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二十九食风鬼(由见出家人来乞。许而不施其食。因受此报。常患饥渴。如地狱苦)
三十食炭鬼(由典主刑狱。禁其饮食。因受此报。常食火炭也)
三十一食毒鬼(由以毒食令人丧命。因堕地狱。后出为鬼。常饥饿恒食毒火。烧其身也)
三十二旷野鬼(由旷野湖池造已施人。恶口决破令行人渴乏。故受斯报。常患饥渴。火烧其身也)
三十三冢间食灰土鬼(由盗佛华卖已活命。故受此报。常食死人。处烧尸热灰也)
三十四树下住鬼(由见人种树为施人作荫。恶心斫伐。取财而用。故堕树中。常被寒热也)
三十五交道鬼(由盗行路人粮。以恶业故。常被铁锯截身因交道祭祀。取食自活也)
三十六魔罗身鬼(由行邪道不信正真。因堕魔鬼。当破人善法也)
依顺正理论云。鬼有三种。谓无少多财。无财复有三。炬针臭口。炬口鬼者。此鬼口中常吐猛焰炽然无绝。身如被燎多罗树形。此受极悭所招苦果。针口鬼者。此鬼腹大量如山谷口如针孔。虽见种种上妙饮食。不能受用。饥渴难忍。臭口鬼者。此鬼口中常出极恶腐烂臭气。过于粪秽沸溢厕门。恶气自熏恒空呕逆。设遇饮食亦不能受。饥渴所恼狂噭乱奔。少财亦有三。谓针毛臭毛瘿。针毛鬼者。此鬼身毛坚刚锯利不可附近。内钻自体外射多身。如鹿中毒箭怖狂走。时逢不净少济饥渴。臭毛鬼者。此鬼身毛臭甚常秽薰烂肌骨。蒸坌肠腹冲喉变欧。荼毒难忍。攫体拔毛伤裂皮肤。转加剧苦。时逢不净少济饥渴。言瘿鬼者。谓此鬼咽恶业力。故生于大瘿。如大痈肿热晞酸疼。更相[利-禾+皮][(ㄇ@人)/齊]臭脓涌出。争共取食少得充饥。多财亦有三。谓希祠希弃大势。希祠鬼者。此鬼常时往祠祀中。飨受他祭。生处法尔时历异方。如鸟陵空往还无碍。由先胜解作是希望。我若命终诸子孙等必当祠我资具饮食。由胜解力生此鬼中。乘宿善因感此祠祀。或有先性爱亲知。为欲皆令丰足资具。以不如法积集珍财。悭吝居心不能布施。乘斯恶业生此鬼中。住本舍边便秽等处。亲知追念为请沙门梵志孤穷供施崇福。彼鬼见已。于自亲知及财物中生己有想。又自明见悭果现前。于所施田心生净信。相续生长舍相应业。由此便成顺现法受。乘斯力故得资具丰饶。希弃鬼者。此鬼欲常收他所弃吐残粪等用充所食。亦得丰饶。谓彼宿生悭过失故。有饮食处见秽或空。乐净见秽。亦由现福。如其所应各得丰饶。饮食资具生处法尔。所受不同不可推征祠到。所以如地狱趣异熟生色。断已还续。余趣则无。于人趣中有胜念智修梵行等。余趣中无。如天中随欲众具皆现。如斯等事生处法然。不可于中求其定量。大势鬼者。大同前婆沙论说。又瑜伽论云。鬼趣有三。一者外障鬼。谓彼有情由习上悭生鬼趣中。常与饥渴相应。皮肉枯槁犹如火炭。头发蓬乱唇口干焦。常以其舌舐掠口面。饥渴慞惶处处驰走。所到泉池为诸有情手执刀仗护不令觑。或变成脓血自不欲饮。是名外障鬼。二者内障鬼。谓彼有情口如针炬其腹宽大。纵得饮食自不能食。是名内障鬼。谓有饿鬼。名猛焰鬘。随所饮啖皆被烧然。由此因缘饥渴大苦。是名无障鬼。若夫善名利物。感报怡愉。恶是损他招果摧折。但善类登山理为难上。恶如崩坠实可易行。是以天宫闲旷来踪盖寡。地狱樊笼往人争凑也。
业因部第五
