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

  佛圣师子王  阿难是佛子
  师子座处坐  观众无有佛
  如是大德众  无佛说威神
  如夜无月时  虚空不明净
  诸大智人说  汝佛子当演
  何处佛初说  今汝当布施
  是时长老阿难一心合掌。向佛涅槃处方如是言。
  佛初说法时  尔时我不见
  如是展转闻  佛在波罗柰
  佛为五比丘  初开甘露门
  说四真谛法  苦集灭道谛
  阿若憍陈如  最初得见道
  及八万诸天  闻是得见道
  是千阿罗汉。闻是语已。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皆言。咄哉。无常力大如是。我等眼见佛说法。今乃言我闻。便说偈言。
  我见佛身相  犹如紫金山
  妙相众德灭  唯有名独存
  是故当方便  求出于三界
  勤集诸善法  涅槃最安乐
  尔时长老阿泥卢豆。说此偈言。
  咄世间无常  如水月芭蕉
  功德满三界  无常风所坏
  尔时大迦叶复说偈言。
  无常力甚大  愚智贫富贵
  得道及未得  一切无能免
  非巧言妙宝  非欺诳力诤
  如火烧万物  无常死法尔
七百结集部第四
  四分律云。尔时世尊般涅槃后百岁。毗舍离跋阇子比丘行十事言。是法清净佛所听。应两指抄食。得聚落间。得寺内。后听可。得常法。得和。得与盐共宿。得饮阇楼罗酒。得畜不截坐具。得受金银。彼于布萨日檀越布施金银。而共分之。如是拣择一一捡校。乃至十事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已皆下舍罗在毗舍离。七百阿罗汉集论法毗尼。故名七百集法毗尼。
  依道宣律师感应记云。律师问天人曰。世尊涅槃后结集法藏仪式云何。天人答曰。惟大圣隐显随机生灭。三藏遗迹结集。是因众集多少律论不等。如律中五百七百皆尊大迦叶。最为众首。如大论中。高选千人皆同无学。至结集已。召外众集重叙所结。有不同者分为二部。依尊迦叶名上座部。余外众多名大众部。依文殊问经。初分二部即其事也。通约大小三藏皆阿难出。其住处同集王舍城。然据文殊集众略结大乘。即在大铁围山外二界中间。今明仪式。初佛灭度经停一月。供养舍利方始阇维(依律停之七日为待迦叶至也)即日焚了置塔亦竟。一切大众往诣舍卫只桓精舍。尊大迦叶。使小目连(同名者六人皆大神通也)于僧戒坛呜钟集众。时百亿四天下凡圣僧等。一切皆集。便白四羯磨。罚宾头卢及阿难已。阿难升高座。披佛布僧伽梨。先诵遗教经。如佛在世约敕之相。时大菩萨阿罗汉一切比丘。天龙八部闻皆悲泣不能自胜。
  尔时大迦叶即从座起。着布僧伽梨。手执尼师坛。至高座前。敷座具礼阿难已。右绕三匝而立。时大梵天王持七宝盖覆阿难上。时天帝释进七宝案置阿难前。罗睺阿修罗王。各执七宝香炉在阿难前。阿难受已置宝案上。他化天王进七宝几。在宝案后。时魔王波旬持七宝拂授与阿难。仍与帝释侠侍两边。四天王各侍高座四脚。三十二使者在迦叶后。各各肃恭胡跪敬听。时大迦叶礼阿难已。又绕三匝。至前问讯。如佛无异。然后问缘如别所说。一一依经。始从如是。乃至末后欢喜奉行。
  尔时迦叶重问曰。我过去诸佛修多罗中。一一分部说。汝常至佛边当有教敕。阿难答曰。我受世尊教。末世众生烦恼垢重不能解我教法。不得部类出之。汝当分别说也。或十章五章。随意而安置。令钝根者易解我法。
  又问如来在世时。教敕优波离及彼大迦叶入堂东宝楼。观古佛毗尼及不同相。我欲结集。为依古佛说。为依今世尊教耶。答曰。我从世尊闻。以语大迦叶。若结集毗尼。当分五部相。往古诸佛所说毗尼。一相无二。今众生薄福。故说多部。我灭度后。无智愚人。分我教网。以为五部十八部乃至五百部。虽味薄淡。仍是我正法。
  尔时佛告四天王。汝施我码瑙。又告帝释。汝施我金银。又告魔王梵王。汝施我天工师。又告修吉龙王罗睺阿修罗等。汝施我明月宝珠及摩尼珠等。用为塔灯明。天龙王等各依命献。世尊受已。以其神力。于一念顷诸塔皆成。地为六种震动。塔放大光。从于香山直至戒坛。化为金银台。台至有顶中。有百亿佛。说诸胜妙法。叹持戒功德。毁破戒者。
