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
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破善者。华严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论云。善法者。自利智慧相故。名闻者。利他善法名称功德故。人不喜见。注曰。自他世。无可乐果报故 二诫令防护。
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论云。护自善法如防火。护利他功德如防贼 三对白衣校量(二)。初白衣无对治法故容起。二出家有对治法故不应起。初白衣无对治法故容起。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 恕者。声类曰。以心度物也。既受着五欲复无白净对治之法。容可起嗔。出家反是不应嗔也 [补注]白衣通六欲天。上界不行嗔故。比丘志出三界。何可自同白衣。故云反是 二出家有对治法不应起(二)。初法。二喻。初法。
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 [补注]有欲之人。欲顺则憍恣故起嗔。欲违则忿恨故起嗔。今无欲之人。而起嗔恚故不可也。况有法对治乎 二喻。
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清冷云中喻行道无欲。霹雳喻怀嗔恚。郭璞云。雷之急激者谓霹雳。论云。示道分中不应有故 二对治贡高烦恼(二)。初正设对治。二较量不应。初正设对治。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 夫在家人。凭乎容仪以傲于物。所以冠冕严其首。剑佩饰其身。朱紫焕其服。僮仆供其役。帑藏积其财。尚须富而无骄。卑以自牧。我今跃出四民期臻圣果。毁其形坏其服。状非骄慢耳。摩头者。反手摩头。知无冠冕之严。舍饰好者。自身已舍剑佩之饰。坏色者。反顾坏服绝朱紫之华彩。执持应器者。应器亲持无僮仆之供役。以乞自活者。以乞食养命。无帑藏之积财。上五句明不应慢。自见如是。一句明智慧成就。常自观察故。后一句明慢起应治。憍慢设起。宜疾思惟以止妄心。故当灭之。非正色间色故名坏色。四分云。坏色青黑木兰也。应器谓钵也。应法之器故名应器。憍慢者。自举曰憍。陵他曰慢。俱舍云。慢对他心起。憍由染自法 二较量不应。
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老子曰。柔弱者生刚强者死。故知憍慢非世俗所宜。降身行乞者。摩头等五悉是降身。举要而言指归行乞 [补注]举要者。未见行乞之人而有冠冕剑佩朱紫僮仆者也。故举一该四 三对治谄曲烦恼(二)。初举过设治。二诫谄劝直。初举过设治(二)。初举过患。二设对治。初举过患。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 希其意而道其言曰谄。是故其言谄者其心必曲。道尚质直故与道相违 [补注]维摩经云。从初发心至坐道场。纯一直心。中间并无诸委曲相 二设对治。
是故宜应质直其心 守心质直则谄曲不起。楞严亦云。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二诫谄劝直(二)。初诫谄曲。二劝质直。初诫谄曲。
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 道务质直。以曲入道则无所诣 二劝质直。
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正道名直。离边观中。舍事求理。悉名谄曲 [补注]即边而中尚非但中。况复遍执。即事而理尚非单理。况复着相。如是质直。岂仅仅诚实之谓耶 三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八)。初无求功德。二知足功德。三远离功德。四不疲倦功德。五不忘念功德。六禅定功德。七智慧功德。八究竟功德。
初无求功德(五) 初知觉障相。二知觉治相。三知觉因果习起相。四知觉无诸障毕竟相。五知觉毕竟成就相。初知觉障相。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 多欲烦恼障也。多求业障也。苦恼报障也 二知觉治相。
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远离三种妄相也。无求故无业。无欲故无惑。无患故无苦 三知觉因果习起相。
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 直尔少欲已得必安。况因少欲必获圣果。谁闻此利而不修习。除彼不肖人盲瞑无智者 [补注]直但也。但只少欲无别功德。然已有心安之益矣。心安有二。一者少欲则心不贪求故安。二者少欲则心无忧怖故安 四知觉无诸障毕竟相。
