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宗镜录
宗镜录
问。唯识正义。为破我法二执。显二空理。证一真心。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答。但是假说。唯依识变。如唯识颂云。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我谓主宰。法谓轨持。乃至云何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实我实法。不可得故。如何实我不可得耶。诸所执我。略有三种。一者。执我体常周遍。量同虚空。随处造业受苦乐故。二者。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三者。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潜转身中作事业故。初且非理。所以者何。执我常遍量同虚空。应不随身受苦乐等。又常遍故。应无动转如何随身能造诸业。乃至中亦非理。所以者何。执我体常住。不应随身而有舒卷。既有舒卷。如槖籥风。应非常住。乃至后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量至小。如何速巡身。如旋火轮。以转动故。则所执我非一非常。诸有往来。非常一故。又所执我。复有三种。一者。即蕴。二者。离蕴。三者。与蕴非即非离。初即蕴我。理且不然。我应如蕴非常一故。又内诸色。定非实我。如外诸色。有质碍故。心心所法。亦非实我。不恒相续。待众缘故。余行余色。亦非实我。如虚空等。非觉性故。中离蕴我。理亦不然。应如虚空。无作受故。后具非我。理亦不然。许依蕴立。非即离蕴。应如瓶等。非实我故。又既不可说。有为无为。亦应不可说是我非我故。彼所执实我不成。乃至如是所说。一切我执。自心外蕴。或有或无。自心内蕴一切皆有。是故我执。皆缘无常五取蕴相。妄执为我。然诸蕴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妄所执我。横计度故。决定非有。故契经说。苾刍当知。世间沙门婆罗门。等所有我见。一切皆缘五取蕴起。
问。若离心外。无实我及实法者。则假法亦无。以假法依真而建立故。
答。夫假法者。但是虚假。似有而转。必不依真。如。唯识论云。有作是难。若无离识实我法者。假亦应无。谓假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乃至答云。又假必依真事立者。亦不应理。真谓自相。假智及诠。俱非境故。谓假智诠。不得自相。唯于诸法共相而转。亦非离此有别方便。施设自相。为假所依。然假智诠。必依声起。声不及处。此便不转。能诠所诠。俱非自相。故知假说不依真事。由此但依似事而转。似谓增益。非实有相。声依增益似相而转。故不可说假必依真。
问。此第八识。有几能变。令诸识生长显现。
答。有二能变。一因能变。二果能变。唯识论云。能变有二种。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异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二。果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种相。等流习气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即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果。果异因故。此中且说。我爱执藏持杂染种能变果识。名为异熟。
问。第八识广容周遍。为万法根原。经论同推。故称第一。微细体性。如何指陈。
答。此体不可说。微妙最难知。周遍法界而无住心。任持一切而不现相。如空中飞鸟。虽往来骞翥而迹不可寻。似眼里童人。任照瞩森罗而眼终不见。若月含一色。遍分万像之形。等日耀千光。普照四天之下。类摩尼无思而雨宝。广济群生。犹磁石无觉而转移。周回六趣。密严经偈云。藏识持于世。犹如线穿珠。亦如车有轮。随于业风转。陶师运轮杖。器成随所用。藏识与诸界。共力无不成。内外诸世间。弥纶悉周遍。譬如众星象。布列在虚空。风力之所持。运行常不息。如空中鸟迹。求之不可见。然鸟不离空。颉颃而进退。藏识亦如是。不离自他身。如海起波涛。如空含万像。藏识亦如是。蕴藏诸习气。譬如水中月。及以诸莲华。与水不相离。不为水所著。藏识亦复然。习气莫能染。如目有童子。眼终不自见。藏识住于身。摄藏诸种子。遍持寿暖识。如云覆世间。业用曾不停。众生莫能见。又云。诸仁者。一切众色。皆阿赖耶与色习相应。变似其相。非别有体。同于愚夫妄所分别。诸仁者。一切众生。若坐若卧。若行若立。惛醉睡眠。乃至狂走。莫不皆是赖耶识。乃至如磁石力令铁转移。虽无有心。似有心者。阿赖耶识。亦复如是。为生死法之所摄持。往来诸趣。非我似我。如水中有物。虽无思觉。而随于水。流动不住。阿赖耶识。亦复如是。虽无分别。依身运行。乃至若有于此能正观察。知诸世间。皆是自心。是分别见。即皆转灭。又颂云。能持世间因。所谓阿赖耶。第八丈夫识。运动于一切。如轮转众瓶。如油遍在麻。盐中有碱味。亦如无常性。普遍于诸色。
