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唐河东柳智感。以贞观初为长举县令。一夜暴死。明旦而苏。说云。始忽为冥官所追至大官府。使者以智感见已谓感曰。今有一官阙。故枉君任之。智感辞以亲老。且自陈福业未应便死。王使勘之籍信然。因谓曰。君未当死可权判录事。智感许诺。谢吏引退至曹。曹有五判官连坐。感为第六。其厅事是长官人坐。三间各有床。案务甚繁拥。西头一坐处无判官。吏引智感就空坐。群吏将文书簿帐来。取智感署置于案上。而退立阶下。智感问之。对曰。气恶逼公。但遥以案中事答。智感省读其如人间者。于是为判句文。有顷食来。诸判官同食。智感亦欲就之。诸判官曰。君既权判不宜食此。感从之竟不敢食。日别吏送智感归家苏。而方晓。自归家中。日暝。吏复来迎。至彼而旦。故知幽显昼夜相反矣。于是夜判冥事昼临县职。遂以常。岁余智感在冥曹。因起至厕。于堂西见一妇女。年三十许。姿容端正衣服鲜明。立而掩涕。智感问是何人。答曰。妾是兴州司仓参军之妇也。摄来此方别夫子。是以悲伤。智感以问吏。吏曰。官摄来有所案问。且以证其夫事尔。智感因谓妇人曰。感长举县令也。夫人若被勘问。幸自分疏。无为牵引司仓俱死无益。妇人曰。诚不愿引之。恐官相逼耳。感曰。夫人幸勿相牵。可无逼迫之虑。妇人许之。既而智感还州先问。司仓妇有疾否。司仓曰。吾妇年少无疾患。智感以所见告之。说其衣服形貌。且劝令作福。司仓走归家。见其妇在机中织无患也。不甚信之。后十余日司仓妇暴疾死。司仓始惧而作福禳之。又兴州官二人考满当赴京选。谓智感曰。君判冥道事。请问吾选得何官。智感至冥曹。以某姓名问小录事。录事曰。名簿并封在石函中。检之二日方可得报。及期来报。仍具二人今年所得官名号。智感以报二人。二人至京选吏部。拟其官皆与报不同。州官闻之以语智感。后问小录事。覆检簿云。定如所检不错也。既而选人过门下。门下审退之吏部。重名果是冥簿。检报者于是众咸信服。智感每于冥簿。见其亲识名状及死时日月。报之使修福多得免。智感权判三年。其部吏来告曰。已得隆州李司户。授正官以代公。不复判矣。智感至州因告李刺史。李德凤遣人往隆州审焉。其司户已亡。问其死日即吏来告之时也。从此遂绝。州司遣智感领囚送京。至凤州界囚四人皆逃。智感忧惧捕捉不获。夜宿于传舍。忽见其故部吏来。告曰。囚尽得矣。一人死。三人在南山西谷中。并已擒缚。愿公勿忧。言毕辞去。智感即请人兵入南山西谷。果得四囚。囚知走不免。因来拒抗。智感格之杀一囚。三囚受缚。果如所告。智感今在南任慈州司法。光禄卿柳亨为临说之。亨为邛州刺史。见智感亲问之。然御史裴同节亦云见。数人说如此尔(右一验出冥报记)
法苑珠林卷第八
千佛篇第五(此有一十五部)
七佛部因缘部种姓部降胎部出胎部侍养部占相部游学部纳妃部厌苦部出家部成道部说法部涅槃部结集部。
七佛部第一(此别九部)
述意部出时部姓名部种族部道树部身光部会数部弟子部久近部。
述意部第一
盖闻。九土区分四生殊俗。昏波易染慧业难基。久复爱河长流苦海。不生意树未启心灯。故三明大圣八解至人。总法界而为智。竟虚空以作身。形无不在。量极规矩之外。智无不为。用绝思议之表。不可以人事测。岂得以处所论。将欲启愚夫之视听。须示真人之影迹。其犹谷风之随啸虎。庆云之逐腾龙。感应相招。抑惟常理。自鹿树表光金河匿曜。故像法众生归向有征。虽千佛异迹一智同途。大悲平等。随性欲而利生。弘誓庄严。运慈舟而济溺。众生有感。机缘契会也。
出时部第二
述曰。今据贤劫一代分为四时。一成二住三坏四空。就此四中。成劫已住。坏空未至。今在住劫。故有千佛出现。大约而言。三佛已往。今是第四释尊遗法。此四时中各分二十小劫。总为八十小劫。始为一大水火风劫。名为贤劫也。就住中二十别小劫内。依立世阿毗昙论云。十一劫是未来。八劫是过去。今释迦佛当第九劫内成佛。
问此贤劫中成坏空劫佛不出世。唯取住劫。此住劫中复未来唯十一小劫。何得须有九百九十六佛一时出世耶。答曰。实如来难。古来诸佛亦有斯妨会意稍难。今依药王药上佛名经等。略知途路。且先录药王药上经文。后引佛名经和会。劫有延促不同。故药王药上经云。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无数劫时。于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闻已合掌心生欢喜。复教他人令得闻持。他人闻已展转相教。乃至三千人。异口同音一心敬礼。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
初千佛者。华光佛为首。下至毗舍浮佛。于庄严劫得成为佛。过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如来。于贤劫中次第成佛。
后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佛。于星宿劫中当得成佛。
若依佛名经。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毗婆尸如来。过去三十劫有佛出世名尸弃如来。即此劫中复有佛出世。名毗舍浮如来。问曰。此九十一劫为大为小。答曰。是大劫也。
