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广弘明集
广弘明集
劝请门颂。
俟河之清逢圣朝。灵智俯接一其遥。白日驰光不流照。葵藿微志徒倾翘。遍盈空有尽三界。绵塞宇宙罄八辽。德光业遂升至觉。寂寞常住独能超。煎灼欲火思云露。沈汩使水望舟桥。弘慈广度昔有誓。法轮道御且徐鏕。
随喜万善门第二十九。
众生以愚惑故。多怀嫉妒增上之心。是以见人行善则兴恶想。摧毁破坏不令成就。然彼前人未必损行。而此嫉者妄增恼热。增长惑业生死不绝。是以圣人调心制意。行此随喜。亦复劝诸众生。如说奉行。
十方一切众。所有微细善。仁义及礼智。孝养谦恭德。慈和及爱敬。廉贞清洁行。若有如是善。我今悉随喜。离欲在家人。奉修如来戒。三归五八戒。十善菩萨戒。清净诸律仪。离恶名声者。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饭僧施法衣。浴除烦恼垢。救摄诸贫穷。饥寒穷塞者。疾病艰危苦。施药悲怜业。如是等功德。我今悉随喜。旷路作好井。桥船度人物。园林池花果。施佛并供僧。渴乏除热恼。其福实无量。如是等功德。我今悉随喜。造经流法教。燃灯发慧明。习诵及转读。决了诸义趣。若复为人说。倍增欢喜心。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建立诸塔庙。堂殿及宝刹。彩画及木像。金银铜石等。传写诸相好。显示于法身。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若有造僧坊。床帐及卧具。令彼息心者。安意于禅林。出入苦空门。次第寂灭观。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如来大慈悲。善说诸法门。发生随喜行。今我等修学。随喜诸声闻。忍苦度生死。随喜诸菩萨。不舍恶道受。随喜十方佛。无畏天人尊。能于三界狱。引出诸众生。愿令众生类。悉得于佛道。是故我随喜。稽首礼诸佛。
随喜门颂。
闻善若己烛良书。见贤思齐美通诰。感幽动地孝有诚。殒首流肠忠为操。振礼摛文弘宪则。机谋飙勇静奸暴。明白入素志冲闲。高论穷微契神奥。捐躯济物不邀名。轻财贵义岂期报。百行万善纷涂轨。求诚罄想毕欢蹈。
回向佛道门第三十。
言回向者。以不着为义。原一切众生备修万行。舍身命财。所以不得解脱生死者。皆缘耽着果报不能舍离。若能不执其心。修行摄度。随有微福回施群生向于佛道者。则于果报不复生着。便于生死萧然解脱。故经云。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是以一切所作善业。皆应回向。兼劝众生不着果报。何者。即此身形果报之本。终日养饲庄严雕饰。要必当死徒为保着。自非愚闇所以贪爱此身。少有慧明。何得无时不厌。以是智者抚臆论心。不容贪着回流生死。