问。此识周遍。凡圣境。通为当离此。别有真性。为复即是。
答。非一非异。得此识名。不合而合。成其藏义。此阿赖耶识。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识。如明镜不与影像合。而含影像。此约有和合义边说。若不和合义者。即体常不变。故号真如。因合不合。分其二义。本一真心。湛然不动。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以未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而生二执。
问。第八识变义如何。
答。变谓识体转似二分。释云。论明诸识体。即自证分。转似相见二分而生。此说识体。是依他性。转似相见二外。非无。亦依他起。依此二分。执实二取。圣说为无。非无依他中无此二分。论说唯二依他性故。此缘真智。缘于真如。无相分故。余皆有相。不尔。如何名他心智。后得智等。不外取故。许有相见二体性故。说相见种。或同或异。若同种者。即一识体。转似二分相用而生。如一蜗牛。变生二角。此说影像相见。离体。更无别性。是识用故。若言相见各别种者。见是自体。义用分之故。离识更无别种。即一识体。转似见分别用而生。识为所依。转相分种似相而起。以作用别。性各不同故。相别种生。于理为胜。故言识体转似二分。此依他起非有似有。实非二分。似计所执二分见相。故立似名。相别有种。何名识变。不离识故。内识变时。相方生故。此显能变相见二分。用体别有。何故。又说识似二分生。论说相见俱依自证起故。若无自证。二定不生。如无头时。角定非有。及无镜时。面影不起。皆于识上现相貌故。故说二分依识体生。又非唯相见二分。依识体生。乃至凡圣之身。净秽之土。皆从识现。如弥勒菩萨云。日月灯明如来。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是以十方法界净秽国土。皆是我心中变出。总是我屋宅。真妄随心。巧拙由智。对大菩萨。阐彼净方。逗劣众生。现斯秽土。十方如来。皆是我心中流出者。古释云。如海上沤。各各不同时。由差别心观。即有彼此。但水体是一。即知一佛出现时。即一切佛土现。离自他相故。但众生有处。十方如来为种种身而助化之。非但如来含于一义。一切众生亦是我流出。
问。转变。变现。其义同别。
答。古释云。有唯转变。非变现者。转变之言。通于种现。现能熏种。种能生种。种生现行。皆名转变。变现之言。唯现心等。能起见相。名之为变。不通于种相分色等。
问。第八本识与所生果。为复是一是异。
答。非一非异。论云。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释云。本识是体。种子是用。种子是因。所生是果。此之二法。理应如是不一不异。本识望种。于出体中。摄相归性。故皆无记。种从现行。望于本识。相用别论。故通三性。若即是一。不可说为有因果法。有体有法。若一向异。应谷麦等能生豆等。以许因果一向异故。不尔。法灭应方有用。以许体用一向异故。用体相似。气势必同。因果相似。功能状貌可相随顺。非一向异。
问。阿赖耶识。与几心所相应。
答。识论云。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遍行心所摄故。一触者。论云。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释云。以此五种。体是遍行心所摄故。决定相应。虽复不增。亦不可减。定俱生灭。名遍行故。触。谓三和者。即根境识。体异名三。不相乖返更相交涉。名为随顺。根。可为依。境。可为取。识三所生。可依于根而取于境。此三之上。皆有顺生一切心所功能作用。名为变异。分别之用。是触功能。谓触之上。有似前三顺生心所变异功能。说名分别。分别。即是领似异名。如子似父。名分别父。
问。何故三和。唯根独胜。
答。一由主故。有殊胜能。名之为主。二由近故。能近生心。及心所故。三由遍故。不唯心所。亦能生心故。四由续故。常相续有。境识不尔故。境体虽能生心。心所。以非主故。又非近故。偏阙二义。不名为胜。心虽是主。近生心所。不能生心。不自在故。非遍也。偏阙一义。故非胜。境识皆不续。识。有境生故。俱阙续义。非得胜名。唯根独胜。
问。触自性。是实是假。
