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法界次第初门
法界次第初门
次六波罗蜜。而辩四依者。菩萨既欲学六波罗蜜之正行。而行不孤立。必有所依。而得成就。依凭若正。则具正行。能至菩提。依凭若邪。则堕邪道。故次六度。而明四依也。此四通名依者。依凭也。依凭此四法。能成诸波罗蜜万行之因。满足菩提佛果。故云依也。
一依法。不依人 依法者。实相及一切随顺实相善法。通名为法。亦名法身。若依实相法身。而修诸波罗蜜。万行功德。皆悉具足。一切清净。能至菩提。故云依法。不依人者。人是揽五阴所成。假名相好之身。若依相好之身。而修诸波罗蜜。万行功德。则皆堕颠倒。终不得见真实法身。故云不依人也。所以者何。如涅槃说。魔王波旬。尚能作佛。况不能作四依之人。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行。与实相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行。乖实相法者。则不应依。况余人也。
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依了义经者。谓诸大乘方等十二部经中。皆明中道佛性。实相如如之理。若依此教。而修诸波罗蜜。万行功德。则心与中道相应。能见佛性如来藏理。故云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所谓声闻所应行。九部中不修中道。佛性如来藏理。若依此教。而修诸波罗蜜。万行功德。则随二边。不见佛性如来藏理。故云不依不了义经也。
三依义。不依语 依义者。义是中道第一义谛。若依中道第一义谛。而修诸波罗蜜。万行功德。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破诸颠倒。心心寂灭。自然流入无量禅定。故云依义。不依语者。语是世间语。文字章句。虚诳无实。乃至二乘所见。真谛涅槃。亦有文字。故法华经。以化城喻。若依如是文字言语。而修诸波罗蜜。万行功德。则增长诤讼。妄想烦恼。或堕二乘之地。不到大乘大般涅槃。故云不依语也。
四依智。不依识 依智者。照了之心。名之为智。若于正观智慧心无所著。而修诸波罗蜜。万行功德。则能破散五住烦恼及无边生死之业。必获大乘涅槃常乐我净。故云依智。不依识者。妄想之心。名之为识。若依妄识。而修诸波罗蜜。万行功德。则构集五住烦恼二边生死之业。是以流转无际。众苦不息。故云不依识。
九种大禅初门第四十四
一自性禅 二一切禅 三难禅 四一切门禅 五善人禅 六一切行禅 七除烦恼禅 八此世他世禅 九清净净禅。
次四依而辩九种禅者。菩萨既得正依凭处。则能进修深广之大行也。至论深广之内行。莫若禅定。故大智度论云。禅最大如王。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起转法轮入涅槃。所有胜妙功德。悉在禅中。今明别观。菩萨成道。起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并在九种禅中。故次四依而辩也。此九种禅。缨络经中。虽有其意。而不列名。解释弥勒菩萨造地持处。明六波罗蜜。方乃辩出九种相。并是菩萨不共之禅。从自性禅乃至清净。不与二乘人共。今为明菩萨不共次第。深广内行。思惟修法。于六波罗蜜中。的别出此九种大禅。此九通名禅者。翻释名同前。是则名同。而法相有别。
一自性禅 云何名自性禅。于菩萨藏闻思前。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观分。或此二同类。或俱分。是自性禅。
二一切禅 云何名菩萨一切禅。略说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又随其所应。各有三种。一者现法乐住禅。二者出生三昧功德禅。三者利益众生禅。菩萨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自举心息。舍离味着及一切想。是名现法乐住禅。菩萨禅定。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十力种性。所摄三昧。彼诸三昧。一切声闻。辟支佛。不知其名。况复能知。起及所出生二乘解脱除。入一切无碍慧无诤愿智。胜妙功德。是名菩萨出生三昧功德禅。利益众生禅者。十一种如前释。菩萨依布施众生。所作以义饶益。皆与同事。为除众苦。知所应说。知恩报恩。护诸恐怖。诸难忧苦。能为开解。资生不具。给施所须。如法畜众。善能随顺。见实功德。欢喜赞叹。等心折伏。神力恐怖。或令欢喜。是名略说一切禅。无余无上。
三难禅 云何菩萨难禅。略说三种。菩萨久习胜妙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愍众生。欲令成熟。舍第一禅乐而生欲界。是名菩萨第一难禅。菩萨依禅。出生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深三昧。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是名第二难禅。菩萨依禅。得无上菩提。是名第三难禅也。
四一切门禅 云何菩萨一切门禅。略说四种。一者有觉有观俱禅。二者喜俱禅。三者乐俱禅。四者舍俱禅。
五善人禅 云何菩萨善人禅。略说五种。一者不味着。二者慈心俱。三者悲心俱。四者喜心俱。五者舍心俱。