十方诸众生。所行微善业。仁孝及谦敬。慈爱柔和等。忠正修礼智。矜逮赈孤穷。如是世俗善。悉回向佛道。一切诸外道。种种勤苦行。五热炙其身。投岩赴水火。反缚涂灰等。无量诸邪见。今皆为回向。同归正觉道。一切清信士。归戒行十善。乃至诸女人。亦能修福德。又能善说法。开化众妙福。回以施群生。共成无上道。一切弟子众。闻声即解悟。善来成比丘。乃至四道果。方便及初观。苦空非常想。亦回施群生。共向无上道。十方诸辟支。自然成缘觉。深悟在别世。晓了因缘法。隐显化众生。独处乐善寂。如是兼一切。尽回向佛道。十方诸菩萨。读诵于经法。入禅出禅者。劝物行众善。如是等三善。一切众德本。亦回施群生。归向无上道。一切诸善等。乃至贤圣果。解空未能穷。有无不双尽。悉令与一切。同入真妙境。若回有相心。皆向解脱道。如是诸菩萨。我今劝回向。发此无著心。是故稽首礼。
回向门颂。
悠悠九土各异形。扰扰四俗非一情。驱车秣马徇世业。市交鬻义炫虚名。三墨纷纭殊不会。七儒委郁曾未并。吉凶拘忌乃数术。取与离合实纵横。朝日夕月竟何取。投岩赴火空捐生。咄嗟失道尔回驾。氵彼流水趣东瀛。
发愿庄严门第三十一。
原众恶所趣。皆缘意地贪嗔痴也。自害害他勿过于此。故经号为根本三毒。能烦能恼劳扰身心。于缘起恶三三九种。然此九种义通善恶。三善根生名善业道。三不善根生名恶业道。是故行人常一其心不令动乱。微尘起相见即觉察。守护六根不令尘染。常发弘愿以自庄严。愿一切众生皆从今日乃至菩提。眼常不看贪淫邪艳惑人之色。不看嗔恚丑状屠裂愚痴闇钝倨慢邪众之色。愿见一切十方常住法身之色。菩萨下生八相之色。如来相好圣众和会善集之色。愿一切众生耳常不闻悲啼愁叹声地狱苦楚声。饿鬼畜生受苦声。八苦交对声。四百四病起发声。八万四千尘劳声。愿耳常闻诸佛说法八音声。八万四千波罗蜜声。三乘圣果十地功德如是等声。
愿一切众生鼻常不闻杀生滋味饮食之气。三十六物革囊之气。发欲罗绮脂泽之气。五辛能薰九相尸气。愿鼻常闻十方世界诸树草木之香。五戒八戒十善六念诸功德香。学无学人十地五分十力八万四千诸度无漏之香。十方诸佛说法之香。
愿一切众生舌恒不尝众生有命身肉杂味。能生烦恼滋味。愿舌恒尝甘露不死之味。天自然食在其舌根变成上味。诸佛所食之味。法喜禅悦之味。解脱泥洹最上胜味。
愿一切众生身常不觉邪淫细滑生欲乐触。不觉镬汤寒冰之触。饿鬼畜生诸苦恼触。四百四病寒热风霜蚊虻蚤虱饥渴困苦等触。愿身常觉清凉强健心悟安隐证道飞行八自在触。
愿一切众生皆从今日乃至菩提。意常觉知九十八使。八万四千尘劳之法。十恶五逆。九十六种邪师之法。三涂可厌生死大苦。愿意常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为医王。法为良药。僧为看病者。为诸众生治生死患。令得解脱。心常无碍。空有不染。
发愿门颂。
心所期兮彼之岸。何事浮俗久淹逭照慧日兮驾法云。腾危城兮出尘馆。芳珠烨兮闻岁时。宝树飖兮警昏旦。清露搏甘永以挹。喜园流采常为玩。无待殷鼎方丈羞。安用秦筝纤指弹。勤诚款愿长不渝。习苦座劳从此捍。
广弘明集卷第二十八上
启福篇序
