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
答。三车为说法轮作譬。化城为神通轮作譬。又车约声作譬。诸子闻而不见。城为色。作譬。问城与二使云何。使能指示如教诠理。城为息患。教动而城静。教即四谛十二缘有异。城是二智入无余不异。教通因果城车但在果。教通有为无为。城车但在无为。权智谓车是无。名教施设故。实智谓车是有。无离文字说解脱故。权智照城为有。引众生故。实智照城是无。偏真非实故权智照车是三。逗三缘故实智照车是一。俱会一乘故。权智照城为一。是偏真故。实智照城为三。如来藏故。权智照城为静。是灰断故。实智照城为动。灭此化故。权智照车为运。运入无余故。实智照车为静。不动不出故。作如此释岂与旧同。旧秖在小乘中作义。
问。凡五处开三显一。为有何异。
答。通论无异。别论有差。方便品约教开三显一。文云。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二亦无三也。火宅约行开三显一。车是运义运则譬行。文云。各乘大车游于四方。嬉戏快乐也。信解中约人开三显一。结会佣作之人即是长者之儿。我等音来真是佛子也。药草喻中。约差别无差别明权实。不的去取。但明众生不知佛令其知。若七种差别即知权。同依一理无差别即知实。差别无差别。无差别而差别。令知此意耳。终不说言无一有一。此约自行权实二智随自意语。故佛能知而众生不知也。亦是通前通后。知不知明权实也。今化城正约理开三显一。宝所化城。皆是小大两理。破除二乘化理。显于宝所真实一理也。下去五百领解举珠为譬。亦是约理也。诸比丘如来下第二合譬。先正合后举譬帖合。而不次第。如来亦复如是下。初合第五导师譬。今为汝等下。第二合第三多诸人众譬。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下。第三合第二险恶道譬。长远二字第四合第一五百由旬譬。应去应度者。第五合聪慧明达。亦是合第四欲过险道至珍宝处也。若众生但闻下。合第二将导譬。譬本有三今亦合三。若众生合第一所将人众也。但闻一佛乘者。合第二退大接小譬。若众生住于二地下。合第三灭化将至宝所譬也。第二譬本有退大接小今具合之。上退大有三意。但闻一佛乘者。合上中路懈退无机意也。不欲见佛不欲闻法。合上白导师不受诫劝也。便作是念者。合上不能前进息化意也。佛知是心下。合上小接退。譬本有四今合但三。佛知是心合上导师多方便拟宜意也。怯弱下劣者。合上此等可愍知有小机也。而于中道为止息故下。合第三现作化城众人入城譬也。而于中道说二涅槃者。三界惑尽尘沙无明未破。于此两楹判有余无余涅槃。亦是声闻缘觉涅槃。又分段已尽变易未除。二死之间判为有余无余。故言中道(云云)。若众生住于二地下。合第三将至宝所。上文有二今合亦二。若众生住于二地。此合知止息已。如来尔时即便为说下。此合将向宝所。如彼导师下。第二牒譬帖合。牒接退譬来合施三。牒灭化譬来合显一。如文(云云)。第二偈颂四十九行半偈颂上。上有二。今初二十二行半。颂结缘之由。次二十七行。颂第二正结缘。上由有近远。今初十二行颂上远由。次无量慧世尊下十行半。颂近由。上远由有二。今初六行颂大通成道。次六行颂十方梵来请转法轮。上成道中有五。今初三行颂第二将成道前事。次过十小劫已下。第二一行颂第三正成道。次彼佛十六子下。第三二行颂第五十六子请转法轮。兼颂第四成道已眷属申供养。略不颂第一佛寿长远也。世尊甚难值下六行。颂十方梵请。上有二。今初一行颂威光动耀。次东方诸下。第二五行颂十方梵寻光而来。此中前三行颂东方。次二行总颂九方也。从无量慧世尊下。第二十行半颂近由。上有二。今初五行颂第一转二乘法轮。次时十六王子下。第二五行半。颂第二重请转大乘法轮。上第一文复三。初无量下半行。颂第一受请。次为宣下。第二一行半。颂第二正转二乘法轮。次宣畅下第三三行。颂第三时众闻法得道。时十六王子下五行半。第二王子重请中有七。初二句颂第一王子出家。次皆共请彼下。第二一行半。颂第二正请转大乘。次佛知童子下。第三二行颂二万劫中间说方等般若。次说是法华下。第四半行。正颂第四受请说法华。次彼佛说经已下。第五一行。颂第七说经已入定。略不颂第三父王所将八万求出家第五闻经之众有解不解第六说经时节长久也。是诸沙弥等下。二十七行颂正结缘。上文有二。今初八行颂法说。次十九行颂譬说。上法说有三。今初三行颂第一昔结因缘。次一行颂第二中间相值。次四行颂第三今日还说法华。上昔结因缘有四。初半行颂佛入定。次为无量亿下。第二一行半颂正覆讲。后一一沙弥下。第三一行颂闻法得益。略不颂第四佛起定称叹也。次彼佛灭度后下。第二三行颂中间相遇。是十六沙弥下第三四行颂今日说法华。上文二。初结会古今。有现在未来。今初三行颂结会现在师弟子。以是本因缘下。第二一行颂还说法华。上文有三。