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疏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初中所为众生虽多三聚统收。准下文。正唯为不定聚众生故。下云。为未入正定众生修行信心等。兼为邪定作远因缘。兼为正定具增妙行。别举下文因缘分中六位众生。至彼当辨。二所成益中有二。先令得离过益。后得成行益。初中由疑故迷真失于乐也。由执故起妄种于苦也。十地论中。菩萨三种观于众生起大慈悲。一远离最上第一义乐。二具足诸苦。三于彼二颠倒。解云。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于彼得失都无觉知故。令菩萨生悲造论。是故以下文立义分及显示正义。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以除疑惑令悟真乐。以对治邪执遣其二执。令离苦因。故下云。远离痴慢出邪网等。故云除疑舍邪执也。二成行者。既于真不疑。于邪不执。未知于何乘起行。谓于大乘。以是究竟根本法故。未知于此大乘起何等行。谓起信心行。以信是众行之本故。亦即翻前疑。故云信。翻前邪执故云正。是云起大乘正信也。则以下文分别发趣道相及修行信心分成此行也。三成益意者。谓令众生离过成行。使信位成满。入位不退堪成当果。故云佛种不断。下文云。信成就发心者。毕竟不退。入如来种中。正因相应等。又释。由此所说。令诸众生修行佛因常恒不绝。故云不断。华严云。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正觉芽。是故能令佛宝不断。此之谓也。又释。由此教法流传。如前所释。亦为不断。此当劝修利益分所作也。上来归敬辨竟分竟○第二正宗之中有二。先标益起说。二说有五分下正陈所说。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 前中论曰者。简论异经之辞也。有法能起等者。标益也。即显所说之义有其胜用。是故应说者。起说也。显能诠之教义要须起也。有法者。总举法义一心二门三大之法。即所说法体也。能起大乘信者。辨法功能。谓约真如门信理决定。约生灭门信业用不亡。约义大中信三宝不坏。此中信根者。谓信满入住。成根不退。根有二义。一能持义。谓自分不失。二生后义。谓胜进上求。又根信相对。影成四句。一有信无根。谓随他言信。二是根非信。谓余慧根等。三亦信亦根。谓此中所辨见理成信等。四非信非根。谓所余法。论主因见此益。是故要须起说。此论上来大乘起信。是故应说是论也。题目依此而立○第二正陈所说。于中有三。先标数。二列名。三辨相。
  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 列名中。一言不自起制必有由。名为因缘。章别余段故称为分。
  二者立义分 二由致既兴。次略标纲要。令物生信。故名立义分。
  三者解释分 三宗要既略。次宜广释令其生解。故云解释分。
  四者修行信心分 四释既生解。次宜依解起行。有解无行。是所不应。故有修行信心分。
  五者劝修利益分 五虽示行仪。钝根懈慢。次宜举益劝修。故有劝修利益分○三依章辨相中。释五分即为五段。初中二。先标后释。
  初说因缘分 释中有四。一问。
  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 二答。
  答曰是因缘有八种 三难。
  云何为八 四通答中有三。谓举数。辨相。总结。
  一者因缘总相 辨相中。初一是总。后七是别。所以尔者。总通兼正。别为当机。故须尔也。
  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总中离一切苦者。谓令有情离三苦二死故。得究竟乐者。令得无上菩提大涅槃乐等。非求世间名利等者。有二释。一非欲令其求于后世人天利乐等故。二论主自云。我为益生。故造斯论。非为名利等。此之一门通于一切菩萨之心。非局此论。故云总相。又通此一部论为发起之由。故云因缘总相也。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 别中各别发起下文。别为当机故于中初者。与下立义分及解释分。显示正义对治邪执。作发起因缘。以彼文中说依一心法有二种门。各摄一切法。即是如来所说法门之根本。又生灭门中。本觉名如。始觉名来。始本不二。名曰如来。故转法轮论云。真谛名如。正觉名来。正觉真谛故。名为如来。此即所证真理名如。能证无分别智名来。诸众生未有无分别智时。是如无来也。今以如来依此心成故。名此心为如来根本之义。文中具释此义。令彼地前三贤胜解行位诸菩萨等比观相应。故云正解。即显示正义文是也。此观离倒故云不谬。即对治邪执文是也。
  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第二者。与下分别发趣道相而作因缘。以彼文中令利根者发决定心。进趣大道。堪任不退住位故。此当十信终心。自分满足。故云善根成熟。进入十住正定聚中。使前信心堪任不退故也。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 第三者。与下修行信心分中。初四种信心及四种修行文而作因缘。以彼文中令信未满者。修行信心。使满足故。此当十信住心。以信位未满故。云善根微少。令进修向满故。云修行信心也。
