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宗镜录
宗镜录
问。若言相见二分是假者。且如大地山河。是相分收。现见是实。如何言假耶。
答。虽见山河等是实。元是妄执有外山河大地等。理实而论。皆不离自证分故。所以楞伽经偈云。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故知离自证分外。无实见相二分。第二难陀论师。立二分成唯识者。初标宗者。即一切心生。皆有见相二分。见相二分。是能所二缘也。若无相分牵心。心法无由得生。若无能缘见分。谁知有所缘相分耶。即有境有心。等成唯识也。见分为能变。相分是所变。能所得成。须具二分。见分相分。是依他起性。有时缘独影境。即同种生。有时缘带质境。即别种生。从种生故。非遍计也。若不许者。诸佛不应现身土等种种影像也。安慧却难。汝若立相分。岂不心外有境。何名唯识。难陀言。见分是能缘。相分是所缘。摄所从能。还是唯识。又汝若言无相分。则所立一分唯识不成。何以故。安慧执相分是妄情有。即第八所缘识中相分种子。是相分摄。即种子是能生自证现行。亲因缘法。若种子相分是妄情者。何妨所生现行自证分。亦是妄情。不违种子识义也。若不许自证分是妄情者。即能生种子亦是实有。即因果皆实。证相分亦是实有。既有相分。即有见分。能所既成。即二分成立唯识也。又五根是第八识相分。若相分是遍计。岂有遍计根。能发生五识也。安慧云。不假五根发生五识。五识俱自从种子生也。
问。若不假根发生。但从种子生者。汝许五识种子。是第八相分不。
答。许是第八相分。难。既尔。即种子是遍计。能生五识。亦是遍计也。安慧救云。种子但是第八识上气分。有生现行功能故。假名种子。但是习气之异名。非实也。难。诸圣教从种子生者名实。依他立者名假。岂有假种子生实现行。若是假种子者。如何亲报自果耶。若种子是假法者。即因中第八识因缘变义不成。若非因缘变者。即违一切。安慧绝救。既有能所二缘者。皆是实依他起性者。即知见相。是实。引证者。密严经云。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释云。一切唯有觉者。即唯识也。所觉义皆无者。即心外妄执实境是无。能觉所觉分者。能觉是依他实见分。所觉是依他实相分。各自然而转者。见分从心种子生。相分从相分种子生起。故知须立二分。唯识方成。会相违者。安慧难云。若尔。前来密严楞伽二文。如何通会。正会者。前来经文。不是证一分。但遮执心外实有我法等。亦不遮相分不离心。第三陈那菩萨立三分。非前师。安慧立一分。即但有体而无用。难陀立见相二分。但有用而无体。皆互不足。立理者。谓立量果义。论云。能量。所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即要自证分。为证者。是量果也。喻如尺量绢时。绢。为所量。尺人。为能量。记数之智。名为量果。今见分缘相分不错。皆由自证分为作果故。今眼识见分缘青时。定不缘黄也。如见分缘不曾见境。忽然缘黄境时。即定不缘青。若无自证分。即见分不能自记忆。故知须立三分。若无自证分。即相见亦无。若言有二分者。即须定有自证分。自证分喻如牛头。二角喻相见二分。集量论颂云。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释云。似境相所量者。即相分似外境现。能取相自证者。能取相者。即是见分。能取相分故。自证。即是体也。第四护法菩萨。立四分。立宗者。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立理者。若无第四分。将何法与第三分为量果耶。汝陈那立三分者。为见分有能量了境用故。即将自证分为量果。汝自证分亦有能量照境故。即将何法。与能量自证分为量果耶。即须将第四证自证分。为第三分量果也。引证。密严经偈云。众生心二性。内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缠。见种种差别。心二性者。即是内二分为一性。见相二分为第二性。即心境内外二性。能取缠者。即是能缘粗动。是能缘见分。所取缠者。即是相缚。所缘缚也。见种种差别者。见分通三量。有此义。故言见种种差别。前二师。皆非全不正。第三师陈那三分。似有体用。若成量者。于中道理犹未足。即须更立第四分。