答。此触数。定是实有。四食性故。二作意者。论云。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别心为业。释云。作意警心。有二功力。一者令心未起而起。二者令心起已趣境。故言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三受者。论云。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四想者。论云。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剂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释云。此中安立。取像异名。谓此是青非青等。作分剂而取其相。名为安立。由此取像。便起名言。此是青等。性类众多。故名种种。五思者。论云。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此五段是遍行所摄。故与藏识决定相应。此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逆顺境相。微细一类。唯与舍受相应。又此相应受。唯是异熟。随先引业转。不待现缘。任善恶业势力转故。唯是舍受。苦乐二受。是异熟生。非真异熟。待现缘故。非此相应。又由此识常无转变。有情恒执为自内我。若与苦乐二受相应。便有转变。宁执为我。故此但与舍受相应。释曰。此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者。由四等故。说名相应。谓事等。处等。时等。所依等。今约见分为行相。影像相分为所缘。自体。名事。等者。相似义。体各唯一。境相相似。故所缘事。皆名为等。以触等五相。托本识相生。所缘既相似。故名为等。唯识为宗。不约本质名为所缘。亦非影像名为行相。时谓刹那定同一世。依谓根俱无有间。唯与舍受相应者。此有五义。一极不明了。是舍受相。若苦乐受。必明了故。受。总有五。一忧。二喜。三苦。四乐。五舍。此中忧喜入苦乐中。依三受门分别。不言忧喜。二不能分别顺违境相。取中容境。是舍受相。若是余受。取违顺境故。三由微细。若是余受。行相必粗。四由一类。若是余受。必是易脱。此行相定。故成一类。五相续而转。若是余受。必有间断。此恒相续。故唯舍受。若能分别违顺境相。非真异熟。异熟者。取境定故。若粗动者。如余心。非异熟主。显行相难知。异余识也。由此五义。必其有故。便能受熏持种相续。又解。此识极不明了。曾无慧念。慧念行相。极明了故。不能分别违顺境相。显唯舍受。非苦乐俱。及简不与善染等。并相续而转。显无有欲。今有希望。方有欲起。此相续故。无有欲也。由此五义。第二义正显唯舍受所由。所余四义。因简别境等故。唯与舍受俱。
问。此识既与舍受相应。如何亦是恶业异熟。
答。论云。舍受不违善恶品故。如无记法。善恶俱招。释云。无记既寂静。何为恶业果。舍虽寂静。不违二故。得为恶果。不同禅定寂静。此无所能为。故通恶业感。余七转识设起苦乐。此识皆俱。以舍不违苦乐品故。若或苦乐不俱。于人天中。应不受苦果。以相违故。三恶趣中。应不受乐果。亦相违故。此中苦乐。皆是别招。故舍不违。
问。本识云何不与别境等五心所相应。
答。论云。互相违故。为欲。希望所乐事转。此识任业无所希望。胜解。印持决定事转。此识懵昧无所印持。念。唯明记曾习事转。此识昧劣不能明记。定。能令心专注一境。此识任运刹那别缘。慧。唯简择得等事转。此识微昧不能简择故。此不与别境相应。此识唯是异熟性故。善染污等亦不相应。恶作等四。无记性者。有间断故。定非异熟。释云。定能令心专注一境。此识任运刹那别缘者。定虽影像相分刹那新起。至加行时所观本质。前后相续恒专注境。此识任运。不作加行专注本质。恒缘现在影像。所缘。但新新起。且定行相。一一刹那。深取专注。趣向所缘。此识浮疏。行相不尔。故非定位。言任运者。是随业转。恶作等。定非异熟者。非真异熟。不遮异熟。生。亦有恶作等。非一切时常相续故。非此相应。故知第八真识。常如舍相。以任运之缘。合恒常之道。不为垢法之所染。宁为净法之所治。非生死之所羁。岂涅槃之能寂。是以称为识主。故号心王。迩后因一念无明。起七识波浪。遂生心所。失本心王。皆因强觉觉明。分能立所。起明了之解。心境历然。运分别之情。自他宛尔。因兹有情心内。逐憎爱而结怨亲。无情境中。随想念而标形碍。遂使外则桑田变海。海变桑田。内则亲作怨由。怨为亲种。互为高下。反覆相酬。从兹业果恒新。苦缘不断。是以首楞严经云。佛告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乃至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是故若欲还原反本。旋妄冥真。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分别心灭。轮回业亡。根尽枝枯。因空果丧。无始之情尘识垢。应念全消。本来之佛眼常身。随真顿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