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 无谄曲无惑也。不求人意无业也。诸根不牵无苦也。眼根牵人受色。乃至身根牵人受触 [补注]世之胁肩谄笑。婢膝奴颜以求人意者。思遂其富贵利达之欲故也。无欲于己则何求于人哉 五知觉毕竟成就相。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心坦然则法身显矣。无忧畏则般若发矣。触事有余则解脱成矣。三法具足名大涅槃。故论云。般若等三种功德。果成就故。又心坦然者。离谄诳也。无忧畏者。不他求也。触事有余者。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安。斯皆有余。故常无不足。既心无他想。则涅槃不求而自至矣 二知足功德(三)。初对治苦因果。二复说清净因果。三示现三种差别。初对治苦因果。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 论云。是中苦恼者。示现烦恼过从苦生故。远离他境界故 [补注]恼从苦生者。如盗心生于饥寒故 二复说清净因果。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论云。成就对治法故。于自事中远离故 [补注]外贪求为他。内安乐为自 三示现三种差别(三)。初于二处受用差别。二于二事受用差别。三于二法中无自利有自他利差别。初于二处受用差别。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得卧平地且胜牢狱。所以安乐。既处金屋更羡瑶台。故不称意 [补注]谋臣安布衣以全躯。轮王希天位而堕地。可不惧乎 二于二事受用差别。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王戎牙筹每计其产。颜渊陋巷不改其乐。夫不知足者。恨珍宝之未多。嫌土田之未广。鄙栋宇之未丽。凡有施为心常不足。非贫而何。知足之人。虽服絺绤而有狐貉之温。虽食藜藿而有膏粱之美。虽居蓬荜而有夏屋之安。夫何故然。知足故也。涅槃云。知足第一乐斯之谓欤 [补注]王戎晋人。位至三公。自执牙筹会计财产。不知足故也。夏屋大屋也。诗云。夏屋渠渠。是也 三于二法中无自利有自他利差别。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欲牵者。爱色贪声莫知其止。既无自利何能愍他。知足者有二利。一不为五欲所牵是自利。二能愍他是利他。心既怜愍必当教诲。老子云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补注]知足者愍。正意谓此等愚人乃智人所怜。源师云。能愍他是利他。盖委曲发明耳 三远离功德(三)。初自性远离门体出故。二修习远离门方便出故。三受用诸见门常缚故。初自性远离门体出故。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 初治无我执着障。即三三昧也。寂静者。示法无我空故。无为者。无相空故。安药者。无取舍愿空故。离愦闹者。治我所障。五众乱起无次第故众即我所也。故下文云。当舍己众他众。由众故愦闹。独处闲居者。治彼二无相障。即修三三昧也。然忘怀去来者市朝亦江湖。眷情生死者山林犹桎梏。今诫初心宜求闲静。则观道易成耳。诸天敬重者。治无为首功德障。静处是可重法。于诸善法为其首故。能为帝释诸天所敬重也。帝释具云释迦因陀罗。此云能主。言其能为天主。居须弥山之顶欲界第二天也 [补注]无我执着障者。本无有我。以执着故而有我。是名为障。诸天敬如空生静坐事 二修习远离门方便出故。
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 众即四人已上。己众谓自己弟子及同学也。他众可知。舍之则是离我我所。不复集生故。空闲独处者。方便慧成就。如法而住也。思灭苦本者。善择智成就。远离起因也。法华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补注]众有二义。事则自他徒众是也。理则五蕴为己众。一切烦恼为他众。迷执五蕴集诸烦恼。沉沦生死。故当远离也 三受用诸见门常缚故(二)。初自他心境相恼。二复示无出离相。初自他心境相恼。
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自他众是能恼境。受众恼者。即所恼心。心既受恼则诸见集生。生已自害。故次以大树况之。大树喻己心。众鸟喻自他众。枯折喻诸见集生 [补注]利他名为菩萨。独善号曰声闻。云何乐众乃云受恼。答子舆氏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解云。学问有余人资于己。不得已而应之。若好为人师所以成患。则彼之患生于好。今之患生于乐也。不然自利利他作一株大树。与天下人歇阴凉去。是名大利何患之有 二复示无出离相。
世间缚着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缚着没苦烦恼业染生也。老象喻缚着。溺泥喻众苦。象故身重缚着厚也。老故溺泥观智微也。所以溺众苦泥不能自出 [补注]世间缚著者。独处是出世法。乐众是世间法 四不疲倦功德(二)。初就法门明不退。二约喻显精怠。初就法门明不退。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 既无疲倦。则于一切法行。善能趋入。岂同外道无益苦行乎 [补注]抒水还珠。刺股取印。辍席成道。世出世间何有难事。岂同外道者。明今是勤修正道故 二约喻显精怠(二)。初精进比水长流。二懈怠况火数息。初精进比水长流。
