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

  问江表龙光瑞像。人传罗什将来。有言扶南所得。如何为定。答曰。此非罗什所得。斯乃宋孝武征扶南获之。昔佛灭后三百年中。北天竺大阿罗汉优婆质那。以神力加工匠。三百年中凿大石山安置佛窟。从上至下凡有五重。高三百余尺请弥勒菩萨指挥作檀室处之。玄奘师传云。百余尺。圣迹记云。高八丈足趺八尺。六斋日常放光明。其初作时。罗汉将工人上天。三往方成。第二牛头栴檀。第三金。第四玉。第五铜像。凡夫今见止在下重。上四重闭。石窟映彻见人藏腑。第六百年有佛柰遮阿罗汉。生已母亡。生扶南国。念母重恩。从上重中取小檀像令母供养。母终生杨州。出家住新兴寺获得三果。宋孝武征扶南获此像来。都亦是罗汉神力。母今现在。时往罗浮天台西方诸处。昔法盛昙无竭者。再往西方。有传五卷。略述此像。何忽云罗什法师背负而来耶。
  宣师因问。什师一代所翻之经。人多偏乐受持转盛何耶。答曰。其人聪明善解大乘。以下诸人同时翻译者并。俊乂一代之宝也。绝后光前仰之所不及。故其所译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也。
  又问。俗中常论。被秦姚兴抑破重戒。云何得佛意耶。答曰。此非悠悠凡所筹度。何须评论。什师德行位在三贤。所在通化删繁补阙。随机而作。故大论一部十分略九。自余经论例此可知。冥祥感应历代弥新。深会圣旨罕逢难遇。又蒙文殊指授令其删定。特异常伦。岂以别室见讥顿亡玄致者也。
  又问邡州显际寺山出石像者何代所立。答曰。像是秦穆公所造。像元出处是周穆王造寺处也。佛去世后。育王第四女造。又造像塔于此供养。于时此寺有一二三果人住中。秦相由余常所奉敬。往者迦叶佛时。亦于此立寺。是彼沙弥显际造也。仍将本名以显寺额。
  又问。今玉华宫南檀台山上有甎塔。面别四十步。下层极壮。四面石龛。傍有碎甎。又有三十余窑甎。古老莫知何代。然每闻钟声。答曰。此穆王寺也。名曰灵山。至育王时。敕山神于此造塔。西晋末乱五胡控权。刘曜京都长安数梦。此山佛现在甎塔中。坐语曜曰。汝少饮酒莫耽色欲。黜去邪佞进用忠良。曜不能从。后于洛阳酒醉落马。为石勒所擒。初曜因梦所悟令人寻山访之。遂见此像坐小甎塔。与梦符同。便毁小塔更造大者。高一十九级。并造寺宇极存壮丽。寺名法灯。度三百僧住之。曜没赵后。寺有四十三人修得三果。山神于今塔后。又造一寺供三果僧。神往太白采取芝草。供养圣僧皆获延龄。寺今现在。凡人不见。所闻钟声即是寺钟也。其塔本基虽因刘曜。仍是穆王立寺之处也。又是迦叶如来之古寺也。至贞观年中。于玉华北慈乌川山上。常见群鹿来集其所。逐去还来。有人异之。于鹿集处。掘深一丈获一石像。长一丈许。现今供养。
  又问。荆州前大明寺栴檀像者。云是优填王所造。依传从彼摸来将至梁朝。今京师复有。何者是本。答曰。大明是其本像。梁高祖崩像来荆渚。至元帝承圣三年周平梁。后收簿国宝皆入北周。其檀像者有僧珍师。藏隐房内。多以财物赠遗使人。像遂得停。至隋开皇九年。文祖遣使人柳顾言往迎。寺僧又求像令镇荆楚。顾是乡人。从之今别刻檀。将往恭旨当时访匠得一婆罗门僧。名真达。为造。即今西京大兴善寺像是也。亦甚灵异。本像在荆州。僧以漆布漫之。相好不及真者(本作佛生来七日之身今加布漆乃壮年状故殊绝异本也)大明本是古佛住处。灵像不肯北迁故也。近有长沙义法师。天人冥赞。遂悟开发剥除漆布。真容重显。大动信心。披觌灵仪。全檀所作本无补接。光趺殊异。象牙雕刻卒非人工所成。兴善像身一一乖本。
  又问。涪州相思寺侧多有古迹。篆铭勒之不识其缘。此事云何。答曰。此迦叶佛时有山神。姓罗名子明。蜀人也。旧是持戒比丘。生憎破戒者发诸恶愿。令我死后作大恶鬼啖破戒人。因愿受身。作此山神。多有眷属。所王土地。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二千余里。年啖万人以上。此神本曾为迦叶佛兄。后为弟子。彼佛怜愍故来教化。种种神变然始调伏。与受五戒随识宿命。因不啖人。恐后心变故佛留迹。育王于上起塔在山顶。神便藏于石中。塔是白玉所作。其神现在。其郭下寺塔育王所立。见付嘱仪。
  又问。南海循州北山兴宁县界灵龛寺多有灵迹。此乃文殊圣者弟子。为此山神多造恶业。文殊愍之便来教化。遂识宿命。请为留迹。我常礼事得离诸恶。文殊为现。今者是也。于贞观三年。山神命终生兜率天。别有一鬼来居此地。即旧神亲家也。大造诸恶。生天旧神怜之。下请文殊。为现小迹以化后神。又从正法故。今此山大小迹现莫匪有由焉。见付嘱仪。
  又问。沁州北山石窟佛。常有光明。此像出来久近耶。答曰。此窟迦叶佛释迦佛二时备有。往昔周穆王弟子造迦叶佛像。
  又问。渭南终南二山有佛面山七佛涧者。答曰。此事同于前。南山库谷天藏。是迦叶佛自手所造之藏也。今现有十三缘觉在谷内住。
