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弘明集

  问曰。教为用而累伏。为云何伏耶。若都未见理专心闇信。当其专心唯信而已。谓此为累伏者。此是虑不能并。为此则彼废耳。非为理累相权能使累伏也。凡厥心数孰不皆然。如此之伏根本未异。一倚一伏循环无已。虽复弥久累何由灭。
  弘曰。一悟之谈常谓有心。但未有以折中异同之辩。故难于厝言耳。寻览来论所释良多。然犹有未好解处。试条如上为呼可容。此疑不既。欲使彼我意尽览者。泠然又对无兆兼当造膝。执笔增怀。真不可言。
王弘敬谓答王卫军问。
  问曰。由教而信而无入照之分。则是闇信圣人耶。若闇信圣人理不关心。政可非圣之尤。何由有日进之功。
  答曰。颜子体二未及于照则向善。已上莫非闇信。但教有可由之理。我有求理之志。故曰关心。赐以之二。回以之十。岂直免尤而已。实有日进之功。
  问曰。暂知为假。知者。则非不知矣。但见理向浅。未能常用耳。虽不得与真知等照。然宁可谓无入照之分耶。若暂知未是见理。岂得云理暂为用。又不知以何称知。
  答曰。不知而称知者。政以假知得名耳。假者为名非暂知如何。不恒其用岂常之谓。既非常用。所以交赊相倾。故谏人则言政理悦已则犯所知。若以谏时为照。岂有悦时之犯。故知言理者浮谈。犯知者沈惑。推此而判。自圣已下无浅深之照。然中人之性有崇替之心矣。
  问曰。教为用而累伏。为云何伏耶。若都未见理专心闇信。当其专心唯信而已。谓此为累伏者。此是虑不能并。属此则彼废耳。非为理累相权能使累伏也。凡厥心数孰不皆然。如此之伏根本末异。一倚一伏循环无已。虽复弥久累何由灭。
  答曰。累伏者属此则废彼。实如来告。凡厥心数孰不皆然。亦如来旨。更恨不就学人设言而以恒物为讥耳。譬如药验者疾易痊。理妙者吝可洗。洗吝岂复循环。疾痊安能起灭。则事不侔居然已辨。但无漏之功。故资世俗之善。善心虽在五品之数。能出三界之外矣。平叔所谓冬日之阴。辅嗣亦云。远不必携。聊借此语以况入无果无阻隔。灵运自一悟理。质以经诰。可谓俗文之谈。然书不尽意。亦前世格言。幽僻无事聊与同行道人。共求其衷猥辱高难。辞微理析莫不精究。寻览弥日欣若暂对。辄复更伸前论。虽不辩酬。释来问且以示怀耳。海峤岨迥披叙无期。临白增怀。眷叹良深。谢灵运再拜。
王卫军重答书。
  更寻前答。超悟亦不知。所以为异。政当尔已。送示生公此间道人。故有小小不同。小凉当共面尽。脱有厝言。更白面写未由寄之。于此所散犹多。
竺道生答王卫军书。
  究寻谢永嘉论。都无间然。有同似若妙善。不能不以为欣。檀越难旨甚要。切想寻必佳通耳。且聊试略取论意以伸欣悦之怀。以为苟若不知焉能有信。然则由教而信。非不知也。但资彼之知理在我表。资彼可以至我。庸得无功于日进。未是我知。何由有分于入照。岂不以见理于外非复全昧知不自中未为能照耶。
与安成侯嵩书。
姚兴
  吾曾以己所怀疏条摩诃衍诸义。图与什公平详厥衷。遂有哀。故不复能断理。未久什公寻复致变。自尔丧戎相寻无复意事。遂忘弃之。近以当遣使送像。欲与卿作疏。箱箧中忽得前所条本末。今送示卿。徐徐寻抚。若于卿有所不足者。便可致难也。见卿未日并可以当言笑。
  吾前试通圣人三达观以咨什公。公寻有答。今并送。往请此事皆是昔日之意。如今都无情怀。如何矣。
通三世论。
  曾问诸法师明三世或有或无。莫适所定。此亦是大法中一段处所而有无不泮。情每慨之。是以忽疏野怀聊试孟浪言之。诚知孟浪之言不足以会理。然胸襟之中欲有少许意。子不能默已。辄疏条相呈。匠者可为折衷。余以为三世一统循环为用。过去虽灭其理常在。所以在者。非如阿毗昙注言。五阴块然喻若足之履地。真足虽往厥迹犹存。当来如火之在木。木中欲言有火耶。视之不可见。欲言无耶。缘合火出。经又云。圣人见三世。若其无也。圣无所见。若言有耶。则犯常嫌明过去未来虽无。眼对理恒相因。苟因理不绝圣见三世无所疑矣。
什法师答。
  雅论大通甚佳。去来定无此作不通。佛说色阴。三世和合总名为色。五阴皆尔。又云。从心生心。如从谷生谷。以是故知。必有过去无无因之咎。又云。六识之意识。依已灭之意为本而生意识。又正见名过去业未来中果法也。又十力中第二力知三世诸业。又云。若无过去业则无三途报。又云。学人若在有漏心中。则不应名为圣人。以此诸比。固知不应无过去。若无过去未来则非通理经。法所不许。又十二因缘是佛法之深者。若定有过去未来则与此法相违。所以者何。如有谷子地水时节牙根得生。若先已定有则无所待有。若先有则不名从缘而生。又若先有则是常倒。是故不得定有不得定无。有无之说唯时所宜耳。以过去法起行业。不得言无。
