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内典录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于常安译萨婆多十诵律(六十卷一千三百九十一纸)
  后秦弘始年弗若多罗共罗什译。
  初二分又共摩诃流支续译又卑摩罗叉出后分都了摩诃僧祇律(四十卷九百七十三纸)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于杨都译弥沙塞五分律(三十卷五百九十七纸)
  宋景平年佛陀什共道生智胜杨都译善见毗婆沙律(十八卷三百六十八纸)
  南齐永明年僧伽跋陀罗于广州译鼻奈耶(十卷一百五十五纸)
  前秦竺佛念共道安等于长安译萨婆多摩得勒伽(十卷一百九十五纸)
  宋元嘉年僧伽跋摩于杨都译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九卷一百八十二纸) 失译人代大比丘三千威仪(二卷三十二纸)毗尼母(八卷一百五十三纸)大爱道尼经(二卷四十一纸)四分律比丘戒本(二十三纸)
  后秦佛陀耶舍于常安译四分律比丘尼戒本(二十一纸)十诵律比丘戒本(二十纸)十诵律比丘尼戒本(二十六纸)僧祇律比丘戒本(二十纸)
  前魏昙摩迦罗于许昌译僧祇律比丘尼戒本(二十四纸)弥沙塞五分戒本(十九纸)
  宋景平年佛陀什于杨都译解脱戒本(二十一纸出迦叶毗律)
  后魏瞿昙流支译昙无德羯磨(四十一纸)
  前魏正元元年昙谛于洛阳译四分尼羯磨(十五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译十诵羯磨(二十三纸)大沙门百一羯磨(二十二纸)沙弥十戒并威仪(二十一纸)沙弥尼十戒(四纸)沙弥离戒(四纸)沙弥威仪(九纸)优婆塞五戒相(十五纸)
  宋求那跋摩译舍利弗问经(十一纸)真伪沙门经(三纸一名摩诃比丘经)戒消灾经(四纸)迦叶禁戒经(三纸)犯戒罪报轻重经(二纸一名犯罪经)优婆塞五戒威仪(二十三纸)优波离问律(二十三纸)明了论(二十四纸一名律二十二明了论)
  陈真谛于临川郡译。
小乘论
  合二十九部(五百六十五卷九千九百九十七纸)阿毗达磨大毗婆沙(二百卷三千一百九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京师奉 诏译。
  右一论。与北凉道埏所出阿毗昙八犍度毗婆沙六十卷同。但今以广为异顺正理论(八十卷一千四百二十纸)
  唐永徽年玄奘译显宗论(四十卷六百四十四纸)
  唐永徽年玄奘译发智论(二十卷三百六十四纸)
  唐永徽年玄奘译。
  右一论与旧迦延八犍度三十卷同俱舍论(三十卷四百七十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
  右一论。与真谛所出二十二卷同舍利弗阿毗昙(二十二卷五百九十九纸)
  后秦弘始年昙摩崛多于常安译出曜论(二十卷四百八十七纸)
  前秦竺佛念于长安译成实论(四卷四百纸二十卷或十)
  后秦罗什译识身足论(十六卷二百七十一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鞞婆沙阿毗昙论(十四卷三百四十七纸)
  前秦建元年僧伽提婆于洛阳译法蕴足论(十二卷一百九十二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解脱道论(十二卷一百九十八纸)
  梁僧伽婆罗于杨都占云馆译众事分阿毗昙(十二卷二百九纸)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二百八十纸)
