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第九共不共教者。为说诸大乘经。人天三乘同闻得益各别。又华严经云。于一毛端处。及以一尘中。诸佛转法轮。众生解差别。又经云。菩萨在一小众生身中。成等正觉转法轮。度无量众生。其小众生不知不觉。此乃常与众生共。及以大小乘共在佛海中。身之与心本无差别。然见佛不见佛。闻法不闻法。解脱知见。大小及苦乐。各各不同。是故名为共不共教。又经云。入刹那际三昧。示现从兜率天降神母胎出现转法轮入涅槃。此乃于无时之中诸众生等自得时分。见初中后。于一音法内自得人天小乘大乘佛乘。自得道果。各各不同。见佛住劫受命长短。各自差别。而实如来性无造作无生无灭。然以无作法性无垢白净之智。自体清净与一切众生本来体同。故称众生应闻。不违彼念。为法性智本无造作者。以法性智自在故。能称彼念令无失时。如是佛共法共智共时共身共心共乘。以知见解脱各各不共故。言共不共教。亦如五百声闻共在华严会而如聋如盲。是其事也。
第十不共共教者。如华严经中。十方云集诸来菩萨及佛国土所从来方不同各别。所共同声说法总同闻法。获益能同能别。又于会中。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各各差殊。同得闻毗卢遮那果德法门。具同具别自在。诸余三乘亦有如是不共共教。准例可知。如是十教。总是如来于本法界一刹那际一时一声。顿印如响。随诸众生自分根力渐顿不同。是故于今以圆数故略分十种教门。用彰进修解行差别。如上十时教门。总是如来无心三世智海一时说故。由根闻故。大小及时分差别自根而生。
三明教义差别者。夫三界大雄应真寂寞。身心性相都无所为。然以性起大悲称法同体。从无作智随缘教生。况一雨普滋任生各异。或名同而义别。即渐教十地圆教十地等。或言别而义同。十方世界法门。皆是四谛法门。或理事两乖或体用相彻。或初或渐或顿或圆。法不自施依根教立。根羸即法劣。器广即道圆。称物所宜大小随见。或同言而解别异语而齐知。当类所堪应时施设。或乐门前之驾。废游露地之乘。且约最上之徒及以渐渐之众。粗陈十法义理差殊。使得始学之流不以滞权而妨实者也。其十门者。
一佛日出兴教主别 二光明表法现相别 三问答所诠主伴别 四所示因圆果满别 五地位所行行相别 六重令善财证法别 七六位菩萨来众别 八所施法门理事别 九与诸三乘得果别 十所付法藏流通别。
第一佛日出兴教主别者。此教即以毗卢遮那为教主也。毗者此云种种。卢遮那此云光明遍照。又毗之云遍以大智种种光明。照诸众生根机。此即以法身悲智为名。不同权教以姓为号。牟尼者。此云寂默。但且赞法体无说。不言悲智但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具无边相海故。又是剃除鬓发。非是顶着华冠佛故。是同三乘出俗故。不同此教即俗即真无出入故。如毗卢遮那如来。大约且以九十七种大人。之相顶上华冠具足严好。三十二种宝王。化无量宝种种庄严。手着环钏。颈串璎珞。广如经说随好无尽。
第二光明表法现相别者。除如来十身相海品九十七种相中所放光明。亦除夜摩天等所放光明。但且直论表法光明。始终有十。一一皆表因果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位。其中行相无有杂乱。不同余教化佛放光。或放一光而无十。或全身悉放而无次。或放果光而无因。或放因光而无果如法华经。直放眉间毫相果光。而无足轮下信位因光。如大品经中。佛放足轮下光。及全身一时尽放光明。一时普摄三乘因果。直从下向上。以放光明。以成渐次。从凡向圣多劫积修。行满之后方成果德。不同此经放光。从果成因以因成果因果一体不坏进修。
第一先放齿间十种光明。庄严法界一切道场。为初登正觉。十方告众。使令咸集。如经广明。此为庄严告众云集光故。
第二放眉间果光。入足轮中。以果成因。起信之首。
