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

  答。一人所斫相分是所随。余十九人相分是能随。能随相分。必依所随有。故所随既无。能随亦灭。由此义边。亦名唯识。故瑜伽论云。相似业生。随顺业转。即众人共业变时。得名相似业。其多人相分被一人受用。即名随顺业转。又共变共受用故。四共中不共变者。如田宅妻子。多人第八共变。得名为共。若受用时。唯自前六受用。不通他人。即名不共。又如一水应四心。随业各异见。
  问。诸识各变自根。还变他根不。
  答。唯变似他根依处。他根于己都无用故。论颂云。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释云。八识生变似义者。即是五尘。义之言境。以依他法似实有故。变似有情者。即是五根众生数法。情即是根。名萨埵故。变似我者。是末那能变。及了者。六识缘了。即第八缘根尘二色。第七缘我。六识缘六尘所了法义。论云。有义唯能变似依处。他根于己非所用故。似自他身五根现者。说自他识各自变义者。此唯变他根依处。他根于己都无用故。若无用亦变。何不变七识。无缘虑用而得缘故。若尔。说自他根现。文如何通。所说自他阿赖耶识。各自变为根。非自变他根。一则无用不变他根。二由不定说言自身本识变他根故。不可为证。
  问。色从识变者。无色界无色。云何说变。
  答。下界众生所见。是业果色。无色界现境。即定果色。俱不离心。慈恩云。由定中变异他身者。瑜伽论云。色无色天。变身万亿。共立毛端。是平等心。无色既无通力。即唯是定力。华严经说。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阿含经云。舍利弗入涅槃时。色无色天宫中。泪下如春细雨。波阇波提入涅槃时。色无色天。佛边侧立。及实色中定境者。是所变境力。为相续。为间断。若内身多续。少分间断。由有生一念。即便命终故。或如蜉蝣等。生已则死故。若变外器。多分长时。随业势力任运变故。
  问。本识定缘何法。
  答。识缘实法。不缘假法。
  慈恩问云。本识岂不缘极略等四色。
  答。以假故不缘。如不相应法。对法论云。极略极迥。但是第六意识。可析为极微故。第八不缘。受所引色中。若定道共色。即此不缘。唯以现行思为体故。遍计所起色。唯是镜像水月。此亦不缘。唯第六识遍计起故。又定所生色中。如十一切处观。亦不缘假想色故。故此论文但缘实色。不缘假故。第八所缘必有用故。彼无实用。第八不缘。然诸法体。一者有法。二者无法。第八何故不缘无法。此任运缘。非分别故。无筹度故。后得智等有筹度故。诸六识等有分别故。由此故知。第八识体。不缘我也。第八识变。变必有用。故。不缘无用。无用。故不缘我等。以无体用故。于有法中。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何故此识不缘无为。若实无为。因未证故。若假无为。无体用故。皆不得缘。
  问。有漏识变。有几种变。
  答。略有二种。一因缘变。二分别变。识论云。有漏识变。略有二种。一随因缘势力故变。二随分别势力故变。释云。因缘生者。谓由先业及名言实种。即要有力。唯任运心。非由作意。其心乃生。即五八识。随其增上异熟因为缘。名言种为因。故变于境。分别变者。谓作意生心。是筹度心。即六七识。随自分别作意生故。由此六七缘时。影像相分。无有实体。未必有用。初随因缘变。必有实体用。即五八等所变之境。后随分别变。但能为境。非必有用。即第七识等。又解。初唯第八。异熟主故。所熏处故。能持种故。变必有用。后余七识所变色触等。皆无实用。似本质用。如镜中光。于三境中性境不随心。因缘变摄。独影带质。皆分别变。又论云。异熟识变。但随因缘。所变色等必有实用。若变心等便无实用。相分心等不能缘故者。显变色等。从实种生。故所变法。必有体用。若相分心心所。如化心等。故不缘之。缘便无用。解深密经。说。诸变化心。无自依心。有依他心。佛地论云。无自缘虑实体之心。有随见分所变相分似虑之心。如镜中光。此即分别变。四句分别者。一因缘变。非分别变。即五识心心所。及第八识心王。为所缘相分。从自种生故。二唯分别变。非因缘变。即有漏第七识。及第八五心所。是为所变相分。唯从分别心生故。三俱句。即有漏第六。及无漏八识。以能通缘假实法故。四俱非。即不相应行。是以无实体故。不与能缘同种生故。
  问。此识于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四种法中。何法所摄。