  又云。今不与目对。不得言有。雅论之通甚有佳致。又大品所明。过去如不离未来现在如。未来现在如亦不离过去如。此亦不言无也。此实是经中之大要。俟得高对通复尽之。通不住法住般若众生之所以不阶道者有着故也。是以圣人之教恒以去着为事。故言以不住般若。虽复大圣玄鉴应照无际。亦不可着。着亦成患。欲使行人忘彼我遗所寄。泛若不系之舟。无所倚薄则当于理矣。
通圣人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圣人之教。玄通无涯。致感多方。不可作一途求。不可以一理推。故应粗以粗。应细以细应。理固然矣。所以放大光明现诸神变者。此应十方诸大菩萨将绍尊位者耳。若处俗接粗。复容此事耶。阿含经云。释氏之处天竺四十余载。衣服饮食受诸患痛。与人不别。经又云。圣人亦入鹿马而度脱之当在鹿马。岂异于鹿马哉。若不异鹿马应世常流。不待此神变明矣。每事要须自同于前物。然后得行其化耳。
通三世。
  众生历涉三世。其犹循环。过去未来虽无眼对。其理常在。是以圣人寻往以知往。逆数以知来。
通一切诸法空。
  夫道者以无为为宗。若其无为。复何所有耶。
安成侯姚嵩表。
  臣言。奉珠像承。是皇后遗嘱所建。礼觐之日永慕罔极。伏惟感往增怀。臣言。先承。陛下亲营像。事每注心延望迟冀。暂一礼敬不悟圣恩垂及。乃复与臣供养此像。既功宝并重。且于制作之理拟。若神造中来。所见珠像诚当奇妙。然方之于此信复有间瞻。奉踊跃实在无量。夫受乾施者无报。蒙恩隆者无谢。虽欲仰陈愚诚。亦复莫知所尽。臣言。
  臣言。奉陛下所通诸义。理味渊玄辞致清胜。简诣踰于二篇。妙尽侔乎中观。咏之玩之。纸已致劳而心犹无厌。真可谓当时之高唱累劫之宗范也。但臣顽闇思不参玄。然披寻之日真复咏歌弗暇不悟。弘慈善诱乃欲令参致问难。敢忘愚钝辄位叙所怀。岂曰存难。直欲咨所未悟耳。臣言。
  臣言。上通三世甚有深致。既已远契圣心。兼复抑正众说。宗涂亹亹超绝常境。欣悟之至。益令赏味增深。加为什公研该兼备。实非愚臣所能称尽。正当铭之怀抱以为心要耳。臣言。
  臣言。上通不住法住般若义云。众生所以不阶道者。有着故也。圣心玄诣诚无不尽。然至乎标位六度。而以无著为宗。取之于心诚如明诲。即之于事脱有未极。夫无著虽妙似。若有不即真两冥。有不即真两冥。恐是心忘之谓耳。窃寻玄教如更有以。谨牒成言以摅愚见。故经云。以无所舍法具足檀波罗蜜。以此三事不可得故。三者既冥有无。无当无当之理即同幻化。以此而推。恐不住之致。非直忘彼我遗所寄而已。
难上通圣人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诏云。放大光明诸神变者。此自应十方诸大菩萨将绍尊位者耳。斯理之玄固非庸近所参。然不已之情犹欲言所未达。夫万有不同精粗亦异。应彼虽殊而圣心恒一。恒一故圆以应之。不同故权以济之。虽鹿马而未始乖其大。虽现神变而未始遗其细。故净名经云。如来或以光明而作佛事。或以寂寞而作佛事。显默虽异而终致不二。然则于小大之间。恐是时互说耳。如华手经。初佛为德藏放大光明。令诸众生普蒙其润。又思益经中网明所问。如来三十三种光明。一切遇者皆得利益。法华经云。佛放眉间相光亦使四众八部咸皆生疑。又云。处闇众生各得相见。苟有其缘虽小必益。苟无其因虽大或乖。故般若经云。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无上道。又以神变令三恶众生皆生天上。以此而言。至于光明神变之事似存平等。敢缘慈顾辄竭愚思。若复哀矜重开道者。岂直微臣独受其赐。
难通一切诸法皆空。
  诏云。夫道者以无为为宗。若其无为复何所为耶。至理渊淡。诚不容言。然处在涉求之地。不得不寻本以致悟。不审明道之无为为当。以何为体。若以妙为宗者。虽在帝先而非极。若以无有为妙者。必当有不无之因。因称俱未冥。讵是不二之道乎。故论云。无于无者必当有于有。有无之相譬犹修短之相形耳。无理虽玄将恐同彼断常。常犹不可。况复断耶。然则有无之肆。乃是边见之所存。故中论云。不破世谛故则不破真谛。又论云。诸法若实则无二谛。诸法若空则无罪福。若无罪福凡圣无泮。二苟无。泮道何所益。由臣闇昧未悟宗极。唯愿仁慈重加诲谕。
