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大唐内典录
大唐内典录
右二十六部三十卷出安法师伪疑经(从大阿那律经后九经僧祐录云阙本)比丘应供法行经(题云罗什出僧祐录云捡无罗什译)居士请僧福田经(题云昙无谶出祐录注云捡无)灌顶度星招魂断复连经决定罪福经无为道经二卷情离有罪经烧香咒愿经(一云咒愿经)安墓咒经观月光菩萨记佛钵记(或云佛钵记甲申年大水及月光菩萨出事)弥勒下教经(在钵记后)九十六种道经(已前十二部并文义乖正词偈浅鄙故入疑中)灌顶药师经(宋孝武世惠简出之今勘隋唐二录具重翻正非疑)提谓波利经二卷(宋武时北国昙靖撰)宝车经(或加妙好字淮周昙辩撰青州沙门道侍改治)菩萨福藏法花三昧经(齐武时僧导备撰备后改名道欢)佛法六义第一应知六通无碍六根净业义门(上二部齐武时比丘法愿抄集)佛所制名义经五卷(齐释王宗抄经撰以经名乱故列)众经要览法偈(二十一首梁天监二年比丘道欢撰)
右二十部二十六卷捡梁沙门僧祐录有目(其中药师六义六根名数要览等未可涉疑)大法尊王经三十一卷十方佛决狐疑经八方根本八十六佛名经普贤菩萨说证明经弥勒成佛本起经一十七卷弥勒下生观世音施珠宝经弥勒成佛伏魔经(一云救度众生经)妙法莲华度量天地经观世音咏托生经灭七部庄严成佛经空寂菩萨所问经(一名法灭尽经伪妄非护所出)照明菩萨经(一加头陀字)照明菩萨方便譬喻治病经首罗比丘见月光童子经阿难现变经般若玄记经幽深玄记经大契经四卷玄记经二卷发菩提心经菩萨求五眼经般泥洹后诸比丘经小般泥洹经(一名大法灭经)佛说法灭尽经五浊恶世经妙法莲华天地变异经华严十恶经观世楼炭经小楼炭经正化内外经二卷(一名老子化胡经传录云晋时祭酒王浮作)须弥四域经。
右三十一部。八十四卷。捡隋费长房录。摄入伪妄中抄为法舍身经(六卷)抄法华药王经抄维摩经二卷(方便佛国问疾三品)抄菩萨本业愿行经抄法律三昧经抄照明三昧不思议事经抄诸佛要集经抄大乘方便要慧经抄乐璎珞庄严方便经抄未曾有因缘经抄诸法无行经抄无为道经抄德光太子经抄安般守意经抄菩萨本业愿行品抄四谛经要数抄普贤观忏悔法抄阿毗昙五法行经抄分别经抄魔化比丘经抄优婆塞受戒品抄优婆塞受戒法抄贪女为国王夫人经。
右二十三部。二十九卷。并齐竟陵王所抄。既异本经。题抄显别。令后寻者知有所因。然风味弘通义理惬附。接蒙俗之繁博。考性欲之殊途。有道存焉。义非疑妄。而僧祐长房诸录。并注疑经。莫不恐涉浇浮余波失本。然情取会解事取简要。前后翻传备本无一。犹能开明像正诱训尘蒙。半偈全颂宝璧之喻显然。四字八言静倒之方攸托。据此而述。何得雷同。玉石不有甄解者乎萨婆若陀眷属庄严经。
右一经。捡僧祐录云。梁天监九年。郢州僧妙光所出。朝法摈讫梁朝博士江泌女比丘尼僧法所诵出净土经等三十五卷(已备代录捡不从译群录并入疑中)梵天神策经天皇梵摩经安墓经安冢经安宅经危脆经安宅神咒经天公经度生死海神船经度法护经救蚁沙弥经北方礼佛咒愿经敬福经阿罗呵条国王经五百梵志经(一名亦有亦无经)修行方便经偈令经度世不死经斋法清净经佛说正齐经佛说法社经(披寻古录更别正本)咒魅经尸陀林经招魂魄经太子赞经比丘法藏见地狱变经人民求愿经阎罗王东太山经七宝经字论经救护众生恶疾经救护身命经五果譬喻经国一切度经(一名萨利萨经)孤儿女经度人王并民受戒正信除邪经。