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即将自证分为量果。若将见分为所量。自证分为能量。即更将何法为量果。故知将证自证分为量果。方足也。见分外缘虚疏。通比非二量。故。即不取见分为自证量果。内二分唯现量。故互为果无失。夫为量果者。须是现量。方为量果。比。非。定非量果。喻如作保证人。须是敦直者。方为证。若略虚人不能堪为保证。又前五识。与第八见分。虽是现量。以外缘。即非量果。夫量果者。须内缘故。方为量果。又第七识。虽是内缘。是非量也。亦不可为量果。夫为量果者。具二义。一现量。二内缘。又果中后得见分。虽是现量。内缘时。变影缘。故非量果。即须具三义。又果中根本智见分。虽亲证真如。不变影故。是心用故。非量果。即须具心体。须具四义。一现量。二内缘。三不变影。四是心体。方为量果。又论云。如是四分。或摄为三。第四摄入自证分故。或摄为二。后三俱是能缘性故。皆见分摄。此言见者。是能缘义。或摄为一体无别故。如入楞伽经云。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如是处处。说唯一心。此一心言。亦摄心所故。释云。如是处处唯一心者。外境无故。唯有一心。内执着故。似外境转。定无外境。许有自心。不离心故。总名一识。心所与心相应。色法心之所变。真如识之实性。又皆不离识故。并名唯识。又清凉记引论。释第四证自证分。若无此者。谁证第三。心分既同。应皆证故。释曰。见分是心分。须有自证分。自证是心分。应有第四证。论又云。自证分应无有果。诸能量者。皆有果故。释曰。见分是能量。须有自证果。自证量见分。须有第四果。恐彼救云。却用见分为第三果。故次论云。不应见分是第三果。见分或时非量摄故。由此见分不证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又意明见分通于三量。三量者。谓现量。比量。非量。即明见缘相时。或是非量。不可非量法。为现量果。或见缘相。是于比量。及缘自证。复是现量。故自证是心体。得与比量非量而为果。见分非心体。不得与自证而为其量果故。不得见分证于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第三四分。既是现量。故得相证。无无穷失。意云。若以见分为能量。但用三分亦得足矣。若以见分为所量。必须第四为量果。若通作喻者。绢如所量。尺如能量。智为量果。即自证分。若尺为所使。智为能使。何物用智。即是于人。如证自证分。人能用智。智能使人。故能更证。亦如明镜。镜像为相。镜明为见。镜面如自证。镜背如证自证。面依于背。背复依面。故得互证。亦可以铜为证自证。镜依于铜。铜依于镜
。
宗镜录卷第六十一
夫四分义。以何为体性。
答。相分。所变色。心为体性。若内三分。即用现行心所为体。
问。果位之中亲证真如。无有境界。若四智缘境之时。为具四分不。
答。定有见分照前境故。有自证分。通照见分。亦有证自证分。照自证分故。相分者。佛地论云。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为有相分见分等耶。若无。应无所缘。应不名智。答。无漏心品。无障碍故。亲照前境。无逐心变。似前境相。以无漏心。说名无相无分别故。又说缘境不思议故。有义。真实。无漏心品。亦有相分。诸心心法。法尔似境显现名缘。非如钳等动作取物。非如灯等舒光照物。如明镜等。现影照物。由似境现。分明照了。名无障碍。不执不计。说名无相。亦无分明。妙用难测。名不思议。非不现影。若言无相。则无相分。言无分别。应无见分。睹无相见。应如虚空兔角等。应不名智。无执计故。言无能取所取等相。非无似境缘照义用。若无漏心。全无相分。诸佛不应现身土等。种种影像。乃至如是分别。但就世谛言说道理。若就胜义。离言绝虑。既无相见。不可言心及心法等。离诸戏论。不可思议。有义。无分别智。无分别故。所缘真如。不离体故。如照自体。无别相分。此无分别。若变相分。于真如境。便非亲证。若后得智。有分别故。所缘境界。或离体故。如有漏心。似境相现。分明缘照。名缘前境。是故此后得智。定有相分。
问。只如安慧。说一分。不立见相等。今护法摄四归一分时。亦不别立见相等。义势既同。何故言非安慧等诸师知见耶。
