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第八因。果门中亦四位。一无二有。三俱四泯。初中谓此一念法。前因已灭对谁称果。后果未生对谁说因。当念不住非因非果。二假有因果者。如论云。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因果不无。三俱者。由有引后义故有因。由有酬前义故有果。由灭坏义故非因。由背前义故非果。由引后不异灭坏故。亦因亦非因。由酬前不异背前故。亦果亦非果。由四义合成一流转。故具存亡二义也。四俱泯者。由灭坏不异引后故。非因非非因。背前不异酬前故。非果非非果。此二门复不异故。非因果非非因果。又若因果先存可得对之说。非既因果。先自不成今亦无。非因果之可立。思之。
第九真妄中亦四。一无人。二无法。三相尽。四理现。初中此中但是前灭后生。无间流转毕竟无人。从此至彼以生灭法中竟无人。故论云。一切世间法法因果无人。此之谓也。二无法者。此生灭法。由后依前起后无自性无体。又不可从前念而来。由后背前后非前。及此亦不从前念而来。由前灭坏故。无法可至。后念由能引后故。体非后位摄。此亦不能至后位。是故前念无法可去至后念。后念无法可从前念来。但缘起力故似有相续。实无有一法从此至彼。故论云。但从于空法还生于空法。此之谓也。三相尽者。思惟此法过去已灭。未来未至故无体。现在不能自住故无体也。又复思惟前念已谢故无有来。不至后念故无有去当念速故不能住。是故此法相无不尽。又细思惟现法不离过未。以离首尾无别体故。是故诸相未曾不尽。问若尔者。岂令现在如彼过未耶。亦无体空耶。答即以如过未之空无为。现假有故。是故此现有无不是真空。以不碍假有者方是性空故。以是法理空非是断空故。是故只说此生死流转法。即是真空非灭。此法方为性空。经云。诸法毕竟空无有毫末相。又经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此之谓也。思之可知。四理现者。即由如是相自尽故。平等理性未尝不现。论中一种真如内名为流转真如。以寻思此流转。相尽真理现露故以为名。又经云。生死即涅槃等。皆此义也。是故诸佛菩萨。看于生死常见涅槃。常见涅槃恒游生死。如履波者未尝不践水。践水者无不履波。依是道理。诸佛不起涅槃界常在生死中。教化众生等悲智无碍。斯之谓矣。
第十成观者有二。先令识妄念。后摄念成观。前中识妄念者。既思惟此流转之法。细克其实。唯是一念至于无念。彼能缘之念。亦如所念无不相。及彼此当处相即空故。性本现故。既知法实如此。而昔所见自他人法是非差别。悉是乱识妄想计度。实无所有。应伤己颠倒息诸妄念。又复思惟。即此妄念逐自妄境。此二则今恒无所有。经云。从心相生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此之谓也。二成观中二。先解后行。初解中二。一始谓解知。如前所说诸义。令心决定。二终谓知此解是解非行。亦解知正行。不如所解。是故方堪为行方便。二行中亦二。一始谓思惟彼法至无念处。诸见皆绝绝亦绝。言说不及念虑不到。若于乃至作无念等解。并是妄念非是实行。何况余念。二终谓以念智照无相境。亦非照非境亦无观无不观。故云法离一切观行。久作纯熟心不失念。四威仪中常作一切而无所作。双行无碍难思议也。问若尔则此一门无念便足。何须如上广分别耶。答若不如前寻思彼义者。即见不伏生。若不解知解行别者。即妄以解为行情谓不破也。设总无知但强伏心而作诸观。并是谓中作非是真行。究竟增恶见入于魔网。不能成益故。经颂云。百千哑羊僧。无慧修静虑。设于百千劫。无一得涅槃。聪敏智慧人。能听法说法。敛念须臾顷。能速至涅槃其观中魔事及余行相观利益等。并如别说。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下