右二十八部。单经。捡隋经法师录。入伪妄分诸佛下生大法王经六十卷(余于汾部亲见此文)方广灭罪成佛经三卷占察经两卷(上卷一百八十事卜占)法句经两卷(下卷宝明菩萨)金棺嘱累经罪福决疑经五辛经初教经罪报经(与正经罪报轻重全异)日轮供养经乳光经(其文全异于正经云不得服乳获罪)福田报应经宝印经究竟大悲经三卷独觉论毗尼决正经优波离论普决论(一本加惟识字)阿难请戒律论迦叶问论大威仪请问论宝鬘论遗教论沙弥论文殊请问要行论。
右诸伪经论。人间经藏往往有之。其本尚多。待见更录。
历代所出众经录目第九
序曰。名教设位戡济沦亡。将使真伪分流邪正异辙。所以历代道俗崇重教门。皆敦编次沿时无替。考挍存没三十余家。铨定人代皆遵安录。然弥天亚圣道洽幽明。感神僧而示慈天。蒙印定而明注解。故能征核教旨。轻斲凿而重淳风。商度句义。宗质文而排鄙野。致使遗文余行。经累代而逾新。其德孔明固略标拟。自余后作皆号命家。词什繁略难为通简。然相乘置位代出新经。法俗赞述无时不有。比多惰学无暇博观。竞撮本经少有通赡。所以传述义解斯文盖阙。然夫开信适道权谋率先。导达化源理兼俗典。故慧远释桓玄之疑。道林开郄超之信。僧会启吴王之惑。次道弘宋主之心。沿彼迄今代有其事。莫不雅引三际。陈报应如指掌。综袭六经。明殃咎之倚伏。傍括子史统详譬喻。以近征远用俗悟道。知几其神在斯一举。岂得埋名削迹而不列挺者乎。今所撰录该括众氏勘阅正伪研访遗逸伪无所取。非目无以定名遗篇。所求列卷以彰可录。敢叙由来用陈有寄。想诸来鉴复织组焉古经录一卷。
右寻诸旧录。多称为古录。则似秦时释利防等所赍经录旧录一卷。
右捡。似是前汉刘向挍书天阁。往往多见佛经。斯即往古藏经录。谓孔壁所藏。或秦政焚书人中所藏者汉时佛经目录一卷。
右捡。似是迦叶摩腾所译四十二章经等。因即撰录魏时沙门朱士行汉录一卷。
右依捡。元是颖川沙门。于洛阳讲道行经。因着其录西晋沙门竺法护众经录一卷。
右依捡。是晋武帝长安青门外大寺沙门也。翻经极广因出其录西晋清信士聂道真众经录一卷。
右依捡。晋惠帝永嘉中。禀受护公之笔匠也。后自翻经。因出录云二赵经录一卷。
右依捡。似是二石赵时诸录遥注。未知姓氏前秦沙门释道安综理众经目录一卷。
右依捡。东晋孝武太元中。前秦沙门也。自前诸录。但列经名品位大小。区别人代盖无所纪。后生追寻莫测由绪。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世。铨品新旧定其制作。众经有据自此而明。在后群录资而增广。是知命世嘉运睿哲卓兴。可不镜诸。其文见僧祐录后秦沙门释僧睿二秦录一卷。
右依捡。后秦姚兴弘始年。长安沙门也。即前道安之弟子。神用通朗思力摽举。参译什门多有撰缉东晋沙门竺道祖众经录四部魏世经录目一卷吴世经录目一卷晋世杂录一卷河西经录目一卷。
右四录。依捡东晋庐山东林寺远公弟子释道流创撰。未就而卒。同学道祖为成之东晋沙门支敏度经论都录一卷。
右依捡。晋成帝豫章山沙门也。其人总挍古今群经。故撰都录。敏度又撰别录一部前齐沙门释王宗录二卷。
右依捡。齐武帝时沙门也。所出此录。见梁三藏集记前齐沙门释道慧宋齐录后魏沙门菩提流支录后齐沙门释道凭录始兴录(未详作者)庐山录(未详作者)释正度录王车骑录岑号录释弘充录(南齐杨都人)华林佛殿录四卷(梁天监年敕沙门僧绍撰)隋沙门释灵裕译经录众经都录八卷(捡名似总合群家而未详作者)
