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

  问曰。若眼等诸根无有本住者。眼等一一根。云何能知尘。若一切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无本住者。今一一根。云何能知尘。眼耳等诸根无思惟。不应有知。而实知尘。当知离眼耳等诸根。更有能知尘者。
  答曰。若尔者。为一一根。中各有知者。为一知者在诸根中。二俱有过。何者。若诸根各有知者。即成多人。若一知在诸根中者。或眼正缘色时。知已属眼。声尘起时。耳应不闻。如无言说经偈云。内外地界无二义。如来智慧能觉了。彼无二相及不二。一相无相如是知。金光女经云。文殊师利语彼童女。应观诸界。童女答言。文殊师利。譬如劫烧时。三界等亦尔。般若波罗蜜经云。彼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彼说法师亦不可得。不可以心分别。不可以意能知。佛母经云。阿姊。眼不见色。乃至意不知法。如是菩提离。故眼色离。乃至菩提离。故意法离等。入楞伽经偈云。如水流枯竭。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又偈云。此中无心识。如虚空阳焰。如是知诸法。而不知一法。究竟一乘。宝性论偈云。如一切世间。依虚空生灭。依于无漏界。有诸根生灭。火不烧虚空。若烧无是处。如是老病死。不能烧佛性。地依于水住。水复依于风。风依于虚空。空不依地等。如是阴界根。住烦恼业中。诸烦恼业等。住不善思惟。不善思惟行。住清净心中。自性清净心。不住彼诸法。阴入界如地。烦恼业如水。不正念如风。净心界如空。依性起邪念。念起烦恼业。能起阴界入。依止于五阴。界入等诸法。有诸根生灭。如世界成坏。净心如虚空。无因复无缘。及无和合义。亦无生住灭。如虚空净心。常明无转变。为虚妄分别。客尘烦恼染。又五现识不动。唯意识分别。如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等。如五现量。周圆而视。如镜中鉴像而无分别。若第六意根。即次第分别。非如五现量顿见。又经云。识动见澄者。见澄。即五现量识。分别为动。又经云。本无所从者。此识心本来湛然。不从修得。本来澄寂。五现量识。亦复如是。
  问。意识缘境多少。三境三量。如何分别。
  答。古德云。第六意识。即比量。意识能缘三世法。三性法。三界法。一百法等。法尔皆是第六意识缘也。有二。一明了。二独头。且明了者。唯于五根门中。取五尘境。是初念与五同缘时。率尔心中。唯是现量。缘其实五尘境。若后念已去。不妨通比量非量。作行解缘其长等假色。即比量。或于五尘上起执时。便是非量。即明了意识。前后许通三量。三境中。若缘五尘实法时。是性境。若后念行解心缘长等假色时。即真独影。似带质。二独头意识有三。一梦中独头。亦缘十八界法。唯是独影境非实。此梦中境。唯是法处收。亦无本质。二觉寤独头。而缘一切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世出世间。有体无体。空华兔角。三世一切法。皆悉缘得。
  问。此觉寤意识。一念缘十八界时。有几相分。几本质。几见分。
  答。本质相分。各有十八个。见分唯一。
  问。如何有十八相分。
  答。十八相分。从十八本质起。即有十八相分。如一面镜中。观无量人影。外边有十八实人。镜即是一。于镜上现有十八人影像。见分亦尔。一见分能缘得十八相分。若质影有十八。以是所缘境。则无过。若一念有十八见分。便有多心过。三定中独头。亦缘十八界。一百法。过未境。及真如等。若假若实。皆能缘故。三量分别者。若是明了意识。前后念通三量。梦中独头。唯非量。以不称境故。觉寤。通三量。若缘有体法时。缘五境界等。通现量故。若缘五根界。七心界等。是比量。若缘空华过未境等。通比量非量。若定中。唯是现量。虽缘假法。以不妄执。无计度。故唯现量。又独头意识。即独生散意。缘影像门。影像者。诸有极微。是极迥极略二色。皆是假影色也。但于观心。析粗色。至色边际。假立极微。唯观心影像。都无实体。
