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宗镜录
宗镜录
问。众生善恶有三世。何世为机。圣法亦有三世。何世为应。过去已谢。现在不住。未来未至。悉不得为机。亦不得为应。云何论机应耶。
答。若就至理穷核。三世皆不可得。故无应。故经言。非谓菩提有去来今。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以四悉檀力。随顺众生说。或用过去善为机。故言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又如五方便人。过去集方便者。发真则易。不集则难。是故以过去善为机。或可以现在善为机。故言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或可以未来善为机。未生善法。为令生故。又如无漏无集因。而能感佛也。故智度论云。譬如莲华在水。有已生。始生。未生者。若不得日光。翳死不疑。三世善若不值佛。无由得成。恶亦如是。或以过去之罪。今悉忏悔。现造众罪。今亦忏悔。未来之罪。断相续心遮未来故。名之为救。何者。过去造。恶障。现善不得起。为除此恶。是故请佛。又现在果。苦报逼迫众生。而求救护。又未来之恶。与时相值。遮令不起。故通用三世恶为机。应亦如是。或用过去慈悲为应。故云我本立誓愿。欲令得此法。或用现在慈悲为应者。一切天人阿修罗。皆应至此。为听法故。未度令度也。又用未来为应者。即是寿量中。未来世益物也。亦如安乐品中云。我得三菩提时。引之令得住是法中。若通论。三世善恶皆为机。别论。但取未来善恶为正机也。何者。过去已谢。现在已定。只为拔未来恶。生未来善耳。
问。若未来为正机者。四勤意云何。
答。此以属通意。今更别答者。只为过去恶。遮未来善故。勤断过去恶。只为过去善不得增长。增长者。即未来善也。是故四正勤中。言虽过去。意实未来。
问。未来有善恶。佛云何照。
答。如来智鉴。能如是知。非下地知。仰信而已。何可分别。
问。为是众生自能感。由佛故感。如来自能应。由众生故应。
答。此应作四句。自。他。共。无因。破是性义悉不可。无此四句故。则无性。无性故。但以世间名字。四悉檀中而论感应能所等。无能应属佛。若更番叠作诸语言。名字则乱。不可分别。虽作如此名字。是不住。是字。无所有。故如梦幻。
问。既善恶俱为机者。谁无善恶。此皆应得益耶。
答。如世病者。近医。而有差不差。机亦如是。如有熟不熟。则应有远有近。明机感不同者。但众生根性百千。诸佛巧应无量。随其种种。得度不同。故经云。名色各异。种类若干。如上中下。根茎叶等。随其种性。各得生长。即是机应不同意也。今略言为四。一者冥应。二者冥机。三者显机显应。四者显机冥应。其相云何。若修三业。现在未运身口。藉往善力。此名为冥机也。虽不相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而知。是为冥益也。二冥机显益者。过去殖善。而冥机已成。便得值佛闻法。现前获利。是为显益。如佛最初得度之人。现在何尝修善。诸佛照其宿机。自往度之。即其义也。三显机显应者。现在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如须达长跪。佛往祇洹。月盖曲躬。圣居门阃。如即行人道场礼忏。能感灵瑞。即是显机显应也。四者显机冥应者。如虽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而不显感。冥有其利。此是显机冥益。若解四意。一切低头举手。福不虚弃。终日无感。终日无悔。若见喜杀寿长。好施贫乏。不生邪见。若不解此者。谓其徒功丧计。忧悔失理。释论云。今我病苦皆过去。今生修福。报在当来。正念无僻。得此四意也。
宗镜录卷第六十二
夫平等真心。群生佛智。虽然等有。信解难生。多抱狐疑。少能圆证。以辟支佛之利智。舍利弗之上根。乃至不退位中诸大菩萨。尽思竭力。罔测其原。巧辩妙通。靡知其际。更希再明教理。确实指陈。显大旨于目前。断纤疑于意地。