  佛告阿难。如前宝塔今在香山。世尊涅槃时。付嘱帝释及以四天王。世尊涅槃竟将往戒坛。南华林外安置九十日。待迦叶结集竟。最初于[葶-丁+呆]本。写出三藏教。次令阿阇世王又写出五本。用我黄金印及以白银印。印迦叶初本及阇王写者。须用七宝印印迦叶[葶-丁+呆]本。次以七宝印印魔王写者。梵王写三本可用白银印。帝释写七本可用黄金印。娑竭龙王写八万经本者。俱三色印总以印定之。令流布阎浮提及三天下。皆用印之。既印经已。还内金瓶中。住戒坛南者。为迦叶结集三藏诸教文义皆令圆备。欲令阿难随问出经令无遗忘。由此二事令镇戒坛南。迦叶入定后。四王帝释将塔及金瓶。往至香山顶。经一百年。帝释四王将诸天乐日日来供养法。为彼山中五通神仙其数八万次第于此阎浮洲作粟散王不信正法者。为令生信故镇香山。复为育王初不信我法。回彼邪见。令生正见。兴八万塔。
  又佛告目连。汝往须弥山顶。鸣钟召集十方我本分身。诸佛及大千界声闻菩萨众等。佛放光明。大地震动诸佛云集。世尊从座起。与分身佛俱共合掌礼塔观门。观门自开。彼黄金塔中有八万真珠白银楼观。盛佛修多罗及大毗尼藏。诸台观上有大摩尼珠以为灯明。有六比丘入灭定白银观内多有七宝莲华师子之座。其数八百万。一一莲华座皆有诸佛声闻形像及八部神卫。复有五十比丘入灭尽定。佛告普贤。汝持我黄金螺至比丘所。吹我兴世曲。并告我涅槃。普贤依教吹已。此比丘即从灭定起。问普贤言。今何佛出。答释迦牟尼佛今将涅槃。彼比丘即共普贤来至佛所。礼敬起居却住一面立。塔内有六比丘。先白佛言。拘留佛涅槃时。令我住此塔。待至释迦乃至楼至。彼佛敕我言。后佛兴世。入涅槃时。结集三藏时当开。我观取我经律一本。我此大千界百亿诸国土书有六十四体。各取一本将付彼佛。令灭度后结集三藏竟时。当依我经本书写庄严。又随诸国所用不同。得传文字者皆可用之。唯除皮骨土书不得传写。自外树叶纸素金宝石铁等。并得用之。彼佛令我入定守护经像。令付世尊涅槃后迦叶结集竟流传诸国也。
  又佛告娑竭龙王及四天王等。汝施我真珠摩尼金银等。欲造塔观盛前佛及经像。尔时天龙等随念奉施。如来受已。即以神力。于一食顷皆成珠台及金银塔观。各得八百万盛前经像。又告分身佛。汝等各施我一塔及一白银观。镇我大千界所有遗法不令毁坏。诸佛闻已各随喜施。又得百亿万佛并放口光悉皆随喜。又告诸菩萨。能持守护我之台塔传译经典。当依台塔经像流布。此之台塔并在香山顶。世尊涅槃时。敕我及罗云住持。未来恶世。开导众生令离众苦。将至帝释宫。安置欢喜园。乃至魔王于塔供养至五百年。过五百年已后。教流行诸国。迄至法灭。塔亦上至兜率陀天。弥勒既见塔来知我法灭。放大光明遍照地狱。后遇娄至佛皆得解脱。过是年已塔还从兜率天下住娑竭龙宫。世尊所造塔及白银观。付文殊师利普贤观音。将此观塔周遍大千界。一国留一观及一金塔。如震旦也。尔时文殊将塔观。往清凉山金刚窟安置至今流行。令前菩萨从台出经像。示彼持者令易流通。乃至我之法灭。令娑竭大龙收入大海宫内。又问。一切修多罗藏既结集已。当安何国付嘱何王。今欲结集为当广结略结。请次第说之。答曰。我闻世尊说付嘱大迦叶。当令广集。又付文殊。往大铁围山诸菩萨等住处。九地有八万人。当令略集。付嘱阿阇世。令写五本及令帝释并大梵天王助阿阇世写我遗教。迦叶结集本。安置修罗窟中。又问。世尊在时我从佛闻。若结集竟。将我三藏教付嘱娑竭龙王。今闻汝说与昔闻异。答曰。我闻世尊说。结集三藏在修罗窟中。经二十年中。待文殊结竟。方付娑竭龙王。又问。只桓精舍。有诸古佛及以三藏阴阳书及供养具。当付何人。答曰。此事因缘并在只桓图经说之。各有付处不烦此述。
  又问。我从佛闻。灭度之后。一切毗尼流布阎浮及三天下。众生乐欲所见不同。余百亿。天下并令流布。我欲结集今对人天。汝当答我。答曰。我受佛教。我灭度后汝语大迦叶及文殊师利。流我毗尼此阎浮洲三十二国。是诸众生并有大根。堪可流行迦叶遗教。东弗婆提洲二百六十国。西瞿耶尼洲一百三十国。并行迦叶遗教。自余天下众生薄福。不堪闻教。莫行此法。如来灭后四十年中。遣行二部此四天下。
  又问。云何二部教。答曰。四分十诵律。四十年后。一百一十年。迦叶遗律方行前国。如震旦诸国。谓之君子国根性轻利得行三部教。合四百三国土。同此一文字。并行前三律教。又问。云何三部教。答曰。行前二部教。及以大僧祇。如求流离国及余二天下。唯行一部教。所谓萨婆多部是也。
  只桓寺殿内檐下有四银台。两台内有黄金修多罗。白玉为叠。又有两台。内有毗尼藏。黄金为叠。白银为字。毗尼律藏是龙王书。修多罗经藏是魔王书。此二藏经并是过去星宿劫前古佛经也。于阎浮洲中此之两部书经。最为第一。至佛涅槃后。娑竭龙王收将入宫供养。
  又迦叶佛时。震旦国之一人书大毗尼藏及修多罗藏。其修多罗经。银纸金书。毗尼律金纸银书。当尔书时。在荆州大明寺写。经在莲华东南台内。律在叶上西面台。庄严供养不可说尽。诸百亿四天下中文字。与此同者。斯有钟张王卫之俦。未足为比。如来在日。诸国圣人来者。多以此经律示之。佛去之后。文殊师利收此经律。安在清凉山金刚窟中。