六一切行禅 云何菩萨一切行禅。谓六种七种。略说十三种。善禅。无记化化禅。止分观分自他利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缘义缘止相缘举相缘舍相缘现法乐住第一义禅。是十三种菩萨一切行禅也。
七除恼禅 云何菩萨除恼禅。略说八种。一者菩萨入定。除诸苦患毒害霜雹热病鬼。是名咒术所依禅。二者菩萨入定。能除四大所起众病。是名除病禅。三者菩萨入定。兴致甘雨。能消灾旱。救诸饥馑。是名云雨禅。四者菩萨入定。济诸恐难。一切水陆。人非人怖。是名等度禅。五者菩萨入定。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众生。是名饶益禅。六者菩萨入定。能以财物。调伏众生。是名调伏禅。七者菩萨入定。觉诸迷醉迷十方者等开觉之。是名开觉禅。八者菩萨入定。众生所作。悉令成就是名等作禅。
八此世他世乐禅 略说九种。一者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二者随说调伏众生禅。三者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四者为恶众生示恶趣禅。五者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六者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七者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八者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所谓书数算计。资生方便法。如是等种种众具禅。九者暂息恶趣放光。明禅。
九清净净禅 云何菩萨清净净禅。略说十种。一者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二者出世间清净净禅。三者方便清净净禅。四者得根本清净净禅。五者得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六者住起力清净净禅。七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八者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九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十者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如是菩萨无量禅。得大菩提果菩萨依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
是中所明九种禅。从始至终。并是出地持处弥勒菩萨之所说。未有一句私言。读者自思取其意也。
十八空初门第四十五
一内空 二外空 三内外空 四空空 五大空 六第一义空 七有为空 八无为空 九毕竟空 十无始空 十一散空 十二性空 十三自相空 十四诸法空 十五不可得空 十六无法空 十七有法空 十八无法有法空。
次九种禅。而辩十八空者。前九种正为重显禅波罗蜜深广之阶级。今十八空次成般若波罗蜜。智慧照了。无得无著之妙绝也。故次而明之。此十八通言空者。无也。无此十八种有。故名为空。若菩萨始从初修自性禅。终至清净净禅。虽有大功德神通智慧之用。而禅定是门户。诠次阶级之法。若不善以十八空慧。照了遣荡。或于所证诸禅三昧中。十八有法。随滞一有。则不得无碍解脱。纵任自在。故须修十八空。照了无住无著也。经论明空。开合名数不同。或以略故。合十八空。但为十四空。或为十一空。或为七空。乃至三空。二空一空。或以广故。开十八空。为二十空。二十五空。乃至无量空。今处中用十八空。遣荡诸有。罄无不尽。则诸波罗蜜禅定三昧。万行悉皆清净也。
一内空 内空者内法空。内法者。所谓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无我无我所。无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是为内空也。
二外空 外空者。外法空。外法者。谓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色空无我无我所。无色声香味触法。亦如是。是为外空也。
三内外空 内外空者。内外法空。内外法者。所谓内外十二入。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无内外法。是为内外空也。
四空空 空空者。以空破内外空。内外空破是三空。故名为空空也。故维摩经云。得此法已。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故名空空。
五大空 大空者。十方相空。故名大空。所以者何。东方无边。故名为大。亦一切处。有故名为大。遍一切色。故名为大如是大方能破。故名为大空。乃至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如是。
六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者。诸法中第一者。名为涅槃。涅槃中亦无涅槃相。涅槃空即第一义空。