  宋元嘉年伊叶波罗共求那跋摩译立世阿毗昙论(十卷一百七十三纸)
  陈真谛于始兴郡译尊婆须蜜集论(十卷二百七十五纸)
  前秦建元年僧伽跋澄共佛念译法胜阿毗昙(六卷一百三纸)
  后秦天统年耶舍共法智译四谛论(四卷七十四纸)
  陈真谛于南康郡译阿毗昙心论(四卷六十七纸)
  东晋太元年提婆共慧远于庐山译分别功德论(四卷或五卷七十三纸)
  失译人代三弥底论(三卷三十五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阿毗达磨(二卷二十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阿毗昙甘露味(二卷三十五纸)辟支佛因缘论(二卷二十纸)三法度论(三卷四十三纸)
  东晋太元年僧伽提婆于庐山译俱舍论颂本(二卷三十四纸)
  唐玄奘译十八部论(七纸)
  陈真谛译部异执论(九纸)
  陈真谛译随相论(三十四纸)
  陈真谛译。
贤圣集录
  合四十三部(一百七十七卷二千七百九十七纸)佛本行集(六十卷八百六十二纸)
  隋开皇中崛多于京师奉 敕译撰集百缘经(十卷一百四十五纸)
  吴时支谦于建业译陀罗尼集(十卷一百八十七纸一名杂咒集九卷)六度集(八卷一百三十五纸)
  吴时康僧会于武昌译佛本行经(七卷一百一十四纸)
  宋元嘉年宝云于杨都译阿育王传(七卷或五卷一百一纸)
  梁天监年僧伽婆罗于杨都译付法藏传(六卷或五卷七十五纸)
  后魏吉迦夜共昙曜于北台译佛所行赞传(五卷九十纸马鸣菩萨撰)
  东晋宝云于杨都译禅秘要(五卷或三卷七十一纸一名禅法要)
  宋元嘉年昙摩蜜多于江南译百喻集(四卷四十四纸僧伽斯那撰)
  南齐永明年求那毗地于杨都译法句喻集(四卷九十二纸一名法句本)
  西晋沙门法炬共法立译菩萨本缘(三卷五十三纸僧伽斯那撰)
  吴时支谦译僧伽罗刹集(三卷八十四纸)
  前秦昙摩难提译法句经(二卷四十四纸)
  吴时支谦译禅秘要法(三卷七十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禅法要解(二卷三十四纸)
  后秦罗什译旧杂譬喻(二卷三十七纸)
  吴康僧会译杂譬喻(二卷二十六纸一名菩萨度人经)孛经钞集(十八纸)
  吴黄武年支谦于武昌译思惟要略(九纸一名思惟经)
  后汉安世高译佛医经钞(四纸)
  吴世竺律头炎共支谦译分别业报略集(七纸大勇菩萨撰)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译为禅陀王说偈(七纸龙树撰一名劝发诸王偈)
  宋求那跋摩译杂譬喻经(十纸)
  后秦罗什译无明罗刹集(二十三纸)四十二章(六纸)
  后汉永平年竺法兰于东京译治禅病秘要(二十八纸)
  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译请宾头卢法(二纸)
  后汉安世高译阿含口解十二因缘(七纸)
  后汉安世高译阿毗昙五法行(十一纸)
  后汉安世高译宾头卢为王说法(七纸)宾头虑为优陀延王说法(八纸)十二游经(五纸)迦叶结经(九纸一名迦叶结经传)
  西晋竺法护译育王子坏目因缘经(二十六纸)
  前秦建元年昙摩难陀共佛念译马鸣菩萨传(二纸)
  后秦罗什译龙树菩萨传(四纸)
  后秦罗什译提婆菩萨传(三纸)
  后秦罗什译婆薮盘豆传(十四纸)
  陈真谛译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八纸)四阿含暮钞(三十二纸或二卷)
