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

  问。此意有几种差别。
  答。略有三种。论云。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已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顺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
  问。人法二执俱起。何故分位前后不同。
  答。人法必依法执起。又法我通。人我局。论云。补特伽罗我见起位。彼法我见。亦必现前。我执必依法执而起。如要迷杌等。方谓人等故。释云。今显初位。必带后位。以初短故。人我位。必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人我。是主宰作者等用故。法我。有自性胜用等故。即法我通。人我局。
  问。此第七识。云何离眼等识。别有自体。出何经文。
  答。论云。圣教正理。为定量故。谓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如入楞伽颂说。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释云。虽通八识。皆名心意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为一切现行熏集诸法种。现行为依。种子识为因。能生一切法故。是起诸法。第七名意者。因中有漏。唯缘我境。无漏缘第八及真如。果上许缘一切法故。余六识名识。于六别境。体是粗动。有间断法。了别转故。易了名粗。转易名动。不续名间。各有此胜。各别得名。又论云。谓契经说。不共无明。微细恒行。覆蔽真实。若无此识。彼应非有。谓诸现生。于一切分。恒起迷理不共无明。覆真实义。障胜慧眼。如有颂说。真义心当生。常时为障碍。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是故契经。说。异生类。恒处长夜。无明所盲。惛醉缠心。曾无醒觉。若异生位。有暂不起。此无明时。便违经义。谓异生位。迷理无明。有。行不行。不应理故。此依六识。皆不得成。应此间断。彼恒缘故。许有末那。便无此失。释云。如缘起经。有四无明。一现。二种。三相应。四不相应。或有为二。共。不共等。今说不共者。谓此微细常行。行相难知。覆无我理。蔽无漏智。名覆蔽真实。真实有二。一无我理。二无漏见。义有二义。一谓境义。见分境故。二谓义理。真如即理故。
  问。染污末那。常与四惑相应。如何说不共无明。
  答。论云。应说四中。无明是主。虽三俱起。亦名不共。从无始际。恒内惛迷。曾不省察。痴增上故。乃至谓第七相应无明。无始恒行。障真义智。如是胜用。余识所无。唯此识有。故名不共。又不共无明。总有二种。一恒行不共。余识所无。二独行不共。此识非有。释云。主是自在义。为因依义。与彼为依。故名不共。何故无明。名为不共。谓从无始际。显长夜常起。恒内惛迷。明一切时不了空理。曾不省察。彰恒执我。无循反时。此意总显痴主自在义。一恒行不共者。此识俱是。今此所论。余识无也。二独行不共者。则与忿等相应起故。名为独行。或不与余俱起无明。独迷谛理。此识非有。又不共无明者。无明是主故。名不共者。以主是不共义。不共。即是独一之义。谓无明是闇义。七俱无明。恒行不断。是长闇义。由长闇故。名为长夜。唯此无明。为长夜体。余法皆无长夜之义。唯此独有。故名不共。除此已外。余法有一类长相续义。而无闇义。或有一类。虽有闇义。而无长相续义。应作四句分别。一者有是长而非是夜。如七俱贪等三及妙平二智相应心品等。二者有是夜而非是长。如前六识相应无明。三是长亦是夜。七俱无明是。四者非长非夜。前六识除无明。取余贪等。及因中善等。并果。中观察成事。二智相应心品等。今此七俱无明。准此不但不与余识共。兼亦不与自聚贪等三共。谓虽与同聚贪等俱起。而贪等无长夜闇义。贪等以染着等为义。此以长闇为义。与彼不同。故名不共。此以第七恒时迷闇名不共。六识中者。无恒时义。但有独起之义。名为不共。
  问。恒行不共无明相应。有几种义。
  答。有四义。古德云。一是主者。谓前六识无明是客。有间断故。第七无明是主。无间断故。二恒行者。有漏位中。常起现行。不间断。故名恒行。三不共者。不同第六识独头。名不共。第六不共。但不与余九烦恼同起。名为不共。若第七名不共者。障无漏法胜故。又恒行不间断故。四前六识通三性心时。此识无明。皆起现行。谓前六识善性心时。于施等不能亡相者。皆是第七恒行不共无明内执我。令六识等行施时。不能达三轮体空。又以有不共无明。常能为障。而令彼当生无漏智不生。此无明与第七识俱有故。至今不舍。故名俱行。又经云。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乃至意法为缘。生于意识。若无此识。彼意非有。眼根色境为二缘。能发引得眼识。乃至意识法境为二缘。能发得意识。若无第七识者。即应第六识唯有一法境为缘。