七有为空 有为空者。有为法名因缘和合生。所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今有为法。二因缘故空。一者无我无我所。及常相不变易。不可得故空。二者有为法。有为法相空。不生不灭无所有故。是为有为空也。
八无为空 无为空者。无为法名无因缘。常不生不灭如虚空。今待有为。故说无为。若有为法不可得。则无无为之可着。故即是无为空。
九毕竟空 毕竟空者。以前八空。破诸法毕竟尽净。名为毕竟。若无诸法。亦无毕竟之可着。故名毕竟空。又解毕竟名为终竟观。是终竟之法。亦不可得。则不执有究竟之法。名为毕竟空。故法华经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十无始空 无始空者。一切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佛告诸比丘。众生无始无明。覆爱所系。往来生死。无始可得。可破是无始。于无始中无执着。故名无始空也。
十一散空 散空者。五众和合故有人。若以智慧。一一分别。破散人与五众及所破散法。皆空无所有。如佛告罗那。此色破散灭令无所有。余众亦如是。是名散空。
十二性空 性空者。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今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
十三自相空 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一总相。二别相。总相者。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有坚相。火有热相。如是二种相皆空。故名相空。分别性相不同。或言名异体同。或云名体俱异。所以者何。性言其体。相言其识。性以据内。相以据外。相如见黄色为金相。而内是铜火烧石磨。知非金相性。故别明相空。
十四诸法空 诸法空者。一切法名。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是诸法空。皆入种种门。所谓一切法。有相知相识相缘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依相。是等一切皆空。空无实故。名诸法空。
十五不可得空 不可得空者。一切法及因缘毕竟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又解云。上以诸法空。空一切法。皆不可得。若作可得。则为断灭。若知是不可得。亦不可得。则于不可得中心不没。故名不可得空也。
十六无法空 无法空者。无法名。法已灭。是灭无。故名无法空。有人解云。过去未来法。名无法。是无法不可得。故名无法空也。
十七有法空 有法空者。有法名。诸因缘和合生。故有。二法无故。名有法空。有人解云。现在一切法。及无为法。名为有法。如是有法。皆空故。名有法空。
十八无法有法空 无法有法空者。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故名无法有法空。亦以观无法有法空。故名无法有法空。有人解云。过去未来现在一切皆空。故名无法有法空也。
十喻初门第四十六
一如幻 二如炎 三如水中月 四如虚空 五如响 六如犍闼婆城 七如梦 八如影 九如镜中像 十如化。
次十八空而辩十喻者。此十喻既为易解空故说。若修十八空观者。不善用十喻。晓其迷执滞有之情。体法真空。正解发则无由。故次十八空而辩十喻。为成观空之易悟。亦以异于二乘坏法而修空也。此十通名喻者。借事四理。以晓迷情。故名为喻。今以世间幻梦易解之空。以譬迷心冰执难解之空。令同易解。故此十事为喻也。
一如幻 如幻者。譬如幻师幻作象马。及种种诸物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幻声可闻。与情相对。而不错乱。无智不了。谓之为实。诸法亦如是。皆是无明幻作。虽空而可见闻。不相错乱。迷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若知诸法同如幻相。则心无所得。豁然开解。悟一切法皆悉空寂。故说如幻。
二如炎 如炎者。炎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之人。初见谓为水。男相女相。及一切法相。亦如是。结使烦恼光诸行尘邪忆念风。生死旷野中转。无智慧者。谓为一相。为男为女。是名为炎。复次若远见炎想为水。近则无水相。无智之者。亦如是。若远圣法。不知无我。不知诸法空。于阴入界性空法中。生人想男想女想。近圣法则知诸法实相。是时虚诳种种妄想尽除。以是故说如炎。
三如水中月 如水中月者。月在虚空中。影现于水。实法相在如法性实际虚空中。凡夫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现。以是故如水中月如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大人见之则笑。无智人亦如是。身见故见有吾我。无实智故。见种种法。见已欢喜。欲取诸相。男相女相等。诸得道圣人。愍之而笑也。
四如虚空 如虚空者。虚空但为有名。而无实法。虚空非可见。远视故眼光转见彯色。诸法亦如是。空无所有。人远无漏实智慧故。弃实见彼我男女屋舍种种物。若修空观。入实相理。则一切皆无所有。故说如虚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