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四明如来以一切众生随根所乐缘以成佛号者。即以对现色身等众生界。为佛。为天。为神。为主。为仁。为仙。遍众生界令诸众生不作恶者。总是不可以自凡情所测也。总是佛名号遍周。
  五明法界体用平等缘一切诸法总名佛号者。为一切诸法及以名言自体性离故。一切法自体性离即法界性。法界性即佛号故。一切法及名言皆是佛号故。为如来称此一切法自性离之法以成佛故。欲广引经文证义。为此教文弘广言烦翳。本作业者难解。但依此经上下自相契会。作业者易解故。如三乘中。亦说根本智后得智。今欲令三乘人回心。指此金色世界不动智佛。令使直认是自心能分别智本无所动。文殊师利即是自心善简择无相妙慧。觉首目首等菩萨。即是自心随信解中所见之理智。如是三乘之人未回心者。定当不信。何以故。为立三阿僧祇劫后当得佛故。为直自认身及心总是凡夫。但信佛有不动智等。不自信自心是根本不动智佛与佛无异。以是义故。不成此教法界乘中以根本智为信心。此经信心应当如是。直信自心分别之性。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动智佛。金色世界是自心无染之理。文殊师利是自心善简择妙慧。觉首目首等菩萨是随信心中理智现前。以信因中契诸佛果法分毫不谬。方成信心。从此信已以定慧进修。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日月岁劫时分无迁。法界如本。不动智佛如旧。而成一切种智海。教化众生。因果不迁。时劫不改。方成信也。若立僧祇定实身是凡夫。凡圣二途时劫移改。心外有佛不成信心。如是已上有此五种佛名号不同。
  问曰。名之与号何异。
  答曰。有二同别。何者为二。约父母所生幼稚无德。且作字呼之为名。有德即约德立名。其名可尊。称之为号。名即下人不得呼称。其号即下人得呼称之。故虽有德无德之异。亦总属名。收为名言所摄故。若约此经佛号。总是约法。约德立名。不同世俗也。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段中义分为二。一长科三十二品经意。第三禅中说十一地一品未来。二科当品经意。从此如来名号品。第二会世主起问。二十八问已下直至向后如来出现品。是世主所问。一终因果所答。总有三十二品经。是答二十八问。故以从普光明智法界佛果报居之殿。举佛果名号。并举佛果所行教化众生。四圣谛法门。并举法界根本智体佛号不动智佛。以成信修。直至彼如来出现品。三十二品经。是信进修行之一终因果之极也。明此普光明智殿佛果至如来出现品此信进修行因果不二故。又明此始成正觉果德之上起信心修行。至后如来出现品中。明法界无时可隔故。以明法界体中凡夫妄见无量劫。如起信进修行者。依真起行。以为进修。经历五位行门。无时可移故。若未起信进修行时。常谓已前诸佛先已成佛经无量劫。及其以正信力便见十方无量劫已成佛者。而自身与彼先成佛者。一时成佛无先后故。以是义故。如来始成正觉时。如今凡夫始发菩提心。起行进修自行已满。毕竟不离如来始成正觉初出现时。为无情量依本法界本无时故。是故经言。发心毕竟二不别者。为法界性无三世别故。以三世时无别以无时别故。以智无别故。无别为不异。不动智佛体故。妙慧用无别。不异文殊善简择妙慧故。行无别。为从初发心不异十波罗蜜行普贤行而为修行故。大悲无别。常教化故。大愿无别。不舍众生故。四摄无别。四无量心无别。三十七助道品无别。以此十种无别。故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为明入此十种信解者难故。若心外信有他佛得道我是凡夫者。即世间人情量。是此乃不论信进修行。直是生死长流常随见网。何大苦哉。以此如今第二会及初会。明始成正觉如来出现。后三十二品。又着如来出现。明始终信进修行者。与三世佛一时出现。明法界总一时故。如持宝镜普临众像顿照显现无前后时故。明于法界根本佛智境界中顿现众法。不可将情量度量作前后解故。一依弥勒楼阁中境界。初会中始成正觉佛。是举果劝修。佛出现品中佛。是明诸菩萨进修五位因果行终佛与信位中不动智佛相对故。
  问曰。何故诸品诸菩萨说。唯阿僧祇品随好品是佛自说。