如智度论说。恶有三品。但造下品之恶。即生饿鬼趣中。依如十地论。亦同此说。于十恶业。随造何业。一一先生三涂。后得人身。若依正法念经说。若起贪嫉邪佞谄曲欺诳于他。或复悭贪积财不施。皆生鬼道。从鬼命终。多生畜生道中。受遮吒迦鸟身。恒常饥渴受大苦恼。唯饮天雨仰口而承。不得更饮余水。是故常困饥渴也。依业报差别经说。具造十业生饿鬼中。一身行轻恶。二口行恶。三意行轻恶。四悭涩多贪。五起非分恶。六谄曲嫉妒。七起于邪见。八爱着资生。即便命终。九困饥而亡。十枯渴而死。以是业生饿鬼中。
又分别功德论云。有诸沙门行诸禅观。或在冢间。或在树下。时在冢间观于死尸。夜见饥鬼打一死尸。沙门问曰。何以打此死尸耶。答曰。此尸困我如是。是以打之。道人曰。何以不打汝心打此死尸。当复何益也。于须臾顷。复有一天。以天曼陀罗花散此臭尸。沙门问曰。何为散花此臭尸耶。答曰。由我此尸得生天上。此尸即是我之善友。故来散花报往昔恩。道人答曰。何不以花散汝心中。乃散臭尸。夫为善恶之本皆心所为。乃舍本求末耶。
身量部第六
如五道经说。饿鬼形量极大者长一由旬。头如大山。咽内如针。头发蓬乱形容羸瘦。柱杖而行。如是者极众。最小者如有知小儿。或曰。三寸中间形量。依经具说。不可备录。
寿命部第七
如观佛三昧经说。其有饿鬼。极长寿者八万四千岁。短则不定。依成实论。极长寿者七万岁。短亦不定。若依优婆塞经说。极长寿者一万五千岁。如人间五千年为饿鬼中一日一夜。如是日夜。即彼鬼寿一万五千岁(计此人间日月岁数当二千七百万岁也)若依正法念经说。有鬼寿命五百岁。如人间十年为饿鬼一日一夜。如是日夜。寿五百岁(计此人间日月岁数当一百八十万岁也)
好丑部第八
如婆沙论云。鬼中好者如有威德。鬼形容端正诸天无异。又一切五岳四渎山海诸神。悉多端正名为好也。第二丑者。谓无威德鬼。形容鄙恶不可具说。身如饿狗之腔。头若飞蓬之乱。咽同细小之针。脚如朽槁之木。口常垂涎鼻常流涕。耳内生脓眼中血出。诸如是等。名为大丑。
苦乐部第九
如婆沙论说。鬼中苦者。即彼无威德鬼。恒常饥渴累年不闻浆水之名。岂得逢斯甘膳。设值大河欲饮即变为炬火。纵得入口即腹烂燋。然如斯之类。岂不苦哉。第二鬼中乐者。即彼有威德中。富足丰美。衣食自然。身服天衣。口餐天供。形常优纵。策乘轻驰。任情游戏。共天何殊。如斯之类。岂不乐哉。问曰。既有斯乐便胜于人。何故经说人鬼殊趣。答曰。经说鬼神不如人道。略述二意。一受报公显不及于人。为彼鬼神昼伏夜游故。不及于人二。虚怯多畏不及于人。虽有威德以报卑劣常畏于人。纵昼夜值人恒避路私隐。问曰。既劣于人何得威德报同于天。答然由前身大行檀故。得受威报由前身谄曲不实故。受斯鬼道也。
贵贱部第十
如婆沙论云。有威德者。即名为贵。无威德者。即名为贱。又为鬼王者。即名为贵。受驱使者。即名为贱。贫富如何。答有威德者。多饶衣食仆使自在。即名为富。身常驱驱恒被敦役。粗食不闻。弊服难值。如斯之类。即名为贫也。
舍宅部第十一
如婆沙论说。有威德者。便有宫宅七宝庄严。一切山河诸神悉有舍宅。依之而住。无威德者。如浮游浪鬼。饥渴之徒悉无舍宅。权依冢墓。暂止丛林。草木岩穴。是其居处。
