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内典录

  西晋竺法护译无崖际持法门经(十五纸)
  西晋法坚译尊胜菩萨入无量门陀罗尼经(十七纸上二经同本)
  后齐居士万天懿于邺都译第一义法胜经(十四纸)
  后魏兴和年留支译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十四纸上二经同本)
  隋开皇年崛多译八吉祥经(二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八佛名号经(三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隋开皇年崛多译龙施女经(二纸)
  西晋竺法护译龙施菩萨本起经(四纸上二经同本别译)睒子经(五纸)
  西秦法坚译菩萨睒子经(五纸上二经同本别译)了本生死经(四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稻芋经(六纸上二经同本别译)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七纸)
  西晋竺法护译庄严菩提心经(七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无所希望经(十九纸一名象步经)象腋经(十五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西晋竺法护译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二纸后魏留支译)转有经(二纸上二经同本别译)大乘方等要慧经(一纸)弥勒菩萨所问经(四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后魏留支译慧印三昧经(二十纸)
  吴时支谦译如来智印经(十九纸上二经同本异译)一切法高王经(二十纸)
  后魏兴和年留支译诸法勇王经(十七纸上二经同本别译)决定总持经(八纸一名决总持经)
  西晋世竺法护译谤佛经(七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后魏留支译乳光佛经(六纸)
  西晋竺法护译犊子经(二纸上二经同本别出)佛遗日摩尼宝经(十五纸)
  后汉光和年支谶译大宝积经(二十一纸)摩诃衍宝严经(二十一纸上三经同本别出)金刚般若经(十二纸舍卫国)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十四纸婆伽婆)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金刚波若经(十四纸祇树林)
  陈时真谛译能断金刚般若经(十九纸上四经同本别出)
  唐永徽年玄奘于慈恩寺译长者子制经(六纸一名制经)逝童子经(二纸)
  西晋支法度译菩萨逝经(四纸一名逝经上三经同本别出)文殊问菩提经(七纸一名菩提无行经)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伽耶山顶经(十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象头精舍经(九纸上三经同本别出)
  隋开皇年毗尼多留支译贝多树下思因缘经(四纸)
  西晋竺法护译闻成十二因缘经(四纸)
  后汉安世高译十二因缘经(四纸上三经同本别出)
  南齐永明年求那毗地译转女身经(十九纸)
  南齐尼法化诵出腹中女听经(三纸)胎藏经(三纸)无垢贤女经(三纸上四经同本别出)无量门微密经(五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出生无量门持经(七纸)
  东晋元熙年佛陀跋陀罗于杨都译阿难目佉尼诃陀罗尼经(十纸)
  后魏佛陀扇多译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十一纸)
  宋大明年功德直于荆州译舍利弗陀罗尼经(八纸)一向出生菩萨经(十一纸上六经同本别出)
  隋开皇年崛多译前世三转经(六纸)银色女经(六纸上二经同本别出)太子和休经(三纸)太子刷护经(四纸上二经同本别译)善法方便陀罗尼经(六纸)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经(五纸)
  上二经同本别出阿阇世王受决经(四纸)采花违王上佛授决经(二纸上二经同本别出)师子奋迅菩萨问经(二纸)华积陀罗尼经(二纸)华聚陀罗尼经(三纸上三经同本别出)放钵经(六纸是普超经别品殊译)拔陂菩萨经(是初四品般舟三昧经别品十三纸)十一面观世音经(十纸)
  后周世崛多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十纸上二经同本别译)
  唐北阙金摽门内玄奘译孔雀王咒经(八纸)