  答。论云。此识唯是无覆无记。异熟性故。异熟若是善染性者。流转还灭应不得成。又此识是善染依故。若善染者。互相违故。应不与二俱作所依。又此识是所熏性故。若善染者。如极香臭。应不受熏。无熏习故。染净因果俱不成立。此唯是无覆无记。覆谓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净故。此识非染。故无覆。记。谓善恶。有爱非爱果。及殊胜自体。可记别故比非善恶。故名无记。触等亦如是。谓如阿赖耶识。唯是无覆无记性摄。触。作意。受。想。思。亦尔。诸相应法。必同性故。释云。异熟若是善染性者。流转还灭应不得成者。善趣既是善。应不生不善。恒生善故。即无流转。恶趣之义。由业故生死流。由苦故生死转。恶趣翻亦然。既恒生恶应无还灭。由道故还。由灭故灭。又此识是善染依故者。此识既是果报之主。既恒是善。应不为恶依。是恶。亦应不为善依。互相违故。若善染者。如极香臭。应不受熏者。此识唯无记性。可受熏习。既无熏习。即无种子。种子若无。即是无因。因既无故。其果亦无。此唯无覆无记者。无记有三。一相应无记。谓诸无记心。心所法。二不相应无记。谓无记色。不相应法。三真实无记。谓虚空非择灭。又广辩四种无记。一能变无记。即无记心。心所法是。二所变无记。即诸色法。及诸种子等是。三分位无记。即二十四不相应行中。有假无记法分位立者是。四胜义无记。即虚空非择灭无为是。又就第一能变无记中。更有四种无记。一异熟。二威仪。三功巧。四变化。异熟无记者。异者。别异。即因果性别。因通善恶。果唯无记。熟者。成熟。此唯属果。因果合说。名为异熟。无记者。不能记别当果。名为无记。或于善恶中无所记别。名无记。此业感真异熟无记。即第八识。业。即善恶二思。感者。集义。招义。为此现行思。能造作感集当来总报识等五果种子。又能招感当来异熟五蕴现行果。故名业感。言真者。实也。简命根虽是异熟。而且是假。又真者。常也。体常相续。更不间断。遍界地有者。名真异熟无记。又若法体是异熟。从异熟识起。而无间断。遍界地有者。名真异熟。亦名异熟生。若法体是异熟。从异熟识起有其间断。又不遍界地者。但名异熟生。不得名真异熟。即简六识体。必若体非异熟。又有间断。又不遍界地。虽从异熟识起。不名真异熟。但得名异熟生。若威仪功巧变化等。虽有能作而不招善恶等果。故名无记。
  问。阿赖耶识。若常。则无转变。若断。则不相续。如何会通。得合正理。
  答。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方契因缘唯识正理。识论云。此识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如瀑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如瀑流。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虽遇众缘起眼识等。而恒相续。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随转。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释云。一类者。常无记义。相续者。未曾断义。界趣生本者。即是依此识故。施设三界五趣四生。是引果故。识是界趣生之本。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者。因果性故。简非我也。有生灭故。简常非自性也。常一之法无因果。又若无因果。即是断常。以是常故。如虚空等。应不受熏。若不受熏。即无生死涅槃差别。若受熏。须具四义。一无记。二坚住。三可熏。四非常一。是四相应。可为转识熏也。
  问。此识既云恒转如流。定有生灭去来不。
  答。此识不守自性。随缘变时。似有流转。而实无生灭。亦非去来。如湛水起沤。沤全是水。华生空界。华全是空。识性未常去来。虚空何曾生灭。如马祖大师云。若此生所经行之处。及自家田宅处所。父母兄弟等。举心见者。此心本来不去。莫道见彼事则言心去。心性本无来去。亦无起灭。所经行处。及自家父母眷属等。今所见者。由昔时见故。皆是第八含藏识中。忆持在心。非今心去。亦名种子识。亦名含藏识。贮积昔所见者。识性虚通。念念自见。名巡旧识。亦名流注生死。此念念自离。不用断灭。若灭此心。名断佛种性。此心本是真如之体。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傅大士云。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又心无处所。故云无停。心体实无来去。昔所行处。了了知见。性自虚通。体无去住。不用除灭此心。若识此心。本是佛体。不须帕今有。不识心人。将此为妄。终日除灭。亦不可得灭。纵令得灭。证声闻果。亦非究竟。只如过去诸佛恒沙劫事。见如今日。真如之性。灵通自在。照用无方。不可同无情物。佛性是生气物。不可兀尔无知。但无心量。种种施为。如幻如化。如机关木人。毕竟无有心量。于一切处无执系。无住着。无所求。于一切时中。更无一法可得。