答。乍看似同。细详理别。且如安慧立一自证分。全不说证自证分。虽说见相二分。然一向判为遍计所执性。此乃四分中一分。分无二分有名无体。亦是其无。唯立一依他自证分。今护法虽摄四归一。然不名自证分。但总名一心。虽总说一心分。而不失自证等四分义。但以与心无决定相离义。总名一分。与彼别立自证分义别。乃至摄四归三时。内之二分。虽互相缘。其用各别。然其所缘。不失自体故。但名自证。虽总名自证。而互相缘二分之义。不失。不同。陈那自证。但有证自见分之自证。即无证自证之自证。由此义故。非诸师之知见。
问。所变中。是相分色。云何诸师说现识名为色识。
答。古师云。现识名为色识者。此言色识。是从境为名。见分识变似色故。名为色识。体实是识。由能变色。故名色识。此取见分识为体。由能缘色。或能变色。故名色识。又相分色不离识故。名为色识。此即取相分色为体。相分之色实非识。由从识变不离识故。名为色识。或相分名色。见分名识。此双取识境二法为体。以见相同种故。此许前念相分。为后念识所缘缘义。谓前念识之相分。为后念识之境。即本识中生。以自果功能念起。即前念识相。为后念识境之所以。谓因前念所缘故。还熏得种。由种故生今念。历转。推功归本。乃是前念所缘。为今识缘。自果者。相分现行也。功能者。种子也。谓由前念识相分为能熏。故熏引得生自种子。在本识中。能生后念识相分色等。与后念识为境。由前念相熏种。生后念境相。说前念相分。为后识所缘缘也。
问。前相种如何生今识。
答。由见相同种故。
问。既尔。何不即说种为缘。
答。种是因缘。非所缘缘。又古德问。如第六识缘龟毛兔角等时。此所缘境。为有为无。若言有者。圣教不应指此喻于遍计所执性是无。若言无者。无法无体。非所缘缘。缘此意识阙。所缘缘。如何得起。若言此心无所缘缘者。云何论言亲所缘缘。能缘皆有。若龟本无毛。兔本无角。约此本无。喻所执性。由所执我。及所执法。皆本无故。其能缘心。将缘此等无法之时。由无始来。熏习力故。依种生时。从识自证分上。变起龟毛等相分。及缘此龟毛见分。此相见分。与识自证分同一种生。既依种生。是依他性。非体全无。不同本来无体龟毛。故得成所缘缘。是故缘此之心。亦得说从四缘而生。乃至如离蕴计有实我实法等。亦复如是。离蕴性外。都无实我。亦无决定实法。但是有情虚妄执有。以理推征。都无有体。故如本来无体龟毛。然我法执。心缘执此时。亦由无始虚妄熏习力故。变起假我法相。此相与见等同种。亦依他起。成所缘缘。是故论云。如是我执。自心外蕴。或有或无。自心内蕴。一切皆有。自心内蕴者。即相分也。若言独影境是遍计性者。其体即无。犹如龟毛等。即此一分相分无。何得论言自心内蕴一切皆有耶。已上并护法义。若安慧。见相二分。是遍计所执性。其体是无。今相承多云。独影是遍计所执性。非所缘缘者。此即安慧宗。护法一切四分。皆依他起。于中妄执为决定实者。方名遍计所执。乃至于圆成性。及五尘性境。若坚执为实者。亦名遍计所执。然本来无体龟毛兔角等。不对执心。即非遍计性。今亦多有妄认龟毛等为遍计性者。非也。又立况解自证分见相二分者。且如自证分起见相二分。更执二分为我法。如结巾成兔。手巾是有。喻自证分。结手巾为兔头。手巾上本无兔头。今结出之。是故名无。如自证分上本无见相二分。由不证实。故似二分起。是故名无。如所结手巾为兔头。已是一重假。更结出二耳。又是一重假。如从自证分变起见相二分。已是一重假。更执二分为我法。又是一重假。则见相二分。虽假似有。从种生故。其我法二执非有。是遍计妄执故。
问。唯心之旨。一分尚无。云何广说四分。
答。四分成心。千圣同禀。只为安慧菩萨。唯执自证心体一分。尚不识心。为难陀菩萨所破。乃至陈那菩萨。执有三分。体用虽具。犹阙量果。第四证。自证分。唯护法菩萨。唯识义圆。四分具足。因制唯识论十卷。西天此土。正义大行。制此论终。寻当坐蜕。乃有空中神人告众曰。护法菩萨。是贤劫千佛之中一数。故知非十方大觉。何以圆证此心。若不达四分成心者。斯皆但念名言。罔知成心实义。体用既失。量果全无。终被心境缘拘。无由解脱。今时学者。全寡见闻。恃我解而不近明师。执己见而罔披宝藏。故兹遍录。以示后贤。莫踵前非。免有后悔。
问答章第二
夫一心妙门。唯识正理。能变所变。内外皆通。举一例诸收无不尽。如众星列宿。匪离于空。万木群萌。咸归于地。则可以拔疑根而开信户。朗智照而洗情尘。若机思迟回未成胜解。须凭问答。渐入圆通。真金尚假锻炼而成。美玉犹仗琢磨而出。华严私记云。正念思惟甚深法门者。有二种人。能枯十二因缘大树。一者。温故不忘。二者。咨受新法。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