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宗镜录
宗镜录
问。宗镜广照。万法同归。是此镜义不。
答。若凡若圣。说异说同。皆是镜中之影像。此唯一镜。圆极十方。镜外无法。彼我俱绝。古德云。若言众生心性。同诸佛心性者。别教也。圆教心性。是一寂光。无彼无此。极十方三世佛。及众生边际。成一大圆镜。但是一镜。无有同异也。佛及众生。一镜上像耳。
问。今宗镜录。以镜为义者。是约法相宗立。约法性宗立。
答。若约因缘对待门。以法相宗。即本识为镜。如楞伽经云。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现识。即第八识。以法性宗。即如来藏为镜。如起。信论云。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又占察善恶经。立二种观门。为钝根人。立唯心识观。为利根人。立真如实观。又起信论云。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住正念。其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故。若唯心识观。及正念。唯心。当法相宗。若真如实观。与其心念念不可得。即法性宗。若约法性融通门。皆归一旨。无复分别。今论正宗。取胜而言。约法性宗说。若总包含。如海纳川。以本摄末。岂唯性相。无有一法而遗所照。
问。此宗镜中。如何信入。
答。但不动一心。不住诸法。无能所之证。亡智解之心。则是无信之信。不入之入。人法二空。心境双寂。如大般若经。文殊师利云。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不动法界。知真法界。不应动摇。谓若言我入法界。已动法界。能所两亡。入相斯寂。故不动法界。是入法界。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云何方便。而得证入无性观者。菩萨先须当心观照。本性静寂。悟入灭尽定。得心识性。证见清净。唯清唯净。证见圣性。自性如如。一道寂静。悟达本原。返照见净。唯照唯莹。唯莹唯净。唯寂唯圣。则是名为菩萨得入无动涅槃无性观。故知若有能证。则为有人。若有所证。则为有法。以唯一真法界故。则心外无法。不可以法界更证法界。如无生义云。如经言。舍利弗赞比丘言。汝等今者。住于福田。诸比丘言。大师。世尊犹尚不能消供养。何况我等。大师解言。此是佛不住。佛则无有佛。亦无福田。能消供养者。此正是真福田人。佛若住佛。即是有佛。亦是有福田。能消供养者。此即非是真福田也。类此住神通智慧。则有智慧。此则非真智慧。若无所住。乃是真有智慧。又思益经论释云。离于法界。更无有人受供养者故。以彼法界。本来清净故。是以此录。削去浮华。唯谈真实。不依名字。直显心宗。如普贤观经云。昔在灵山。演于一实之道。又究竟一乘宝性论偈云。虽无善巧言。但有真实义。彼法应受持。如取金舍石。妙义如真金。巧语如瓦石。依名不依义。彼人无明盲。若亲见性。入宗镜中。乃是自信法门。决定无惑。则日可使冷。月可使热。纵千途异说。终不能易。如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佛言。憍尸迦。如来弟子。见诸世间。犹如幻化。无有疑网。所以者何。彼信如来。即自见法。是故自信。不唯信他。何以故。若世间人。既自见已。彼人终不更取他言。憍尸迦。如人裸露。在道而行。设有一人。语众人言。此人希有。锦衣覆身。憍尸迦。于意云何。彼虽有言。自余众人。信此言不。不也世尊。何以故。眼亲见故。佛言。如是如是。憍尸迦。诸佛如来诸有弟子。自见法故。不取他言。其义亦尔。释曰。若见自法。何法非自。或凡或圣。若是若非。凡有指陈。皆不出自心之际。如是信者。方到法原。如入法界体性经云。佛复告文殊师利。汝知实际乎。文殊师利言。如是。世尊。我知实际。佛言。文殊师利。何谓实际。文殊师利言。世尊。有我所际。彼即实际。所有凡夫际。彼即实际。若业若果报。一切诸法。悉是实际。世尊。若如是信者。即是实信。世尊。若颠倒信者。即是正信。若行非行。彼即正行。所以者何。正不正者。但有言说不可得也。是知若信唯心实义者。则不为言语所转。闻深而不怖。闻浅而不疑。闻非深非浅而不痴。如清凉演义云。闻深不怖者。即大分深义。所谓空也。闻说于空。谓同断灭。故令人怖。故大品云。既非先有。后亦非无。自性常空。勿生惊怖。闻浅不疑者。浅谓涉事。方便多门。则令疑惑。今知随宜。何所疑耶。闻非深非浅。谓无所据。使身心湛然。知非深为妙有。非浅为真空。离身心相。方为勇猛。可造斯境。又此三句。亦即三观。初空。次假。后中道。三句齐闻。一念皆会。则三观一心。何疑不遣。
