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景德传灯录
景德传灯录
慕道志仪第一。
夫欲修道先须立志及事师仪则彰乎轨训。
故标第一明慕道仪式。
戒憍奢意第二。
初虽立志修道善识轨仪。若三业憍奢妄心扰动。何能得定。故次第二明戒憍奢意也。
净修三业第三。
前戒憍奢略标纲要。今子细检责令过不生。故次第三明净修三业。戒乎身口意也。
奢摩他颂第四。
已检责身口令粗过不生。次须入门修道渐次不出定慧。五种起心。六种料简。故次第四明奢摩他颂也。
毗婆舍那颂第五。
非戒不禅。非禅不慧。上既修定。定久慧明。故次第五明毗婆舍那颂也。
优毕叉颂第六。
偏修于定定久则沈。偏学于慧慧多心动。故次第六明优毕叉颂。等于定慧令不沈动。使定慧均等舍于二边。
三乘渐次第七。
定慧既均则寂而常照。三观一心。何疑不遣。何照不圆。自解虽明悲他未悟。悟有深浅。故次第七明三乘渐次也。
事理不二第八。
三乘悟理理无不穷。穷理在事了事即理。故次第八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祛倒见也。
劝友人书第九。
事理既融内心自莹。复悲远学虚掷寸阴。故次第九明劝友人书也。
发愿文第十。
劝友人虽是悲他专心。在一情犹未普。故次第十明发愿文誓度一切。
复次观心十门。初则言其法尔。次则出其观体。三则语其相应。四则警其上慢。五则诫其疏怠。六则重出观体。七则明其是非。八则简其诠旨。九则触途成观。十则妙契玄源。
第一言法尔者。夫心性虚通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鉴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是以三谛一境。法身之理常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脱之应随机。非纵非横圆伊之道玄会。故知三德妙性宛尔无乖一心。深广难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为道者。可谓寻流而得源。
第二出其观体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
第三语其相应者。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香台宝阁严土化生。
第四警其上慢者。若不尔者则未相应也。
第五诫其疏怠者。然渡海应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须入观。非观何以明心。心尚未明相应何日。思之勿自恃也。
第六重出观体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无。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无。
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如是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以双非破两是。是破非是犹是非。又以双非破两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只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绵微难见。神清虑静细而研之。
第八简其诠旨者。然而至理无言。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观。藉修观以会其宗。若旨之未明。则言之未的。若宗之未会。则观之未深。深观乃会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既其明会。旨观何得复存耶。
第九触途成观者。夫再演言词重标观体。欲明宗旨无异言观。有逐方移。方移则言理无差。无差则观旨不异。不异之旨即理。无差之理即宗。旨一而二名言观明其弄胤耳。
第十妙契玄源者。夫悟心之士。宁执观而迷旨。达教之人。岂滞言而惑理。理明则言语道断。何言之能议。旨会则心行处灭。何观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议者。可谓妙契寰中矣。
师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安坐示灭。十一月十三日塔于西山之阳。敕谥无相大师。塔曰净光。宋朝淳化中太宗皇帝诏本州重修龛塔。
司空山本净禅师者绛州人也。姓张氏。幼岁披缁于曹溪之室受记。隶司空山无相寺。唐天宝三年玄宗遣中使杨光庭入山采常春藤。因造丈室礼问曰。弟子慕直斯久。愿和尚慈悲略垂开示。师曰。天下禅宗硕学咸会京师。天使归朝足可咨决。贫道隈山傍水无所用心。光庭泣拜。师曰。休礼贫道。天使为求佛邪问道邪。曰弟子智识昏昧。未审佛之与道其议云何。师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师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曰云何无心是道。师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光庭作礼信受。既回阙。庭具以山中所遇奏闻。即敕光庭诏师。十二月十三日到京敕住白莲亭。越明年正月十五日召两街名僧硕学。赴内道场与师阐扬佛理。时有远禅师者。抗声谓师曰。今对圣上校量宗旨。应须直问直答不假繁辞。只如禅师所见以何为道。师答曰。无心是道。远曰。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师曰。道本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虚然。