第三还从足轮下放出所入果光。用照金色世界不动智佛。还是果佛。亦是根本。金刚智体。文殊师利即是初心及究竟成果已来所觉根本法身成智之母。以彼眉间果光入足轮中。即是以果成因。还以足轮下所入之果光。复出照金色世界不动智佛。即是用因成果。用果成因。以果顿示。用成初信之门。即以智首等十首菩萨用成信位。其位行相后当广明。
第四说十住品时。升须弥顶上。如来于足指端放光。以明发足之始见道之初以三昧力住法之顶。从前信位入真实证。须弥山者。明因止而慧明。以入十住圣位之中要定方能真慧明也。故十住位菩萨下名共同皆名为慧。
第五如来升夜摩天上放足趺上光。以明用成行位。此天离地际故。说十行位也。表依空起行用也。表法以明先证法身根本智慧始行万行。
第六升兜率天宫如来膝上放光。说十回向。表此天处欲界之中理事无碍。故名回向。初发心住时理事无碍。非独此处方有回向。但以次第名言法须安立。然实体中一一位中皆具足也。膝者明屈申回旋自在说回向义也。表真俗自在故。生死涅槃已自在成智悲故也。
第七他化自在天中放眉间毫相果德光明。说十地位也。为十地菩萨因果位终故。还像此天依他起化。无自心化故。表十地菩萨但为众生所须教化自无业化。又于欲界之际即无欲故。还同四禅及出三界之法门故。异彼小乘修生涅槃出三界惑故。又异权教菩萨于第四禅中成十地故。又从兜率天超过化乐天至他化自在天者。表十地位法遍法界故。不须次第。上界四禅亦在其会。不来而到。不往而至。不动而见故。上下诸天皆处其中。十方世界悉在毛孔。但以表法阶降如是。实无上下彼此往来。十一地普贤佛华三昧会。在第三禅天说。来文未足。
第八如来普光明殿说如来出现品。放眉间毫光灌文殊顶。明前他化自在天上十地果终第三禅中等觉位毕。设法已成。陈施本教行相规模。规模既终因果圆备。设教既毕方乃出现。未说法门何名出现。又世主妙严品中。始成正觉。出现起自信心。修行五位。五位既成。佛果自现。后出现品中。则明自己修证果终自己称法所见出现。又明从初始终于佛法界体上。安诸地位次第之门。于始于终长明出现。本来一际无前无后。放光灌文殊之顶。以果光灌果法。以文殊是佛法身根本智。欲令文殊普贤菩萨共相问答。结会五位始终因果体用彻故。文殊菩萨知而故问。经云。谁为佛长子。我今当问谁。于是如来放口中光灌普贤口。
第九如来口中放光灌普贤口。口中光者。是佛教光。欲令普贤以差别智说佛出现果德法门文殊因佛放光。始知问法之处。夫圣智本自相知。今以佛法印用成后则。此乃九度放光。以成一部经之始终法则。结会已前五位因果体用之门。此之三人始终不相离故。以明如来是文殊普贤二人之果。
第十于独园之内。放眉间毫相果光。明已上诸位因果已成还将此法用利众生故。入法界品中。令人天凡夫六千比丘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男女等。皆令于此门得道成佛。其余广意后当更明。从此已上十度放光。于中表意各有分齐。此经放光具足表德圆满。具足其十皆周法界。不同化佛所放光明说一部经时。或一度放光。或则全身。未曾有如此经中圆周始终。一一备德具其十也。但言说十备德无尽。十为圆数故也。
第三问答所诠主伴别者。说此一部经之问答体用所乘之宗大意。总相具德有三。一佛。二文殊。三普贤。佛表果德无言。当不可说不可修不可得不可证。但因成果自得。文殊因位可说。以此说法身果德。劝修普贤自行可行。行其行海充满法界故。用此三德将为利乐众生。文殊成赞法身本智。普贤成其差别智之行德。一切诸佛皆依此二尊者以为师范。而能成就大菩提之极果。或说普贤为长子。为建行成满众生故。或说文殊为小男。为卢遮创始发心证法身本智佛性之首。为最初证法身本智佛性。为初生诸佛圣性智慧家故也。为启蒙发明之首。故为小男。主东北方为艮卦艮为小男。又为山为石。在丑寅两间。表平旦创明暗相已无日光未着。像启蒙之首十住发心创见道。故指文殊师利在东北方清凉山也。且取此阎浮洲之境位也。记法在于世间使令易解。又经云。一切处文殊师利。即明法身遍也。