  前秦鸠摩罗佛提译大阿罗汉难陀蜜多法住记(七纸)
  唐龙朔二年玄奘于坊州玉华宫寺译大唐众经录(十卷二百八十纸)
  唐龙朔二年。终南山释氏。于京师西明寺撰。
  依前录有外道金七十论。破外道四宗论。破外道涅槃论未睱故阙。
  都合大小乘经律论并贤圣集合四万六千八百五十纸。
大唐内典录卷第十
  历代众经有目阙本录第五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第六历代诸经支流陈化录第七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第八历代众经录目终始序第九历代众经应感兴敬录第十。
历代众经有目阙本录第五
  序曰。自佛经之流东夏也。六百余载。三被诛除。值弘护者观机而作。先隐岩穴固守至真。云雾沾渍又被淹烂。及后兴法方事拾遗。百不存一。且存纲领。赖值江表五代奉信无亏。遂使传度法本周流寰宇。而西晋之末天下分崩。译人遭难寄死无地焉。使经本独得安全。又汉灵栖遑东西临幸。佛经俗典于此沦亡。故致目本俱遗其数不少。今总会群录鸠聚结之。勘本则无。挍目便有。恐后获者据现录无。便委弃之同于疑伪。是以寻阅古今诸录。挍定经本有无。有则依而入藏。无则题目拟访。庶有同舟之士。怀斯而广集云。
  寻群录阙本其类繁多。试以现经挍阅定录。居然显异。今欲列名广示。且已备在前篇。纸墨易繁终为词费。故略而不叙。必搜访获本真伪莫分。或人代未明。可依录捡历。则名目显然是非斯决。故不劳备载。又随代后录皆连写之。又可易见。
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第六
  大智度论明十二部经中。乃至后代凡圣解释佛语。斯即是第十二部优波提舍经。据唐言译云论议也。深有所以名之为议。义取慧解通敏能之。非彼庸疏而得陈迹。故佛经东渐。自汉至唐。年过六百代经偏正道俗归信森若繁云。毗赞正理弘扬大化。世高创述于缘理。斖斖惟良。释安甄解于持心。超然孤迥。沿斯以降代有人焉。约准卷收将二千卷。今人浇薄多不镜寻。致令前录同所轻削。所以通法不能开俗。如不编次则相从埋没。昔齐末梁初。有钟山定林寺僧祐律师。弘护在怀。综拾遗逸。缵述经诰。不负来寄。今叙其所缀为始。余则附录列之。
  释僧祐撰三藏集十有二卷。其杂录序曰。夫灵源启润则万流脉散。玄根毓萌则千条云结。何者。本大而末盛。基远而绪长也。自尊经神运秀出俗典。由汉届梁世历明哲。虽复缁服索饰。然并异迹同归。至于讲议赞析代代弥精。注述陶练人人竞密。所以记论之富。盈阁以[牣-刀+ㄉ]房。书序之繁。充车而被轸矣。宋明皇帝。摽心净境载餐玄味。乃敕中书侍郎陆澄。撰录法集。陆博识洽闻包举群籍。铨品名例随义区分。凡十有六帙。百有三卷。名为续法论。其阅古今亦已备矣。虽非正经。而毗赞道化。可谓圣典之羽仪。法门之警卫。足以辉显前绪照进后学。是以寄于三藏集末以广支叶之览焉。宋明帝。敕中书侍郎陆澄撰续法论。目录序。
  论。或列篇立第兼明众义者。今总其宗致。不复摘分。合之则体全。别之则文乱。
  置难形神援譬薪火。庾阐发其议。谢瞻广其意。然桓谭未及闻经。先着此言。有足奇者。宜其掇附。
  牟子不入教门而入缘。序以特载。汉明之时像法初传故也。
  魏祖答孔。是知英人开尊道之情。习生贻安。则见令主弘信法之心。所以有取二书指存两事。又支遁敷翰远公等江南僧业故兼录之即色游玄论(支道林王敬和问支答)辩者论(支道林)释即色本无义(支道林王幼恭问支答)不真空论(释僧肇)本无难问(郄嘉宾竺法汰难郄答往返四首)郄与法浚书郄与开法师书郄与支法师书心无义(桓敬道王稚远难桓答)释心无义(刘遗民)法性论上下(释慧远)实相义(释道安)问实相(王稚远外国法师答)问如法性实际(释慧远什法师答)问实法有(释慧远什法师答)问分破空(释慧远什法师答)实相论(释昙无成)实相通塞论(释道含)会通论(支昙谛)支书与郄嘉宾会通论上下(释慧义)始元论(释僧宗)略论诸经胜鬘经序(释慧观)百论序(释僧睿)百论序(释僧肇)