答。广略之教。遮表之诠。虽开合不同。总别有异。然皆显唯心之旨。终无识外之文。证若恒沙。岂唯一二。所以法华经偈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又偈云。我今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释曰。知第一寂灭者。真如一心。是本寂灭。非轮回生灭之灭。亦非观行对治之灭。故称第一于一心寂灭之中。即无法可敷扬。无道可建立。为未了者。以方便大慈力故。虽说种种别门异道。若克礼而论。唯但指归一心佛乘。更无余事。今我亦如是者。今我与十方佛。同证此法。悉皆如是。以此安乐一切有情。示三乘五性。种种法门。宣扬于唯心佛道。楞伽经云。佛告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所取能取二种相现。彼诸愚夫。堕生住灭二见中故。于中妄起有无分别。大慧。汝于此义。应勤修学。又入楞伽经偈云。种种随心转。唯心非余法。心生种种生。心灭种种灭。众生妄分别。无物而见物。无义唯是心。无分别得脱。又偈云。无地及诸谛。无国土及化。佛辟支声闻。唯是心分别。人体及五阴。诸缘及微尘。胜性自在作。唯是心分别。心遍一切处。一切处皆心。以心不善观。心性无诸相。华严经偈云。一切方海中。依于众生心想而住。又云知一切法界所安立。悉住心念际三昧。大智度论云。譬如调马。自见影不惊。何以故。自知影从身出。如信入一乘调顺之人。见一切怖境不惊。自知境从心出。唯识论云。如契经说。三界唯心。又说所缘唯识所现。又说诸法皆不离心。又说有情随心垢净。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又颂说。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此等圣教。诚证非一。释云。又说所缘唯识所现者。汝谓识外所缘。我说即是内识上所现。世亲说。谓识所缘。唯识所现。乃至佛告慈氏。无有少法能取少法。无作用故。但法生时。缘起力大。即一体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不即不离。诸心心所。由缘起力。其性法尔。如是而生。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者。自性即自心法。或理体。即义。之所依本事。谓第八心。第七意。余六识所缘。皆自心为境。佛言。由如是理故。我说一切有为无为。皆唯有识无余。实无心外境也。乃知凡有见闻。皆自心生。实无一法当情。而有自体独立者。尽从缘起。皆逐想成。生死涅槃。俱如幻梦。所以不退转法轮经云。尔时阿难。即往佛所。白言。世尊。诸比丘不能得来。何以故。见只桓中大水悉满。清净无垢。亦不见精舍树木。以是义故。皆不得来。佛告阿难。彼诸比丘。于无水中。而生水想。于无色中。生于色想。无受想行识中。生受想行识想。无声闻辟支佛中。作声闻辟支佛想。华严经云。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过。于东方无数世界。复过尔所世界微尘数世界。于彼诸世界中。入此三昧。乃至于彼一一诸如来所。恭敬尊重。头顶礼敬。举身布地。请问佛法。赞佛平等。称扬诸佛广大功德。入于诸佛所入大悲。得佛平等无碍之力。于一念顷。一切佛所勤求妙法。然于诸佛出兴于世。入般涅槃。如是之相。皆无所得。如散动心。了别所缘。心起不知何所缘起。心灭不知何所缘灭。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终不分别如来出世。及涅槃相。佛子。如日中阳焰。不从云生。不从池生。不处于陆。不住于水。非有非无。非善非恶。非清非浊。不堪饮漱。不可秽污。非有体。非无体。非有味。非无味。以因缘故。而现水相。为识所了。远望似水。而兴水想。近之则无。水。想自灭。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得如来出兴于世。及涅槃相。诸佛有相。及以无相。皆是想心之所分别。佛子。此三昧。名为清净深心行。菩萨摩诃萨。于此三昧。入已而起。起已不失。是知非唯佛。教以心为宗。三教所归。皆云反己为上。如孔子家语。卫灵公问于孔子曰。有语寡人。为国家者。谨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矣。何如。子曰。其可也。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所谓不出圜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己之谓也。是知若疋己以徇物。则无事而不归。自然取舍忘怀。美恶齐旨。是知但了一心。无相自显。则六趣尘牢。自然超越。出必由户。莫不由斯道矣。如古德云。六道群蒙。自此门出。历千劫而不反。一何痛矣。所以诸佛惊入火宅。祖师特地西来。乃至千圣悲嗟。皆为不达唯心出要道耳。故知若不了万法即真如一心者。悉成遍计。以真如无相。见有相者。皆是情执故。起信论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问。八识自性行相作用。为复是一。为复各异。
