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内典录

  右大小乘经论。六十七部。一千三百四十四卷。京师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奉诏译。奘本颖川俗缘陈氏。小年出家师无远近。以贞观三年出观释化五竺八河备经历览。名德胜地访无不逮。大获梵本旋途帝城。以贞观十九年躬谒文帝异伦礼接。仍敕名德沙门二十余人助缉文句。初在弘福翻经。公给资什。沙门灵闰等证义。沙门行友等缀文。沙门辩机等执笔。及慈恩创置。又移于彼参译。纷纶未遑条列。帝乃延内禁并幸南北山宫。面叙玄理极展诚敬。天命有终日月奄曜。奘还京寺如常传译。后以缘故徒住玉华宫。供给仍不爽前及故。始自弘福今迄北宫。一十八载。传度法本虽非超挺。然不坠译功。庶后之明识因斯重复尘黄也大唐京寺录传(一部十卷龙朔元年修缉)沙门不敬俗录六卷。
  右二部。京师弘福寺沙门释彦琮。以宇内塔寺灵相极多。足感人心开洽诚信。江表梁室着记十卷。东都后魏亦流五轴。而渭阴帝里名寺胜塔。独亡述纪。琮愤斯事创就纂结。文寔铺发事亦典据。有宗辖焉大唐众经音义一部十五卷。
  右一部。京师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应所造。应博学字书统通林苑。周涉古今括究儒释。昔高齐沙门释道慧。为一切经音。不显名目但明字类。及至临机搜访多惑。应愤斯事遂作此音。征核本据务存实录。即万代之师宗。亦当朝之难隅也恨叙缀才了未及覆疏。遂从物故。惜哉敬福论十卷略敬福论二卷大小乘观门十卷法苑珠林集一百卷四分律僧尼讨要略五卷金刚般若经集注三卷百愿文一卷。
  右七部百三十一卷。京师西明寺沙门释玄恽所撰。恽本名世道。律学高与慕重前良。缀缉为务兼有钞疏。注解众经人代即目。略叙如右注金刚般若经注二帝三藏圣教序。
  右二部。普光寺僧释玄范所撰。范少染大方资学名匠立履清旷。不群庸小专门强学。出自天心。弘赞正理开明道俗。有别集二十卷。序其神用。
  五四十二字门(两卷)无诤门(两卷)随自意三昧次第禅要释论玄门三智观门安乐行法弘誓愿文。
  右八部十卷。南岳沙门释慧思撰。思本武津人。定慧凝远性戒自然。威德尊严道风遐扇。幼感梵僧劝令出俗长蒙遍吉现形摩顶。讽诵法华智通宿命。翘勤方等灵相郁蒸。九旬策修一时圆证。法华三昧大乘门。于一念中朗然。开发。自是之后。寂照幽深辩才无滞。于是内求之侣重茧云集。以所证法传授学人。并托静山林宴居岩薮。练微入寂。弘益巨多。昔江左佛法盛学义门。自思南度定慧双举。乃着兹观法以通大化。皆口授成章不加润色。而理玄旨奥。盖千载之徽猷焉。
大唐内典录卷第五下
  隋朝传译佛经录第十七之余圆顿止观(十卷于荆州玉泉寺说沙门灌顶笔记)禅波罗蜜门(十卷于金陵瓦官寺说沙门法慎记)维摩经疏(三十卷隋帝请出并前玄十卷后玄六卷)法华玄(十卷沙门灌顶笔记)法华疏(十卷沙门灌顶笔记)小止观(二卷)六妙门觉意三昧法华三昧观心论三观义四教义四悉檀义如来寿量义法界次第章(三卷)大方等行法般舟证相行法请观音行法南岳思禅师传。
  右十九部。八十七卷。天台山沙门释智顗撰。顗俗缘陈氏。荆南人。幼冥祯感夙禀玄风。蕴道天台寻师衡岭。双弘定慧圆照一乘。受四教于神僧。传三观于上德。入法华三昧证陀罗尼门。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谷。说摩诃衍。似长风之游大虚。假令文字之师千群万数寻彼妙辩。无能穷也。自发轸南岳弘道金陵。托业玉泉遁迹台岭。三十余载盛弘一乘。止观禅门利益惟远。义同指月不滞筌蹄。或于一法中演无量义。摄无量义还入一心。实观玄微清辩无尽。由是四方法侣请益如林。若定若慧传灯逾广。为大机感著述兹文。并理会无生宗归一极者也。禅门止观及法华玄。但约观心为众敷演。灌顶法慎随听笔记。顗自印可天下盛传。可谓行人之心镜。巨夜之明灯。自古观门未之加矣。陈隋两帝师为国宝。尊人重法委托舟航。舍宝舍身详诸别录四念处观(四卷)天台山国清寺百录(五卷)金光明行法修禅证相口诀天台智者师别传杭州真观法师别传。
  右十三卷天台山国清寺沙门。释灌顶撰。顶即智者之犹子也。景行冰霜俊神清朗。闻持教义类若泻瓶。深明止观双修定慧。敷扬妙法。池开灵瑞之莲。学侣云臻。泉涌轻甘之水。天台智者乐说无穷。止观禅门约心开演。顶皆总持一闻靡失。以定慧之余出四念处观。及诸传录。述陈隋二帝崇信三尊尊师重法归敬之相。又撰法华涅槃净名金光明请观音等经疏。各有部帙。今不备载。
大唐内典录卷第六
历代大乘藏经翻本单重传译有无录第二之初
  序曰。所言大乘藏者。谓诸佛大人之用心也。教本无相理趣无缘。统群有而出重昏。拔心因而静烦妄。斯其致也。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强以名相。用显筌蹄。故能声满天下而无滞于有空。形充法界而超挺于情境。既亡于彼此何小大之可乘。随机适化。示缘相之殊。计试论教主义显三焉。法佛常住。寄量揆于寂光。应身假相。托质形于藏海。莲座启于千叶。随叶各现亿轮。随轮百亿开化。化佛乘机而现。是以三身离合二谛有空。逐情量而抑扬。赴前缘而隐显。讨其本也。终归本元。试论教体。则方等一乘。因缘方便在物成务。故三箧九藏。总理义之奥区。十二八万。该相见之玄致。如云则原隰俱覆。等雨则高下同沾。任根叶而增荣。逐花果而光茂。故文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即其证也。