  右续法论第一帙(法性集一十五卷)涅槃无名论(释僧肇)佛性论上下(释僧琮)问涅槃有神不(王稚远什法师答)问灭度权实(王稚远什法师答)问清净国(王稚远什法师答)涅槃三十六问(竺道生)释八住初心欲取泥洹义(竺道生)与诸道人论大涅槃义(苑伯伦)论经目大涅槃经序辩佛性义(竺道生王稚远问竺答)佛性集(释惠静)佛性论。
  右续法论第二帙(觉生集七卷)道行指归(支道林何敬问支答)道行指归(亡是公述相传云)般若无名论(释僧肇刘遗民难肇答)问佛成道时何用(王稚远什法师答)问般若法(王稚远什法师答)问般若称(王稚远什法师答)问般若知(王稚远什师答)问般若是实相智非(王稚远什答)问般若萨婆若同异(王稚远什师答)问无生法忍般若同异(王稚远什师答)问礼事般若(王稚远什师答)问佛慧(王问什师答)问权智同异(王问什答)问菩萨发意成佛(王问什法师答)般若析疑略序(释道安)大品经序(释道安)大品经序(释僧睿)大智释论序(释僧睿)般若经问论序(释慧远)中论序(释僧睿)小品经序(释僧睿)合维摩诘经序(支敏度)道行品注序维摩诘经注序(释僧肇)毗摩罗诘经义疏序(释僧睿)自在王经后序(释僧睿)思益经义疏序(释僧睿)与释慧远书论真人至极(苟问慧远答)与诸道人论般若义(范伯伦)
  右续法论第三帙(般若集六卷)问法身(王稚远什答)问法身(释慧远什答)重问法身(释慧远什答)问真法身像类(释慧远什答)问真法身寿(释慧远什答)问法身应感(释慧远什答)问法身非色(释慧远什答)问修三十二相(释慧远什答)问法身二一义(竺僧弼问释惠严答)丈六即真论(释僧肇)通佛影迹(颜延年)通佛顶齿爪(颜延年)通佛衣钵(颜延年)通佛二氎不然(颜延年)
  右续法论第四帙(法身集四卷)问法身佛尽本习(释慧远什答)佛成佛时断何累(王稚远什答)
  右续法论第五帙(解脱集一卷)法华经后序(释僧睿)妙法莲华经序(释慧远)妙法莲华经宗要序(释惠观)与竺道生书(刘遗民)法华经论辩三乘论(支道林)无三乘统论(释慧远)问释道安三乘并书(竺法汰)问三乘一乘(什答)问得三乘(王稚远什师答)问三归(王稚远什师答)问辟支佛(王稚远什师答)四阿含慕抄序长阿含经序(僧肇)三法度经序(释慧远)正诬论了本生死经注序法句经序明佛论(宗少文)譬道论(孙兴公)坐右铭(支道林)道学诫(支道林)切悟章(支道林)支道林答谢长遐书离识观(颜延年)张景胤与从弟景玄书(论西方并答)奉法要(郄嘉宾)七众法通神祝(郄嘉宾)明感论(郄嘉宾)问菩萨生五道中(王稚远什师答)明七佛(王稚远什答)问不见弥勒不见千佛(王稚远什答)
  右续法论第六帙(教门集十二卷)优婆塞五学迹略论上下(三藏法师)法社节度序(释慧远)外寺僧节度序(释慧远)节度序(释慧远)般若台众僧集议节度序(支道林)比丘尼节度序(释慧远)咸康六年门下议并诏及何次道议(二首)晋成帝诏及何次道议四首(诏是庾季昭作)桓敬道书与八座论人敬王者(八座答)桓敬道与王稚远书往反九首桓敬道与释慧远书往反三首桓敬道伪诏沙门不须敬天子并卞嗣之答往反十首桓敬道沙汰沙门教释慧远答桓敬道书论科简沙门事宋武作相沙汰道人教沙门不敬王者论(释慧远)问佛法不老(王稚远什答)与释慧远书论沙门袒服(郑道子)沙门袒服论(释慧远何无忌难远答)与禅师书论踞食(郑道子)与王司徒诸人书论据食(范伯伦释慧远答范重答)与道生慧观二法师书(范伯伦)论据食表并诏四首(范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