答。非一非异。论云。八识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缘。相应异故。又一灭时。余不灭故。能所熏等。相各异故。亦非定异。经说八识如水波等。无差别故。定异。应非因果性故。如幻事等。无定性故。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故。如伽陀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释云。以三义释不可定。一行相。谓见分。二所依。谓根。三缘。谓所缘。以此三义。相应异故。如眼识见色为行相。乃至第八变色等为行相。若一识灭。余七等不必灭者。七是能熏。八是所熏。又七是因。八是果。亦非定异者。楞伽经说。识如大海水波。无有差别相。又若定异。应非因果。更互为因果故。法尔因果。非定异。如麦不生豆等芽故。又一切法如幻等。故知无定异性。
问。若尔。前来所说三能变相是何。
答。此依四俗谛中第二道理世俗。说有八等随事差别。非四重真谛中。第四真胜义谛。胜义谛中。若八识理。分别心。与言皆绝。故。非一非异。相所相无故者。相即是能。所相是所。识上何者为能相所相。谓用为能相。体为所相。或以见分为能相。相分为所相。又以七识为能相。第八为所相。所相既无。能相非有。若入真门。理皆无别。真门但是遮别言无别。无别。亦无别无不别。释曰。但以从初业识。起见相二门。因见立能。因相立所。能所才具。我法互兴。从此因有为而立无为。对虚假而谈真实。皆无定体。似有非真。是以认互起之名。见色有表而执空无表。对相待之质。见牛角有而执兔角无。不知以有遮无。有非定有。以无遮有。无非定无。若了八识真心。自然绝待。疑消能所。藤蛇于是并空。见息对治。形名以之双寂。
问。心外无法。祖佛正宗。今目睹森罗。初学难晓。不细开示。何以断疑。须凭征诘之由。以破情尘之执。
答。前已广明。今重引证。唯识颂云。是法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言转变者。即八种识。从自证分。转变似二分现。即所变见分。有能作用。说名为见。所变相分。为所作用。说名为相。即俱依自证分而转。既若见相二分包一切法尽。即此二分从心体上变起。故知一切诸法。皆不离心。分别所分别者。见分是能分别。相分是所分别。由此彼皆无者。此见相二分上。妄执。彼我法二执是无。即由此见相二分外。妄情执有。心外我法之境皆是无。故云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者。唯遮境有。识简心空。除执二边。正处中道。即将唯字。遮萨婆多执心外有其实境。将识字简清辩等执恶取空。即破空有二边。正处中道。故疏云。外则包罗万像。内则能所俱成。可谓四分一心。理无逾者。又小乘九难。难心外无法唯心之旨。一唯识所因难。诸小乘师云。离心之外。现见色法。是其实境所缘。论主何故包罗归心。总说名为唯识。一乃色心有异。二又能所不同。关云。色境不牵能缘心。以色从心。可唯识。当情色境外迷心。心被境迷。非唯识义。论主云。只此外边色境。一是一切有情缘心变。二是一切有情心之所持。根本。皆由于心。是故摄归唯识。十地经及华严经说。三界唯心。意云。三界之法。唯是心之所变。离心之外。更无一物。此亦为遮我法二执。但是妄情执有。举体全无。唯有内心。故言唯心。
问。欲色二界。有外器色境。云是心变故。所言唯心。且如无色界天。唯有内心。无外色境。何要更言唯心。岂不成相扶极成过。
答。不但说色境不离心。方名唯心。此亦遮无色界天贪等取能取之心故。为无色界有情。亦贪于空等境起其妄心故。无色界。亦名唯心。若得无漏时。其出世无漏色等。是出世无漏心心所唯识。亦是唯心。故云三界唯心。解深密经云。又说所缘唯识所现。即一切所缘之境。唯是识之所变。更无外法。所以佛告慈氏菩萨云。无有少法能取少法。无作用故。楞伽经又说。诸法皆不离心。无垢称经又说。有情随心垢净。又钞释唯识所因。立四种道理。即四比量也。第一比量成立五尘相分色。皆是五识亲所缘缘。成其唯识义。第二成立第六识。并闇成立七八二识。皆缘自之亲相分。不离于识。是唯识义。第三总成立一切亲相分不离心体。得成唯识。第四成立一切疏所缘缘境皆不离心。得成唯识。且第一成立五尘相分皆不离五识者。今但成立一识相分不离于识。余四识准作。量云。极成眼识是有法。定不亲缘离自识色。是宗。因云。极成五识中随一摄故。如余极成四识。将释此量。分之为二。初释名拣过。次略申问答。初者。宗前陈云极成。者即拣两宗不极成眼识。且如大乘宗中许有他方佛眼识。及佛无漏眼识。为小乘不许。亦拣之不取。若小乘宗中执佛是有漏。眼识。及最后身菩萨染污眼识。即大乘不许。亦须简之。即两宗互不许者。是不极成法。今但取两宗共许极成眼识。方立为宗。故前陈言极成眼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