故。庄严论云。佛言。我昔曾闻有大商主子。名曰亿耳。入海采宝。既得回还。与伴别宿。失伴慞惶。饥渴所逼。遥见一城。谓为有水。往至城边欲索水饮。然此城者是饿鬼城。到彼城中。四衢道头众人集处。空无所见。饥渴所逼唱言。饥渴所逼。又见一城谓有水。往至城边欲索饮。然此城者是饿鬼城。到彼城中四衢道头处人集处。空无所见。饥渴所逼。唱言水水。诸饿鬼辈闻是水声。皆来云集。谁慈悲者欲与我水。比诸饿鬼身如焦柱。以发自缠。皆来合掌作如是言。愿乞我水。亿耳语言。我渴所逼故来求水。尔时饿鬼闻亿耳为渴所逼自行求水。悕望都息。皆各长叹。作如是言。汝可不知。此饿鬼城。云何此中而索水耶。即说偈言。
我等处此城 百千万岁中
尚不闻水名 况复得饮者
譬如多罗林 炽然被火焚
我等亦如是 肢节皆火燃
头发悉蓬乱 形体皆毁破
昼夜念饮食 慞惶走十方
饥渴所逼切 张口驰求索
有人执杖随 寻逐加楚挞
槌打不得近 我等忧此苦
云何能得水 以用慧施人
我等先身时 悭贪极嫉妒
不曾施一人 浆水及饮食
自物不与他 抑彼令不施
以是重业故 今受是苦恼
感应缘(略引六验)
宋司马文宣宋王胡宋李旦唐眭仁茜临川诸山鬼怪杂明俗中鬼神。
宋司马文宣。河内人也。颇信法。元嘉九年丁母难弟丧。月望旦忽见其弟。身形于灵座上不异平日。回遑叹嗟讽求饮食。文乃试与言曰。汝平生时修行十善。若如经言应得生天。若在人道。何故乃生此鬼中耶。说吟俯仰默然无对。文宣即夕梦见其弟。云生所修善。蒙报生天。旦灵床之鬼。是魔魁耳。非其身也。恐兄疑怪。故诣以白兄。文宣明旦请僧转首楞严经。令人扑系之。鬼乃逃入床下。又走户外。形稍丑恶举家骇惧詈叱遣之。鬼云。饿乞食耳。积日乃去。顷之母灵床头有一鬼。肤体赤色身甚长壮。文宣长息。孝祖与言往反。答对周悉。初虽恐惧末稍安习之。鬼亦转相附狎。居处出入殆同家人。于时京师传相报告。往来观者门巷叠迹。时南林寺有僧。与灵味寺僧含沙门。与鬼言论亦甚款曲。鬼云。昔世尝为尊贵以犯众恶。受报未竟果此鬼身。去寅年有四百部鬼。大行疾疠。所应钟灾者。不忓道人耳。而犯横极众多滥福善。故使我来监察之也。僧以食与之。鬼曰。我自有粮不得进此食也。含曰。鬼多知我生。何来何因作道人。答曰。人中来。出家因缘本誓愿也。问诸存亡生死所趣。略皆答对。具有灵验条次繁多。故不曲载。含曰。人鬼道殊。汝既不求食何为久留。鬼曰。此间有一女子应在收捕。而奉戒精勤。故难可得。比日稽留用此故也。藉乱主人有愧不少。自此已后不甚见形。后往视者但闻语耳。时元嘉十年也。至三月二十八日语文宣云。暂来寄住。而汝倾家营福。见畏如此那得久留。孝祖云。听汝寄住。何故据人先亡灵筵耶。答曰。汝家亡者各有所属。此座空设。故权寄耳。于是辞去。
宋王胡者。长安人也。叔死数载。元嘉二十三年忽见形。还家责胡。以修谨有阙家事不理。罚胡五杖。傍人及邻里并闻其语及杖声。又见杖瘢迹。而不睹其形。唯胡犹得亲接。叔谓胡曰。吾不应死。神道须吾算诸鬼录。今大从吏兵恐惊损墟里。故不将进耳。胡亦大见众鬼纷闹若村外。俄然叔辞去曰。吾来年七月七日当复暂还。欲将汝行游历幽途使知罪福之报也。不须费设。若意不已止可荼来耳。至斯果还。语胡家人云。吾今将胡游观毕。当使还不足忧也。胡即顿卧床上泯然如尽。叔于是将胡。