  问。此阿赖耶识。既为一切法因。又称引果。只如因果之法。为真实有。为假施设。
  答。皆从识变。是假施设。论云。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假。谓现识似彼相现。如是因果。理趣显然。远离二边。契会中道。诸有智者。应顺修学。释云。今明诸法自相离言。谓观三世。唯有现法。观此现法。有能引生当果之用。当果虽无。而现在法有引彼用。用者。功能。行者寻见现法之上。有此功用。观此法果。遂心变作未来之相。此似未来。实是现在。即假说此所变未来。名为当果。对此假当有之果。而说现在法为因。此未来果。即观现在法功能。而假变也。其因亦尔。观此现法有酬前之相。即异熟变相等。观此所从生处。而能变为过去。实非过去。而是现在。假说所变为现法。即对此假曾有过去因。而说现在为果。而实所观。非因非不因。非果非不果。且如于因。性离言故。非实是因。有功能故。非定不因。果亦如是。
宗镜录卷第五十
  夫此第八识。为定是真。是假。
  答。是真。是假。不可定执。首楞严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释曰。梵语阿陀那者。此云执持识。此识体净。被无明熏习。水乳难分。唯佛能了。以不觉妄染故。则为习气。变起前之七识瀑流波浪。鼓成生死海。若大觉顿了故。则为无漏净识。执持不断。尽未来际。作大佛事。能成智慧海。真非真恐迷者。佛意。我若一向说真。则众生不复进修。堕增上慢。以不染而染。非无客尘垢故。又外道执此识为我。若言即是佛性真我。则扶其邪执。有滥真修。我若一向说不真。则众生又于自身拨无。生断见。故无成佛之期。是以对凡夫二乘前。不定开演。恐生迷倒。不达如来密旨。以此根本识。微细难知故。
  问。此第八识于真俗二谛中。俱建立不。
  答。染净之本。真俗俱存。不达真异熟正唯识人。多执俗有真无。强生异见。不知诸佛密意。执遣相空理。以为究竟。此乃破遍计情执。是护过遮诠。便拨依他圆成。悉作空华之相。若无依圆。本识及一切。法皆则无体。既非实有。成大邪见。论云。外道毁谤染净因果。亦不谓全无。但执非实故。若一切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不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谁有智者。为除幻敌求石女儿用为军旅。故应信有能持种心。依之建立染净因果。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又契经说。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若无此识。彼异熟心不应有故。谓眼等识有间断故。非一切时是业果故。如电光等。非异熟心。异熟不应断已更续。彼离命根等。无斯事故。眼等六识业所感者。犹如声等非恒续故。是异熟生。非真异熟。定应许有真异熟心。酬牵引业。遍而无断。变为身器。作有情依。身器离心。理非有故。不相应法。无实体故。诸转识等。非恒有故。若无此识。谁变身器。复依何法恒立有情。释云。外道亦不谓染净等皆无。现所见故。但执非实。染因不能感恶果。善因不能感善果。以非实故。如空华等。因果不无。可信此识总立三性。若于二谛中分别有无者。我真谛中。亦非无法。但不可说为因为果。言语道断故。俗谛之中。依他圆成有故。遍计所执是无。真异熟心酬牵引业。遍而无断者。真异熟心。一切时相续酬牵引业。非余满业者。有间断者。是满业故。余转识不能引业。但来满善恶之业果。引果之识。遍三界有。六识不遍无色界。无心定等。五识及意无故。无断者。言恒续故。所以经云。深信大乘。不谤因果。但真谛中。以一切法不可得故。言语道断故。心智路绝故。或言一切法空。此是第一义空。不可得空。非是外道断空。小乘但空等。不可起龟毛兔角之心。执蛇足盐香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