惑开五住。别利钝之根源。智分六位。显行解之明昧。戒经六聚。齐轻重而护持。定摄有空。等深浅而流观。慧该真俗。统凡圣而通明。既号种智。无境而不知。独称大圣。无相而不达。积空为量。无生不在化门。大地为筹。无时而不度物。约缘极广梗概若斯。通曰大乘。无教不摄。据此而叙。无别小乘。是知大能摄小。如海之纳百川。小不容大。若庭不游龙象。自经流东夏。斯教极弘。全部多阙别品题录。译人随本因而附之。致使正宗前后重沓。故天竺大乘类例而结。分为十二。各十万偈。西沮渠国备有本文。如别所陈。可自披阅。且如华严见翻三万余颂。核论本部二分尚遗。自余十一居然大缺。而群录编次别显单重。讨论事义纷论难纪。故般若大品十有余翻。乃以大品为初单。道行为重贰。强分前后致失宗途。今依本经单复次列。提顿纲维品目斯备。仍述译人存亡时代。庶使寻览之者。知本末之有归焉。故始自后汉至于皇运龙朔之元。一十八代。六百余纪。总有四百九十八部。二千三百六十三卷。以为大乘菩萨藏摄。余有别生疑伪注述之流。各体化源无非毗赞。自依别录不滥真乘。然则遗逸极多无由获本。庶有同舟补斯漏阙云尔大乘经合一千一百五十二卷大乘律合一百一十卷大乘论合五百卷。
  大乘经单重翻本并译有无录(合三百八十六部一千一百五十二卷一万八千五百二十三纸)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一千八十七纸或五十卷者南本)
  东晋义熙年佛陀跋陀罗于杨都译度世经(六卷一百一十九纸是本经离世间品)
  西晋元康年竺法护别译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一百五纸是十地品)
  西晋元康年竺法护别译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九十三纸)
  元魏正始年昙摩流支别译十住经(四卷九十七纸是十地品)
  后秦弘始年罗什共佛陀耶舍译如来兴显经(四卷六十七纸是性起品)
  西晋元康年竺法护译罗摩伽经(三卷七十七纸是入法界品)
  西秦坚公译群录又云安法贤译菩萨十住经(一卷五纸)
  西晋竺法护译菩萨本业经(一卷十三纸是净行品无偈)
  吴黄武年支谦译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十一纸是净行品)佛说兜沙经(一卷五纸)
  后汉支谶别译大方广十地经(译抄十住品前)见别译。
  右一十一经并华严经别品殊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十卷或三十卷或二十七卷六百一十九纸)
  后秦弘始年鸠摩罗什于常安逍遥园译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或二十卷四百六十纸)
  西晋元康年无罗叉等于陈留译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卷或十五卷二百一十五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大品上帙)新小品经(七卷一百五十四纸)
  后秦罗什译小品经(七卷一百五十四纸一名新道行)
  西晋竺法护译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或八卷一百六十五纸)
  后汉支谶译(是小品经)大明度经(六卷或四卷九十一纸)
  吴时支谦黄武年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五卷有说长安品)
  前秦建元年(昙摩蜱于长安译)大智度无极经四卷别译。
  右九经并大品般若之同本别译前后抄录致别(更有别译本无故阙)大般涅槃经(四十卷七百二十纸)
  北凉沮渠氏玄始年昙无谶(于凉都姑臧译)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二十五品)
  宋文帝元嘉年(释惠观谢灵运文饰前经行于江表)泥洹经(二十卷)
  宋元嘉年释智猛于西凉州译大般泥洹经(六卷一百三十纸即本经前十卷)
  东晋义熙年(释法显于杨都译)
  右四经同本。前后别翻仍不具足。故沮渠国本。此涅槃经总十万偈。今出四帙止三万偈。所少二分有余。若具本文以唐言度。则百有余卷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六百四纸)
  北凉昙无谶于凉都译大方等日藏经(十卷或十五卷二百四纸)
  隋开皇年耶舍(于京师大兴善寺译)大方等月藏经(十卷二百一十四纸)
  北齐耶舍于邺都译大方等大集经(八卷一百二十八纸)
  已前四经并大集之宗致合用一千一百五十纸前后翻别今合之为六十卷或五十八卷见费长房开皇三宝录大哀经(八卷是大集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或十卷一百一十九纸)
  西晋元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八卷或六卷是虚空藏菩萨品一百八纸)
  西秦乞伏仁世圣坚于河南国译菩萨净行经(二卷是宝髻菩萨品一名宝髻菩萨经四十纸)
  西晋永熙年竺法护于长安译无尽意经(六卷或四卷是阿差末经八十六纸)
  西晋太始年竺法护于长安译无尽意经(十卷)
  宋明世法眷于广州译阿差末经(七卷或四卷是无尽意品九十二纸)