遍观群山。备睹鬼怪。未至嵩高山。诸鬼过胡。并有馔设。余施味不异世中。唯姜甚脆美。胡欲怀将还。左右人笑胡云。止可此食。不得将还也。胡末见一处。屋宇华旷。帐筵精整。有二少僧居焉。胡造之。二僧为设杂果槟榔等。胡游历久之。备见罪福苦乐之报。乃辞归。叔谓胡曰。汝既已知善之可修。何宜在家。白足阿练。戒行精高可师事也。长安道人足白。故时人谓为白足阿练也。甚为魏虏所敬。虏主事为师。胡既奉此练。于其寺中。遂见嵩山上年少僧者游学众中。胡大惊与叙乖阔。问何时来。二僧答云贫道本住此寺。往日不忆与君相识。胡复说嵩高之遇。此僧云。君谬耳。岂有此耶。至明日二僧无何而去。胡乃具告诸沙门叙说往日嵩山所见。众咸惊怪。即追求二僧不知所在。乃悟其神人焉。元嘉末。有长安僧释昙爽。来游江南。具说如此也。
宋李旦。字世则。广陵人也。以孝谨质素。著称乡里。元嘉三年正月十四日暴死。心下不冷。七日而苏。唅以饮粥。宿昔复常云。有一人。持信幡来至床头称。府君教唤。旦便随去。直北向行。道甚平净。既至城阁高丽似今宫阙。遣传教慰劳问呼。旦可前至。大厅事上见有三十人。单衣青帻列坐森然。一人东坐披袍隐机。左右侍卫可有百余。视旦而语坐人云。当示以诸狱令世知也。旦闻言已。举头四视。都失向处。乃是地狱中。见群罪人受诸苦报。呻吟号呼不可忍视。寻有传教称。府君信君可还去。当更相迎。因此而还。至六年正月复死。七日又活。述所见事较略如先。或有罪囚寄语报家道。生时犯罪使为作福。稍说姓字亲识乡伍。旦依言寻求皆得之。又云。甲申年当行疾疠杀诸恶人。佛家弟子作八关斋。戒修心善行可得免也。旦本作道家祭酒。即欲弃录本法。道民谏制。故遂两事。而常劝化作八关斋。
宋尚书仆射荥阳郑鲜之。元嘉四年从大驾巡京。至都夕暴亡。乃灵语着人曰。吾寿命久尽早应过世。赖比岁来敬信佛法放生布施。以此功德延驻数年耳。夫幽显报应有若影响宜放落俗务崇心大教。于时胜贵多皆闻云(右三验出冥报记也)
唐眭仁茜者。赵郡邯郸人也。少事经学不信鬼神。常欲试其有无。就见鬼人学之十余年不能得见。后徙家向县。于路见一人如天官。衣冠甚暐晔乘好马。从五十余骑。视仁茜而不言。后数见之常如此。经十年凡数十相见。后忽驻马呼仁茜曰。比频见君情相眷慕。愿与君交游。茜即拜之问公何人耶。答曰。吾是鬼耳。姓成名景。本弘农。西晋时为别驾。今任胡国长史。仁茜问其国何在王何姓名。答曰。黄河已北总为临胡国。国都在楼烦西北。沙碛是也。其王即是故赵武灵王今统此国总受太山控摄。每月各使上相朝于太山。是以数来过此与君相遇也。吾乃能有相益。令君预知祸难。而先避之可免横害。唯死生之命与大祸福之报。不能移动耳。仁茜从之。景因命其从骑常掌事。以是赠之遣随茜行有事令先报之。即尔所不知当来告我。于是便别。常事恒随逐如侍从者。须有所问无不先知。时大业初陵岑之象为邯郸令。子文本年未弱冠。之象请仁茜于家。教文本书。茜以此事告文本。仍谓曰。成长史语我。有一事羞君不得道。既与君交亦不能不告君。鬼神道亦有食。然不能得饱。常苦饥。若得人食便得一年饱。众鬼多偷窃人食。我既贵重不能。偷之。从君请一餐。茜既告文本。文本即为具馔备设珍羞。茜曰。鬼不欲入人屋。可于外水边张幕设席陈酒食于上。文本如其言。