宗镜录卷第十一
夫所度之机无量。能度之法无边。立五行门。广辟贤愚之路。张八教网。遍摝人天之鱼。何乃以心标宗。能治一切。
答。方便有多门。则遐张八教之网。归源性无二。乃高峙一心之宗。是以病行。憩声闻于化城。儿行。诱凡夫于天界。兼但对带。俯为差别之机。开示悟入。唯证一乘之道。如千方共治一病。万义俱显一心。令不执见徇文。失真法之味。所冀研心究理。得正觉之原。如法华玄义云。一心五行。即是三谛三昧。圣行。即真谛三昧。梵行。婴儿行。病行。即俗谛三昧。天行。即中道王三昧。又圆三三昧。圆破二十五有。即空故。破二十五恶业见思等。即假故。破二十五无知。即中故破二十五无明。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故名如来行。又如来室。冥熏法界。慈善根力。不动真际。和光尘垢。以病行慈悲应之。示。种种身。如聋如哑。说种种法。如狂如痴。有生善机。以婴儿行慈悲应之。婆婆啝啝木牛杨叶。有入空机。以圣行慈悲应之。执持粪器。状有所畏。有入假机。以梵行慈悲。应之。慈善根力。见如是事。踞师子床。宝机承足。商估贾人。乃遍他国。出入息利。无处不有。有入中机。以天行慈悲应之。如駃马见鞭影。行大直道。无留难。故无前无后。不并不别。说无分别法。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圆应众机。如阿修罗琴。若渐引入圆。如前所说。若顿引入圆。如今所说。入圆等证。更无差别。为显别圆初入之门。慈善根力。令渐顿人。见如此。说此一心法门。横通竖彻。摄尽恒沙之义。故号总持。能为万法之宗。遂称无上。若但论事行。失佛本宗。如金光明经疏云。如王子饲虎。尸毗贷鸽。皆舍父母遗体。非舍己身。己身者。法性实相是也。释论云。持戒为皮。禅定为血。智慧为骨。微妙善心为髓。为他说戒。能遮罪修福。无相最上。非持非犯尸波罗蜜者。是施己皮也。说诸禅定。神通变化。不起灭定。现诸威仪者。是施己血也。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者。是施己骨也。檀忍等。应是肉也。说甚深法相。诸佛行处。不一不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微妙中道者。是施己髓也。将此充足饥饿众生。况余饮食。余饮食者。即是人天二乘。戒皮。定血。慧骨。真谛之髓耳。法华经云。于余深法中。示教利喜者。即其义也。是以能说此法门者。是彻佛真心施于己髓矣。又此一心宗。若全拣门。则心非一切。神性独立。若全收门。一切即心。妙体周遍。若非收非拣则遮照两亡。境智俱空。名义双绝。可谓难思妙术。点瓦砾以成金。无作神通。搅江河而为酪。转变自在。隐显随时。或卷或舒。能同能别。实乃能治之妙。何病而不痊。巧度之门。何机而不凑。洗除心垢。拔出疑根。言言尽契本心。一一皆含真性。法法是金刚之句。尘尘具秘密之门。如入法界体性经云。文殊言。诸法性不坏。是故名金刚句。华严经颂云。若于佛及法。其心了平等。二念不现前。当践难思位。胜天王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一切境界。无有一法不通达者。修行如是智波罗蜜。二乘外道不能掩蔽。以智观察。从初发心。至入涅槃。皆悉明了。能以一法知一切境界。一切境界即是一法。何以故。如如一故。不见我能修及所修法。无二无别。自性离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通达智般若波罗蜜。思益经云。网明谓梵天言。是五百比丘从座起者。汝当为作方便。引导其心。入此法门。令得信解。离诸邪见。梵天言。善男子。纵使令去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门。譬如痴人。畏于虚空。舍空而走。在所至处。不离虚空。此诸比丘。亦复如是。虽复远去。不出空相。不出无相相。不出无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虚空。东西驰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说虚空名字。而不得空。于空中行。而不见空。此诸比丘。亦复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犹如虚空。但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复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是知一切不信众生。