已前诸录。二十四家。捡纪传有之。未见其本。故列名而已众经别录二卷(未详作者言似宋时)上卷三录大乘经录第一三乘通教录第二三乘中大乘录第三下卷七录小乘经录第四篇目阙本录第五大小乘不判录第六疑经录第七律录第八数录第九论录第十。
都一千八十九部二千五百九十三卷梁出三藏集记(齐末梁初沙门释僧祐撰)新集撰出经论录一新集异出经论录二新集序四部律录三新集安公古异经录四新集安公失译经录五新集安公凉土异经录六新集安公关中异经录七新集续撰失译经录八新集抄经录九新集安公疑经录十新集疑经伪撰录十一新集安公注及杂志录十二。
右都合一十二件二千一百六十二部四千三百二十八卷元魏众经录目(永熙年敕舍人李廓撰)大乘经目录一大乘论目录二大乘经注目录三大乘未译经论目录四小乘经律目录五小乘论目录六有目阙本目录七非真经目录八非真论目录九全非经愚者作目录十。
右都合十件四百二十七部二千五十三卷梁代众经目录(天监十七年敕沙门宝唱撰)第一卷(大乘)第二卷(小乘)第三卷(先异译经禅经戒律疑经注经数论义记)第四卷(随事别名随事失名譬喻佛名神咒)
右四卷二十件凡一千四百三十三部三千七百四十一卷齐代众经目录(武平年沙门法上撰)杂藏录修多罗录毗尼录阿毗昙录别录众经抄录集录人撰作录。
右八件经律论真伪凡七百八十七部二千三百三十四卷大隋众经目录七卷(开皇十四年敕翻经所沙门法经等二十大德撰)
依捡。其录位为九条。区别品类为四十二分。初六分略示经律三藏大小之殊。粗显传译是非真伪之目。后之三录。并是集传记注。此名道俗所修。虽非西域所制。莫非光赞正经发明宗教开进后学。
右九录凡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开皇三宝录(开皇十七年大兴善寺翻经学士费长房撰)
合一十五卷(一卷总目 两卷入藏 三卷帝年 九卷代录)
右所出经律戒论传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隋仁寿年内典录五卷(京师延兴寺释玄琬传云文帝敕大兴善寺大德与翻经沙门学士披捡法藏详定此录)单本一重翻二贤圣集传三别生四疑伪五。
右五件。即今京辇通写盛行。直列经名仍铨传译。所略过半未足寻之。其序略云。别生疑伪不须抄写。已外三分入藏所收。至如法宝集之流。净住子之类。还同略抄。例入别生。余有僧传等。词集文史。体非淳正。事谁可寻。义无在录。云云。已如上纪大唐京师西明寺所写王翻经律论集传等(显庆三年)
入藏正录合七百九十九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万六千一百七十五纸)大唐内典录一帙十卷历代众经传译录五卷历代翻经单重人代存亡录一卷历代众经分乘入藏录二卷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一卷历代众经有目阙本录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历代众经支流陈化录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历代众经录目所从序历代众经应感兴敬录。
下六录合成一卷。
右总合一十八代所出经教凡二千二百六十二部七千余卷(可自算定则知作者疲焉)