福者何耶。所谓感乐受以安形。取欢娱以悦性也。然则法王立法周统识心。三界牢狱三科检定。一罪二福三曰道也。罪则三毒所结。系业属于鬼王。论其相状后篇备列。福则四弘所成。我固属于天主。道则虚通无滞。据行不无明昧昧则乘分小大智涉信法。明则特达理性高超有空。斯道昌明如别所显。今论福者。悲敬为初。悲则哀苦趣之艰辛。思拔济而出离。敬则识佛法之难遇。弘信仰而登神。缘境乃涉事情。据理惟心为本。故虚怀不系。则其福不回于自他。倒想未移。则作业有乖于事用。故绵古历今相从不息。王者识形有之非我。兴住持于塔寺。余则困于不足。多行施以周给。是知为有造业未曰超升。多由起过重增生死。故云。为有造罪一向须舍。为有起福虽行不着。由斯意致位行两分。滞则增生。舍则增道。道据逆流出凡入圣。福则顺生兴倒结业。故启福本拟历贤明梁代弘明集启福篇录 王该日烛唐广弘明集启福篇第八(悔罪篇附)北代南晋前秦前燕南燕后秦诸帝与太山朗法师书(并答)与林法师书(晋王洽)南齐皇太子礼佛愿疏(沈休文)舍身愿疏(沈休文)南齐南郡王舍身疏(沈约)依诸经中行忏悔愿文(梁高祖)千僧会愿文(沈约)四月八日度人出家愿文(梁简文)八关斋制序(并制十条梁简文)为人造寺疏(梁简文)谢敕赍袈裟启(三首梁简文)为诸寺作檀越愿疏(梁简文)设无碍福会教(梁萧纶)答湘东王书(梁简文)与琰法师书(二首梁简文)与刘智藏书(梁元帝)与约法师书(沈约)与印阇梨书(梁刘之遴)与云僧正书(梁王筠)与长沙王别书(梁王筠)答云法师书(梁刘孝绰)北齐武成帝以三台为寺诏(魏收)周明帝立陟屺陟岵二寺诏北齐辽阳山寺愿文(卢思道)隋高祖为太祖造寺碑诏(李德珠)隋高祖于相州战场立寺诏隋炀帝行道度人天下敕唐太宗于行陈所立七寺诏周武帝二教钟铭唐太宗为战亡人设斋行道诏唐太宗大兴善寺钟铭唐太宗度僧于天下诏唐太宗舍旧宅为寺诏唐太宗断卖佛像敕唐太宗为穆后追福手疏唐东宫皇太子西明寺钟铭与暹律师等书(褚亮)唐太宗造兴圣寺诏。
北代魏天子招拔圭书。
皇帝敬问太山朗和上。承沙圣灵。要须经略已命元戎。上人德同海岳。神算遐长。冀助威谋克宁荒服。今遣使者。送素二十端。白毡五十领。银钵二枚。到愿纳受。
晋天子司马昌明书。
皇帝敬问太山朗和上。承睿德光时。飞声东岳。灵海广淹。有生蒙润。大人起世。善翼匡时。辄申经略。悬禀妙算。昔刘曜创荒戎狄继业。元皇龙飞遂息江表。旧京沦没神州倾荡。苍生荼蓼寄在左衽。每一念至嗟悼。朕心长驱魏赵扫平燕伐。今龙旗方兴克复洢洛。思与和上同养群生。至人通微。想明朕意。今遣使者。送五色珠像一驱。明光锦五十匹。象牙簟五领。金钵五枚。到愿纳受。
僧朗顿首顿首。夫至人无隐。德生为圣。非德非圣。何敢有喻。夫曰出家。栖息尘表。慕静山林。心希玄寂。灵迹难逮。形累而已。奉被诏命。慰及应。否大晋重基先承孝治。惠同天地覆养无边。愿开大乘伸扬道味。僧朗顿首顿首。
秦天子符坚书。
皇帝敬问太山朗和上。大圣膺期灵权超逸。荫盖十方化融无外。若山海之养群生。等天地之育万物。养存生死澄神寂妙。朕以虚薄生与圣会。而隔万机不获辇驾。今遣使人安车相请。庶冀灵光回盖京邑。今并送紫金数斤。供镀形像綪绫三十匹。奴子三人。可备洒扫。至人无违。幸望纳受。想必玄鉴见朕意焉。
僧朗顿首顿首。如来永世道风潜沦。忝在出家栖心山岭。精诚微薄未能弘匠。不悟陛下远问山川诏命殷勤。实感恩旨。气力虚微未堪跋涉。愿广开法轮显保天祚。僧朗顿首顿首。蒙重惠赐即为施设。福力之功。无不蒙赖。贫道才劣不胜所重。
燕天子慕容垂书。
皇帝敬问太山朗和上。澄神灵绪慈荫百国。凡在含生孰不蒙润。朕承藉纂统方夏事膺。昔蜀不恭魏武含慨。今二贼不平。朕岂获安。又元戎克兴征扫暴。乱至人通灵随权指化。愿兵不血刃四海混伏。委心归诚。久敬何已。今遣使者。送官绢百匹。袈裟三领绵五十斤。幸为咒愿。