  又问。此土常传。有佛是殷时周昭庄王等造。互说不同。如何取定。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桀时生天。具见佛之垂化。且佛有三身。法报二身则非凡见。并化登地以上。唯有化身被该三千。百亿释迦随人所感。前后不定。或在殷末。或在鲁庄。俱在大千之中。前后咸传一化。咸见随机前后何定。若据法报常自湛然。不足难也。
  又问。汉地所见诸瑞像。多传育王第四女所造。其事匪幽冥难得其实。此事云何。答曰。此实不疑。为育王第四女厥貌非研久而未出常恨其丑。乃图佛形相还如自身。成已发愿。佛之相好挺异于人。如何同我之形仪也。以此苦邀弥经年月后感佛现。忽异本形。父具问之。述其所愿。今此山玉华荆州长沙杨都高悝及京城崇敬寺像。并是育王第四女造。或有书其光趺。依梵本书。汉人读者罕识其文。育王因将此像。令诸鬼神随缘所感流传开悟。今睹像面莫匪女形。其崇敬寺地本是战场。西晋将末有五胡大起。兵戈相杀。此地特多。地下人骨今掘犹得。所杀无辜残害酷滥。故诸鬼神携以镇之。令诸冤魂得生善念。周朝灭法神亦徒之。隋祖载隆佛还重起。
  又问。幽冥所感俗中常有。神去形朽如何重来。或经七日多日。如生不异。答曰。人禀七识。识各有神。心识为主。主虽前去余神守护。不足怪也。如五戒中一戒五神。五戒便有二十五神。一戒破五神去余者仍在。如大僧受戒。戒有二百五十神。亦戒戒之中。感得二百五十防卫比丘。若毁一重戒。但二百五十神去。余者常随。
法苑珠林卷第十五
敬佛篇第六之三弥陀部第四(此别六部)
  述意部会名部辩处部能见部业因部引证部。
述意部第一
  夫避苦求乐。寔品物之常情。厌浊欣净。是生灵之旧理。但行有美恶土成粗妙。娑婆五痛。由积恶而丘坑。安养七珍。因习善而华胜。业成三辈报为九品。宝台珍观。假胜念而崔嵬。玉沼琼池。藉善心而皎洁。花开莲合。验慈父之非虚。浪动波回。闻法言之在耳。自非功勤志固行满因圆。何能随千心而上金台。依十念而升乐国也。
会名部第二
  述曰。世界皎洁。目之为净。即净所居。名之为土。故摄论云。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如玻[王  (黎-(暴-(日/共))+(恭-共))]珂等名清净土。法华论云。无烦恼众生住处名为净土。净土不同有其四种。一法性上。以真如为体。故梁摄论云。以莲华王为净土所依。譬法界真如为净土所依体故。二实报土。依摄论云。以二空为门。三慧为出入路。奢摩他毗钵舍那为乘。以根本无分别智为用。此皆约报功德辩其出体。三事净土。谓上妙七宝。是五尘色性声香味触为其土相。故摄论云。佛周遍光明七宝处也。又华严经云。诸佛境界相中种种间错庄严。故净土论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又新翻大菩萨藏经云。假使如上世界。乃至大火洞然如来在中。若依经行。若住坐卧。其处自然八功德水出现于地。四化净土。谓佛所变七宝五尘为化土体。故涅槃经云。以佛神力地皆柔软。无有丘墟土沙砾石。乃至犹如西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等。又大庄严论云。由智自在随彼所欲。能现水精琉璃等清净世界。又维摩经云。佛以足指案地现净等事。又十地经云。随诸众生心所乐见。为示现故。此诸经论所明。并约化为净土。由佛神力现故有。摄故即无。故名化土。
辩处部第三
  述曰。上来虽明土有四种。然纲要有二。一报土。二化土。此二即摄理事二土。初报土者。谓佛如来出世诸善体是无漏。非三界所摄故。净土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又智度论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然佛所居无处为处。过在十方世界。或依法身而安净土。故论云。释迦牟尼佛。更有清净世界如阿弥陀国。其弥陀佛亦有严净不严净世界如释迦佛。又涅槃经云。我实不出阎浮提界。又法华经偈云。
  常在灵鹫山  及余诸住处
  众生见劫尽  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
  园林诸堂阁  种种宝庄严
  又华严经云。如来净土。或在如来宝冠。或在耳珰。或在璎珞。或在衣文。或在毛孔。如是毛孔既容世界。故知十住论云。佛举一步则过恒河沙等三千世界。其事知是。化土处者。但所居化土无别方处。但依报土而起粗相。或通十方。或在当界。引接三乘人天等众如弥陀世尊。引此忍界凡小众生。而安净国。或于秽现净如按地现净。譬同天宫其事如是。或于众生共相器世界间。种子所感于中显现净秽境界。随其六道各见不同。此皆由外名言熏习。因识种成就感得器世界。影像相现。此影像是本识相分。由共相种子与影像相。彼现相识为因缘。即此共相。由内报增上缘即此共相由内报增上缘力。感得如此苦乐不同。