余少沐法流。五十余载。宗匠成教执范贤明。每值经诰德能无不目阅亲谒。至于经部大录欣悟良多。无论真伪思闻其异。自方朔睹昆明之灰。刘向挍佛经天阁。故知周汉久已闻之。非后显宗方流此地。故法兰创出章本。世高广译众经。余部相从无非通道。故魏晋之后腾译郁蒸。制录讨论居然非一。或以数列。或用名求。或凭时代。或寄参译。各纪一隅务存所见。斯并当时稽古识量修明。而缀撰笔削不至详密者。非为才不足而智不周也。直以宅身所遇天下分崩。疆场关艰莫阅经部。虽闻彼有终身不窥。今则九围静谧八表通同。尚绝追求诸何纂历上集群目取讯僧传等文勘阅详定。更参祐房等录祐录征据。文义可观。然大小雷同三藏糅杂。抄集参正传记乱经。考括始终莫能通决。房录后出该赡前闻。然三宝共部伪真淆乱。自余诸录胡可胜言。今余所撰望革前弊。然以七十之年独运神府。捡括漏落终陷前科。具述所怀示其量据。庶有同好复雅正之。可不同舟相从怀古。
历代众经应感兴敬录第十
序曰。三宝弘护各有司存。佛僧两位。表师资之有从。声教一门。显化导之灵府。故佛僧随机。感见之缘出没。法为除恼。灭结之候常临。所以舍身偈句。恒列于玄崖。遗法文言。总会于龙殿。良是三圣敬重。藉顾复之劬劳。幽明荷恩。庆静倒之良术。所以受持读诵必降征祥。如说修行无不通感。天竺往事固显常谈。震旦见缘纷纶恒有。士行投经于火聚。焰灭而不焦。贼徒盗叶于客堂。既重而不举。或合藏腾于天府。或单部瑞于王臣。或七难由之获销。或二求因之果遂。斯徒众矣。不述难闻。敢随代录用程诸后。经不云乎。为信者施疑则不说。至如石开矢入。心决致然。水流冰度。情疑顿决。斯等尚为士俗常传。况慧拔重空道超群有。心量所指穷数极微。因缘之遘若影随形。祥瑞之徒有逾符契。义非隐默故述而集之。然寻阅前事多出传纪。志怪之异冥祥。旌异之与征应。此等众矣备可览之。恐难睹其文固疏其三数。并以即具所详示存感通之有数矣。
高僧传云。宋元初中有黄龙沙弥昙无竭者。诵观音经净修苦行。与诸徒属二十五人。往寻佛国。备经荒险贞志弥坚。既达天竺舍卫。路逢山象一群。竭赍经诵念称名归命。有师子从林中出。象惊奔走。复有野牛一群。鸣吼而来。将欲加害。竭又如初归命。有大鹫飞来。牛便惊散。遂得克免。
又昔东晋孝武之前。恒山沙门释道安者。经石赵之乱避地于襄阳。注般若道行密迹诸经。折疑甄解二十余卷。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说不违理者。当见瑞相。乃梦见胡道人头白眉毛长。语安曰。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也。后十诵至。远公云。昔和上所梦乃宾头卢也。于是立座饭之。又感神僧现形说法云。
又蜀郡沙门释僧生者。出家以苦行致目为蜀三贤寺主。诵法华习定。尝山中诵经。虎蹲其前。竟部乃去。每至讽咏。辄见左右四人为侍。年虽衰老而翘勤弥励。遂终其业云。
又扶风释道冏者。为师入河南霍山采钟乳四人。入穴数里。三人溺死。炬火又亡。冏素诵法华。凭诚乞济。有顷见萤火。追遂得出穴。频作普贤行道。并见感应。或见胡僧入坐。或见骑马人至。未及言次倏忽不见。后游宋都。以般舟为业。中夜入禅。见四人御车呼冏上乘。不觉自身已在大路。见一人坐胡床侍卫数百人。见冏惊起曰。向令知处而已。何忽劳屈法师。遂拜别令送还寺。扣门方开。房门亦闭。众咸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