法界缘起章 圆音章 法身章 十世章 玄义章(七科已上并未入疏)
法界缘起章
夫法界缘起为碍容持。如帝网该罗。若天珠交涉。圆融自在无尽难名。略以四门指陈其要。一缘起相由门。二法性融通门。三缘性双显门。四理事分无门。初缘起相由门者。于中曲有三门。一诸缘互异门。即异体也。二诸缘互应门。即同体也。三应异无碍门。即双辨同异也。此三门中各有三义。一互相依持力无力义。由此得相入也。二互相形夺体无体义。由此得相即也。三体用双融有无义。由此即入同时自在也。初缘起互异门者。谓于无尽大缘起中。诸缘相望体用各别。不相参杂故云异也。依持义者。一能持多。一有力是故能摄多。多依一故多无力。是故潜入一。此即无有不容多之一。以无不能持故。无有不入一之多。以无不能依一。如多依一持既尔。一依多持亦然。是故亦无不摄一之多。亦无不入多之一。是故由一望多有持有依全力无力故。能摄能入无有障碍。多望于一有依有持无力全力故。能入能摄。亦无有障碍。俱存双泯二句无碍。亦准思之。相入义竟。二诸缘相夺体无体者。多缘无性为一所成。是故多即一。由一有体能摄多。由多无性潜同一。故无不多之一。亦无不一之多。一无性为多所成。多有一空即多亦尔。是故一望于多。有有体无体故。能摄他同己。废己同他。无有障碍。多望于一有无体有体。亦能废己同他摄他同己。亦无障碍。亦同他己亦同己他。非同他己非同己他。二句无碍圆融自在。思之可见。相即义竟。三体用双融有无门者有六句。一以体无不用故。举体全用即唯用而无体。但有相入无相即故。二以。用无不体故全用归体。唯体而无用。但有相即无相入也。三归体之用不碍其用。全用之体不失其体。是故体用不碍双存。即亦入亦即。无有障碍镕融自在。四全用之体体泯。全体之用用亡。是则体用交彻形夺两非。即入同源圆融一味。五合前四句。同一缘起无碍俱存。六泯前五句绝待离言。应可去情如理思。摄缘起异体门竟。
二诸缘互应门者。谓众缘之中以于一缘应多缘故。各与彼多全为其一。是故此一具多个一。然此多一虽由本一。应多缘故有此多一。然与本一体无差别。是故名为同体门也。依持容入者。谓此本一有力能持彼多个一。故本一中容彼多一。多一无力依本一故。是故多一入本一中。是即无不容多一之本一。亦无不入本一之多一。如本一有力为持。多一无力为依。容入既尔。多一有力为持。本一无力为依。容入亦尔。是即无不容本一之多一。无不入多一之本一。是即由本一望多一。有持有依有力无力故。能容能入无有障碍。多一望本一。有依有持无力有力故。能入能容亦无障碍。俱存双泯二句无碍。亦准思之。同体门中容入义竟。二互相形夺体无体者。谓多一无性。为本一成多一。举体即是本一。是则本一为有体能摄多一。多一无体融同本一故。无不摄多一之本一。亦无不即本一之多一。如本一有体多一无体。摄即既尔。多一有体本一无体。摄即亦然。是故亦无不摄本一之多一。亦无不即多一之本一。是即本一望多一。有有体无体故。能摄他同己废己同他无。有障碍。多一望本一。亦体无体摄即可知。亦摄不摄亦即无即。非摄不摄非即不即二句无碍。思之可见。同体门中相即义竟。三体用俱融即入无碍者。亦六句无碍。准前思之可见。同体门竟三应异无碍双辨同体异体门者。以此二门。同一缘起不相离故。若无异体则诸缘杂乱。非缘起故。若无同体缘不相资。亦非缘起故。要由不杂方有相资。是故若非同体无异体故。若非异体无同体故。是故通辨亦有四句。一或举体全异具入即俱。二或全体是同亦具入即俱。以法融通各全摄故。三或俱。以同异无碍双现前故。四或俱非。以相夺俱尽故双非也。余入即等准思知之。上来第一缘起相由门竟(余未作)
圆音章
圆音义略作四门分别。一举义。二决择。三会违。四辨释。初中有二。一谓如来能以一音。演说一切差别之法。所谓贪欲多者。即闻如来说不净观。如是等乃至一切故名圆音。是故华严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二谓如来一音。能同一切差别言音。谓诸众生各闻如来唯己语故。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无余。