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 以成就不退转故。劝修习长养。由精进匪间。如水不绝则穿石也二懈怠况火数息。
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懈废谓不精进。念处退失不成就心慧故。火者圣道如火。能烧惑薪。暖顶以前皆名未热。已热而息火尚不生。未热数息。虽经年劫终无得理。此说懈怠过也。华严颂云。如钻燧求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彼疏约三慧以辩懈怠。约闻则听习数息明解不生。约思则决择数息真智不生。约修则定慧数息圣道不生。禅宗六祖共传斯喻。愿诸学者铭心书绅 [补注]精进二义。事则念念勤修。理则念念空寂。故云一念不生是真精进 五不忘念功德(三)。初明不忘。二辩劝修。三示得失。初明不忘(二)。初明行中最胜。二明能遮重怨。初明行中最胜。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 略举三行。求者闻法行。善知识通三种。一教授善知识。二同行善知识。三外护善知识。今谓求教授也。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护者内善思惟行。如闻而思守护不失也。助者如法修行。行谓如思而修。即是以行助解求善助也。不忘念者。结为最胜。不忘正念于三行中为首为胜。故云无如不忘念。上之三行亦名三慧。慧以照了为义。行以进趣为义。照了进趣悉由不忘念也。无闻慧如覆器不能受水。无思慧如漏器虽受而失。无修慧如秽器虽不漏失秽不可用。以不忘念则既仰且完而复清净也。故涅槃云。四法是涅槃近因。一近善知识。二听闻正法。三思惟其义。四如说修行。若言苦行是涅槃因者无有是处。今合初二故三也 [补注]知识护助有二。一者知识是师。护助是友。不忘念者。方能承受师友教诲。忘念之人。明师良友日临之无益也。二者知识是一心。护助是三慧。不忘念则一心了然三慧具足 二明能遮重怨。
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 以常念正道故则烦恼怨贼。不能入心害三种善根也 [补注]三善根即三慧二辩劝修。
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 令初念处成就也三示得失(二)。初失念成就多过。二得念成就多功。初失念成就多过。
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 失念谓有始无终也。无终则失三慧。慧失则圣果无由可阶耳 二得念成就多功。
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铠喻念力。阵喻五欲铠甲也 [补注]如将刑罪人。临乐不乐。亦以不忘怖死念故 六禅定功德(三)。初明定。二劝修。三示益。初明定(二)。初摄念能生。二定成有用。初摄念能生。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 谓八种禅定。因摄念生故 [补注]楞严云。摄心为戒。因戒摄定。是也 二定成有用。
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禅定成就则有果用。故能知生灭法相。如升大虚下见万象 [补注]楞严云。因定发慧是也。在定之心不着于物。故云如升太虚。不着于物斯能照物。故云下见万象。又如大海澄清森罗自见 二劝修。
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 精勤对治懈怠无修习方便障也。是故懈怠有三种。一不安隐懈怠。二无味懈怠。三不知恐怖懈怠。云何修习一一对治。示现精勤修习。节量食卧。及调阿那波那故。精勤修习。觉知诸定有通慧功德。及尽苦原故。大希有事故。精勤修习。观察生老病死苦。及四恶趣苦。我未能离苦。即精进对治也 [补注]诸定者定有多种。如四禅八定十六特胜等乃至那伽大定 三示益(三)。初法。二喻。三合。初法。
若得定者心则不散 功德成就无所对治也 二喻。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 喻治堤塘则能积水。堤限也。积土为封限也 三合。
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智慧合惜水。禅定合堤塘。不漏合心不散。论云。示善修功德上上增长故。由禅发智。则知世间生灭法相故 [补注]为慧修定定必发慧。为定修定是名痴定 七智慧功德(二)。初正明智慧破障。二喻显四种功德。初正明智慧破障(二)。初约有慧显是。二明无慧斥非。初约有慧显是(三)。初能破理事二障。二难得常令防护。三明其难得能得。初能破理事二障。