僧朗顿首顿首。能人御世英规遐邈。光敷道化融济四海。贫道忝服道味。习教山林。岂惟诏旨咨及国难。王者膺期统有六合。大能并小。自是常伦。若葵藿之倾太阳。飞步之宗鳞凤。皇泽载融群生系仰。陛下高明。何思不服。贫道穷林。蒙赐过分。僧朗顿首。
南燕天子慕容德书。
皇帝敬问太山朗和上。遭家多难灾祸屡臻。昔在建熙王室西越。赖武王中兴。神武御世大启东夏。拯拔区域遐迩蒙苏。天下幸甚。天未忘灾。武王即晏。永康之始西倾东荡。京华主上播越。每思灵阙。屏营饮泪。朕以无德。生在乱兵遗民未几继承天禄。幸和上大恩神祇盖护。使者送绢百匹。并假东齐王奉高山荏二县封给。书不尽意。称朕心焉。
僧朗顿首。陛下龙飞统御百国。天地融溢皇泽载赖。善达高鉴惠济黔首。荡平之期何忧不一。陛下信向三宝。思旨殊隆。贫道习定味静深山。岂临此位。且领民户兴造灵刹。所崇像福。冥报有归。僧朗顿首顿首。
秦天子姚兴书。
皇帝敬问太山朗和上。勤神履道飞声映世。休问远振常无已已。朕京西夏思济大猷。今关未平事唯左右。已命元戎克。宁伊洛。冀因斯会东封巡省。凭灵仗威须见指授。今遣使者。送金浮图三级。经一部。宝台一区。庶望玄鉴。照朕意焉。
与林法师书。
晋王洽
洽稽首和南。夫教之所由。必畅物之所未悟。物之所以通。亦得之于师资。虽玄宗冲缅妙旨幽深。然所以会之者。固亦简而易矣。是以致虽远必假近言以明之。理虽昧必借朗喻以征之。故夫始坠之旨。可得之于千载。将绝之趣。可悟之于一朝。今本无之谈。旨略例坦然。每经明之。可谓众矣。然造精之言诚难为。允理诣其极。通之未易。岂可以通之不易。因广异同之说。遂令空有之谈。纷然大殊。后学迟疑莫知所拟。今道行指归通叙色空。甚有清致。然未详经文为有明旨耶。或得之于象外。触类而长之乎。今众经甚多。或取譬不远。岂无一言昭然易喻。古人有云。圣人之言可能使人信之不可能。是以征之于文。未知所释。今故咨其数事。思闻嘉诲以启其疑。洽稽首和南。
南齐皇太子礼佛愿疏。
沈休文
维年月朔日。弟子皇太子讳稽首。和南十方诸佛一切贤圣。夫至理可祈。必凭诚于正觉。极妙有感。乃归仰于真如。然后取证现前。获验兹日。去岁皇帝。暂亏御膳小废乾行。四海震遑百司战竦。讳历劫多幸夙世善缘。忝生王家叨守储嗣。臣子心地倍用焦迫。禁门旦启欣问竖之安。寝城扉早辟访膳夫之宰。祇树独园伏膺下拜。伽蓝精舍绕足顶礼。百神儆卫万福具臻。曾不信宿圣躬和愈。岂非三宝之私慈。十号之法力。既而天从心欲诚愿克果。今于崇正殿。奉还法会千僧。仍留百僧八关行道。又度二士同日出家。惟愿藉此功德。奉资皇帝陛下寿与南山共久。年将北极俱长。道懋农轩德高尧舜。上界八万之劫可期。下方七百之祚未拟。元良之位。长守膝下之欢。上嗣之所。永保怀袖之爱。以兹法田奉中宫皇后殿下。福履攸善无思不届。天母之德厚载不能加。任姒之盛坤仪宁足匹。未及诸王妃主宫掖嫔房。未来因缘过去眷属。并同兹辰预此慈善。又普为积苦饿鬼受罪畜生三途八难六道十恶水陆蠢动山薮翾飞湿生化生有想无想。皆藉今日慈悲。咸簉浣濯。人天摄受幽显证明。庶凭众力共相津济。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