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

  颂曰。
  茫茫荒宇  蠢蠢迷昉  居苦谓乐
  靡勤靡奖  不遵厥理  空传妄想
  外顺情尘  内乖心朗  慈诱返迷
  扣诚发爽  灵通吐曜  冥资妙响
  归心正觉  津悟福赏  抚之有会
  功超由曩
感应缘(略引三验)
  晋竺长舒宋邢怀明宋王叔达。
  晋竺长舒者。其先西域人也。世有资货为富人。竺居晋元康中内徙雒阳。长舒奉法精至。尤好诵观世音经。其后邻比失火。长舒家悉草屋。又正下风。自计火已逼近。政复出物所全无几。乃敕家人不得梿物。亦无灌救者。唯至心诵经。有顷火烧其邻屋。与长舒隔篱而风忽自回。火亦际屋而止。于时咸以为灵。里中有轻险少年四五人。共毁笑之云。风偶自转。此复何神。伺晴燥夕当爇其屋。能令不燃者可也。其后天甚旱燥风起亦驶。少年辈密共束炬掷其屋上。三掷三灭。乃大惊惧各走还家。明晨相率诣长舒家。自说昨事稽颡辞谢。长舒答曰。我了无神。政诵念观世音当是威灵所祐。诸君但当洗心信向耳。自是邻里乡党咸敬异焉。
  宋邢怀明。河间人。宋大将军参军。尝随南郡太守朱循之北伐。俱见陷没。于是伺候间隙俱得道归。夜行昼伏。已经三日犹惧追捕。乃遣人前觇虏候。既数日不还。一夕将雨阴闇。所遣人将晓忽至。乃惊曰。向遥见火光甚明。故来投之。那得至而反闇。循等怪愕。怀明先奉法。自征后头上常戴观世音经。转读不废。尔夕亦正暗诵。咸疑是经神力。于是常共祈心。遂以得免居于京师。元嘉十七年有沙门。诣怀明云。贫道见此巷中及君家殊有血气。宜移避之。语毕便去。怀明追而目之。出门便没。意甚恶之。经二旬邻人张景秀伤父及杀父妾。怀明以为血气之征。庶得无事。时与刘斌刘敬文。比门连接同在一巷。其年并以刘湛之党。同被诛夷云。
  宋王球字叔达。太原人也。为涪陵太守。以元嘉九年于郡失守系在刑狱。着一重锁钉鍱坚固。球先精进。既有囹圄用心尤至。狱中百余人并多饥饿。球每食皆分施之。日自持斋。至心念观世音。夜梦升高座见一沙门。以一卷经与之。题云光明案行品。并诸菩萨名。球得而披读忘第一菩萨名。第二观世音。第三大势至又见一车轮沙门曰。此五道轮也。既觉锁皆断脱。球心知神力弥增专到。因自钉治其锁经。三日而被原宥(右此三验出冥祥记)
说听篇第十六(此有八部)
  述意部引证部仪式部简众部渐顿部法施部报恩部利益部。
述意部第一
  夫师资义重慧学为胜。修以义方多闻为善。故马鸣振将绝之纲。龙树兴大小之辩。慧[跳-兆+(轍-車)]昭然清论英出。信可该领名数藻雪旧疑。然学而不说尼父所忧。于义不了释尊所诫。故经曰。法之供养胜诸供养。故外书云。善人是不善人之师不善人是善人之资。受说无违则理超情腑。如说听乖宗则鲜难通会。是以一象既亏则六爻斯坠。一言有失则累劫受殃。故知传法不易受听极难。良由去圣日久微言渐昧。而一说一受固亦难行。恐名利关心垢情难净也。
引证部第二
  如中论偈云。
  真法及说者  听者难得故
  如是则生死  非有边无边
  又十地论云。由说听二人不称法故各有两过。一不平说过。二佛不随喜过。故大集经偈云。
  若诸众生无法器  如来于彼修舍心
  设大方便待时节  为令彼得真解脱
  大庄严论偈云。
  随闻而得觉  未闻慎勿毁
  无量余未闻  谤者成痴业
  宝性论偈云。
  愚痴及我慢  乐行于小法
  谤法及法师  则为诸佛呵
  外现如仪相  不识如来教
  谤法及法师  则为诸佛呵
  今见初学黑白幼童。发足守迷。于文义中生知足想。自恃陵他转加轻侮。故地持论云。随文取义有五种过。一无正信。二退勇猛。三诳众生。四轻法。五谤法。能说之人尚垢自心。况所听之人能生信乎。若净心说法。纵是生死变为涅槃。若染心说。纵是涅槃变为生死。
  又涅槃经云。大乘为甘露。亦名为毒药。能消即为甘露。不消即成毒药。如人置毒乳中则能杀人。故宝性论偈。
  无知无善识  恶友损正行
  蜘蛛落乳中  是乳则为毒
  又十轮经云。如刹利旃陀罗等。见有依我法中出家若声闻辟支佛乃至大乘说法法师。诽谤骂辱欺诳正法。而作留难恼乱法师。以是因缘堕阿鼻地狱。若见依我法中而出家者。于此人所数数嗔恚。骂辱我所说法不肯信受。破坏塔寺僧坊堂舍杀害比丘。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灭尽。命欲终时支节皆疼如火焚烧。其人舌根如被系缚。于多日中口不能语。命终之后堕阿鼻地狱。
仪式部第三
  如三千威仪云。上高座读经有五事。一当先礼佛。二当礼经法上座。三当先一足蹑阿僧提上正住座。四当还向上座。五先手按座乃却座。已座有五事。一当正法衣安座。二揵稚声绝当先赞偈呗。三当随因缘读。四若有不可意人不得于座上嗔恚。五若有持物施者当排下着前。又问经有五事。一当如法下床问。二不得共座问。三有解不得直当问。四不得持意念外因缘。五设解头面着地作礼反向出户。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法师处师子座有四种法。何等为四。一者欲升高座。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者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者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者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