今初一句颂第一时众清净。以是本因缘。今日时众免难机发也。次今说法华下。第二三句颂第二为说是经也。略不颂第三释开三意也。险恶道下。第二十九行颂譬开合。初十一行半颂开譬。后七行半颂合譬。上开譬为二。今初三行颂五百由旬譬。次八行半颂将导譬。上五百譬有五。今初一行颂第二险恶道。次无数千万下。第二半行颂第三多诸人众。次其路甚下。第三半行颂第一五百由旬。次时有一导师下。第四一句颂第五一导师。强识有下三句。颂聪慧明达也。不颂第四。众人皆疲倦下。第二有八行半。颂第二将导譬。上文有三。今亦颂三。初二字颂上第一将导。从皆疲倦下。第二五行三句三字。颂第二众人懈退权立化城譬。次导师知已下。第三二行半。颂第三灭化引至宝所譬。上第二文有二。谓初懈退次接退。今初三句三字颂懈退。次五行颂作化接退上懈退中有三。今略不颂第一中路也。上接退作化文今皆具颂。初一行颂第二伤失大。次寻时思下第二二句。颂第一作念。次化作大城下。第三二行半。颂第三作化。上文又二今初一行半。颂正作化譬。诸舍宅者诸空观境也。园林者二乘总持无漏法林也。九次第定为渠流。八解为浴池。重门是三空门。又是重空三昧尽无生智。为楼阁高出也。男女是定慧也。观心解者。智体周备如城隍。善法圆足如郭之围绕。毕竟空为舍宅。直善能成自行。如男能干家事。慈悲外化如女外适。次即作是化已下。第二一行颂上说化。次诸人既入下。第四一行颂第四入城。导师知息已下。第三两行半。颂第三灭化至宝所。上文有二。今初一句颂第一知息已。次集众下。第二二行一句。颂灭化引向宝所也。我亦复如是下。第二七行半。颂第二合二譬。初半行颂合第一五百譬。次七行颂合第二将导譬。上合五百。又有四。今半行总颂而已也。见诸求道者两行。颂合懈退譬。上颂开譬不颂中路。今一行合中路懈退。次一行颂合接退作化也。既知到涅槃下。第二五行颂第二合灭化至宝所。上文合二今颂亦二。初半行颂第一知息已。尔乃集大众下。第二三行半。颂第二合灭化引向宝所也。合息化偈中。即有三德秘密藏义。汝证一切智即是般若。具三十二相即是法身。乃是真实灭即是解脱。三法不纵不横。即是见佛性也。诸佛之导师下一行。颂帖合也。
释五百弟子受记品
此品具记千二。而标五百者何。五百得记名同五百口陈领解故。以标品耳。此品是因缘说中第二段。就得记有二。一千二百二二千。千二复二。一授满愿二授千二百。满愿复二。一序默领解。二如来述记。先叙其得解欢喜。次叙其默念领解。欢喜复二。一叙其得解之由。二叙其得解欢喜。得解之由有四。初闻法譬二周开三显一。二授身子等五大弟子记。三复闻宿世结缘之事。四复闻诸佛如来三达无碍观彼久远犹若今日。即是大自在神通之力。斥异二乘止齐八万也。若从佛闻是智慧。即领方便火宅中显实。方便随宜所说。即领两处开权。诸大弟子即领开权。授菩提记即领显实。宿世因缘即领显实。神通之力即领开权也。得未曾有下。叙其得解欢喜。先明内解欢喜。次明外形恭敬。由昔未闻开权显实而今得闻。故言得未曾有。除涅槃爱断破别惑故言心净。开佛知见是故踊跃。得解由佛故起恭敬也。若约本迹者。庆诸实行耳。而作是念下。正明默念领解。初明默念领解。次明默求发迹请记。上二周得悟。皆发言领解此何默念。上为下根未悟。事须彰言劝动。今下根已悟。无所劝动故默念不言。又上来但领解不求发迹言则不嫌。今则亦解亦发。亦解故念。避物讥嫌故默。默念允宜也。又默念领解是大领解。如净名默然是真入不二法门也。又权实不可思议。非言非念而言而念。非言而言故上来口陈领解。亦非念而念。今则默念领解。上来何意不求发迹。为下根未悟。是故不求发迹。今下根已解。权化事足也。若下根发迹。则知中上亦权。若约上中则于下不便故也。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者。领实智也。随顺世间若干种性而为说法。即领权智也。是七种方便之根性也。此领方便品中开权显实意也。拔出众生处处贪著者。即是领火宅中开权显实也。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者。领上药草喻中如来有无量功德汝等所不能及也。既云言不能宣亦是念所不及也。唯佛能知下。即是默念求发迹请记也。我等者。通念请发诸人迹也。深心是本今现作是迹本愿者。大慈誓愿也。大慈下化故我为誓。上求作佛故我有愿。请上求即是求记。请说下化即求发迹。又从深心故。明其三世助佛宣化。从本愿故即与授记也。佛告下。第二佛述而记之。有长行偈颂。长行有二。一述本迹二与授记。初有三。一就释迦世行因发迹。二约过去佛世行因显本。三就三世佛所修因行满。就释迦佛所行因发迹复三。一举示其人。二总标本迹章。三别释本迹。即标言汝等见不。有二意。一见其迹为小不。二见其本功德不。众人但见迹为声闻。而不能知本是菩萨故云见不。我常称其下是标其迹。迹为说法人中最为第一。若非法身妙本。无以垂于第一胜迹。