宗镜录卷第五十五
  夫论法处之色。都有几种。
  答。有五种。一极略色。二极迥色。三受所引色。四遍计色。五定果色。一极略色者。以极微为体。但是析彼五根。五尘。四大。定果色至极微位。即此极微。便是极略色体。二极迥色者。即空间六般光影明暗等粗色。今析此六般粗色。至极微位。取此细色。为极迥色体。又若上下空界。所见。青黄赤白光影明暗。即总名空一显色。及门窗孔隙中所现者。即总名迥色。三受所引色者。受者。是领纳义。所引色者。即思种现上有防发功能。名所引色。意云。由于师教处领受。为能引发起。思种现上防发功能。名所引色。即此防发功能。不能表示他故。亦名无表色。即以无表色为体。四遍计色者。即妄心遍计。五定果色者。定中现境。已上法处五般色。都分为三门。一影像门。二无表门。三定果门。第一影像门者。影者。流类义。像者。相似义。即所变相分。是本质之流类。又与本质相似。故名影像。诸有极微者。即是极略极迥二色。此但是观心。析粗成细。假立极微。唯有观心影像。都无实体。独生散意者。即简定中。及明了意识。今唯取散位独头闇意识故。此散意识构获缘五根五尘水月镜像时。当情变起遍计影像相分。此是假非实故。与极略等。同立一影像门。
  问。且如水中月。镜中像。眼识亦缘。如何言假。唯意识缘。
  答。水月镜像。唯是法境。但以水镜为缘。其意识便妄计有月有像。并非眼识之境。亦是遍计色收。又遍计是妄心。极略等是观心。同是假影像故。所以总立。第二无表门。一律仪有表色者。即师前受戒时是。由此表色故。方熏得善思种子。有防发功能。立其无表色。二不律仪有表色者。即正下刀杀生造业时是。由此有表色。方熏得不善思种子。有防发功能。立其无表色。若处中有表色者。即正礼佛行道。及驱击骂詈时是。由此有无表色。方熏得善恶思种。亦有防发功能。立其无表色。
  问。若水月镜像。是第六意识作解心缘。唯是其假。长短方圆色收者。即是明了意识缘于色尘故。如何是独头意识缘遍计色收耶。
  答。若是智者。了此见相形假。即于色尘处收。若迷者不了。妄执为实变起影像。此假相分。但遍计色收。法处所摄。
  问。所云影像是二所缘者何。
  答。一亲者。影像。疏者。是质也。先辩影像者。亲所缘缘者。谓诸相分与能缘见分。体不相离。即见分所仗托境。是所筹量处也。即所托名为缘。所虑名所缘。缘。此二义。名所缘缘也。即此影像有四名。一影像。二相分。三内所虑托。四亲所缘缘。次辩本质者。若与能缘体相离。即疏所缘缘。以隔相分故。即本质上能缘见分相离。故名离。
  问。既相离。如何名所缘缘。
  答。为质能起相分生故。以起约相分。令见分有所虑故。即本质起所缘故。亦名所缘缘也。以亲所缘缘为增上缘故。亦得名所缘缘。即起所缘故。亦有三名。一名本质。二名外所虑托。三名疏所缘缘。即为本质能起相分。相分起见分。见分起自证分。自证分能起证自证分。即为质能起。约自所虑托相分。故说本质。亦名所缘缘。且如法识。能了一切法者。即第六意识。都有五般。皆缘法境。一定中独头意识。缘于定境。定境之中。有理有事。事中有极略极迥及定自在所生法处诸色。二散位独头。缘受所引。及遍计所起诸法处色。如缘空华。兔角镜像。水月构画所生者。并法处摄。三梦中独头。缘梦中境。遍计所执法处色。四明了意识。依五根门。与前五识同缘五尘。明了取境。名明了意识。五乱意识。是散意识。于五根中狂乱而起。然不与五识同缘。如患热病。见青为黄。非是眼识。是此缘故。缘遍计所执色。又若明了意识。于五根门。与五同缘五尘境故。应以五识为俱有依。除独头起。独头起者。总有四种。一。谓定中独头。缘于定境。不与五识同缘。二梦中独头。缘法尘境。梦中诸相。亦遍计所起。三。散位独头。构划境相。缘遍计所起色。四乱意识。亦名独头。可知。
  问。六识与几心所相应。