第二决择者。或有说言。如来于一语业之中。演出一切众生言音。是故令彼众生各闻己语。非谓如来唯发一音。但以语业同故名曰一音。所发多故名曰圆音。或有说言。如来唯发一梵言音。名为一音。能为众生作增上缘。令其所作感解不同。故名圆音。非谓如来有若干音。或有说言。如来唯一寂灭解脱离相言音。名为一音。而诸众生机感力故。自闻如来种种言音。故名圆音。非谓如来音有一有多。问此上三说何得何失。答若别偏取。三俱有失。何者。初说但多无一音故。次唯一语无多音故。后唯无惟非音义故。如实义者。三说合为一圆音义。何者。若彼多音不即一音。此但多音非是圆义。以彼多音即一音故。镕融无碍名作圆音。若彼一音不即一切。但是一音非是梵音。以彼一音即多音故。融通无碍名一梵音。若此等音。不即无性同真际者。是所执故非如来音。以彼音等离作故。无性故如响故。所以法螺恒震妙音常寂故也。
第三会违者。如婆沙论中七十九卷说。世尊有时为四天王。先以圣语说四谛。二王领解二不能解。世尊怜愍故饶益故。以南印度边国俗语说四谛。二天王中一解一不解。世尊怜愍。复一一种蔑戾车语说四圣谛时。四天王皆得领解。问若以一音异类解。后二天王何不同解。答彼论释云。彼四天王意乐不同。为满彼意故佛异说。复次世尊欲显于诸言音皆能善解。断彼疑故。复次有所化者。依佛不变形言而得受化。又所化者依佛转变形言而得受化。依佛不变形言而受化者。若转变形言而为说法。彼不能解。如说佛在摩竭陀国。为度池坚步行十二由旬。七万众生皆得见谛云云。依佛转变形言而受化者。若不变形言而为说法。彼不能解。是故世尊作三种语为四王说法。准上三释义理可通。并由众生宜闻有异。故不相违。
第四辨释者有二。一明分齐。二显利益。初中佛一言音普遍一切。谓一切处一切时一切法等。根熟之者无远不闻。根未熟者近而不闻。言遍一切处者。如智论目连寻声极远如近故。二遍一切时谓此圆音尽未来际。未曾休息。三遍一切法。无有一法非圆音所宣说者。四遍一切众生。谓此圆音无有根器而不开觉。若尔何故。鹙子在座如聋不闻。释非谓圆音能至所闻。亦能至此不闻之处。故名遍至。问此若普遍。何成语音屈曲诠表。设尔何失。二俱有过。何者。此若等遍失音曲故。如其存屈曲非等遍故。今释若由等遍失其音曲。是圆非音。若由屈曲乖其等遍。是音非圆。今则不坏曲而等遍。不动遍而差韵是谓如来圆音。非是心识思量境界。二利益者。若依小乘如来言音未必一切皆有利益。如佛问阿难天雨等。非是法轮音声所摄。若大乘等中。如来所发世俗言音。无不皆成大利益故。如佛入城唱乞食声。令城同闻俱获利益故。经云。诸佛音声语言威仪进止无非佛事。
法身章
法身义四门分别。初释名者。法是轨持义。身是依止义。则法为身。亦名自性身。二体性者略有十种。一依佛地论。唯以所照真如清净法界为性。余四智等并属。报化。二或唯约智。如无性摄论。以无垢无挂碍智为法身故。谓离二障。诸德释云。此据摄境从心名为法身。匪为法身是智非理。今释一切诸法尚即真如。况此真智而不如耶。既即是如何待摄境。三亦智亦境。如梁摄论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为法身。四境智双泯。经云。如来法身非心非境。五此上四句合为一无碍法身。随说皆得六。此上总别五句相融形夺泯兹五说。通然无寄以为法身。此上单就境智辨。七通摄五分。及悲愿等法行功德。无不皆是此法身收。以修生功德必证理故。融摄无碍如前智说。八通收报化色相功德。无不皆是此法身收故。摄论中三十二相等。皆入法身摄有三义。一相即如故归理法身。二智所现故属智法身。三当相并是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九通摄一切三世间故。众生及器无非佛故。一大法身具十佛故。三身等并在此中。智正觉摄故。十总前九为一总句。是谓如来无碍自在法身之义。三出因者有四。一者了因。照现本有真如法故。二者生因。生成修起胜功德故。三者生了无碍因。生了相即二果不殊故。四者总此胜德为所依因。印机现用为所成果。四业用者亦有四。一此理法身。与诸观智为所开觉。经云。法身说法授与义故。二依此以起报化利生胜业用故。三或作树等密摄化故。四遍诸尘道毛端等处。重重自在无碍业用也。