至时仁茜见景两客来坐。从百余骑既坐。文本向席再拜谢以食之不精。亦传景意辞谢。初文本将设食。仁茜请有金帛以赠之。文本问。是何等物。茜云。鬼所用物。皆与人异。唯黄金及绢为得通用。然亦不如假者。以黄色涂大锡作金。以纸为绢帛。最为贵上。文本如言作之。及景食毕令其从骑更代坐食。文本以所作金钱绢赠之。景深喜谢曰。因眭生烦郎君供给。郎君颇欲知寿命乎。文本辞云。不愿知也。景笑而去。数年后。仁茜遇病不甚困笃。而又不起。月余日。茜冯常掌事。掌事不知。便问长史。长史报云。国内不知。后月因朝太山为问消息相报。至后月长史来报云。是君乡人赵某为太山主簿。主簿一员阙。荐君为此官。故为文案经纪召君耳。案成者当死。茜问请将案出。景云。君寿应年六十余。今始四十。但以赵主簿横征召耳。当为请之。乃曰。赵主簿相问。眭兄昔与同学恩情深至。今幸得为太山主簿。适遇一员官阙。明府今择人。吾已启公。公许相用。兄既不得长生。命当有死。死遇济会未必当官。何惜一二十年。苟生延时耶。今文书已出不可复止愿。决作来意无所疑也。茜忧惧病逾笃。景请茜曰赵主簿必欲致君。君可自往太山于府君陈诉。则可以免。茜问何因见府君。景曰。鬼者可得见耳。往太山庙。东度一小岭平地。是其都所。君往自当见之。茜以告文本。文本为具行装。数日景又告茜曰。文书欲成。君诉惧不可免。急作一佛像。彼文书自消。茜告文本。以三千钱为画一座像。于寺西壁记。而景来告曰。免矣。茜情不信佛。意尚疑之。因问景云。佛法说。有三世因果。此为虚实。答曰。皆实。茜曰。即如是人死当分入六道。那得尽为鬼。而赵武灵王及君今尚为鬼耶。景曰。君县内几户。茜曰。万余户。又曰。狱囚几人。茜曰。常二十人已下。又曰。万户之内有五品官几人。茜曰。无。又曰。九品已上官几人。茜曰。数十人。景曰。六道之义分一如此耳。其得天道万无一人。如君县内无一五品官。得人道者万有数人。如君县内九品数十人。入地狱者万亦数十。如君狱内囚。唯鬼及畜生最为多也。如君县内课役户。就此道中又有等级。因指其从者曰。彼人大不如我。其不及彼者尤多。茜曰。鬼有死乎。曰然。茜曰。死入何道。答曰。不知。如人知生而不知死彼之事。茜问曰。道家章醮为有益不。景曰。道者被天帝总统六道。是为天曹。阎罗王者如人间天子。太山府君如尚书令。录五道神如诸尚书。若我辈国如大州郡。每人间事道上章谓请福。如求神之恩。天曹受之下阎罗王云。以某月日得某甲诉云云。宜尽理勿令枉滥。阎罗敬受而奉行之。如人奉诏也。无理不可求免。有枉必当得申。何为益也。茜又问。佛法家修福何如。景曰。佛是大圣无文书行下。其修福者。天神敬奉多得宽宥。若福厚者虽有恶道文簿不得追摄。此非吾所识。亦莫知其所以然。言毕即去。茜一二日能起便愈。文本父卒还乡里。茜寄书曰。鬼神定是贪谄。往日欲郎君饮食乃尔殷勤。比知无复利相见殊落漠。然常掌事犹见。随本县为贼所陷死亡略尽。仆为掌事所道如常贼不见。竟以获全。贞观十六年九月八日。文官赐射于玄武门。文本时为中书侍郎。与家兄太府卿及治书侍御史马周给事中韦琨。及临对坐。文本自语人云尔(右一验出冥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