能见部第四
  述曰。如凡夫二乘。于秽土中见阿弥陀佛。诸菩萨等于净土中见阿弥陀佛。据此二说。报土则一向纯净。应土则有染有净。故净土论云。土有五种。一纯净土。唯在佛果。二净秽土。谓净多秽少。即八地已上。三净秽亭等土。谓从初地乃至七地。四秽净土。谓秽多净少即地前性地。五杂秽土。谓未入性地。第五人见后一不见前四。第四人见后二不见前三。第三人见后三不见前二。第二人见后四不见前一。第一佛上下五土悉知悉见也。
业因部第五
  述曰。具引经论十说不同。或说一行而生净土。如涅槃经云。有德国王觉德比丘。为护法因缘生不动国。又维摩经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等。或说二行而生净土。如梁摄论云。出世善法者。无分别智及后得智所生善根。为出世善法名因。或用定慧为乘。或说三行而生净土。如涅槃经云。思惟三三昧空无作无相而生净土。又观经云。令未来一切凡夫生极乐国。当修三业。一孝养父母事师不杀修十善业。二受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是名净业。或说四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行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或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谓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或说五行而生净土。如净土论云。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或说六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乃至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智慧众生来生其国等。或说七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一者戒净。二者定净。三者见净。四者度疑净。五者道非道净。六者行净。七者行断智净。前二是方便道。次三是见道。次一是修道。后一是无学道。由斯七净得成四道。四道既成故报居净土也。或说八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答云。成就八法生于净土。一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于众生受诸苦恼。二所作功德尽以施之。三等心众生谦下无碍。四于诸菩萨观之如佛。五所未闻经闻之不疑。六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七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八常省己过不讼彼短。常以一心求诸功德。或说九行而生净土。如无量寿经云。略说三辈广说九品(具如经说)或说十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又弥勒发问经云。若欲乐生安养国者。当修十念即得往生。何等。为十。一者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二者于一切众生不毁其行。若有毁者终不往生。三者于一切众生深起悲心除残害心。四者发护法心不惜身命。于一切法不生诽谤。五者于忍辱中生决定心。六者深心清净不染利养。七者发一切种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八者于一切众生生尊重心。除憍慢心谦下言说。九者于诸谈话不生染着。心近于觉意深起种种善根因缘不生愦闹散乱心。十者常念观佛除去诸相。弥勒当知。如是十念。一一次第相续而起。不生彼国无有是处。或说三十七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或如无量寿经云。发四十大愿而生净土(上来所说广略虽异随行一法与理冥符皆得往生安乐国土)优波提舍论偈云。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究尽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