十世章
十世义作二门。一建立者。如过去世中法未谢之时。名过去现在。更望过去名彼过去为过去过去。望今现在此是未有。是故名今为过去未来。此一具三世俱在过去。又彼谢已现在法起。未谢之时名现在现在。望彼过去已灭无。故名彼以为现在过去。望于未来是未有。故名现在未来。此三一具俱在现在。又彼法谢已未来法起。未谢之时名未来现在。望彼现在已谢无。故名未来过去。更望未来亦未有故。名未来未来。此三一具俱在未来。此九中各三。现在是有六过未俱无。问若于过未各立三世。如是过未既各无边。此三世亦无边。何但三重而说九耶。答设于过未更欲立者。不异前门故唯有九。又此九世总为一念。而九世历然。如是总别合论为十世也。第二相摄者有二门。一相即二相入。此二得成由二义故。一缘起相由义。二法性融通义。初缘起相由者。且如过去现在法。未谢之时自是现在。以现在现在望之。乃是现在之过去。是故彼法亦现在亦过去。所望异故不相违。又现在现在法。自是现在以未谢故。以过去现在望之。乃是过去之未来。又以未来现在望之。复是未来之过去。是故彼法亦现在亦过未。又未来现在法。亦现在亦未来。准之可见。又此九中。三世现在必不俱起。六世过未亦不俱。一现在。二过未。此三定得俱。是故九中随其所应有隐有现。以俱不俱故。且就俱中由过去过去无故。令过去现在法得有也。何以故。若彼不谢此不有故。又由过去现在有故。令过去过去无也。以若不此有彼无谢故。又由过去现在有。令过去未来无也。以由彼未谢令此未有故。又由此过去未来无故。令彼过去现在成有。以若此有彼已谢故是故由此未有。彼得未谢故也。又由过去过去无故。令过去未来无也。谓若彼不无此现不成有。现不成有此未来不成无。是故此无展转由彼无也。又由过去未来无故。令过去过去无也。反上思之。如过去三世有此六义相。由现在未来各有六可知。二就不俱中有二。初显现相由亦有六义。谓由过去现在有。方令现在现在成有。何者。以若彼不有无法可谢。至此现有。又由现在现在有故。方知过去现在是有。以若比不有彼有不成故。何者。若无此有。即令彼有不得谢无。不谢之有非缘起有。故不成有也。现在现在望未来现在亦二义。准上思之。过去现在望未来现在亦二义。谓若过去现在不有。即未来现在有不成故。反此亦准知。问俱者可相由。不俱者云何得相由。答俱者现相由。不俱者密相由。亦是展转相由。以若无此不俱俱不成故。是故此九世总为五位。有此十门。一如过去过去。唯一谢灭但是过去。现在家之过去故。二如过去现在有二门。谓是过去位中自现在故。以现在望之是过去故。是故此法亦现在亦过去。以所望异故不相碍也。三如过去未来有三门。一以过去现在望之。此未有故是过去家未来。二以现在缘现起犹未谢故。是现在现在。三以未来现在望之此已谢故是未来过去。是故此现在现在。亦现在亦过未。四未来现在亦二门。五未来未来唯一门。并准可知。上来次第相由有斯九门。第十超间相由。谓若无初一则无后一等。是故如次及超间无碍相由故。依是道理。令诸门相入相即。如经云。过去一切劫安置未来。今未来一切劫回置过去世。斯之谓也。凡论相由之义有二门。一约力用。谓若无此彼不成。仍此非彼故。以力用相收故得说入。然体不杂故不相是也。二约体性。谓若无此彼全不成。故此即彼也。是故约体说为相即。释此二门如别说。是故不失本位不无即入也。思之可见。经云。无量无数劫能作一念顷等。是此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