  答曰。如菩萨加行。如五位烦恼无明。以如来位中不思议菩萨众。寄成五位菩萨当位。自彰次第法门。即如十慧十林十幢十藏等菩萨是。佛位之内迷法无明。如来自说。如此阿僧祇品随好品。是佛位之内无明。至佛位内方决此二迷。是故无明住地佛位方终。如胜鬘经说。一分教网。二三乘相似。唯不许二乘及净土菩萨断得根本无明。为不了无明是根本智故。以此一乘教以不动智佛为信心。以此所有修行证照众法不同此经故。此教明当念初心毕竟心总尽以法界中无三世故。三乘定满僧祇。又三贤十圣进修路别。地上加行地前四资粮等佛果。定满僧祇。如前以明。此经十住即见道加行资粮一时。何以然。以法界大智用资其行令行无染。以行资粮法界智体使惯习令熟。为明从凡创见如来理智性故。又此五位中修行位位各有佛果。随位惯习处安立名。别三乘教中前位向后位。但有菩萨果非佛果故。后至位广明。此法界法门说之经无量劫不延。说之一刹那不促。唯迷之者妄作长短延促之解。即不称应真之心。自此如来名号品以去。直至如来出现品。总有三十二品经。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进修因果。以初即后以后即初不二之位故。如大王路其法常尔非故。新体也。如文殊师利颂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
  二科当品者。于当品中长科为四。一从尔时世尊已下有八行半经。明叹德集众分。二时诸菩萨作是思惟已下。十四行经。是大众请法分。三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已下。四十一行经。明如来神通现法分。四尔时文殊师利已下。至品末已来举法演说分。
  一从初叹德中二。一叹如来德。二叹菩萨大众德。从初如来德中。尔时已下两行经。是序分。叙前初得菩提处并普光明殿。意明二处不异。为不移本处道场而身遍坐一切处故。为菩提场体是法界体故。为普光明殿是法界报居所都故。法报二体性相一真本末因果本末无异故。由斯道理故重叙。古人释云。由相近故。故须重叙者。经意不然。又云见佛露居龙造普光明殿。此意亦不然。设有此事。是三乘之说。又云菩提场在熙连河边。与普光明殿相去三里。在菩提场东南。明菩提场是阿兰若得道之处。普光明殿是报居之宅。一部之经前后通法界品五度重有尔时世尊在者。意明居处是法界如来身及宫殿庄严总是法界性相根本智不二故。五度叙意。前会已述。从妙悟已满下至普见三世于中。有两行半经。是正叹佛德妙悟已满。明十智遍周自在故。二行永绝者。为有为无为二行尽故。达无相法取舍尽故。住于佛住者。过去未来三世诸佛共住法界大智大悲故。又如来及十方三世诸佛住五种遍周。一示成正觉遍周。如初会菩提场是也。二依报正报庄严及名号遍周。即第二会普光明殿是也。三定体遍周。即十定品是也。四普贤行教遍周。即离世间品是也。五法界圆满无碍不思议智用遍周。即法界品是也。以此五种诸佛遍周故。故名住佛所住也。以此义故于此一部之经安立五度。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唯法界品少异。明重重遍周不离一处一菩提体一法界一根本智一时无前后故。经文恐失其意。五度重叙。令后学者不迷其事故。明此五遍周。总明一际无前后。于一刹那际无二念。说四十年中所转法轮兜率天犹未下母胎犹未出已入涅槃。得佛平等者。理事无二故到无障处。不可转法者。明佛常处生死不为业迁故。又能转不迁之法也。所行无碍者。明佛于生死中皆能同事真俗不碍故。立不思议者。叹佛道满行终总无功用任运利生。以智自在非想思意议可度量故。普见三世者。眼圆明故。非三世中见三世中众生事也。从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已下至过现未来。于中可有四行经。叹菩萨德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者。明从众圆满遍法界海故。俱者同时而至无去来故。莫不皆是一生补处者。皆十地菩萨故为十地。经等觉位中。普贤位熟道满功终方登佛果故名一生也。如璎珞本业经说。又从初发心住亦名一生菩萨。以初见性根本智不见有生前后际故。名为一生。璎珞经云。三贤菩萨法流水中任运至佛。悉从他方而共来集者。言他方共来集简非旧众。皆是不来而到。不去而遍。又明前会举果劝修信他佛果。今此第二会明以他佛果行解成其自心信证之道。名从他方而共来集。为从前信佛果中来皆是一生补处者。明于初会信解生至于此会信满入位便成佛故。如龙女善财等。由是义故。为他方来皆是一生之众。此乃即是表入法之言从他方来也。迷名他方。悟名曰来。普善观察诸众生界法界世界涅槃界已下此三行经。叹所来众善观此三种世界无二性故。亦知众生随烦恼业。亦知菩萨随位烦恼行业等事故。余如经说。