邪见外道。徒生厌离。枉自妄求究竟。一心位中。未曾暂出。故密严经偈云。如饭一粒熟。余粒即可知。诸法亦如是。知一即知彼。譬如钻酪者。尝之以指端。如是诸法性。可以一观察。楞伽经偈云。譬如镜中像。虽见而非有。于妄想镜中。愚夫见有二。法集经云。尔时海慧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欲愿见涅槃。应观虚妄分别寂灭之心。如是之处得于涅槃。是名胜妙法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观心品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告妙德等五百长者。我为汝等。敷演心地微妙法门。我今为是启问如来。云何为心。云何为地。乃至薄伽梵。告诸佛母无垢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大善男子。此法名为十方如来。最胜秘密。心地法门。此法名为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此法名为一切菩萨。趣大菩提。真实正路。此法名为三世诸佛。自受法乐。微妙宝宫。此法名为一切饶益有情。无尽宝藏。此法能引诸菩萨众。到色究竟自在智处。此法能引诣菩提树。后身菩萨。真实导师。此法能雨世出世财。如摩尼宝。满众生愿。此法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功德本原。此法能消一切众生。诸恶业果。此法能与一切众生。所求愿印。此法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此法能息一切众生。苦海波浪。此法能救苦恼众生。而作急难。此法能竭一切众生。老病死海。此法善能出生诸佛因缘种子。此法能与生死长夜。为大智炬。此法能破四魔兵众。而作甲胄。此法即是正勇猛军。战胜旍旗。此法即是一切诸佛。无上法轮。此法即是最胜法幢。此法即是击大法鼓。此法即是吹大法螺。此法即是大师子王。此法即是大师子吼。此法犹如国大圣王。善能正法。若顺王化。获大安乐。若违王化。寻被诛灭。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利教他。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二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元。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嗔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是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水流。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暂住故。心如大风。一刹那间遍历方所故。心如灯焰。众和合而得生故。心如电光。须臾之顷。不久住故。心如虚空。客尘烦恼。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独行。无第二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乃至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于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心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本空。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何以故。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不着二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一切圣贤。性本空寂。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小大。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何以故。是无为法。性平等故。如众河水。流入海中。尽同一味。无别相故。此无垢性。是无等等。远离于我。及离我所。此无垢性。非实非虚。此无垢性。是第一义。无尽灭相。体本不生。此无垢性。常住不变。最胜涅槃。我乐净故。此无垢性。远离一切。平等体无异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一心。修习如是心地观法。