应无所依根缘也。既有俱有根者。明知即是第七识与第六识为俱有根。小乘云。我宗取肉团。与第六识为依。何要别执有第七识耶。论主破云。亦不可说第六依于色故。第六必依意有。说意非是色故。又说第六有三分别。随念计度自性分别故。若许第六依色而住者。即同前五识。无随念计度二种分别。救云。我宗五识。根先识后故。即前念五根。发后念五识。论主破云。但有根者。如叶依种起。芽种俱时。影藉身生。身影同有。识依根发。理必同时。无前念根。发后念识故。既若五识有俱有根。将证第六亦须有俱有根。即第七识是也。引理证者。教中说有思量者。即是第七识。小乘云。但是第六等无间。名思量意。何要别说第七为思量意耶。论主破云。且如第六意识现在前时。念等无间意。已灭无体。如何有思量用名意耶。且如第六识。若居现在时。虽有思量。恒名为识。不名意故。要待过去。方名意故。须信有第七识。具恒审思量。方得名意。意者。依止义。若等无间意。依此第七假得意名。俱有依止思量用故。又第七识与四惑俱。名为染污。恒审思量。名之为意。常有恒行不共无明。故名染污。正是有覆性。即覆真缘义。蔽净妙智。恒审思量者。此拣第八前六识。恒者。不间断。审者。决定执我法故。
  问。第八亦无间断。第六决定。有思量。何不名意。
  答。有四句。一恒而非审。第八恒无间断。不审思量我法故。二审而非恒。即第六。虽审思量。而非恒故。不名意也。前五俱非。非恒非审。第七俱摄。而恒审故。独名意也。
  问。第七思量何法。
  答。执第八见分。思量有我法故。二乘无学无我执。以思量法我执故名意。佛果我法二执俱无。恒审思量无我理。佛果第七亦名意。
  问。为第七自体有思量。为第七相应遍行中思。名思量意不。
  答。取心所思量者。即八识皆有。思何独第七。
  问。若唯取自体有思量者。即何用心所中思耶。
  答。具二义。一有相应思量。二亦自体思量。今取自体有思量名意。
  问。心所与心王。一种是常审思量。执第八为我。如何不说心所为意。
  答。言意者。依止义。心所虽恒审思量。非主。是劣法。非所依止故。不名意也。二者自体识有思量。与余七识为所依止。唯取心王。即名意也。
  问。若言自体有思量名意者。即第七有四分。何分名思量意。
  答。有二解。第一见分名思量。内二分不名思量。但名意。见分不名意。有思量。以是用故。思量我无我。内二分不能思量我无我。但名意。以是体故。第二见分是思量相。相者。体相。相状。内二分是思量性。即内外皆名意。三分皆思量。但除相分。相分是所量境也。
  问。何以得知。内外三分总是思量。
  答。识论云。思量为性相。内二分是体。名思量性。外见分是思量相。是用。一种是思量。三分皆名意。即不取相分名思量。以无能缘用故。
  问。见分缘执我法。即思量我故。得名思量。自证分不缘于我相分。如何自证分亦名思量。
  答。自证分证。彼见分思量我执故。亦名思量也。
  问。见分思量我。是非量摄。自证分证。彼见分思量我。自证分。亦是非量耶。
  答。见分思量我。见分妄执。故名非量。自证是内证见分妄执故。自证体是现量。即体用皆是思量。即内二分亦名意。亦名识。见分亦名意。亦名识。是意之用故。思量是用。意是体。思量即意。持业释也。
  问。第七识但缘第八见分为我。云何不取相分。及内二分等。
  答。相分间断。又是外缘。内二分作用沉隐难知。不执也。种子无作用故。不执为我。以见分作用显现故。
  问。第七识三量假实。如何分别。
  答。古释三量分别者。第七见分是非量。境不称心故。其第八见分。本非是我。今第七妄执为我。即不称本质。又亲缘第八见分不着。变相分缘。相分。本非是我。第七又执为我。又不称相分。即两重不称境。故知非量。假实分别者。第七缘他本质。第八见分不着。但缘得中间假我相分故。境假非实。
  问。中间相分。为定是假。为亦通实。
  答。第七中间相分是假。无实种生。但从两头起。此相分。仍通二性。若一半从本质上起者。是无覆性。即属本质。若一半从自能缘第七见分上起者。同见分。是有覆性。但两头心法烁起。成一相分。今言境假者。但约随妄心我相分以说。
  问。若言第七当情相分但是假。从两头起。通二性者。应可第七所缘我相分中。一半有覆。一半无覆。一半是我。一半非我。
  答。其第八见分上所起无覆性相分。与能缘第七妄心遍计相分。密合一处。若是第七但自执妄起遍计有覆性假相分。为自内我。虽密合一处。亦不犯所执我中通二性过。如水中盐味。但执是水。不执于盐。水与盐元不相离。
  问。第七自有相分。如何不自缘相分。缘他第八见分为我耶。
  答。古德云。今言缘见分者。即是疏缘。若言亲者。唯识义何在。
  又问。设许疏缘第八者。且第七自识于何法上起执。
  答。于自识相分起执。
  又问。相见何别。
  答。若论外境。相见全殊。若就心论。相见无异。相即是见。故经云。心如相显现。见如心所依。
  问。若无末那。有何等过。