姚兴答。
  卿所难问。引喻兼富理极深致。实非肤浅所能具答。今为当都格以相酬耳。卿引般若经云。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无上道。即经所言。未闻有凡流而得见光明者。如释迦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当斯之时。经不言有群品而得见其怪而异之者。皆是普明之。徒以斯言之定不。为群小也。卿若以众生为疑者。百亿菩萨岂非众生之谓耶。然经复云。普明之诣释迦。皆与善男子善女人持诸华香来供养释迦。及致供养之徒。自应普蒙其润也。但光明之作本不为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得蒙余波者。其犹蝇附骥尾得至千里之举耳。
  卿又引神变令三恶众生得生人天。若在鹿为鹿。在马为马。而度脱之。岂非神变之谓耶。华手思益法华诸经所言。若云放大光明。自应与大品无异也。若一一光明以应适前物。此作非大所通。夫光明之与寂寞。此直发意有参差其揆一也。卿引经言。施者受者财物不可得。与不住法不住般若未有异。二者直是始终之教也。统而言之。俱是破着之语耳。何者罪不罪施者受者及财物都不可得。若都不可得。复何所著。是劝无所著明矣。卿又问。明道之无为为宗同。诸法之自空为妙空。无以成极耶。又引论中二谛之间言。意所不及道之无为所寄耶。吾意以为。为道止无为。未详所以宗也。何者夫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者。皆着故也。若欲止于心即不复生。既不生死。潜神玄漠与空合其体。是名涅槃耳。既曰涅槃。复何容有名于其间哉。夫道以无寄为宗。若求寄所在。恐乃惑之大者也。吾所明无为不可为有者。意事如隐寻求或当小难。今更重伸前义。卿所引中论。即吾义宗。诸法若不空则无二谛。若不有亦无二谛。此定明有无不相离。何者若定言有则无以拔高士。若定明无则无以济常流。是以圣人有无兼抱而不舍者。此之谓也。然诸家通第一义。廓然空寂无有圣人。吾常以为殊太遥远不近人情。若无圣人知无者谁也。
安成侯嵩重表。
  臣言。奉赐还诏。诲喻周备。伏寻之日欣踊无量。陛下爰发德音光阐幽极。拓道义之门。演如来之奥。冥宗隐而复彰。玄扉掩而再敞。文外之旨可谓朗然幽烛矣。夫理玄者不可以言称。事妙者固非常辞之所赞。虽欲心仰咏亦罔知所尽。由臣愚钝而猥蒙陛下褒饰之美。诚复欣戴殊眷实赧比。仰味微言研咏弥至。其为蒙悟岂唯过半之益。但臣仍充外役。无由亲承音旨。每望云遐慨实在罔极。不胜延系。谨以申闻。臣嵩言。
  得表具一二。吾常近之才。加多事惛塞触事面墙。不知道理。安在为复。以卿好乐玄法。是以聊复孟浪以言之耳。而来喻过美益以不安。
析疑论。
唐沙门释慧净
  太子中舍辛谞。学该文史。诞傲自矜。心存道术。轻弄佛法。染翰著论详略释宗。时有对者。谞必碎之于地。谓僧中之无人也。慧净法师不胜其侮。乃裁论以拟之曰。披览高论博究精微。旨赡文华惊心眩目。辩超炙輠理跨联环。幽难勃以纵横。掞藻纷其骆驿。非夫哲士谁其溢心。瞻彼上人固难与对。轻持不敏宁酬客难来。论云。一音演说各随类解。蠕动众生皆有佛性。然则佛陀之与先觉语从俗异。智慧之与般若义本玄同。习智觉。若非胜因。念佛慧。岂登妙果。答曰。大哉斯举也。深固幽远理涉嫌疑。今当为子略陈梗概。若乃问同答异。文郁郁于孔书。名一义乖。理明明于释典。若名同不许义异。则问一不得答殊。此例既升彼并自没。如有未喻更为提撕。夫以住无所住。万善所以兼修。为无不为。一音所以齐应。岂止绝圣弃智抱一守雌冷然独善义无兼济。较言优劣其可伦乎。二宗既辩百难斯滞。论云。必彼此名言遂可分别。一音各解乃玩空谈。答曰。诚如来旨。亦须分别。窃以。逍遥一也。鹏鷃不可齐乎九万。荣枯同也。椿菌不可齐乎八千。而况爝火之侔日月。浸灌之方时雨。宁有分同明润而遂均其曜泽哉。至若山毫一其小大。彭殇均其寿夭。莛楹乱其横竖。施厉混其妍蚩。斯由相待不定相夺可忘。庄生所以绝其有封。非谓未始无物。斯则以余分别攻子分别。子亡分别即余亡分别矣。君子剧谈幸无虚论。一言易失驷马难追。斯文诫矣。深可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