又过东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金色世界。有文殊师利。又十方文殊师利。所从来国金色世界。金为白色其相黄。体白而黄相者。即明法身佛性智也。体白净清洁非属白色形。身心无染。非如世间色白之白也。法身佛性无心无身。任性无作缘缘白净。物物无心唯无依智。名为白净。若诸菩萨证如是性如是智身。皆黄色为黄。为福庆之色。无贪嗔恚。即有和气智慈益物之德也。经云。应真菩萨皆真金色也。故言文殊师利从金色世界来者。明一切处法皆真也。表一真法界也。普贤长子者。位在东方卯位为震卦。震为长男。为头为首。为青龙。为庆。为春生。为建法之初也。世间佛法皆取东方为初首。表像日出咸照万物。悉皆明了堪施作务随缘运用故。普贤为行首。故为长男也。观音为悲首。位在西方。住金刚山之西阿说慈悲经。西为酉位。酉为兑卦。兑为金。为白虎。为凶危。为秋杀故。以慈悲观音主之。于不善处行慈是观音也。文殊普贤观音三法。是十方佛共行。为善财童子十回向中第七慈悲位中善知识。余广义后当更明。佛法无言。以用世间法。托事表之。有言说者。皆是世间法也。无言启蒙何达。以此义故。用佛文殊普贤三德互为主伴。以成法则。化利众生之首。佛收一切果。文殊收一切所行因果法身本智。普贤收一切因果行身差别智。以此义故。或说文殊普贤为一切诸佛之母。或说文殊普贤小男长子。三人互体成一法界之体用也。即文殊为始见道初法身本智之门。普贤即为始见道之后行行之门。佛即二事之中无作体也。故以文殊法身。该此一部之教所说法身本智。备一切众生初见道。普贤该此一部之教所说行门差别智。备一切众生行行之门。法行具足名之为佛。化佛教中无此所表。涅槃经中佛隐身不现。昔雪山童子所得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独表法身涅槃无有行故。大品经中。萨陀波沦菩萨求般若波罗蜜。具六波罗蜜。未有方便波罗蜜愿力智等十波罗蜜。但为引声闻人天小器未堪闻方便愿力智等波罗蜜也。六波罗蜜中无方便波罗蜜者。为方便波罗蜜行于非道。彼小器未堪闻也。何以然者。有畏爱故。及于彼经中多有声闻人共佛为问答。非大菩萨故。设有菩萨。非文殊普贤故。设有文殊无普贤者。表未具行故。设有普贤无文殊者。明不见法身本智慧故。设有文殊普贤。不自相问答。明理事未彻故。又不言一切处文殊一切处及微尘中普贤行众行故。又化佛自为问答主。但有因行果。待三僧祇劫之后。为引小器之徒。未说即因即果理事圆融十住初心即是佛故。无前后际故。顿证法界故。真俗俱真。以此不同。用例化佛所说之教。无如此经也。一切诸教皆权施设引彼诸根咸来至此华严大海。入毗卢遮那一真境界。以三乘空观。折伏现行无明。不生不成根本智具差别智故。欣生他土厌此娑婆。设有住者。犹言留惑也。又此经中。善财童子依十住中遍行五位。法门行相遍行满故。以此十住位内具有十地行门。以表此法德用满故。不同余教行也。如雪山童子见一善知识得一法门。萨陀波沦亦然。法华经中略示龙女成佛。犹指南方。非为法界自他圆满故。仍问答主别。教主即是化佛。秽国设化令净。非实净土。仍移诸人天置于他土。仍彼此未终也。若说此经与余经别者。事广而难终。略而言之。且复如是。
第四明示因圆果满别者。显佛果有三种不同。一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二从行积修行满功成多劫始成果。三创发心时十住初位体用随缘所成果。
一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者。即涅槃无行等经是。隐身不现万事休息。又云罗刹为雪山童子。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无作果。不具行故。
二从行积修行满多劫方明果者。即权教之中。说行修成。三僧祇劫行满所成佛果是也。以不了无明十二有支本是法身智慧。厌而以空观折伏现行烦恼欣别净门。