  答。论颂云。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此六转识。总与六位心所相应。谓遍行等。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如属我物。立我所名。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画师资。作模填彩。瑜伽说。识能了别事之总相。作意了此所未了相。即诸心所所取别相。触能了此可意等相。受能了此摄受等相。想能了此言说因相。思能了此正因等相。故作意等。名心所法。此表心所亦缘总相。余处复说。欲。亦能了可乐事相。胜解亦了决定事相。念亦能了惯习事相。定慧亦了得失等相。由此于境起善染等。诸心所法。皆于所缘兼取别相。六位差别者。谓遍行有五。别境亦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如是六位。合五十一。一切心中定可得故。余别别境而得生故。唯善心中可得生故。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唯是烦恼等染性故。于善染等皆不定故。乃至此六转识。易脱不定故。皆容与三受相应。皆领顺违非二相故。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乐受。释云。上三句颂。列六位心所总名。下一句。正解受位。心所行相者。心取境之总相。但总取而已。不别分别。如言缘青。但总取青。不更分别。心所于彼取总别相。故说亦言。如画师资作模填彩者。师谓博士。资谓弟子。如师作模画形既已。弟子填彩。彩于模填。不离模故。如取总相。着彩色时。令媚好出。如亦取别相。心心所法。取境亦尔。识能了别事之总相。不言取别相。以是主故。若取别相。即心所故。作意一法。独能了别众多别相。由作意能令心心所取境功力胜故。有此总取多法别相。瑜伽论云。以作意为初。此论以触为初。和合胜故。各据一义。触能取三。谓可意。不可意。俱相违相。受中摄受损害俱相违等。想能了言说因相者。能取境分剂相故。谓此是青非青等。便起言说。故想之相。言说因也。思了正因邪因。俱相违等。即是境上正邪等相。业之因也。一切心中定可得者。即遍行。不问何心。但起必有故。余别别境而得生者。五别境也。唯善心中可得。生故者。善十一法。唯善心有。体是根本能生诸惑。即贪等六。于善染心皆不定者。即不定四。谓于善染无记三性心。皆不定故。此六转识易脱不定故者。然此六识。非如七八。体皆易脱。恒不定故。易脱。是间断转变义。不定。是欣戚舍行互起故。皆通三受。
  问。如何是六识现起分位。
  答。唯识颂云。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根本识者。阿陀那识。染净诸识生根本故。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依。五识者。谓前五转识。种类相似。故总说之。随缘现言。显非常起。缘谓作意根境等缘。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随作意五根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外缘合者。有顿渐故。如水涛波。随缘多少。五转识行相粗动。所藉众缘。时多不具故。起时少。不起时多。第六意识虽亦粗动。而所藉缘。无时不具。由违缘故。有时不起。第七八识行相微细。所藉众缘。一切时有。故无缘碍令总不行。又五识身不能思虑。唯外门转。起藉多缘。故断时多。现行时少。第六意识自能思虑。内外门转。不藉多缘。唯除五位。常能现起。故断时少现起时多。由斯不说此随缘现。释云。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依者。此前六识。以根本识为共依。即现行本识也。识皆共故。亲依者。即种子识。各别种故。前五转识种类相似者。有五。一谓俱依色根。二同缘色境。三俱但缘现在。