未为出家。一切不着是真出家也。肇曰。出生死爱见之淤泥。无出家爱道之系着也。
无我所。
什曰。于我所法中一切舍离。故言无也。肇曰。出家之道本乎无为。
无所受。
什曰。受义言取。取有四种。在家人有爱取。出家人有戒取见取爱取。真出家者无此四受。亦于一切法无所受也。肇曰。无四受也。欲受我受戒受见受。
无扰乱。
什曰。凡心有所在方便不息。是名扰乱。出家无事一切永离也。
内怀喜。
什曰。喜有二种。一者有现世功德。自然欣预。二者后得涅槃心常安悦。既具二喜。又无想着。乃真喜也。肇曰。夫扰乱出于多求。忧苦生乎不足。出家寡欲。扰乱斯无。道法内充。故怀喜有余。
护彼意。
什曰。谓能奖顺众生不乖逆其心也。
随禅定。
什曰。出家凡有三法。一持戒二禅定三智慧。持戒能折伏烦恼令其势微。禅定能遮如石山断流。智慧能灭毕竟无余。今持戒清净则结薄。心静与禅相顺。故言随也。
离众过。
肇曰。诸长者子应闻出家无为之道。而示以有为功德之利。是由不随禅以观其根不审法以将其意。众过之生其在此乎。故因明出家以诫之也。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肇曰。若能不违上说。乃应出家之道。出家之道非存利之所能也。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
生曰。无利之利真利也。故劝之耳。
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什曰。佛常在世。于罪者为难耳。肇曰。净名知其不得出家而劝之者。欲发其无上道心耳。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什曰。长者子不得出家。而重出家之美。所以深其恼耳。肇曰。非不欲出家。不欲违亲耳。
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
什曰。若发无上道心心超三界。形虽有系乃真出家。
是即具足。
什曰。虽为白衣能发无上心者便为出家具足戒行矣。生曰。出家本欲离恶行道。若在家而能发意即是足矣。亦为具足其道者也。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生曰。诸长者子既以有阂乖出家事。而闻在家有出家之理欣然从之。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阿难。
什曰。秦言欢喜也。问曰。阿难持佛法藏。即其所闻足知无病。今云何不达。答曰。真实及方便悉是佛语。故二说皆信。又云。阿难亦共为方便也。肇曰。阿难秦言欢喜。弟子中总持第一。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
生曰。佛而有疾。现去物不远。使得有企仰之情也。而用牛乳者。有遍应从此化故也。
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
生曰。未便乞乳。有待然乎。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
生曰。晨非乞食时。必有以也。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生曰。以事对也。
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
肇曰。至人举动岂虚也哉。如来现疾之所度。净名致呵之所益。皆别载他经。生曰。于不达者为不应也。
如来身者金刚之体。
什曰。小乘人骨金刚。肉非金刚也。大乘中内外金刚一切实满。有大势力无病处故。生曰。如来身无可损若金刚也。
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
肇曰。夫痛患之生行业所为耳。如来善无不积。恶无不消。体若金刚。何患之有。生曰。且略示其无病理也。言都无致病之本。而有乐因普会。自应有何疾耶。
默往阿难。
肇曰。默然而往。
勿谤如来。
肇曰。如来无疾。言疾则谤。生曰。苟云是实为谤佛也。以此言之。无乞乳理故令还去焉。
莫使异人闻此粗言。
生曰。病为常近粗之极也。不达闻之必为然矣。
无令大威德诸天。
什曰。谓五净居天上别有清净诸天名世间顶。悉十住菩萨所生也。若闻此言则知阿难不达方便而生劣想。故诫言无令得闻。恐此似当时所宜非实言也。
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
生曰。彼推已无疾必达佛矣。而此言实病。不亦哂斯语之不得乎。
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
什曰。有罗汉名薄拘罗。往昔为卖药师。语夏安居僧言。若有须药就我取之。众竟无所须。唯一比丘小病受一诃梨勒果。因是九十劫生天人中受无量快乐。但闻病名而身无微患。于此生年已九十亦未曾有病。况佛积善无量。疾何由生。问曰。善恶相对报应宜同。五逆重罪一劫受苦。云何一果之善受福无量耶。答曰。罪事重而力微。善事轻而势强。譬有恶蛇将取人食。先吐毒沫在地。人践其上即时昏熟不能起去。然后以气吸之。三宝中作功德亦复如是。初作功德时。其事虽微冥益已深。然然方便引入佛道。究竟涅槃其福乃尽。