  又有台内有过去佛说毗尼书。有三万八千种。百亿四天下同此方书者。最为第一
  南方天王第三子张玙。撰述只桓图经一百卷。北方天王第十六子造五精舍记有五百卷。各在当天。
  颂曰。
  遥欣大觉  旷矣神功  四禅无像
  三达皆空  千佛异迹  一智心同
  表灵降世  敷演开曚  贤劫始四
  余佛潜通  续前有七  继嗣虔恭
  永言鹫室  栖诚梵宫  八相成道
  万德虚融  天人受福  恶止善兴
  含生借甚  同感恩隆
感应缘(略引十二灵验)
  周书记佛生时周书记佛灭时史录记佛是大圣前汉孝武帝已开佛教前汉哀帝时已行斋戒秦始皇时亦有佛法至后汉郊志记佛为大圣后汉明帝时三宝具行西晋海浮维卫迦叶二石像齐文宣帝时得佛牙至隋天台释智顗感见三道宝阶唐潞州释昙荣感见七佛现。
  夫至人应感。与世推移。慈化无方。岂局形教。致使闻同解异说一悟殊。登位地而上征。封迷途而下降。全身碎身之相。聚塔散塔之仪。神光烛而邪计摧。灵迹挺而深信服。自法水东流道光西照。英贤荣盛感应寔多。故育王表塔。创启隆周。释父景形。郁兴炎汉。自斯历代积着弥繁。量非五天独扬神化。故经曰正法后被。先于北方。次及东南。至中方灭也。今且列汉明已来至今大国随所见闻三宝灵迹件述三五。余之不尽者。备在别传。
  案周书异记云。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水溢出山川振动。有五色光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尽作青红色。太史苏由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一千年外声教及此。昭王即敕镌石记之。埋于南郊天祠前。此即佛生之时也。相国吕侯。乘骅骝八骏而行求佛。因以攘之。
  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风忽起。损舍折木地动天阴。西方白虹十二道。大史扈多曰。西方圣人灭矣。此即佛入涅槃之相也。
  又案春秋。鲁庄公七年夏四月。恒星不现。夜明如日。即佛生时之瑞应也。良由佛有真应二身权实两智三明八解五眼六通。神曰不可思议。法号心行处灭。其道也运众圣于泥洹。其力也接下凡于苦海。巍巍荡荡可略言焉。故列子云。昔吴太宰嚭问孔丘曰。夫子圣人欤。孔子对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用智勇。圣非丘所知。又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信。圣亦非丘所知。又问。三王圣人欤。对曰。三王善用时事。圣亦非丘所知。太宰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人乎。夫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若将三皇五帝必是大圣。孔丘岂容隐而不说。便有匿圣之愆。以此校量。推佛为大圣也。又老子西升经云。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量此而言优劣可知也。
  前汉孝武帝元狩中霍去病讨匈奴至睾兰。过居延山获昆邪休屠王等。又获金人。率长丈余尺。到于甘泉宫。帝以为大圣烧香礼拜。及开西域。遣张蓦使大夏。还云。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浮图之教。此即佛之形教。相显之渐也。
  前汉哀帝元寿年。使景宪往大月氏国。因诵浮图经还汉。当时稍行浮图斋戒也。
  前汉成帝时。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传云。向博观史籍。往往见有佛经。及着列仙传云。吾搜捡藏书。太史创撰列仙图。黄帝以下迄至于今。定搜实录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见佛经矣。据此而明。秦周已前早有佛法流行震旦。何以明知。今案所列也。故佛传云。佛灭度后一百一十六年。东天竺国有铁轮王。统阎浮提。收佛灵骨。役使鬼神起八万四千塔。具如下述。此九州之地并有遗塔云。是育王所造。此塔即当此。周敬王二十六年丁未之岁。故塔兴焉。世经十二王。至秦始皇二十四年焚烧典籍。育王诸塔由此见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