  复有四法。一于诸众生作饶益想。二于诸众生不生我想。三于诸文字不生法想。四愿诸众生从我闻法。于阿耨菩提而不退转。
  复有四法。一不自轻身。二不轻听者。三不轻所说。四不为利养。又文殊师利问经云。文殊师利白佛言。四众于何时中不得作声。或身口木石及诸余声。
  佛告文殊师利。于六时中不得作声。礼佛时。听法时。众和合时。乞食时。正食时。大小便时。何故是时不得作声。佛告文殊。于是时中有诸天来。彼诸天等常清净心无染心空心随波罗蜜心观佛法心。以彼声故令心不定。以不定故悉皆还去。以诸天去故诸恶鬼来。作不饶益不安隐事。彼入于此生诸焰患。人民饥饿更相侵犯。是故文殊。应寂静礼佛。佛说祇夜云。
  不作身口声  木石余音声
  寂静礼佛者  如来所赞叹
  又佛本行经云。佛告诸比丘。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请于诸根闇钝及以缺漏戒不具者而说其法。从今以后若请说法。应请妙行具足之人于诸众内胜行成就多解修多罗及解毗尼解摩登伽人。应选择文字分明具足辩才者说法。是等比丘从下座次第差遣为众说法。若一乏者更请第二。第二疲乏应请第三。第三疲乏应请第四。第四疲乏应请第五。乃至若干堪说法者。次第应请为众说法。尔时众人见彼法师辩才具足能演说法。即持香华而散其上。时诸比丘不受其法而生厌离。何以故。以佛断故。出家之人不得将持涂香粖香及诸香鬘。时诸人辈闻见此事毁呰说言。是等比丘。如是供养尚不堪受。况复胜者。时诸比丘以如是事具往白佛。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诸比丘。若有诸白衣檀越。以欢喜心。以吉祥故。持种种香华涂香粖香及诸华鬘散法师上者。应当受之。是白衣诸檀越等。遂将种种资财宝。物及袈裟等供养法师。是诸比丘恐惧惭愧不受彼物。世诸人辈毁呰谈说。是辈沙门诸释子等。若干轻物尚不堪受。况复胜者。尔时诸比丘闻是事已具往白佛。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诸比丘。若有俗人持诸财物及袈裟等奉施法师。为欢喜故我许舍施。若有须者听其受取。若不须者我许送还。
  时诸比丘取经中要略义味。而为化说不依次第。于时比丘惭愧恐怖。虑违经律具以白佛。于时佛告诸比丘言。我许随便于诸经中择取要义安比文句为人说法。但取中义莫坏经本。
  又佛本行经云。时诸比丘集一堂内。有二比丘复演说法。是故相妨。即造二堂。二堂之内各别说法。犹故相妨。此堂之内将引比丘往诣彼堂。彼堂之处有诸比丘。迭相诱接令诣此堂。往来交杂遂乃乱众。人或去来法事断绝。或有比丘于此法门不喜闻说。时诸比丘具以白佛。佛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不得一堂二人说法。亦复不得二堂相近使声相接以相妨碍。亦复不得彼诣此众此诣彼众。亦复不得憎恶沙门不喜闻说。若憎恶者须如法治之(又四分律亦不许同一堂内二法师说法高座相近并坐而说歌咏声说双声合呗并皆不许余律亦不许法师高座受白衣散花花若着身即须振却)又善见律云。若法师为人讲听者说法。女人听者以扇遮面。慎勿露齿笑。若有笑者驱出。何以故。三藐三佛陀。怜愍众生金口所说。汝等应生惭愧心而听。何以笑之驱出。
违法部第四
  如佛藏经云。佛言。舍利弗。当来比丘好读外经。当说法时庄校文辞令众欢乐。恶魔尔时助惑众人障碍善法。若有贪着音声语言巧饰文辞。若复有人好读外道经者。魔皆迷惑令心不安隐。是诸人等为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贪利养。看诸外书犹如群盲为诳所欺。皆使令堕深坑而死。复次舍利弗。不净说法者。不知如来随宜意趣。自不善解而为人说是人现世得五过失。何等为五。一说法时心怀怖畏恐人难我。二内怀忧怖而外为他说。三是凡夫无有真智。四所说不净但有言辞。五言无次第处处抄撮。是故在众心怀恐怖。如是凡夫无有智慧心无决定但求名闻。疑悔在心而为人说。是故舍利弗。身未证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法堕地狱。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知有此四鸟。云何为四。一或有鸟声好而形丑。谓拘翅罗鸟是也。二或有鸟形好而声丑。谓鸷鸟是也。三或有鸟声丑形亦丑。谓土枭是也。