三从凡十住初心创证随缘运用所成果者。即华严经是也。十信终心即以方便三昧达无明十二有支成理智大悲。即具文殊普贤体用法界法门。又如化佛所施因果教行。定经三僧祇所有佛功德总是修生。百劫修相好业。然灯得光明。不杀得长寿。布施得资财。忍辱得端正。一一因果属对相似具足。仍对治种种法门。始得见性成佛。如华严经即不然。一念顿证法界法门。身心性相本唯法体。施为运用动寂任真运无作智即是佛也。为一切佛应如是。无长无短始终毕竟。法皆如是。于一真法界任法施为。悉皆具足恒沙德用。即因即果。以此普门法界理智诸障自无。无别对治别修别断。不见变化。变与不变无异性相故。普观一切无非法门。无非解脱。但为自心强生系着。为多事故沉潜苦流。故劳圣说种种差别。于所说处复生系着。以此义故。圣说不同。或渐或圆。应诸根器。如此经教顿示圆乘。上上乘人所应堪受。设不堪受者当须乐修。究竟归流毕居此海。是故余教先因后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时。为法性智海中因果不可得故。为不可得中因果同时无有障碍也。可得因果即有前后。有所得者皆是无常。非究竟说也。若先因后果者。因亦不成故果亦坏也。缘生之法不相续故。即断灭故。自他不成故。如数一钱不数后钱。无后二者一亦不成。为刹那不相续。刹那因不成果亦坏。多劫不相续。多劫因果坏。要待数后钱时前一始成。因果亦尔。要待一时中无间者。因果始成。若尔者。如数两钱同数无前无后。谁为一二。如竖二指谁为因果。如二指等随心数处为因。后数为果。若是有前有后即有中间者。还有刹那间断。有间断者不成因果。若同时者如竖二指无前无后。谁为因果。亦皆不成。如此华严经因果同时者。俱无如是前后及同时情量系着妄想。有无俱不俱常无常等系着因果。但了法体非所施设。非因果系名为因果。非情所立同时前后之妄想也。如是者何。异楞伽渐教之说。此则不然。前说教主别问答主别等。即明文殊普贤佛等三德体用主伴无碍故。楞伽经中。化佛及大慧菩萨。问答破相。但知显理。无系着故。不论缘起法界。如缘起法界者。法界不成不破。但知了法如是故。是故楞伽经云。先示相似物后当与真实。又云。得相者是识。不得相者是智。即是明成坏也。如此经中意者。即真无有假法。诸法总真。纯真无假。更无相似存真存假。经云。众生界即佛界也。如此经中。文殊以理会行。普贤以行会理。二人体用相彻。以成一真法界。前后相收。四十品经互相该括。前后相彻文义相收。一法门中具多法也。是故经云。于多法中为一法。于一法中为众多。于渐教中。设有少分义同。多分不相似故。如觉首等十首菩萨。各说一法以成十信。于十信中共成一信。为十个信位。互体相成不独施设。以十信成一信。以一信成十信。有解者不可偏取一门。十慧菩萨。十林菩萨。十幢菩萨。十藏菩萨。又说十定十通十忍。如是一一位次法门皆悉如是。互相成就如帝释网。互相彻入一中无量无量中一。诸佛菩萨体用相成。因果相入同时无二。如经中说。法慧菩萨入定。即十方世界同名法慧佛来。功德林菩萨入定。即十方世界同名功德林佛来。金刚幢菩萨入定。即十方世界同名金刚幢佛来。金刚藏菩萨入定。即十方世界同名金刚藏佛来摩顶。如是位位之内地地之中。佛与菩萨因果相成。体用相彻。所来诸佛即明是果。入定菩萨即明是因。因果无二故。于佛法身智体上。安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等行相引接凡俗化生之门。诸位则佛佛则诸位。若上上根人于此教中起信者。还依此法。创首十住初心正证如来佛果智法。方行一切菩萨万行。为初证之首。为知法智体性故。设同凡事。经过多劫行。而于自见本不移时。于初发心时与三世佛同成正觉。无前后际故法如是故。应如是知。不同权教经三僧祇方成佛果。是故今言与诸三乘得果别故。又于经乘如来一切智乘得佛果故。无二乘人得四沙门果。亦无权教菩萨诸地行相因前果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