  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 自下四种机。当信位初心。何故前三人各以一门摄。此中偏有四者。以前三根胜进易退难。不假多方便助成道力故耳也。此中根劣。退易进难。赖多方便故有四也。四中前三为下中上三人。后一策以勤修三中初者。与下修行信心分中。第四修行末文而作因缘。以彼文中。令业重惑多善根难发众生。以礼忏等方便消恶业障。障轻故。内离顽嚚痴慢。外出邪魔罥网故。云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也。此当下品也。
  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 二者。与下第五修行止观门为因缘。以彼文中。双明止观遣凡小二执故。云治心过也。下自广说。此当中品也。
  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三者。与下修行信心分末。复次众生初学是法下劝生净土文而作因缘。以彼文中。举胜方便令彼观解。分得相应。众生恐后报迁遇缘成退故令往生。使不退也。此当上品。
  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 第八者。与下劝修利益分而作因缘。以彼文中。举彼损益劝物修舍。即总策成前诸行也○第三难可知。
  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 第四通中文有二。初与彼问辞。二以众生根行下夺彼疑情明须作论。于中有二。初举根缘二相以立宗。二如来在世下别释根缘。
  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 前中。初根有同异。后缘有增微○别释中有二。初说听俱胜。经文尚无纸素之传。何况须论。二如来灭下明根缘微劣须经须论。
  所谓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 前中初约胜时以明根胜。二能说人下明缘胜。于中三业可知。一音及圆音者有二。初如来一音说一切法。无不显了。故名圆音。华严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二如来同一切音。故云圆音。华严云。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无余。以一切音即一音故。云一音。一音即一切音。故云圆音。一一语音遍穷众生界。而其音韵恒不杂乱。若音不遍。则音非圆。若由等遍失其韵曲。则是圆非音。今不坏曲而等遍。不动遍而善韵。此是如来圆音。非是心识思量境界耳○第二劣中四种。初广略二经。后广略二论。
  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 初自力广闻经得解佛意。不须他论。故云自力。即具文义二持。
  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 二亦以自力寻略经文而能解经意。故亦不须他论。此有义持无文持也。
  或有众生无自心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 三但依经文不能解意。因他广论得解经意。故云无自心力也。此有文持无义持故。
  自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 四此人不耐繁文。唯依文约义丰之论。深解佛经所说之旨。故言心乐总持而摄多义。此无文义二持。此文有二。初辨根劣。二如是此论下对此劣根明教之兴。
  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 如是此论文句虽少。普摄一切大乘经论旨。故云总摄如来广大等如理智境故云深也。如量智境故云广也。深广无际故云无边也○立义分中文别有二。初结前生后。二正彰立义。此文有三。初标总开别。二寄问列名。三依名辨相。
  已说因缘分次说立义分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 名中法者。出大乘法体。谓自体故。对智故。显义故。即宗本法也。大位在因。通于染净耳。义者。辨大乘名义。谓何故此心是大乘耶。谓此心内具三大义。故名大也。有二运转故名乘也。即依宗所显差别义理。大位在果。唯取于净也。是故大乘总说有二。谓先显法体。后释义理。收义足也○辨相中二。先法后义。法中亦二。初举法总立。次何以故下开门别立。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 总中三句。初众生心者。出其法体。谓如来藏心含和合不和合二门。以其在于众生位故。若在佛地。则无和合义。以始觉同本。唯是真如。即当所显义也。今就随染众生位中故。得具其二种门也。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次摄一切世出世法者。辨法功能。以其此心体相无碍。染净同依。随流返流。唯转此心。是故若随染成于不觉。则摄世间法。不变之本觉及返流之始觉。摄出世间法。此犹约生灭门辨。若约真如门者。则镕融含摄染净不殊。故通摄也。下文具显。
  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三依于此心显示大乘义者。释其法名。谓依此一心宗本法上。显示大乘三大之义。故名此心以为法也○别中二。先责总立难。后开别释成。