问曰。何以得知。依旧婆沙论云。释迦菩萨因地从毗婆尸佛以来种相好业。至今第九住劫。以经九十一大劫。故旧俱舍论云。释迦菩萨由礼底沙佛精进力故。即得超九大劫究竟成佛。故知九劫既大。余九十一劫宁不是大。又依药王药上经。庄严劫贤劫星宿劫。各有千佛出世。即知此劫亦是大阿僧祇劫。又药王经中。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众生。闻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依此文势。展转名庄严劫贤劫星宿劫等。各有千佛出世。故知是过于大劫阿僧祇劫。至今贤劫中四佛出世者。亦是阿僧祇劫。非是住小劫也。既是大劫。故于贤劫之中千佛出世。无所疑也。又长阿含经云。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毗婆尸。复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尸弃。复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毗舍婆。此尸弃佛及毗舍婆佛。依佛名经即此劫中有二佛出世不别。或容阿含翻译乘此三十一劫也。又更一释云。依立世阿毗昙论。二十住劫中过去八劫。己有三佛出世。释迦当现在第九劫出世。即以前九劫已有四佛出世。未来犹有十一劫。焉知不有多佛出世耶。故经云。或有一劫中有无量佛出世。或无数劫中空过无有一佛出世。以此义准。纵是小劫多佛出世。亦自无妨。良由众生根有强弱。故感见不同也(此义难知更推后哲)
述曰。此贤劫千佛。所化住境堤封周统。奄及三千大千世界。所居土地最为中也。以佛是能化之人心实虚中。所化之人及以方处。亦皆是中。故此有金刚之座。余方余域无此座故佛则不居。故瑞应经云。此方国土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佛之威神不生边地。若居边地。地为之倾斜。是以古往佛兴。皆出于此。同斯成感。良为明证也。
如长阿含经云。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毗婆尸。人寿八万岁。复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尸弃。人寿七万岁。复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毗舍婆。人寿六万岁。复过去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拘楼孙。人寿五万岁。又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拘那含。人寿四万岁。又贤劫中有佛出世名迦叶。人寿二万岁。我今出世人寿百岁少出多减。依智度迦延论。据释迦人寿一万岁世时合出。为观众生。一万岁已来无机可度。乃至百岁众生见苦敦逼。劫欲将末。故出乎世。故论云。劫末佛兴世。劫初转轮王出。二不同如下轮王篇说。
姓名部第三
此下并依增一阿含经云。七佛父母姓字经云。第一维卫佛。第二式弃佛。第三随叶佛。此三佛同姓拘楼(长阿含经云。第一名毗婆尸佛。第二尸弃佛。第三毗舍婆佛)第四拘楼秦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迦叶佛。此三佛同姓迦叶(长阿含经云。第四名拘楼孙佛。第五拘那含佛。第六同名迦叶佛)第七今我释迦牟尼佛。姓瞿昙。
种族部第四
第一维卫佛。第二式弃佛。第三随叶佛。此三佛同是刹利王种。第四拘楼秦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迦叶佛。此三佛同是婆罗门种。第七今我作释迦文佛。是刹利王种。
第一维卫佛。父字槃裱刹利王。母字槃头末陀。所治国名刹末提。
第二式弃佛。父字阿轮拏刹利王。母字波罗诃越提。所治国名阿楼那和提。
第三随叶佛。父字须波罗提和刹利王。母字耶舍越提。所治国名阿耨忧摩。
第四拘楼秦佛。父字阿枝达兜婆罗门种。母字随舍迦。所治国名轮诃利提那。王字须诃提。
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父字耶睒钵多婆罗门种。母字郁多罗。所治国名差摩越提。王字差摩。
第六迦叶佛。父字阿枝达耶婆罗门种。母字檀那越提耶。所治国名波罗私。王名其随。
第七今我作释迦文尼佛。父字阅头檀刹利王种。母子摩诃摩耶。所治国名迦维罗卫。先大王名槃提(统而言之总有四族。一婆罗门二刹帝利三毗舍四首陀。然则后二族卑。非上尊之所托。前二种贵。寔正觉之宅生。婆罗门德行清高。刹帝利威恩遐举。智论曰随时所尚佛生其中。故释迦出刚强之世。托王种以振威。迦叶生善顺之时。居净行而标德也)
道树部第五
第一维卫佛。得道为佛时。于波陀罗树下。
第二式弃佛得道为佛时。于分涂利树下。
第三随叶佛得道为佛时。于菩萨罗树下。
第四拘楼秦佛得道为佛时。于斯利树下。
第五俱那含牟尼佛得道为佛时。于乌暂树下。