四或有鸟声好形亦好。谓孔雀鸟是也。世间亦有四人当共观知。云何为四。一或有比丘颜貌端正威仪成就。然不能有所讽诵诸法初中后善。是谓此人形好声不好。二或有人声好而形丑。出入行来威仪不成。而好广说精进持戒初中后善义理深邃。是谓此人声好而形丑。三或有人声丑形亦丑。谓有人犯戒不精进。复不多闻。所闻便失。是谓此人声丑形亦丑。四或有人声好形亦好。谓比丘颜貌端正威仪具足。然复精进修行善法多闻不忘。初中后善善能讽诵。是谓此人声好形亦好也。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云。云何为四。一或有云雷而不雨。二或有云雨而不雷。三或有云亦雨亦雷。四或有云不雨不雷。是四种云而像世间四种人。一云何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高声诵习十二部经讽诵不失其义。然不广与人说法。是谓雷而不雨。二云何雨而不雷。或有比丘颜貌端正威仪皆具。然不多闻高声诵习十二部经。复从他受亦不忘失。好与善知识相随。亦好与他人说法。是谓雨而不雷。三云何不雨不雷。或有人颜色不端威仪不具。不修善法亦不多闻。复不与他人说法。是谓此人不雨不雷。四云何亦雨亦雷。或有人颜色端正威仪皆具。好喜学问亦好与他法说。劝进他人令便承受。是谓此人亦雨亦雷。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四
说听篇第十六之二
简众部第五
  夫法师升座。先须礼敬三宝自净其心。观时择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后为说。故报恩经云。听者坐说者立不应为说。若听者求说者过。不应为说。若听者依人不依法。依字不依义。依不了义经不依了义经。依识不依智。并不应为说。何以故。是人不能恭敬诸佛菩萨清净法故。若说尊重于法。听法之人亦生崇敬。至心听受不生轻慢。是名清净说。故阿含经偈云。
  听者端心如渴饮  一心入于语义中
  闻法踊跃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为说
  又五分律云。除其贪心。不自轻心。不轻大众心。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动心。立此等心。乃至宣说一四句偈。令前人如实解者。长夜安乐利益无量。
  又涅槃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书写宣说。非时非国不请而说。轻心轻他自叹随处而说。反灭佛法。乃至令无量人死堕地狱。则是众生恶知识也。
  又十诵律云。有五种人。问法皆不应为说。一试问。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故问。四不受语故问。五诘难故问。并不得答。若前人实有好心。不具前意。为欲生善灭恶者。法师随机方便好心为说。若自解未明。或于法有疑者。则不得为说。恐令前人有错传之失。彼此得罪。
  又百喻经及毗昙论。问答有四。一有决定答。譬如人问一切有生皆死。此是决定答。二问死者必有生。是应分别答。爱尽者无生。有爱者必有生。是名分别答。三有问人为最胜不。此应反问言。汝问三恶道。为问诸天。若问三恶道。人实为最胜。若问于诸天。人必为不如。如是等义名反问答。四若问十四难。若问世界及众生有边无边有始终无始终。如是等义名置答。论问若论诸外道愚痴自以为智。不闲四论。唯作一分别论。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则不得名自他利。如法住者有八智。何等为八。一法智。二义智。三时智。四知足智。五自他智。六众智。七根智。八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时说。二至心说。三次第说。四和合说。五随义说。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诃众说。十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已不生憍慢。十六说已不求来世报。如是之人能从他听。从他听时具十六事。一时听。二乐听。三至心听。四恭敬听。五不求过听。六不为论议听。七不为胜听。八听时不轻说者。九听时不轻于法。十听时终不自轻。十一听时远离五盖。十二听时为受持读诵。十三听时为除五欲。十四听时为具信心。十五听时为调众生。十六听时为断闇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说能听。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则不得名自利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