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宗镜录
宗镜录
问。菩提即自身心者。云何教中说。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
答。夫言菩提之道即心者。乃是自性清净心。湛然不动。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其道虚玄。妙绝常境。聪者无以容其听。智者无以运其知。辩者无以措其言。像者无以状其仪。以迷人不了。执色阴为自身。认能知为自心。故经云。身如草木。无所觉知。心如幻化。虚妄不实。所以除其执取之心。故云菩提者不可身心得也。菩提非是触尘。不可以身得。菩提非是法尘。不可以心得。若就了人。即达阴身本空。妄心无相。以本空故。法身常现。以无相故。真心不亏。如此发明。五阴即菩提。离是无菩提。不可以菩提而求菩提。不可以菩提而得菩提。文殊云。我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即我。我即菩提故。维摩经云。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菩提非所观之境。则无能缘之心。所观境空。即实相菩提。能缘心寂。即自性菩提。大般若经云。龙吉祥言。颇有能证菩提者不。妙吉祥曰。亦有能证。龙吉祥言。谁为证者。妙吉祥曰。若无名姓施设语言。彼为能证。龙吉祥言。彼既如是。云何能证。妙吉祥曰。彼心无生。不念菩提及菩提座。亦不愍念一切有情。以无表心无见心等。能证无上正等菩提。龙吉祥言。若尔。尊者。以何心等当得菩提。妙吉祥曰。我无所趣。亦非能趣。都无所学。非我当来诣菩提树。坐金刚座。证大菩提。转妙法轮。拔济生死。所以者何。诸法无动。不可破坏。不可摄受。毕竟空寂。我以如是非趣心等。当得菩提。龙吉祥言。尊者所说。皆依胜义。令诸有情。信解是法。解脱烦恼。若诸有情烦恼解脱。便能毕竟破魔罥网。妙吉祥曰。魔之罥网。不可破坏。所以者何。魔者不异菩提增语。何以故。魔及魔军。性俱非有。都不可得。是故我说魔者不异菩提增语。龙吉祥言。菩提何谓。妙吉祥曰。言菩提者。遍诸时处一切法中。譬如虚空。都无障碍。于时处法。无所不在。菩提亦尔。无障碍故。遍在一切时处法中。如是菩提。最为无上。仁今欲证何等菩提。龙吉祥言。欲证无上。妙吉祥曰。汝今应正无上菩提。非可证法。汝欲证者。便行戏论。何以故。无上菩提。离相寂灭。仁今欲取。成戏论故。譬如有人。作如是说。我令幻士。坐菩提座。证幻无上正等菩提。如是所言。极成戏论。以诸幻士尚不可得。岂令能证幻大菩提。幻于幻法。非合非散。无取无舍。自性俱空。诸佛世尊。说一切法。不可分别。皆如幻事。汝今欲证无上菩提。岂不便成分别幻法。然一切法。皆不可取。亦不可舍。无成无坏。非法于法。能有造作。及有灭坏。无法于法。能有和合。及有别离。所以者何。以一切法。非合非散。自性皆空。离我我所。等虚空界。无说无示。无赞无毁。无高无下。无损无益。不可想像。不可戏论。本性虚寂。皆毕竟空。如幻如梦。无对无比。宁可于彼起分别心。龙吉祥言。善哉尊者。我今由此。定得菩提。何以故。由尊者为我说深法故。妙吉祥曰。吾于今者。未曾为汝有所宣说。若显若密。若深若浅。云何令汝能得菩提。所以者何。诸法自性。皆不可说。汝谓我说甚深法者。为行戏论。然我实非能说者。诸法自性。亦不可说。如有人言。我能辩说幻士识相。谓诸幻士。识有如是如是差别。彼由此说。害自实言。所以者何。夫幻士者。尚非所识。况有识相。汝今谓我说甚深法。令汝证得无上菩提。亦复如是。以一切法。皆如幻事。毕竟性空。尚不可知。况有宣说。是以一切众生之性。即是无相平等菩提。于自性中。云何有能证所证之差别乎。如般若经云。觉法自性。离诸分别。为菩提故。又经云。诸所有行。皆有所是。无所是。是菩提。何者。若有所是。即立所证之境。便有能证之心。能所尽处。名为大觉。大觉之义。唯悟自心。如大毗卢遮那成佛经云。尔时金刚手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谁寻求一切智。谁为菩提成正觉者。谁发起一切智智。佛言。秘密主。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净故。心不在内。不在外。及两中间。心不可得故。乃至欲识知菩提。当如是识知自心。庄严菩提心经云。佛言。菩提心者。非有非造。离于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众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萨修菩提心。是则心外无菩提。何所求耶。菩提外无心。何所得耶。如华严经云。知一切法。无相是相。相是无相。无分别是分别。分别是无分别。非有是有。有是非有。无作是作。作是无作。非说是说。说是非说。不可思议。知心与菩提等。知菩提与心等。心及菩提与众生等。又颂云。虽尽未来际。遍游诸佛刹。不求此妙法。终不成菩提。故知心法妙故。当体即是。若向外远求则失真道。故云善财遍巡诸友。不出娑罗之林。慈氏受一生成佛之功。不离一念无生性海。所以净名经云。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故知已成不更成。已灭不更灭。为未知者。方便说成。方便说灭。若执方便。则失本宗。