  东晋咸康年白尸利蜜多译虚空藏菩萨问持经几福经(六纸已后失译)菩萨修行经(七纸一名威势长者观身经)菩萨投身饿虎起塔缘经(七纸)一切施王所行檀波罗蜜经(四纸)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五纸)萨罗国经(四纸)大意经(五纸)天王太子辟罗经(三纸)长者音悦经(五纸)长者法志妻经(三纸)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不食肉经(五纸)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四纸)师子月佛本生经(七纸)阿弥陀鼓音声陀罗尼经(四纸)法花三昧经(十一纸)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灭经(八纸一名金刚清净经)宝积三昧文殊问法身经(六纸)千佛因缘经(十八纸)八部佛名经(二纸)八吉祥神咒经(十纸)八阳神咒经(三纸)十吉祥经(二纸)贤首经(三纸一名贤者夫人经)甚深大回向经(五纸)贤者五福经(二纸)幻士仁贤经(十八纸)八大人觉经(二纸)后出阿弥陀佛偈(一纸)甚希有经(五纸已后十六经唐玄奘译)最无比经(二纸)诸佛心陀罗尼经(二纸)受持七佛名号经(五纸)佛临涅槃说法住经(五纸)佛地经(十纸)称赞大乘功德经(五纸)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二纸)胜幢臂印陀罗尼经(三纸)度济苦难陀罗尼经(二纸)八音普密陀罗尼经(二纸)持世陀罗尼经(七纸)缘起圣道经(五纸)六门陀罗尼经(二纸)般若多心经(一纸)天请问经(三纸)
  大乘律单重翻本并译有无录。
  合三十四部(一百一十一卷二千二十二纸)优婆塞戒经(六卷或七卷是在家菩萨戒八十二纸)
  北凉昙无谶在凉城(闲豫宫内译)佛藏经(四卷六十九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大方广三戒经(三卷三十四纸)宝梁经(二卷三十纸)
  北凉道龚译梵网经(二卷三十四纸)
  后秦罗什译菩萨藏经(九纸)
  梁天监年僧伽婆罗于杨都译决定毗尼经(十九纸)
  群录皆云于炖煌译竟不显人代名文殊师利悔过经(二十一纸一名文殊五体悔过经)
  西晋竺法护译舍利弗悔过经(五纸一名悔过经)
  西晋竺法护译清净毗尼方广经(十七纸)
  西晋竺法护译文殊师利净律经(十三纸)
  西晋竺法护译寂调音所问经(十八纸)
  宋时法海译大乘三聚忏悔经(十三纸)
  隋开皇年崛多等于兴善寺译菩萨戒本(十六纸)
  唐贞观二十一年玄奘于翠微宫译菩萨羯磨(六纸)
  唐贞观二十三年玄奘于翠微宫译法律三昧经(七纸失译)菩萨内戒经(十七纸失译)三曼陀跋罗菩萨经(六纸)菩萨受斋经(二纸)净业障经(十四纸)菩萨善戒经(十五纸)菩萨五法忏悔文(二纸)
  大乘论单重翻本并译有无录合七十二部(五百卷九千二百二十纸)大智度论(一百卷二千四十三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瑜伽师地论(一百卷一千八百四十八纸)
  唐贞观二十一年玄奘于大慈恩寺译显扬圣教论(二十卷三百二十六纸)
  唐贞观十九年玄奘于弘福寺译阿毗达磨杂集论(一十六卷二百五十五纸)
  唐贞观十九年玄奘于弘福寺译般若灯论(一十五卷二百四十二纸)
  皇朝贞观三年波颇蜜多于胜光寺译大庄严论(一十五卷三百一十纸或十卷马鸣菩萨造)
  后秦罗什译十住毗婆沙论(龙树菩萨撰十四卷二百七十纸)
  后秦罗什译大乘庄严论(十三卷二百纸)
  唐贞观四年波颇于胜光寺译十地经论(十二卷二百四十五纸)
  后魏永明年勒那摩提等于洛阳译摄大乘释论(十五卷三百三十纸)
  陈时真谛于广州制旨寺译摄大乘释论(十五卷三百四十五纸)
  陈时真谛于广州译摄大乘论(十卷一百七十五纸)
  隋大业五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摄大乘释论(十卷一百八十纸世亲解)
  唐玄奘于北阙及大慈恩寺译。
  右四论同本异译摄大乘论(十卷二百二十纸无性菩萨作)
  唐永徽年玄奘于慈恩寺译菩萨地持论(十卷或八卷一百八十一纸)
  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善戒经(九卷一百七十二纸一名菩萨地经上二经论同本)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于杨都译广百论(十卷二百二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大乘阿毗达摩集论(七卷一百八纸)
  唐显庆年玄奘译佛地经论(七卷一百一十九纸)
  唐永徽年玄奘译菩提资粮论(六卷六十七纸)
  隋大业五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弥勒菩萨问经论(五卷或十卷一百二十五纸)
  后魏留支译宝积经论(四卷八十四纸)
  后魏留支译胜思惟经论(四卷五十纸)
  后魏留支译佛性论(四卷八十二纸)
  陈真谛译中论(四卷九十七纸)
  后秦罗什于常安译宝性论(四卷八十六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金刚波若论(三卷四十七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秦太上文宣公第译摄大乘本论(二卷四十四纸)
  后魏佛陀扇多译摄大乘本论(三卷五十八纸)
  陈真谛译摄大乘本论(三卷六十一纸上三论同本)
  唐贞观二十二年玄奘于玉华宫内译文殊问菩提经论(二卷二十八纸一名伽耶山顶论)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大丈夫论(二卷三十四纸提婆菩萨撰)
  北凉道泰译中边分别论(二卷四十八纸)
  陈真谛译佛阿毗昙论(二卷三十四纸)
  陈真谛译顺中论(二卷三十二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百论(二卷四十二纸)
  后秦罗什译金刚波若论(二卷二十八纸僧佉菩萨造)