昔来但言于迹中说法第一。今则不尔。于无上法久得第一。此举迹以显本也。亦常叹其下标其本地。福慧万行法门故。云种种也。本地既有种种法门。亦复何但迹为二乘耶。此举本以明迹也。精勤护持下别释也。助宣我法者。即是迹中助宣半满之法。迹为下根声闻。即是护持助宣酪法。迹在方等示受弹诃。即是护持助宣生苏法。迹领般若即是护持助宣熟苏法。迹在法华得悟。即是护持助宣醍醐法。上总本中云我常称叹种种功德者。即此意也。具足权实功德。而迹起五味。助佛调熟实行众生。岂非精勤助宣之意也。别释本迹功德。能于四众示教者。分别半字教也。具足解释者。助宣满字般若教也。而大饶益者。助佛饶益半满之众生也。同梵行者是迹所化半满弟子也。自舍如来下。别述本地功德也。自舍者。降妙觉已来也。无能知者。七种方便也。汝等勿谓助宣我法下。第二就过去佛世显其本行。非直止于我所助宣半满之法。久远佛所亦复助宣半满之法。取今日助宣为发迹。取过去助宣为显本。显本有二。一远本二近本。远本冥邈为信良难。故略而不述。但举九十亿近本。有宿命智能知近本。故举近以证远。就九十亿文。具明助佛宣扬五味之教调熟众生。护持助宣。即拟助宣半字酪味法。佛之正法即拟助宣方等生苏味法。又于空法明了者。即拟助宣熟苏味法。亦如今佛转教说于般若明六波罗蜜互相收摄旋转无碍。九十亿佛所。亦助宣扬如今无异。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于时既未发迹。但谓被加命转般若。不言是大菩萨也。化无量众生令立三菩提者。即是助宣醍醐味法。在文可解(云云)。亦于七佛下。第三约三世佛所修因如文。此亦例前助宣半满五味之法。利益大小也。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八上
渐渐具足菩萨下。第二授记文为七。一明因圆。二过无量下明果满。三明国土广净。四明国劫名字。五明佛寿量。六明法住大久。七明佛灭后供养舍利。就第三国广净中复五。一明国大严净。地平如掌者。经直言如掌不言手掌。手掌不平则非所引。海底有石名掌。此石无有一微尘许不平。当是类如海掌耳。又贤劫经正明如佛手掌。非引人掌也。二明纯是善道。三明人天福慧具足。月藏第九法食喜食禅食。经文总言法喜禅悦。别分应有三种差别。四明菩萨声闻众数甚多。五总结也。月藏第五云。不杀得十功德。一于一切众生得无所畏。乃至第十命终生善道后作佛。国无害仗之具国人长寿。不盗十功德。一果报具足而大。为事决断无有难碍。乃至第十死生善道。后作佛国华宝庄严充满。不淫十功德。一诸根律仪为事决断。乃至死生善道。后作佛国无女人。不妄语十功德。一众生信其言。乃至死生善道。后作佛时国无臭秽常满宝华。不两舌十功德。一身不可坏。乃至死生善道。后作佛国魔不能坏眷属。不恶口得十功德。一柔软语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国法声充满。不绮语十功德。一天人爱敬。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国众生强记不忘。不贪十功德。一身根不缺。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国无魔外道。不嗔十功德。一离一切嗔。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国人得三昧。不邪见十功德。一心性柔善。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国人正信。偈有二十一行半。颂上发迹授记。初有十四行颂发迹。次七行半颂授记。初复二。前七行总发诸声闻迹。颂上我等之意也。后七行颂上发满愿迹。总中有五。初一行总标佛子为行难思已得垂迹之法。次知众乐小法下。第二一行明垂迹之由。次以无数方便下。第三二行明垂迹利益。次内秘下。第四二行。明内怀大道外现小失。次若我具足下。第五一行指略抑广。小欲者。示求小乘也。懈怠示退大乘也。非但示为声闻。亦作外道及三毒凡夫也。身子示嗔难陀示贪调达示痴(云云)。今此富下。第二七行。颂发满愿迹本。上文有三今略颂二。初五行颂显过去本。后未来亦供养下。第二二行。颂三世中佛所行因。略不颂七佛及现佛也。供养诸如来下。七行半颂授记。上文有七今颂其四。初半行颂因圆。次半行颂果满。其国名净下三句。超颂国劫名号菩萨众甚多下五行三句。颂国土广净。略不颂寿命法住灭后起塔也。第二授千二百记。一念请二与记三领解。请记如文。授记文有长行偈颂。长行有三。一总许千二百记。二别授陈如。陈如最初悟道。居首上座故别授记。三别授记五百。五百名同须别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