四俱现量得。五俱有间断。种类相似。故总合说。如水波涛随缘多少者。解深密经云。如大瀑流水。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乃至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诸识亦尔。如瀑流水。依阿陀那故。乃至诸识得转等。此以五识。喻于涛波。本识。喻瀑水。五识身。不能思虑。无寻伺故。不能自起。藉他引故。第六意识。自能思虑。内外门转。唯除无想天。无想定。灭尽定。睡眠。闷绝等五位。常能现起故。又古释云。一者如多波浪。以一大海为依起多浪。二者镜像。以一大镜为依起多像。海镜二法。喻本心识。浪像。喻于转识。一念之中。有四业。一了别器业。二了别依业。三了别我业。四了别境业。此诸了别。刹那刹那俱转可得。是故一识。于一刹那。有如是等业用差别。如密严经偈云。如奔电浮云。皆伪而非实。如匠作瓶等。由分别所成。仁主应谛听。世间诸有情。习气常覆心。生种种戏论。末那与意识。并诸识相续。五法及三性。二种之无我。恒共而相应。如风击瀑水。转起诸识浪。浪生流不停。赖耶亦如是。无始诸习气。犹如彼瀑流。为境风所动。而起诸识浪。恒无断绝时。八种流注心。虽无若干体。或随缘顿起。或时而渐生。取境亦复然。渐顿而差别。心转于舍宅。日月与星宿。树枝叶华果。山林及军众。于如是等处。皆能渐顿生。多令能顿现。或渐起差别。若时于梦中。见昔所更境。及想念初生。乃至于老死。算数与众物。寻思于句义。观于异文彩。受诸好饮食。于如是境界。渐次能了知。或有时顿生。而能取之者。心性本清净。不可得思议。是如来妙藏。如金处于矿。意生从藏识。余六亦复然。识六种或多。差别于三界。赖耶与能熏。及余心法等。染净诸种子。虽同住无染。佛种性亦然。定非定常净。如海水常住。波涛而转移。赖耶亦复然。随诸地差别。修有下中上。舍染而明显。如上广明意根缘境。分别。最强诸识。所以一切善恶。意为先导。意起速疾。意在言前。意善即法正。意恶即境邪。如一气。噏之即温。吹之即冷。似一水。寒之即结。暖之即融。况一心。纵之即凡。弘之即圣。转变虽异。真性无亏。如鸯崛魔罗经云。意法前行。意胜意生。意法净信。若说若作。快乐自追。如影随形。我为声闻乘说此偈。意者。谓如来藏义。若自性清净。意是如来藏。胜一切法。一切法是如来藏所作。及净信意法。断一切烦恼故。见我界故。若自净信有如来藏。然后若说若作。得成佛时。若说若作。度一切世间。如人见影。见如来藏。亦复如是。是故说如影随顺。意法前行。意胜意生。意法为恶。若说若作。众苦自追。如轮随迹。此偈说烦恼义。意法恶者。为无量烦恼所覆。造作诸恶。故名为恶。自性净心如来藏。入无量烦恼义。如是躁浊不息。故。若说若作。一切众苦常随不绝。如轮随迹者。诸恶积聚。生死轮回。转。一切众生于三恶趣中。如轮随迹。是故说于福迟缓者。心乐于恶法。释曰。一念心净。见如来藏性。能自度度他。受寂灭乐。如影顺身。若一念心恶。入尘劳网。堕诸趣中。受生死苦。如轮随迹。以影顺喻者。即常不离故。以轮迹喻者。即速疾转故。所以善恶随心。未曾间断。若善见者。当处解脱。所以大乘理趣经云。是故菩萨观察五盖。何因而起。云何远离。菩萨应当先观。色欲。犹如水月。水动月动。心生法生。贪欲之心。亦复如是。念念不住。速起速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所以如树提生于猛火之中。火不能害。佛言。是儿业报。非我所作。故知自心所造。他力不移。则升沉之路匪遥。黑白之报斯在。善恶果报虽殊。皆从妄想心镜所现。如入楞伽经偈云。譬如镜中像。虽见而非有。熏习镜心见。凡夫言有二。不知唯心见。是故分别二。如实但知心。分别则不生。故知若实识心。如镜中自见面像。终不更于外尘妄生执取。既解相缚。业海全枯。如贤劫定意经云。消灭一切诸所有业。睹见一切众生根原。是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