如大庄严法门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语金色女言。如是五阴体性。即是菩提体性。菩提体性。即是一切诸佛体性。如汝身中五阴体性。即是一切诸佛体性。诸佛体性。即是一切众生五阴体性。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复次觉五阴者。名觉菩提。何以故。非离五阴佛得菩提。非离菩提佛觉五阴。此方便知一切众生悉同菩提。菩提亦同一切众生。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大宝积经云。菩提者。名心平等。无所起故。菩提者。名众生平等。本无生故。乃至菩提者。性相如是。若于此法。有所愿求。徒自疲劳。何以故。如菩提性。菩萨应行。能如是行。名为正行。思益经偈云。菩萨不坏色。发行菩提心。知色即菩提。是名行菩提。如色菩提然。等入于如相。不坏诸法性。是名行菩提。不坏诸法性。则为菩提义。是菩提义中。亦无有菩提。正行第一义。是名行菩提。璎珞经云。发心住者。是人始从具缚。未识三宝。乃至值佛菩萨教法中起一念。便信发菩提心。既云始从凡夫最初发心。明知此中发心。该于初后。
问。此既是初。何得乃具后诸行位。及普贤德耶。
古德释此。略有二门。一行布次第门。谓从微至着。从浅至深。次第相承。以阶彼岸。二圆融通摄门。谓一位即具一切位等。如华严经所说。亦如大品等中。一行具一切行。此中有二门。一缘起相由门。二法界融摄门。前中普揽一切始终诸位。无边行海。同一缘起。为普贤行德。良以诸缘相望。略有二义。一约用。由相待故。有有力无力义。是故得相收及相入也。二约体。由相作故。有有体无体义。是故得相即及相是也。又有二菩提。一性净。二圆净。从缘起者。即是圆净。圆净复二。一明缘起。万行为缘故。二明性起。全是真如性净功德之所显。又缘起无性。即性净故。如法华经偈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义耳。又有二义。一约行布展转义。二约圆融展促无碍义。如善财见仙人执手。一一佛所经无量劫。故知修短难思。特由于此。如贤首菩萨云。信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以初心即具一切德。故难信也。又设于梦中。惊惧。怖令发菩提心。尚得称为大菩萨摩诃萨。何况正信之发。开发之发。如大涅槃经。如来性品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未发菩提心者。得菩提因。佛告迦叶。若有闻是大涅槃经。言我不用发菩提心。诽谤正法。是人即于梦中见罗刹像。心中怖惧。罗刹语言。咄。善男子。汝今若不发菩提心。当断汝命。是人惶怖。寤已即发菩提之心。是人命终。若在三恶趣。及在人天。续复忆念菩提之心。当知是人。是大菩萨摩诃萨也。
问。经云。佛言学我法者。唯证乃知。今言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无修无证。则初发菩提心人。如何趣向。
答。若能信悟菩提。无相不可取。无性不可修。如是明达。即是真证。如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云。菩萨已复应更作如是思惟。是中何者是我。谁为我所法。谁能得成诸佛菩提。为身得耶。为心得耶。乃至如是观时。分明了了见是身相。不得菩提。亦知是心。不得菩提。何以故。诸法无有以色证色。以心证心故。然彼于言说中。知一切法。虽无色无形。无相无漏。无可睹见。无有证知。亦非无证。何以故。以一切诸如来身无有漏故。又诸如来身无漏故。心亦无漏。又诸如来心无漏故。色亦无漏。若能如是知无所发。能发此心。若入宗镜中。是名真发。既能发心。便又为他开示。则诸圣同赞。功德无涯。如经偈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虽自未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
宗镜录卷第二十三
夫菩提之道。不可图度。约一期方便宁无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
答。若约究竟菩提。体常冥寂。如。净名经云。寂灭是菩提。离诸相故。若以无相之相。于方便门中。不无显示。令初发菩提心人。分明无惑故。如先德云。谓寂照无二。为菩提相。犹如明镜。无心为体。鉴照为用。合为其相。亦即禅宗即体之用。自知。即用之体恒寂。知寂不二为心之相。又云。理智相摄。以离理无智。离智无理。如珠之明故。以珠是体。明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明不离珠。珠不离明故。
问。有念即众生。无念即佛。云何言凡圣一等。
答。众生虽起念。不觉念本无念。与佛无念等。妄堕有念中。佛得无念。知念本无。众生虽现在念中。佛知念即无念。斯则佛无念。与众生无念义同。又以众生不知念空。于念成事似有差别。若实了念空。则于苦乐境。不生执受。何者。以境从念生。心空则境何有。既无有境。相缚自除。能所俱空。谁生取着。既不取着。生死自无。如圆觉经云。知是空华。即无流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问。即心成佛之宗。曹豁正意。见性达道之旨。灵鹫本怀。如今信不及人。谓不现证。古今悟者。请垂指南。