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
肇曰。转轮圣王随命修短终身无病。生曰。以事推之使人悟也。转轮圣王乃不及欲界诸天。但以人中少福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普胜三界。而有疾哉。
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
生曰。推事既尔。必应还去也。苟执不去。非徒佛有斯谤。我等亦受其耻也。
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
生曰。师不可师之人。便应受此耻辱矣。
可密速去勿使人闻。
肇曰。正士闻则谓汝不达。邪士闻则谓佛实有疾。何名为法之良医。身疾不能救。而欲救人心疾乎。生曰。急宜还去也。
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
什曰。法身有三种。一法化生身。金刚身是也。二五分法身。三诸法实相和合为佛。故实相亦名法身也。
非思欲身。
什曰。非肉身即法化身也。非三界之形故过于三界。虽有生灭而无老病众恼十事之患故名无漏。无漏则体绝众为故名无为。形超五道非物之数故曰无数也。肇曰。三界有待之形名思欲身也。法身之义已记之善权。生曰。以向来语当知必如下说也。思欲是妄想之怀致病本也。如来身从实理中来。起不由彼。应有何病耶。
佛为世尊过于三界。
生曰。既以思欲为原便不出三界。三界是病之境也。佛为悟理之体超越其域。应有何病耶。言佛为世尊者。以明过于世间也。
佛身无漏诸漏已尽。
肇曰。夫法身虚微妙绝常境。情累不能染。心想不能议。故曰诸漏已尽过于三界。三界之内皆有漏也。生曰。虽出三界。容是最后边身犹是漏法。漏法岂得无病哉。佛既过之无复斯漏。何病之有耶。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肇曰。法身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故现身有病。无为故不堕有数。生曰。虽曰无漏或有为也。有为是起灭法。虽非四大犹为患也。佛既以无漏为体。又非有为。何病之有哉。为则有数也。
如此之身当有何疾。
生曰。并合四句语也。
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
肇曰。受使若此。致讥若彼。进退怀愧。或谓谬听也。生曰。近佛而谬。所以应惭也。谬必致罪不得不惧也。得无之言诚是从容之辞。而意在必谬也。
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
什曰。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多岁数名由泓。多由泓名为劫。大劫如贤劫比也。大劫中有小劫。多诸恶事总名劫浊。善人既尽淳恶众生众生浊也。除邪见已诸烦恼如三毒等增上重者不以道理能障圣道必入恶趣。如是结使烦恼浊也。除四见已唯取邪见谤无因果罪福及圣道涅槃是名见浊也。大劫初时人寿无量。尔时佛未出世。后受命渐短人寿六万岁。尔时拘留孙佛出世。乃至百二十岁时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自后渐短乃至人寿三岁。百二十岁已下尽名命浊也。弥勒生时小劫更始人寿更长也。
现行斯法。
什曰。梵本云贫法。现病行乞等是贫法也。
度脱众生。
生曰。解阿难意使得取乳也。实如维摩诘语。但佛应五浊恶世自应尔。
行矣阿难取乳勿惭。
肇曰。以其愧惑故空声止之。如居士言。何有无漏之体婴世之患。但为度五浊群生故现斯疾耳。取乳勿惭也。五浊者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生曰。惭迹应在必行矣。故令取乳勿惭也。
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维摩诘所说经卷第四
菩萨品第四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
什曰。弥勒既绍尊位。又当于此土而成佛。众情所宗故先命之。弥勒维摩大小之量未可定也。或云。维摩虽大或有以而不成佛。或云。弥勒虽大将有为而故辞行或此是分身弥勒非其正体。以此三缘故有致屈之迹也。弥勒不堪便应超命文殊。而兼命余人者。将以一虽不堪众不可抑故。推众求能广命之也。亦欲令各称所闻以尽维摩之美也。肇曰。弥勒南天竺婆罗门姓。出此姓即以为名焉。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肇曰。五百弟子皆已不任故复命菩萨者。将备显净名难酬德也。生曰。弥勒者婆罗门姓也。虽生兜率为诸天师。犹以本姓称焉。以其亲承佛弟子。使亦宜在众菩萨先也。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