  西晋永嘉年竺法护于长安译小阿差末经(二卷)无言童子经(二卷是无言品四十一纸亦名无言菩萨经)
  西晋竺法护于长安译宝女经(二卷或四卷是宝女品六十三纸一名宝女问慧经)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宝星经(十卷一百二十五纸)
  唐贞观年波颇于大兴善寺译宝结菩萨经(一卷抄宝结品四十八纸一名菩萨净行)
  西晋竺法护译自在王菩萨经(二卷抄陀罗尼品少异也)
  后秦罗什于常安译奋迅王问经(二卷四十二纸上二同本别出)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魔女问得男身经(一卷是宝幢分往古品)
  别译见宝唱录须弥藏经(三卷三十八纸)
  高齐耶舍于天平寺译。
  右十五经。是大集经别品殊译。不入大本。别部流行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二百六十五纸)
  隋开皇年阇那崛多等于京师兴善寺译大法炬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三百纸)
  隋大业年达摩笈多于东都上林园翻经馆译大菩萨藏经(二十卷四百一十纸)
  唐贞观年玄奘于京师弘福寺译菩萨璎珞经(十二卷或十四卷三百三十七纸)
  前秦建元年竺佛念于长安译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四卷二百三十八纸)
  后齐耶舍于邺都译佛名经(十二卷二百四十七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邺都译月灯三昧经(十一卷或十卷二百二纸)
  后齐天统年耶舍于邺都译贤劫经(十三卷一百九十五纸)
  西晋元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华手经(十三卷二百二十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十住断结经(十卷三百五十四纸)
  前秦建元年竺佛念于长安译大灌顶经(十二卷或九卷一百一十二纸)
  东晋元年帝世帛尸利蜜多于杨都译观佛三昧经(十卷或八卷一百五十九纸)
  宋永初年佛陀跋陀罗杨都译悲华经(十卷一百九十四纸)
  北凉玄始年昙无谶于凉都译大悲分陀利经(八卷一百六十五纸)
  右二经同本异译念佛三昧经(六卷或五卷九十二纸)
  宋大明年功德直于杨都译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一百三十二纸)
  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翻经馆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大方广十轮经(八卷一百一十纸)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一百七十一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京师大慈恩寺奉诏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正法华经(十卷一百八十九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妙法莲华经(七卷或八卷一百四十八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妙法莲华经(八卷一百五十五纸移嘱累品在末加药草品五纸咒文异)
  隋仁寿二年笈多于兴善寺译。
  右三经同本异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九十二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入楞伽经(十卷一百七十五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一百二十六纸)
  隋开皇年崛多于京师兴善寺译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一百二十四纸)
  失译见宝唱录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四十七纸)大萨遮尼干子经(七卷或八卷一百三十一纸)
  后魏延光年菩提留支于洛都汝南王第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胜天王般若经(七卷一百二十一纸)
  陈世月支国王子婆首那于江州译金光明经(六卷或七卷八卷一百一十五纸)
  北凉昙无谶译前四卷后三卷者陈时真谛译宝云经(七卷一百纸)
  梁时曼陀罗于杨都译法集经(六卷或七卷一百二十二纸)
  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都译菩萨处胎经(五卷一百一十三卷)
  前秦竺佛念于长安译大悲经(五卷八十八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