  隋大业九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三无性论(二卷四十四纸)
  陈真谛译入大乘论(二卷三十九纸坚意菩萨造)
  北凉道泰译发菩提心论(二卷二十八纸失译)唯识论(十九纸惟识无境)
  后魏瞿昙留支译唯识论(十一纸修道不共他上二论同本)
  陈真谛译思尘论(三纸)
  陈真谛译观所缘缘论(三纸上二论同本)业成就论(十七纸)
  后魏瞿昙留支译大乘成业论(十七纸上二论同本)
  唐贞观二十二年玄奘译大涅槃经论(十一纸)
  达磨菩提译涅槃本有今无论(六纸)
  陈真谛于广州译三具足论(六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法华经论(二十五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邺下译转法轮经论(十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宝结菩萨四法经论(十二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无量寿经论(八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回诤论(十二纸)
  后魏瞿昙留支译起信论(二十三纸)
  陈真谛译知实论(二十三纸)
  陈真谛译十二门论(二十三纸)
  后秦罗什译十八空论(十九纸)方便心论(十七纸)
  后魏延兴年吉迦夜与昙曜译解拳论(二纸)
  陈真谛译缘生论(十纸)
  随大业十年笈多于东都洛滨上林园译十二因缘论(九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一输卢迦论(四纸龙树菩萨造)
  后魏瞿昙留支译百字论(八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掌珍论(二卷三十二纸)因明正理门论(十二纸)因明入正理门论(六纸)大乘五蕴论(八纸)王法正理论(十七纸)百法明门论(二纸)显杨论颂本(十一纸)广百论本(十六纸)
  上八论并贞观二十一年玄奘从驾于翠微宫内译。
大唐内典录卷第七
历代小乘藏经翻本单重传译有无录第二之二
  序曰。所云小乘藏者。谓诸佛随缘赴机之渐教也。良由智识褊隘固执铿然。空有分疆心尘别境。封守界系位列因缘。排倒我之本基。折流转之缠结。惮佛道长远居止化城。耻声闻从师栖形空土。斯等之经名二乘道也。讨论教主曲引释迦。托八相而垂光。寄三界而称号。胎诞右胁。引同类而摄生。舍位若遣。接染爱之迷客。四十九载。三轮现于人天。方八十年。四谛扬于生趣。斯道被俗开诱寔繁。非佛本怀乘机权设。故经云。十方佛土惟有一乘。随宜方便故说三教。而登机之士依教策修。断戒见之牵连。倾分段之生死。钝根证此。谓穷盖荫之源。利智澄虑。沉疑而在空性。所以五部异执分计而讨其迷十八本二寻根而知理一。故知兔马涉水。未尽香象之能。羊鹿载驼。岂等大牛之力。所以大乘义本。性空极于教宗。小乘理浅。生灭会于真解。故佛性论云。二乘之人观同生灭以为真如。据斯以言。显小大之衢术也。至于经部所摄必祖四含。随机说导更开杂藏。戒律流被非经所收。议论披解最为繁广。且夫大圣施化本遣惑缠。除病称药不拘名体。故初说四谛。八万诸天而发大心。后说六度。亿量比丘悟于四果。自余凡浅执教守株互相指斥。全乖本意。述客旧之二医。明于极教。毁本师之两足。着在杂词。小无述大之言。自局心计。大有含小之致。通明蔽开。是知迦叶兴悲于败种。逼引同徒。身子悔吝于法性。悟迷斯反。诸余故习沿革卒难。终待会机异名施化。今所集经。始于仙苑终尽金河。所说半教号声闻藏。传度东渐年代可知。总有二百七十二部。一千四百九十四卷。用为小乘藏录。余有贤圣传集。将二百卷文兼小大理杂圣凡。不在二藏所收。自依别录所显。至于单重翻本传译存亡。无劳别历通入三藏。庶得披览之者。以类相从即用大观释然易辩云尔小乘经五百四十四卷小乘律二百七十四卷小乘论六百七十六卷西梵贤圣集传(此通大乘合一百八十四卷)都合四件凡三百一十九部一千六百七十八卷二万四百二十四纸。
  小乘经单重翻本并译有无录(合二百四部五百四十四卷七千六百七十四纸)正法念处经(七十纸一千一百九十九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中阿含经(六十卷一千一百四十七纸)
  东晋僧伽提婆于杨都译增一阿含经(五十卷七百九十五纸)
  东晋前秦建元年昙摩难提于长安译杂阿含经(五十卷一千三十纸)
  宋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四百二十六纸)
  东晋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于常安译。
  已前四经。小乘大宗四含为本。支流分散故有多部。今总举本经如上。自余别品殊译。济俗引生不无弘利。故复因仍相从叙列漏分布经(八纸)
  后汉桓帝时安世高于雒阳译四谛经(九纸)
  后汉兴平年康孟祥译是法非法经(四纸)
  后汉安世高译一切流摄守因缘经(四纸)
  后汉安世高译顶生王故事经(五纸一名文陀竭王经出本经第十一卷)阎罗王五天使者经(三纸一名铁城泥犁经出第十二卷)古来世时经(五纸出第十三卷)长寿王经(五纸出第十七卷)阿那律八念经(四纸一名禅行敛意经出第十八卷)释摩男本经(四纸一名正阴因事经出第二十五卷)
  吴黄武年支谦于武昌译瞿昙弥记果经(七纸出第二十八卷)诸法本经(二纸出第二十八卷)魔娆乱经(八纸一名弊魔试目连经一名魔王入目犍连腹经出第三十卷)赖吒和罗经(十一纸出第三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