  第二大众请法分者。时诸菩萨作是思惟已下十四行半经。于中有三十二问。义分为二。一初有四问。问四种佛刹。二成就大菩提心引十方诸佛劝说已下有二十八问菩萨住地佛眼耳等。如是三十二问。直至如来出现品是答。如经具。
  问曰。初会中世主所问与此义多相似。但广略不同。何故此第二会还复再问如上之问。
  答曰。前会是世主问举佛果劝修信佛所得。此会是自信自身自心是佛。及入位修行故须再问。前位是普贤入定举果。此会即明文殊生起入信之初。即明凡夫始信为彰信心粗故不入定说。十住已去始明当位菩萨入定始说。以是义故。前问虽义理少同应缘差别。故异前会信他佛得此会自入信修行也。古人说。前会是请。此会是问。其义不然。前后总是其请。当请是问故。但为劝修与自入法事少殊。如前会。如来修行道满及过去诸佛已成道者。行满之果。此第二会举十方诸佛根本之智凡圣共有之果。即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十智佛等是也。明一切诸佛众生共有此不动智。金色是理法性身也。为信心生灭故言色也。以十色世界表之。即是此会所问。四种佛刹中。佛住佛刹者。明一切诸佛及以一切众生共所住故。为一切凡圣根本之智。举令一切众生信自心是佛所住智故。一切诸佛从此信生。一切凡夫亦从此起。庄严佛法性佛刹者。即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随位各有十个佛号是也。因此自心根本智起信进修行随位随行。诸波罗蜜庄严。以严法身智身。令成熟故。以法身智身用。严万行令行无著。故名庄严佛法性佛刹。清净佛所说法佛刹者。如来示成正觉转法轮是。体性佛威德佛刹者。神通应现随根出世者是。明后二佛刹从前二佛刹起信修行成熟故得。以此义故。应知十方诸佛。共此一道而得出生故。应如是知。应如是信解。即得信解成就一如诸佛所信故。得是信者如贤首品说。胜以手擎三千大千世界住于空中经过一劫。明其难信故。亦胜供养十方世界尘数诸佛经过一劫功德。不如如是信心。已下二十八问经自具答。义隐难明者释之。义显者如文可知。此三十二问中有问十通十顶。经中但有十通十忍。不见顶名。剩其十忍少其十顶。愿佛世尊为诸菩萨亦为我说此两句结请。自此已下是如来以神力举法显答。
  第三如来神通现法分者。于此分中义分为二。一明随类现法。二明约初信心。
  一随类现法者。随五位之中菩萨之类。各现十种佛住。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中。各有随位佛果名号是。随一切国刹一切众生之类。各现名号不同。如下文殊师利所说佛号者是。
  二明约初信心者。即此当一品及通一部。总为信心。总信五位中因果。心无疑滞方可以行。如有教说。譬如有人过五百由旬崄道。先知通塞。然后行往。喻如十信。菩萨于信心之中先知五位进修通塞。预以愿行防之。以信自心分别之性本是一切诸佛不动智体。用防邪见。外取他境故。以随位妄谓散动障真智故。以禅波罗蜜防之。以随位第八住第八行第八回向第八地智增滞寂。障真无作大悲故。以一百四十大愿防之。以乐生死障真智故。以四念处观等三十七助菩提分法防之。及十谛观及十十二缘生观防之。以十波罗蜜利益众生恐不弘广故。以四摄四无量法防之。以自求乐果教化众生不周广故。起十回向。加以大愿大慈大悲。不舍一切恶道地狱人天。遍生其处以防自乐。违菩提心有所得故。以是义故。十信之心总通五位迷皆成信。若自信彻趣求无法不达。若也疑心不除岂成信也。如此品举佛果门。至贤首品举佛神通及佛所行业行。使之初信心者信彻故。始名信心。今此一部之经。顿举五位因果诸佛果门。总成信已入位修行。方始不迷理智。如人造食五味一时顿熟。方始食之。从初食时五味同食。乃至食竟其味不离五也。明五位因果。十信总明。时亦不移。本末为信。三世一际故。毕竟佛果不离初信之法。如依样画像等喻可知。于此神通示法门中总有四十一行经。长科为十一段。第一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已下一行半经。明如来知众所念以神通现法。
  第一东方过十佛刹尘已下三十九行半经。总明十方菩萨来集十方。自有分剂。不烦更科。于此十方菩萨来众之中。义分为十。一举佛刹方面。二举佛刹远近。三举世界名色。四举佛名号。五举上首菩萨之名。六明大众之数。七明大众来已致敬。八明随方化座。九明座之名目。十明大众升座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