什曰。是人中说法也。此天以弥勒将上为天师。豫怀宗敬。故常来听法也。
说不退转地之行。
什曰。即无生法忍也。维摩诘不先遣忍心而先遣受记者。良由诸天见弥勒受记。故有补处之尊。遂系心成得。希想受记。故先明无受记。受记必由心生。故寻生以求记。生坏则记亡。故推世以去生也。肇曰。下呵云。实无发心亦无退者。以此而推。似存不退之行以劝发无上之心也。虽曰胜期。犹未免乎累。教迹不泯故致斯呵。然经云。补处大士心无不一。智无不周。应物而动。何阙之有。是由得失同怀修短迭应。利彼而动。无计诸己。故弥勒假有以启始。净名居宗以济终。互为郢匠器彼淳朴。虽复迹同儒墨致教不一。然相成之美实存其中矣。生曰。体如之行不复退转也。弥勒躬有此行而现得受记。今说之者将以引之使见利乐法。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生曰。阿耨多罗者无上也。三藐三者正遍也。菩提者彼语有之此无名也。实则体极。居终智慧也。然有三品。声闻也辟支佛也佛也。二乘各于其道为菩提耳。非所谓菩提也。唯佛菩提为无上正遍菩提也。一生者无复无量生余一生也。有两句义矣。
为用何生得受记乎。
生曰。弥勒向说行意以受记引之耳。不为说受记也。而彼生着情。便贪记以有行。斯则复是见菩提可得也。是以维摩诘即推弥勒受记为无。以呵其说行之意。遣彼着也。然后乃更释其见菩提心焉。夫受记者要以四事合成。一一推之皆无也。四事者。一以人受记为主。二以体如为本。三无无量生。四在一生中得佛。交在一生中。而以之受记。要应先推一生也。一生者举八万岁生唯一念现在。余皆过去未来也。故言为用何生得受弥勒记乎。
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
肇曰。发无上心修不退行受记成道。弥勒致教之本意也。今将明平等大道以无行为因无上正觉以无得为果。故先质弥勒。明无记无得然后大济群生一万物之致以弘菩提莫二之道也。夫有生则有记。无生则无记。故推斥三世。以何生而得记乎。
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
肇曰。别推三世明无生也。过去生已灭。已灭法不可谓之生也。生曰。无复有也。
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
肇曰。未来生未至则无法。无法以何为生。生曰。竟未有也。
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
肇曰。现法流速不住。以何为生耶。若生灭一时则二相俱坏。若生灭异时则生时无灭。生时无灭则法无三相。法无三相则非有为也。若尽有三相则有无穷之咎。此无生之说亦备之诸论矣。三世既无生。于何而得记乎。生曰。生时已去未始暂停。岂可得于中成佛耶。
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
肇曰。证无住义也。新新生灭。交臂已谢。岂待白首然后为变乎。生曰。引佛语证不住也。即时者不待变也。
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
什曰。实相常定故名正位。向以因缘明生非真实故无受记。今明生既非真则无生。无生则常定。常定中无受记也。
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生曰。次推无无量生也。夫无无量生者。体生是无故得之矣。苟体生是无。而无无量生者。无无量生。复何有哉。斯乃为正位者也。正位者永与邪别也。然则既以无无量生为正位者。无有受记。理自明也。以得菩提故有受记。复云无得菩提耳。前推生直推其体。今推无无量生。以正位推之者。生本根于痴爱。是有者之所惑。故宜于外推其体也。无无量生。原在悟理。是得者之所达。自应以正位于内明之也。
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
肇曰。上推有生无记。此推无生亦无记也。无生即七住无相真正法位也。此位为理。无记无成。弥勒于何受一生记乎。生曰。并质之也。
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
肇曰。如虽无生灭。而生灭不异如。然记莂起于生灭。冥会由于即真。故假如之生灭以明记莂之不殊也。生曰。复次推体如也。如生者。体如之时我本无如。如今始出为生也。如灭者。如是始悟中名义。尽菩萨最后心为灭也。夫为得佛之因。既在于始。又在其终。故言为从如生灭得受记耶。别本云从如起灭。什曰。此亦因其所存而遣之也。夫受记要由得如。本未得而今得。似若有起。如起则累灭。亦似有物于如中灭。故先问其起灭以明无起灭。一切人皆如以下更明如理无二无受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