第六迦叶佛得道为佛时。于拘类树下。
第七今我作释迦牟尼佛为佛时。于阿沛多罗树下。
夫绣桷丹楹者。非出家之高躅。荫松藉卉者。爰入道之清规。何者俗以形骸之可贵。故华屋以居之。道以室家之可累。故脱屣而弃之。凡百仕人孰能先觉。聿我调御之师。是曰生知。成道涅槃初生说法。皆依树下。斯其旨焉。有落发抽簪排荣剃利。可不景慕而置心哉。
身光部第六
如观佛三昧经云。毗婆尸佛身六十由旬。圆光百二十由旬。尸弃佛身长四十由旬。圆光四十五由旬。通身光一百由旬。毗舍婆佛身长三十二由旬。圆光四十二由旬。通身光六十二由旬。拘留孙佛身长二十五由旬。圆光三十二由旬。通身光五千由旬。拘那含牟尼佛身长二十五由旬。圆光三十由旬。通身光长四十由旬。迦叶佛身长十六丈。圆光二十由旬。释迦牟尼佛身长丈六。圆光七尺。七佛身并紫金色(敬寻。法身平等非有优劣。但随机业异故现化不同。是以释迦牟尼出也紫金色而千比丘咸见赭容。十六信士遍视灰色。自彼之异佛常一也。类此而言谓无惑焉也)依弥勒下生经云。身长千尺圆光二十丈。
会数部第七
第一维卫佛前后三会说经。有十万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二会说经。有九万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三会说经。有八万比丘皆得阿罗汉(长阿含经云。毗婆尸佛初会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人。二会弟子有十万人。三会弟子有三十六万八千人)
第二式弃佛亦三会说法初会说经。有九万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二会说经。有八万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三会说经。有七万比丘皆得阿罗汉(长阿含经云。尸弃佛初会弟子有十万人。第二第三会数并同)
第三随叶佛再会说法。初会说经。有七万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二会说经。有六万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四拘楼秦佛一会说经。有四万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五拘那含牟尼佛一会说经。有三万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六迦叶佛一会说经。有二万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七今我释迦牟尼佛一会说经。有千二百五十比丘皆得阿罗汉。
述曰。上来所列七佛说法度人多少者。此据小乘。如来初成佛时。创度外道回邪入正。声闻弟子以为亲侍。故限斯数。若据如来一代说法度三乘人得入道者。则无量无边。故奘法师云。依如西域。释迦一代说法总有三时。
第一时中为诸声闻说有相法。为破外道执令悟得道。
第二时中为小行菩萨说无相法。为破声闻令悟无相大乘。
第三时中为大行菩萨双说有相无相法。为破有相无相法令悟中道究竟圆教。于此三时。一一随机广化无量。或展转从三乘弟子边。闻法得道亦尘沙无数。不可以一文定。不可以一义局也。
弟子部第八
依长阿含经云。毗婆尸佛有二弟子。一名骞荼。二名踬沙。尸弃佛有二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三婆婆。毗舍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游。二名郁多摩。拘楼孙佛有二弟子。一名萨尼。二名毗楼。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忧波鲜多。二名郁多楼。迦叶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罗婆。我今有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大目揵连(上来列名。各述二者。此据声闻中第一者。故别论之)毗婆尸佛有执事弟子名无忧。尸弃佛有执事弟子名忍行。毗舍婆佛有执事弟子名寂灭。拘楼孙佛有执事弟子名善觉。拘那含佛有执事弟子名安和。迦叶佛有执事弟子名善友。我今有执事弟子名阿难。
毗婆尸佛有子名方膺。尸弃佛有子名无量。毗舍婆佛有子名妙觉。拘楼孙佛有子名上胜。拘那含佛有子名导师。迦叶佛有子名进军。我今有子名罗睺罗。
久近部第九
依菩萨本行经云。毗婆尸佛如来灭后。正法住世经二万岁。神闻佛如来灭后。正法住世经六万岁(别经云尸弃佛)拘楼孙驮佛如来灭后。正法住世经五百岁。拘那含牟尼佛如来灭后。正法住世二十九日。迦叶佛如来灭后。正法住世经于七日。释迦佛如来灭后。正法住世五百岁。像法住世亦五百岁(依善见论云。正法住世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