大智度论。问云。般若波罗蜜。是菩萨第一道。一相。所谓无相。何以故。说是种种道。
答曰。是道皆入一道中。所谓诸法实相。初学有种种别。后皆同一无有差别。譬如劫尽烧时。一切所有。皆同虚空。故知越此弘修。绝进步之地。离斯方便。无成佛之期。乃至从初得道。毕至涅槃。于中能化所化。师弟始终。本末同时。机应一际。俱不出自心矣。如台教云。心王即如来。心数即弟子。但众生刹那相续。日夜常生无量百千众生。心王十数邪。一切法邪。魔眷属也。心王十数正。则一切法正。今时学道行人。须善得此意。若修智慧。但当内起慧数思惟分别。因此发半满智慧。自行化他。即同舍利弗。庄严双树也。如是一一约心数行成。化十弟子。一一之行。显由心也。若能谛观心性。即是见佛性。住大涅槃。即同如来。具足庄严娑罗双树也。若观行心明者。见心王。即是法王。心数即大弟子。庄严双树之义。犹如眼见。问。台宗观心语密。疏岂尽心。还原集云。法华经云。受持行谁经。称扬何佛道。华严经云。色经论。受想行识经论。若随自意语。亦得云。眼经论。耳鼻舌身意。贪嗔痴经论。所以然者。经云。知眼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有。六根同此经。经只是法。知眼空法。即眼经论。耳。空法。即是耳。经论。诸界亦尔。道理必须实照。不可虚谈为自欺也。行住坐卧。受持阴界入。为行谁经。于色上发智。即是受行色经。乃至随一切处。悟即是受持一切处经。是乘从三界中出。至萨婆若中住。以不动故。即是其义。若坚信深思。则如法住。经云。如法住者。如彼六根性空法。而假言住也。称扬何佛道者。璎珞经云。实智性为法身。若见实性。即是称扬法身佛。闻身有实性。即于阴界入。得空三昧。六度七觉。三贤十地妙觉等。以报前功。即是称扬报身佛。得前诸法。应众生身。即是称扬应身佛。此则于身内。一念见三佛。众生不观察。虽近而不见。大集经云。无出之出。是名佛出。无禅之禅。是名正禅。无脱之脱。是名正脱。魔逆经云。魔请文殊解缚。文殊云。无人缚汝。汝自想为缚也。魔即语云。我毕竟永不解脱。经云。本自无缚。其谁求解。若使法界有系缚者。我即解脱。此真实不生不灭也。当于心行中求。无智人中。莫说此经。恐生邪见。药反成病。知离名为法。觉法名为佛。知离者。色性离。受想行识亦自离。从一性空法。而假出三宝之名。黄檗和尚云。尔若拟着一法。印早成也。印著有。四生文出来。印着空即空界无想文现。如今但知决定不印一切物。此印与虚空不一不异。虚空不空。本印不有。见十方虚空世界诸佛出世。如电一种。观一切蠢动。如响一种。千经万论。只说汝之一心。一切法不生不灭。即是大涅槃果。所以道。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故知菩提果满。结自心华。世界缘兴。始于识浪。如昔有东国元晓法师。义相法师。二人同来唐国寻师。遇夜宿荒。止于冢内。其元晓法师。因渴思浆。遂于坐侧。见一泓水。掬饮甚美。及至来日观见。元是死尸之汁。当时心恶。吐之。豁然大悟。乃曰。我闻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知美恶在我。实非水乎。遂却返故园广弘至教。故知无有不达此者。顿息游心。任负笈携囊。广历三乘之学肆。纵寻师访友。遍参法界之禅扃。若欲绝学栖神。究竟应须归于宗镜。如大涅槃经云。佛言。云何菩萨信顺一实。菩萨了知一切众生。皆归一道。一道者。谓大乘也。释曰。大乘者。所言大者。即众生心性。能包能遍。至小无内。无一尘而能入。至大无外。无一法而不含。所言乘者。以运载为义。能运行人。直至萨婆若海。是知此海不遥。心宝常现。则赵璧非贵。隋珠未珍。善友徒泛沧波。卞和虚传荆岫。若入宗镜。不动神情。刹那之间。其宝自现。何须遍参法界。广历丛林。当亲悟时。实非他得。如寒山子诗云。昔年曾入大海中。为探摩尼誓恳求。直到龙宫深密藏。金关锁断鬼神愁。龙王守护安身里。宝剑星寒勿处搜。贾客却归门内去。明珠元在我心头。杜顺和尚偈云。游子谩波波。巡山礼土坡。文殊只者是。何处觅弥陀。石巩和尚弄珠吟云。如意珠。大圆镜。亦有中人唤作性。分身百亿我珠分。无始本净如今净。日用真珠是佛陀。何劳逐物浪波波。隐显即今无二相。对面看珠识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