  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 前中责有二意。一云。心通染净。大乘唯净。如何此心能显大乘之义。又云。心法是一。大乘义广。如何此心能示于义。释意云。大乘虽净。相用必对染成故。今生灭门中。既具含染净。故能显也。以废染之时则无净用故。此释初意也又心法虽一。而有二门。真如门中示大乘体。生灭门中具宗三大。大乘之义莫过是三。是故依此一心得显三大之义也。立别门中。言是心真如者。总举真如门。起下文中即是一法界已下文也。言相者。即是真如相。起下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已下文也。
  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是心生灭者。随熏变动故。总举生灭门。起下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已下文也。因缘者。生灭缘由。故起下复次生灭因缘已下文也。言相者。生灭之状。故起下复次生灭相者已下文也。何故真如门中云即示。生灭门中云能示者。以真如是不起门。与彼所显体大无有异相。诠旨不别故。云即示也。以是不起故。唯示体也。生灭是起动门。染净既异。诠旨又分。能所不同故不云即也。自体相用者。体谓生灭门中本觉之义。是生灭之自体生灭之因故。在生灭门中亦辨体也。翻染之净相及随染之业用。并在此门中。故具论耳。是故下文释生灭门内。具显所示三大之义。意在于此。何故真如门中直云体。生灭门中乃云自体等者。以所示三大义还在能示生灭门中。显非别外。故云自也。问真如是不起门。但示于体者。生灭是起动门。应唯示于相用。答真如是不起门。不起不必由起立。由无有起故。所以唯示体。生灭是起动门。起必赖不起。起含不起。故起中具三大。余如下说。释法毕竟○义大者。起下文复次真如自体相者已下文也。此中有二。先辨大。后释乘。前中亦二。先标后释。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释中三。初体者。真性深广。凡圣染净皆以为依。故受大名。随流加染而不增。返流除染而不减。又返流加净不增。随流阙净不减。良以染净之所不亏。始终之所不易故。云平等不增减也。
  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相大者。二种如来藏中不空之义。谓不异体之相。故云性德。如水八德不异于水。
  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用大者。谓随染业幻自然大用。报化二身粗细之用。令诸众生始成世善终成出世故也。下文显之。何故唯言善。不云不善者。以不善法违真故。是所治故。非其用也。若尔。诸不善法应离于真。释云。以违真故。不得离真。以违真故。非其用也○乘中二。
  一切诸佛本所乘故 先标果望因以解乘。
  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后举因望果以成运。即始觉之智是能乘。本觉之理为所乘故。摄论云。乘大性故名为大乘。立义分竟。
大乘起信论疏卷第二
  解释分中有二初结前生后。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二正明解释。释文中有三。一标数。二列名。三辨相。
  解释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 列名中。初显示正义者。正释所立大乘法义。
  二者对治邪执 次正理既明。情惑斯遣。故有对治邪执。
  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邪执既亡。次辨趣正阶降。故有分别发趣道相。○辨相中。释上三名即为三段。初中有二。先总。后别。总者。释上立义分中。众生心摄一切等也。别者。释上立义分中何以故下二门别义也。总中有三。初依法开门。二列其二门。三二门该摄。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 初中言一心者。谓一如来藏心含于二义。一约体绝相义。即真如门也。谓非染非净。非生非灭。不动不转。平等一味。性无差别。众生即涅槃。不待灭也。凡夫弥勒同一际也。二随缘起灭义。即生灭门也。谓随熏转动成于染净。染净虽成。性恒不动。只由不动能成染净。是故不动亦在动门。是故下文云识有二义中本觉是也。上文生灭门中自体是也。胜鬘中。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等者。此约生灭门说也。楞伽云。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等。又云。如来藏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又云。如来藏者。为善不善因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犹如伎儿作诸伎乐等。广如二部楞伽中说。此等并约生灭门说也。然此二门。举体通融。际限不分。体相莫二。难以名目。故曰一心有二门等也○该摄中。初立次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