穷心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虚妄总是假名。远曰。禅师见有身心是道以否。师曰。山僧身心本来是道。曰适言无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来是道。岂不相违。师曰。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言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曰观禅师形质甚小。却会此理。师曰。大德。只见山僧相。不见山僧无相。见相者是大德所见。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悟其道。若以相为实穷劫不能悟道。曰今请禅师于相上说于无相。师曰。净名经云。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无我所见与道相应。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见穷劫不可会道也。远公闻语失色逡巡避席。师有偈曰。
四大无主复如水 遇曲逢直无彼此
净秽两处不生心 壅决何曾有二意
触境但似水无心 在世纵横有何事
复云。一大如是四大亦然。若明四大无主。即悟无心。若了无心自然契道。又有志明禅师者。问曰。若言无心是道。瓦砾无心亦应是道。又云。身心本来是道。四生十类皆有身心亦应是道。师曰。大德若作见闻觉知之解。与道悬殊。即是求见闻觉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闻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有何处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砾。志明杜口而退。师又有偈曰。
见闻觉知无障碍 声香味触常三昧
如鸟空中只么飞 无取无舍无憎爱
若会应处本无心 始得名为观自在
又有真禅师者。问云。道既无心佛有心否。佛之与道是一是二。师曰。不一不异。曰佛度众生为有心故。道不度人为无心故。一度一不度。何得无二。师曰。若言佛度众生道无度者。此是大德妄生二见。如山僧即不然。佛是虚名道亦妄立。二俱不实总是假名。一假之中何分二。问曰。佛之与道从是假名。当立名时。是谁为立。若有立者何得言无。师曰。佛之与道因心而立。推穷立心心亦是无。心既是无即悟二俱不实。知如梦幻即悟本空。强立佛道二名。此是二乘人见解。师乃说无修无作。偈曰。
见道方修道 不见复何修
道性如虚空 虚空何所修
遍观修道者 拨火觅浮沤
但看弄傀儡 线断一时休
又有法空禅师者。问曰。佛之与道俱是假名。十二分教亦应不实。何以从前尊宿皆言修道。师曰。大德错会经意。道本无修大德强修。道本无作大德强作。道本无事强生多事。道本无知于中强知。如此见解与道相违。从前尊宿不应如是。自是大德不会。请思之。师又有偈曰。
道体本无修 不修自合道
若起修道心 此人不会道
弃却一真性 却入闹浩浩
忽逢修道人 第一莫向道
又有安禅师者。问曰。道既假名佛云妄立。十二分教亦是接物度生。一切是妄以何为真。师曰。为有妄故将真对妄。推穷妄性本空。真亦何曾有故。故知真妄总是假名。二事对治都无实体。穷其根本一切皆空。曰既言一切是妄。妄亦同真。真妄无殊。复是何物。师曰。若言何物。何物亦妄。经云。无相似无比况。言语道断如鸟飞空。安公惭伏不知所措。师又有偈曰。
推真真无相 穷妄妄无形
返观推穷心 知心亦假名
会道亦如此 到头亦只宁
又有达性禅师者。问曰。禅是至妙至微。真妄双泯佛道两亡。修行性空名相不实。世界如幻一切假名。作此解时不可断绝众生善恶二根。师曰。善恶二根皆因心有。穷心若有根亦非虚。推心既无根因何立。经云。善不善法从心化生。善恶业缘本无有实。师又有偈曰。
善既从心生 恶岂离心有
善恶是外缘 于心实不有
舍恶送何处 取善令谁守
伤嗟二见人 攀缘两头走
若悟本无心 始悔从前咎
又有近臣。问曰。此身从何而来。百年之后复归何处。师曰。如人梦时从何而来。睡觉时从何而去。曰梦时不可言无。既觉不可言有。虽有有无来往无所。师曰。贫道此身亦如其梦。又有偈曰。
视生如在梦 梦里实是闹
忽觉万事休 还同睡时悟
智者会悟梦 迷人信梦闹
会梦如两般 一悟无别悟
富贵与贫贱 更亦无别路
上元二年五月五日归寂。敕谥大晓禅师。
婺州玄策禅师者婺州金华人也。出家游方届于河朔。有智隍禅师者。曾谒黄梅五祖。庵居二十年自谓正受。师知隍所得未真。往问曰。汝坐于此作么。隍曰入定。师曰。汝言入定。有心耶无心耶。若有心者一切蠢动之类皆应得定。若无心者一切草木之流亦合得定。曰我正入定时。则不见有有无之心。师曰。既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则非大定。隍无语良久。问师嗣谁。师曰。我师曹溪六祖。曰六祖以何为禅定。师曰。我师云。夫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此说。遂造于曹溪请决疑翳。而祖意与师冥符。隍始开悟。师后却归金华。大开法席。
曹溪令韬禅师者吉州人也。姓张氏。依六祖出家。未尝离左右。祖归寂遂为衣塔主。唐开元四年玄宗聆其德风诏令赴阙。师辞疾不起。上元元年肃宗遣使取传法衣入内供养。仍敕师随衣入朝。师亦以疾辞。终于本山。寿九十五。敕谥大晓禅师。