  答。若无第七。则无凡可厌。无圣可欣。凡圣不成。染净俱失。论云。是故定应别有此意。又契经说。无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灭。若无此识。彼应无染。谓彼长时无六转识。若无此意。我执便无。乃至故应别有染污末那。于无想天。恒起我执。由斯贤圣。同诃厌彼。又契经说。异生善染无记心时。恒带我执。若无此识。彼不应有。谓异生类。三性心时。虽外起诸业。而内恒执我。内执我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故瑜伽说。染污末那。为识依止。彼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末那灭已。相缚解脱。言相缚者。调于境相。不能了达如幻事等。由斯见分相分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缚。依如是义。有伽陀言。如是染污意。是识之所依。此意未灭时。识缚终不脱。释云。于无想天。恒起我执。由斯贤圣。同诃厌彼者。有第七于彼起我执。是异生故。出定已后。复沉生死。起诸烦恼。圣贤诃彼。若无第七。不应诃彼。无过失果。由执我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者。此我外缘。行相粗动。非第七起。由第七故。第六起此。全由七生。增明为论。第六识中。我执体有间断。通三性心。间杂生故。第七不缘外境生故。已上略录第七末那。诸教同诠。群贤共释。创入道者。此意须明。是起凡圣之因。宜穷体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原。迷之则为人法。执之愚。悟之则成平等性之智。于诸识内。独得意名。向有漏中。作无明主。不间不断。无想定治而不消。常审常恒。四空天避而还起。虽有覆而无记。不外执而内缘。常起现行。能蔽真而障道。唯称不共。但成染而润生。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原。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宗镜录卷第五十三
  第三能变者。唯识论颂云。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此三能变。是了别境识。自证分是了别性。见分是了别相。有覆有记。识。以了境为自性。即复用彼为行相故。则了境者。是识自性。亦是行相。行相是用。故识论云。随六根境。种类异故。或名色识。乃至法识。随境立名。顺识义故。谓于六境。了别名识。色等五识。唯了色等。法识通能了一切法。或能了别法。独得法识名。故六识名。无相滥失。
  问。若心外无实色。则眼等五识无有所缘。
  答。识论云。虽非无色。而是识变。谓识生时。内因缘力。变似眼等色等相现。即以此相。为所依缘。然眼等根。非现量得。以能发识。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对色。理既不成。故应但是内识变现。释云。眼等虽有所依所缘之色。而是识所变现。非是心外。别有极微。以成根境。但八识生时。内因缘种子力等。第八识变似五根五尘。眼等五识。依彼所变根。缘彼本质尘境。虽亲不得。要托彼生。实于本识色尘之上。变作五尘相现。即以彼五根为所依。以彼及此二种五尘。为所缘缘。五识若不托第八所变。便无所缘缘。所缘缘中。有亲疏故。然眼等根。非现量得者。色等五尘。世间共见。现量所得。眼等五根。非现量得。除第八识缘。及如来等缘。是现量得。世不共言。余散心中。无现量得。此但能有发识之用。此知是有。此但有功能。非是心外别有大种所造之色。此功能言。即是发生五识作用。观用知体。如观生芽。比知种体是有。所以密严经偈云。眼色等为缘。而得生于识。犹火因薪炽。识起亦复然。境转随妄心。犹铁逐礠石。如干城阳焰。愚渴之所取。中无能造物。但随心变异。复如干城人。往来皆不实。众生身亦尔。进止悉非真。亦如梦中见。寤后即非有。妄见蕴等法。觉已本寂然。四大微尘聚。离心无所得。华严经云。自在主童子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复善知十八工巧。种种技术。并六十二眷属明论。及内明等一切方法。治内烦恼。何等名为内身烦恼。有四因缘。一谓眼根。摄受色境。二由无始取着习气。三由彼识自性本性。四于色境作意希望。由此四种因缘力故。藏识转已。识波浪生。譬如瀑流。相续不断。善男子。如眼识起。一切根识微尘毛孔。俱时出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顿现众像。诸识亦尔。或时顿现。善男子。譬如猛风。吹大海水。波浪不停。由境界风。飘静心海。起识波浪。相续不断。因缘相作。不相舍离。不一不异。如水与波。由业生相。深起系缚。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识身转。彼阿赖耶。终不自言。我生七识。七识不言。从阿赖耶生。但由自心。执取境相。分别而生。如是甚深阿赖耶识。行相微细。究竟边际。唯诸如来住地菩萨之所通达。愚法声闻。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