答。若亲见。无一人而非佛。若不信。无一佛而非人。迷则常作佛之众生。悟则现证众生之佛。人佛不异。妄见成差。迷悟虽殊。本性恒一。如过去有佛。号住无住。发愿使己国众生。同日同时成佛。即日同灭度。又贤劫前有佛。号平等。亦愿己国。及十方众生。亦同日成佛。即日灭度。如宝积经云。是时妙慧童女。重白目连。以我如是真实言故。于未来世。当得成佛。亦如今日释迦如来。乃至若我此言非虚妄者。令斯大众身皆金色。说是语已众皆金色。又思益经云。思益菩萨。放右掌宝光。一切四众。皆如佛相。下方四菩萨踊出。欲礼世尊。乃发愿言。今此众会。其色无异。当知一切法。亦复如是。此语不虚。愿释迦如来现异相。令我礼敬。即时释迦如来。踊起七多罗树。坐师子座。又最胜王经云。佛言。修菩提行者。于诸圣境。体非一异。不舍于俗。不离于真。依于法界。行菩提行。时善女天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说。菩提正行。我今当学。时梵天王问曰。此菩提行。难可修行。汝今云何于菩提行而得自在。善天女曰。我今依于此法。得安乐住。是实语者。愿令一切五浊恶世。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得金色三十二相。非男非女。坐宝莲华。受无量乐。乃至说是语已。一切五浊恶世所有众生。皆悉金色。具大人相。非男非女。坐宝莲华。受无量乐。犹如他化自在天宫。释曰。于诸圣境体非一异者。即是不舍于俗。是不一。不离于真。是不异。若一即坏真俗。若异。即成断常。不断不常。即是依于法界。非真非俗。乃曰修习菩提。故云我依此法。得安乐住。所以善天女悟五浊质成。真金之色。阎浮提。迷大人相。成恶业之身。是知若智照之。即世法而成佛法。若以情执之。即佛法而成世法。一心实不动。二见自成差。同共一法中。别成凡圣解。若了非男非女之体。现具三十二相。坐宝莲华。若执是男是女之形。常系二十五有沈无明海。故知信力所及。发真实言。可验。现证法门。顿明心佛矣。
问。此犹叙古引文。如何是即今之佛。
答。如今一念才起。了不可得。无有处所。是过去佛。过去不有。未来亦空。是未来佛。即今念念不住。是现在佛。但一念起时。莫执莫断。不取不舍。则三际无踪。一念圆具十法界。非因非果而因而果之法。若能如是一念而达者。则念念相应。念念成佛。凡圣悉等。今古皆齐。故云了了识心。惺惺见佛。是佛是心。是心是佛。念念佛心。心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戒律。心净心即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万法。莫染一物。心性虽空含真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如是则十方诸佛。同一法身。若欲念外施功。心外求佛。便落他境。无有得时。遂即前后情生。凡圣缘起。徒经时劫。枉用功夫。所以华严论云。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
问。一念成佛已入信门。如何得目前了了分明而见。
答。目前无物。是真见佛。如文殊师利巡行经。以经中说文殊。遍巡五百比丘房。皆见寂定。因以为名。最后难舍利弗。以显甚深般若。问舍利弗言。我时见汝。独处一房。结加趺坐。折伏其身。汝为当坐禅耶不耶。答云坐。难云。为当欲令未断者断故。坐禅耶等。因此广显性空无得之理意。五百比丘从座而起。于世尊前。高声唱言。从今已去。更不复见文殊身。不复闻其名字。如是方处。速应舍离。所有文殊一切住处。亦莫趣向。所以者何。文殊烦恼解脱一相说故等。舍利弗。令文殊为决了。文殊言。实无文殊而可得故。若实无文殊可得者。彼亦不可见等。广为说法。四百比丘漏尽得果。一百比丘更谤。陷入地狱。后还得道。广如彼说。所以无见是真见。无闻是真闻。不见不闻文殊。是真见真闻文殊矣。若不信此说。虽起谤而陷狱。以曾闻故。终熏种而得道。何况闻而信耶。则成道不隔于一念。故知宗镜。见闻无不获益矣。所以宝积经云。无畏女言。大迦叶。诸法永无。不可示现。是故大迦叶。一切法皆无。若法本无。云何可见彼清净法界。大迦叶。若欲见清净如来。彼善男子善女人。应善净自心。时大迦叶语无畏言。云何善净自心。女言。大迦叶。如自身真如。及一切法真如。若信彼者。不作不失。如是见自心清净故。迦叶问言。自心以何为体。女言。空为体。若证彼空。信自身故。即信真如空。以一切法性寂静故。又云。如来者。即虚空界。是故虚空即是如来。此中无一物可分别者。华手经云。一切法如即是如来。如来即是一切法如。是故世尊。无所住处。是如来义。又报化如影。空无去来。心净佛现。则云佛来。佛亦不来。心垢不现。即云佛去。佛亦不去。斯即来而非来。去而非去。佛既无来去。心亦不生灭。如是解者。可见真佛矣。故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则知若人若法。俱不出一如之道。如是通达。六根所对。无非见自性如如佛矣。此以不见为真见。见实为真佛。肇法师云。佛者何也。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生法师云。以见实为佛。如是则亦名真见道。亦名真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