西京光宅寺慧忠国师者越州诸暨人也。姓冉氏。自受心印居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四十余祀不下山门。道行闻于帝里。唐肃宗上元二年敕中使孙朝进。赍诏征赴京。待以师礼。初居千福寺西禅院。及代宗临御复迎止光宅精蓝。十有六载随机说法。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与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师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师第三问语亦同前。三藏良久罔知去处。师叱曰。遮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三藏无对(僧问。仰山曰。大耳三藏第三度为什么不见国师。仰山曰。前两度是涉境心。后入自受用三昧。所以不见。又有僧举前语问玄沙。玄沙曰。汝道前两度还见么。玄觉云。前两度若见。后来为什么不见。且道利害在什么处。僧问赵州曰。大耳三藏第三度不见国师。未审国师在什么处。赵州云。在三藏鼻孔上。僧问玄沙。既在鼻孔上。为什么不见。玄沙云。只为太近)一日唤侍者。侍者应诺。如是三召皆应诺。师曰。将谓吾孤负汝。却是汝孤负吾(僧问玄沙。国师唤侍者意作么生。玄沙云。却是侍者会。云居锡云。且道侍者会不会。若道会。国师又道汝孤负吾。若道不会。玄沙又道却是侍者会。且作么生商量。玄觉征问僧。什么是侍者会处。僧云。若不会争解恁么应玄觉云。汝少会在。又云。若于这里商量得去。便见玄沙。僧问法眼。国师唤侍者意作么生。法眼云。且去别时来。云居锡云。法眼恁么道。为复明国师意不明国师意。僧问赵州。国师唤侍者意作么生。赵州云。如人暗里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南泉到参。师问。什么处来。对曰江西来。师曰。还将得马师真来否。曰只遮是。师曰。背后底。南泉便休(长庆棱云。大似不知。保福展云。几不到和尚此间。云居锡云。此二尊者尽扶背后。只如南泉休去。为当扶面前扶背后)麻谷到参绕禅床三匝于师前振锡而立。师曰。既如是何用更见贫道。麻谷又振锡。师叱曰。遮野狐精出去。师每示众云。禅宗学者。应遵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相许。如狮子身虫。夫为人师者若涉名利。别开异端则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伤其手。香象所负非驴能堪。有僧问。若为得成佛去。师曰。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解脱。问作么生得相应去。师云。善恶不思自见佛性。问若为得证法身。师曰。越毗卢之境界。曰清净法身作么生得。师曰。不着佛求耳。问阿那个是佛。师曰。即心是佛。曰心有烦恼否。师曰。烦恼性自离。曰岂不断耶。师曰。断烦恼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问坐禅看静此复若为。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净相。又问。禅师见十方虚空是法身否。师曰。以想心取之是颠倒见。问即心是佛可更修万行否。师曰。诸圣皆具二严。岂拨无因果耶。又曰。我今答汝穷劫不尽。言多去道远矣。所以道。说法有所得斯则野干鸣。说法无所得。是名师子吼。南阳张濆行者问。伏承和尚说无情说法。某甲未体其事。乞和尚垂示。师曰。汝若问无情说法。解他无情方得闻我说法。汝但闻取无情说法去。濆曰。只约如今有情方便之中。如何是无情因缘。师曰。如今一切动用之中。但凡圣两流都无少分起灭。便是出识不属有无。炽然见觉。只闻无其情识系执。所以六祖云。六根对境分别非识。有僧到参礼。师问。蕴何事业。曰讲金刚经。师曰。最初两字是什么。曰如是。师曰。是什么无对。有人问。如何是解脱。师曰。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曰恁么即断去也。师曰。向汝道诸法不相到断什么。师见僧来。以手作圆相。相中书日字。僧无对。师问本净禅师。汝已后见奇特言语如何净曰。无一念心爱。师曰。是汝屋里事。肃宗问。师得何法。师曰。陛下见空中一片云么。帝曰见。师曰。钉钉着悬挂着。又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起立曰。还会么。曰不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又曰。如何是无诤三昧。师曰。檀越蹋毗卢顶上行。曰此意如何。师曰。莫认自己清净法身。又问师。师都不视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师何以殊不顾视。师曰。还见虚空么。曰见。师曰。他还眨目视陛下否。鱼军容问。师住白崖山。十二时中如何修道。师唤童子来。摩顶曰。惺惺直然惺惺。历历直然历历。已后莫受人谩。师与紫璘供奉论义。既升坐。供奉曰。请师立义某甲破。师曰。立义竟。供奉曰。是什么义。师曰。果然不见。非公境界。便下坐。一日师问紫璘供奉。佛是什么义。曰是觉义。师曰。佛曾迷否。曰不曾迷。师曰。用觉作么无对。又问。如何是实相。师曰。把将虚底来。曰虚底不可得。师曰。虚底尚不可得。问实相作么。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文殊堂里万菩萨。曰学人不会。师曰。大悲千手眼。耽源问。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作么生。师曰。幸自可怜生。须要个护身符子作么。师以化缘将毕涅槃时至。乃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师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曰就师请取塔样。师良久曰。会么。曰不会。师曰。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大历十年十二月九日右胁长往。弟子奉灵仪于党子谷建塔。敕谥大证禅师。代宗后诏应真入内举问前语。真良久曰。圣上会么。曰不会。真述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